這個社會,國學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擁抱大地奔向天


什麼是國學

  所謂國學,其實是一門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學說及其研究的學問。對它進行研究所  產生成果也算在國學範圍之內,這在學術上來講是這樣劃分的。國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是一切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學說,中國固有的風俗習慣,中國自己所產生的天文易經,方術、巫術、烹飪、中醫學、藝術戲曲等等這些都是國學的範疇,這是廣義的國學。今天我們講的國學是狹義的國學,就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學說,主要是指意識形態、價值形態以文史哲經為主要載體,這些就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學說。在這新的文化條件下,一般將國學等同於儒學而提倡普遍的讀經,或將國學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而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知識,或將國學涵蓋中國一切傳統學術而繼承國粹。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一脈相承,堪稱不朽。其中傳統文化之功不可沒。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套合理的核心價值觀,是它讓中華民族充滿生機和活力。離開它,就不能叫中國文化,不能叫國學。國學代表了中國浩瀚五千年文明積澱中的核心價值,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國學中主體是儒學,如果說國學是條河流,儒學就是主流,國學是一棵樹,儒學就是主幹,儒學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的代名詞。

    國學的特點和當代價值  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沒有這一環中國不可能有新的文化建設,因為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沒有強大的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未來的中國是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所以,弘揚傳承中國的國學文化其重大意義就在於此。今天就國學的當代價值及意義,我主要從五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重振國學必然對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中華傳統  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一個國家民族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民族,並不在於這個民族的地域、膚色等等先天的因素,也不在於這個國家民族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後天因素,而是主要在於這個民族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造就了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之所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重振國學對挖掘國學的當代價值,提高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提高國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特別是

  作為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視人的培養和規範,目的是把人訓練成為有良心,有道德,有思想的人,成為一個對國家民族社會以及家庭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並由此形成一系列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歷代優秀的儒家都把理想人格作為自己修身的首要追求。

  重振國學對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系具有重要的理  論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也是一個既有繼承,也有創新的過程。繼承是以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進而進行理論昇華的過程,也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化過程。這樣才能形成具有中國內容,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和中國語言所表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重振國學對增加我國文化競爭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文化是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許多普世價值的思想和主張,猶如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人類的天空當中,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等重振國學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我們沒有任何絲毫理由不去繼承,不去推動,不去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

  重振國學對於我們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鑑參考意義。國學在新世紀對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最保守的一種說法,中國的國家文明至少有四千多年曆史。在這四千多年曆史當中,中國治國安邦的學術研究也至少走過了四千年,在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學術體系當中,治國安邦的學問應當是地位最為尊崇的,是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學問。人之際通古今之便,其治國安邦的理念無一例外的構成了他們思想體系的主要脈絡,從來都是一種人文精神,也從來都是經世濟用的正道。中國豐富多彩的治國理念,中華民族的治國實踐和政治智慧,實在是一種巨大的寶藏。從中國歷史來看,凡是和的時代,都是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時代。

 科學認識國學價值

  從現有資料看,梁啟超應為20 世紀“國學”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作為“西風東漸”的應對物,國學是一個與西學相對的概念。國學最基本的性質,是中國傳統學術;國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的主體研究方法,是形成於中國本土的傳統研究方法。20世

  紀前期的國學,既具有傳承中國固有學術文化薪火的性質,又顯示出強固本體,吸納體,

  拓寬屋宇,再臻新境的開放性特點。20 世紀40 年代以後,“國學”一詞漸不流行。國學的研究工作,固然從未中斷,且不無拓展與深入,但總的態勢不夠張揚而顯得比較低沉。至近20 年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學才又“添酒回燈重開宴”且日益“亂花漸欲迷人眼”了。但必須看到,當下的國學,事實上已與20 世紀初期及上半葉的國學不盡相同了。國學這一概念的指稱範圍已較數十年前大為拓寬——20 世紀上半葉的國學主要指中國傳統學術,時下的國學則是中國傳統學業和中國傳統學術的總合。竊以為,“國學”概念內涵的這一變遷具有積極的意義,它使國學具有了更廣泛的群眾性、基層性和普及性。傳統國學,多是學人圈子裡的事情,今之國學,卻具備了對於閭里百姓的親和力。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籠統地強調當代國學的價值和意義,容易導致認識和操作上的某些失度、偏至或迂闊化、庸俗化傾向。無論討論國學,還是推動國學建設,都應在國學的價值認識和利用方面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尺度:

