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

谁能想到,这片城央绿心、市中心的桃花源,曾经饱受侵蚀。拥有2000年历史的岭南水果基因库,眼看就要倒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下,就此濒临“消失”……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又有谁能想到,奇迹发生了!

这个城市中的“孤岛”竟然在短短6年内华丽大变身,变成水网交织、绿树婆娑、百果飘香、鸢飞鱼跃的最美城央湿地。

建成开放6年来,海珠湿地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再到“打造全国最好、全球标杆性城央湿地”,呈现出一幅湿地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探索出一条都市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路。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保肾”?还是“保胃”?

海珠湿地前身为“万亩果园”,因拥有上万亩各类果树而闻名,早在20多年前便是广州生态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万亩果园慢慢被城市包围,空气、水质、土壤被污染,直接影响果树生长与收成,果树生产人均年纯收入仅为316元,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此外,由于万亩果林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只能种果树,不能“种”房子,成为严重制约村社经济发展和社员收入提高的“紧箍咒”,致使万亩果园范围内村社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万亩果园被不断蚕食,原有的果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城市“保肺”和村民“保胃”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走出困境

为拯救万亩果园,海珠区曾作多次努力与尝试

1998年通过“租土地建果树公园”的模式进行保护,2000年推动市制定《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规划》,对万亩果园进行保护性综合开发,2007年通过租地补贴果农,增加果农收入,但都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员“保胃”的问题导致保护效果不尽人意。

1998年

通过“租土地建果树公园”的模式进行保护

2000年

推动市制定《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规划》,对万亩果园进行保护性综合开发

2007年

通过租地补贴果农,增加果农收入

虽然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但都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员“保胃”的问题导致保护效果不尽人意。

两个都要,探索新出路

为切实解决城市“保肺”与社员“保胃”的矛盾,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珠区争取到国家“只征不转”政策,通过一次性征地让万亩果园华丽蜕变,升级为国家湿地公园。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在一线城市中央有那么大片果园,在全世界都属罕见

创新提出“只征不转”征地政策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例。

一次性投入45.85亿元征地资金,共征地11044亩,将万亩果园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并通过立法确保所征土地保留农用地性质,作为永久性生态用地保护起来,禁止在保护区内开展任何商业开发建设活动。“保肺”的同时,给果农足够的补偿用来“保胃”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安置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按征地面积10%为村社落实了经济发展留用地。摸查被征地村社的各类弱势群体和被服务对象,根据现行政策最高标准为被征地社员办理养老保险。主动为被征地社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服务,优先聘用被征地社员从事湿地养护管理工作。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果农们不仅有了生活保障,还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同,实现了自我价值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获得立法专章保护。

《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于2018年1月正式出台,首创全国专章保护形式,列出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保护的10条条款。同时,将海珠湿地划入我区生态控制线,避免再被城市建设“蚕食”。

保护+创新,打造多功能果林湿地

传承传统农耕智慧,恢复垛基果林湿地。

坚持“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原则,注重林相保护,凸显岭南果基湿地特色。在保留传统果基形态的基础上,打造多功能、典型性垛基果林湿地,以达到净化水质、维育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借助自然潮汐动力,恢复湿地水文交换过程。

利用海珠湿地特有的不规则半日潮水文特性,借助潮汐水动力进行调水,涨潮引水,落潮排水,恢复正常的潮汐动力过程,实施“以动治静、以净释污、以丰补枯”的引清调水工程,改善水环境。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与自然合作,构建多种鸟类生境。

在水域较深区域设置浮排,使浮排与岛屿浑然一体,为鸟类营造了很好的栖息地。这种鸟类生境营造技术为国内深水型湿地恢复提供了新方案。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借助地缘优势,打造生态研究高地。

联系周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学者,使其参与海珠湿地监测和研究工作,目前,已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昆虫研究所、省环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海珠湿地开展了34个国家、省、市、区级的研究项目,涉及红树植物技术研究、湿地植物研究、水质测试、鸟类生态及行为研究等。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昆虫普查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水生生物调查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古树普查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土壤调查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生物多样性监测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温室气体监测

同时,联动水务、环保、气象等区职能部门,在海珠湿地建成一批环境监测站点,动态监测我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引导全社会参与,构建自然教育共享平台。

高起点、高标准创办全国示范性自然教育学校,打造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引入9家自然教育机构长期驻点,联合有代表性的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游学项目,促进湿地公园间资源互通。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目前,自然学校“第二课堂”已走进广州70多所学校,开设课程1000多场次。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的“三进战略”已被总结为“海珠模式”,作为示范案例入选《国家湿地公园宣教指南》。

社会效应,共享生态文明保护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海珠湿地的生态效应已转化为创新经济的聚集效应,成为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的“金字招牌”。

2016年以来,已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公司的项目在海珠湿地周边聚集,形成了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现象。

创新海珠湿地保护模式,开启海珠生态文明新征程

绿色生态正成为广州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动力之一,并成为广州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接下来,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心做好海珠湿地的保护利用工作,打造通江达海、水清鱼跃、鸟语花香的美好湿地景象,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促共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