  國學與西學的關係是相對的而不是對立的。前者與後者既有相異的一面,又有相同、相通的一面。對待國學與西學的正確態度,乃是兩者雙重而不是用前者對抗後者。國學與西學的優勢互補,才是“人間正道”。

  國學是一個文化共生礦,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批判地繼承”傳統學術文化遺產,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方是科學主義的立場。 

  弘揚或曰復興國學,必須合乎時代價值取向的目的性。應在合理繼承、開發、利用傳統學業、學術資源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併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成果。

  傳統國學的優勢,主要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當代中國人應該有勇氣承認,  中國傳統學業、學術,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建樹,整體上是遜色於西方學業、學術的。即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學亦並非在所有領域都佔盡風流。例如邏輯學、純粹思辨學、經濟學、語法學的不夠發達,便是不能迴避、迴護的事實。明長知短,才能揚長補短。

  國學的前景可以樂觀,但如何提升、拓展、創新,使其健康發展,有賴當下中國人與未來中國人的偕力並作。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引領與知識界人士的參與、把握至關重要。


聞道國學


這個題目太大。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就個人而言,年輕的時候,我是不會看國學的書。我只知道中學的時候有個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哪怕有1%的希望,都應該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爭取,所以我一直拼命的在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和願望。歲月不饒人。很多年以後,我才接觸了一些國學的書籍。我也慢慢的釋懷了一些想不明白,想不透的問題。領悟了什麼叫順其自然,什麼叫知行合一……

道法自然。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努力為之而奮鬥,也就沒有遺憾了。不必太過於糾結,這個過程的痛苦也好,歡樂也罷,更不必去在乎這個結果。努力活著。將你的能力與你的奢望做一個權衡,並與周圍的環境相契合,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你才有機會去完成你的目標和願望。



駱正興945


孔子的思想落後了嗎?國學不實用了嗎?其實,只是我們沒有深刻領悟國學的精髓而已。


升學必考


去年9月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開始大換血。語文教材的改革,是這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次教材改革,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

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古詩文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教育部公佈的2017年高考考綱修訂內容,也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國內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實驗教材,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小學和初中部分的延續。

新實驗教材共有六冊,其中,高一課程為“孔孟之道”和“老莊哲學”,高二課程為“諸子思想”和“詩詞曲賦”,輔助讀物為《道德經》全本,還有一冊單行本《高中傳統文化簡明教程及模擬試題》,是專為沒有開設過傳統文化課程的學校編寫的。

這意味著,國學已成為通過中考與高考的重要關口。拿下這個關口,前途一片光明。拿不下,磨難就此開始。


塑造大格局

但,如果你以為學習這些蹇澀難懂的古文古詩,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就大錯特錯了。

傳統國學對青少年行為的規範,對心智的啟迪,對人格理想的塑造,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很多人的命運也由此而改變。

李嘉誠、馬雲、王健林、張瑞敏、任正非等商界大佬都是傳統國學的崇拜者。

曾經,美國雜誌記者勞特斯問李嘉誠:你能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什麼?勤勞,比別人聰明,還是比別人更會溝通?

李嘉誠就用兩個字回答:氣概。

氣概是什麼?氣概是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高度。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會跟著劉備打天下,因為劉備有匡扶漢室的氣概。如果您希望孩子長大能有一番作為,培養他的精神氣概是最為根本的。

勞特斯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李嘉誠感嘆,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雖然李嘉誠只是初中畢業,但不影響他成為大企業家、大慈善家。

所以一個人將來能成就多大事業,取決於他小時候獲得什麼精神給養。


歷史使命

猶太人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人口只有一千多萬,卻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該國的經商奇才、諾貝爾獎獲得者層出不窮。

為什麼猶太人這麼厲害?因為這個民族有一個傳統,就是讓兒童從小誦讀猶太民族的國學經典——《聖經》。

而反觀我們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古國,獲得過諾貝爾獎的屈指可數。難道是我們中國人的基因不如人嗎?

錢學森的驚世之問至今聽來振聾發聵——為什麼現在不出大師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不愛學習自己的傳統文化了。

尼克松在《不戰而勝》一書中說:

“如果中國青少年有一天他不學習老祖宗書籍的時候,他看不懂他老祖宗留下的文字的時候,那我們就不戰而勝了。”

千萬別小瞧那些傳統經典中的大智慧,一旦你汲取這些智慧的精華,人生便從此開掛。

當全民尤其是青少年都汲取了這些智慧,那就是民族振興,中華騰飛的開始。



萃辰天心書院


國學的價值:是中華民族之魂。

國學的價值和意義,一直都沒有變,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國學的核心都是“道德禮儀”,中國文化倡導和遵循的原則準則法則守則是:和為貴!

“道”,就是自然科學,道法自然,只有知道並遵循自然法則,才是“德舉”,才能算得上是一位有“道德”的人,才算是達到了人生的一種境界。“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中國之大智慧。

“禮儀”,是道德的一種表現形式,道德的準則要靠“禮儀”來表示表現乃至表達,一個有“禮儀”的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位有修養有教養有禮貌的人。也可以說,有了“禮儀”這個“假正經”,才能規範人之言行,使其成為一位有“道德”的人。

中國文化尊重注重“道”與“德”,有道自然有德,守德就是有道。不知道不懂道不上道,沒有“道行”之人,做人做事就會背道而馳,事與願違,甚至是好心做了壞事,誤人誤己,乃至危害傷害社會。

中國文化,是智慧文化,規則準則法則守則文化,是人類社會偉大的精神財富。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這個時代在國學熱風的吹奏下,暖暖的讓人舒服,可是也讓人們窒息,頭昏眼花,頭暈目眩,暈頭轉向等,有種得了重感冒而沒有好的藥方,只能煎熬一樣。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適得其反嘛,太在乎外在是要受到外在的傷害的,形式主義大張旗鼓的普遍蔓延之時,也就是本真被包裹收起之時,這樣的時段是非常讓人無奈且可悲的!

國學是文化傳統,是文化的精華,是站在時代之巔,來指導時代發展的航標,是讓每一個時代人成為時代人的風向標,與時俱進的解決問題是任何文化的核心,忽略這個,文化就失去了再次創造文明的機會。

人類一次次被形式主義摧垮,還洋洋得意,自得其樂,自以為是,是無知還是似懂非懂還是不懂裝懂還是“自信”到了極致還是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的自負呢?好像沒有人回答的明白,但卻自我感覺良好。

做真實的自己,做天性中的自己,才是國學要去完成的任務,而不是虛有其表的形式主義,沒有內在的強大,外在的形式失去了茁壯強大的土壤,總有一天會被形式主義的“美好”外衣所擊倒,這也是萬萬要不得的嘛。

以做人為根本,做事為主線,讓每一個人活出自我的價值,綻放出自我,實現自我生命的意義,才是國學,也是任何文化的核心價值,這應該才叫傳統吧?人類文明的點滴不斷幫助人類走向幸福,這也叫貴族精神吧!

貴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真正走向強大和自信的文化內涵,是骨子裡他有的氣質和狀態,無論時代如何交替,這種精神將激勵著一個民族復興、崛起、強盛等,直到成為人類真正的精英與楷模,引領著人類走向天人合一的幸福之道~龍非


擁抱大地奔向天


“國學”這個概念在當代尚未釐清,但大致上是有眉目的,即中國一切之學問,同時包括近代以來從西方學得的治學方法所產生出來的諸多新學科和新學問。這樣,就可以見到“國學”的包容性,即不但是過去的,而且是現在的,不僅僅有中國,還有東亞地區與歐美。

其實這種文化交流很正常,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有個“世界倫理運動”,九十年代世界大小宗教就齊聚美國開會來確立普世金原則,由於大家都有自己的信仰,而當時的共識又是“沒有宗教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那麼這次會議跟信仰就無關,大家要討論的是“倫理上的金規則”。最後找出來兩條,最早的是前八世紀伊朗的拜火教裡一句話,接著就是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孔子講的最清楚,所以後來大家提到的普世金規則就是以孔子為主的。更早一些,近代西方不少哲學家、政治家都受到過宋明理學的影響(包括他們註疏的古代典籍)。可見,文化交流在當代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尤其是漢學這一塊,看看西方漢學的研究對象之嬗變就清楚,中國哪怕自己完全丟棄了自己的經典,也一樣會有外國人來幫你研究的,既然外國人能研究,本國人憑啥不能研究?

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有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兩方面才行,因為經濟發展可以推動文化發展,而文化發展又能反過來推動科學、政治、經濟、法律等多方面的發展。談起西方,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譬如分析哲學,它本身對科學等不同領域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我們中國現在談起來中國的文化,就很缺乏。因為我們相當於八十年代才重新開始起步,不能說全部,但大部分處在民國的水平上,到現在還不足四十年——這麼短的時間內,能發展成什麼樣子呢?所以跟世界比起來,我們還是文化上比較落後。

這一點只要看看現在不同學科的教材使用就知道了,許多學科,理工科那都是用國外教材,上課用英文,為啥?一,翻譯教材是個重任;二,既然大家都學英語,就不必費神再搞個翻譯了。

那麼文化裡挑出哲學這方面,外哲主要是讓讀英文、德文、法文等,因為有些書就是這些國家的人寫就的,過去一些外哲老師講我們不用自己寫書,說翻譯西方人的書都翻譯不完,對,當年你翻譯不完,現在更是能累死你。你光翻譯西方人的作品,自己沒成果——誰敢說這樣下去就一定能崛起?我們翻譯外國人的作品時間還短嗎?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的東西?原因很簡單,因為不少人都是窩裡橫,一提起研究,不是商業互吹就是商業互黑,都是“在國內我是翹楚”,問題是,為啥不敢跟西方人比?因為研究的就是外國哲學啊,不跟老外較高下,自己在國內玩呢?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勇敢的學者,要為這些人點贊。

另外有個問題,就是國內的,譬如中哲,很多人不跟外國人交流,可能有語言問題,但這種情況確實很普遍,連外國人也吐槽說國內研究者在學術會議上不跟外國人交流。

所以,如果你對這種事情義憤填膺,請努力去參與到“國學”的學術訓練,成為能與西方學術較量的重要學者吧,嘎嘎。


肥嘟嘟的小不理


國學其實是現在才有這個名稱,而且國學的定義本身存在爭議,一般認為國學就是我們的傳統經典文化。

我們現在回到問題本身,國學對於現在這個社會的價值是什麼?

其實就是問:傳統文化對於這個社會的價值是什麼?

我們知道傳統文化包括的種類太多,主幹為儒釋道法,還有兵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史家,醫學,術數,地理等等諸子百家。

按著現在的稱呼為:哲學,史學,文學,倫理學,農學,醫學,術數,政治,經濟,音樂,地理,建築等等。

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發展與積累,有太多的文化積累。傳統文化的積累已經深深的沉澱到我們的血液裡,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認知判斷,雖然現在我們學習的很多知識都是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但是我們骨子理的那些文化觀念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從漢朝開始,儒家成為了統治文化,從此儒家成了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倫常文化。儒家講五倫常: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主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的日常關係超不出五倫:父子,夫婦,君臣(領導),長幼(兄弟),朋友。

我們知道道家主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因為道家主要解釋宇宙的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佛家是外來文化,最後融入了我們的文化,組成了我們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石。佛家主要解決人與自己的關係,佛陀度化我們,讓我們增長智慧。

當然,這裡沒有深入的講述與思考,儒家主要是日常的倫常教育。

我們知道傳統文化,只要是教育我們如何做好人,因為對於傳統文化來講,做人是最根本的,如果沒有做人做為基礎那麼做事情,可能會出現問題。

何為人?

《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中說“人”:“左撇為真,右捺為正,常行正真, 是名為人”。

我們深入的思考,其實左撇真就是天,右捺正就是地。正真亦是誠意正心也。

國學對於現在人的最重要的價值當然還是教育我們如何先做好一個人,這個永遠都是一個根本。


止一,靜篤以此為記。

歡迎關注:馴服黑夜,請多多點贊及留言評論,謝謝。

用戶58958619245


我認為國學是每一個有國籍的人傳承自己生命的一切習性的總結,中國人的國學是從有人類開始就構建了國學的基礎,她有記載的只是少部分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是學不盡用不完各人有各的緣,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感覺,總之無始無終的引導眾生的精神食糧就是國學。


用戶990279932410


就我親身體會而言,有兩點:

① 補自身學業的不足。

從小學校只教科學知識、文學知識,幾乎沒有為人處事方面的傳授,加上自己又笨,從小被批評不會說話,幾乎要得社交恐懼症,以及抑鬱症。最近學習這些古人的智慧,才發覺要是早學這些就好了。雖然晚了,但至少可以給孩子帶個頭呀。

② 國家對這個也越來越重視,將來學生必然要更多面對國學,早學早好,愚公移山,學一點是一點。


九月風滿樓


國學是個不完全正確的詞,臨時用詞。中華傳統文化遠不止國學這倆字能包括。你問的是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比如國學裡假裝高大上的太極圖,就是東方蒼龍七星的運行軌跡。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用的。《連山》易就是夏天的自然運行規律,水蜜桃啥時候上市,水稻啥時候收割……這些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

不要把國學當成一個和我們沒關係的科研工作,真正的國學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們用而不知,研究國學,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