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皖國到安徽-看歷代安徽疆域變遷

安徽概況:

安徽省地處華東內陸腹地,有長江、淮河橫貫全境,自然地貌南北迥異。其中淮河以北平原遼闊阡陌縱橫,為華北平原重要的糧油基地。江淮之間西嶺崇山東綿丘陵,是南北交通要道,居長江兩岸河湖交錯水鄉沃野。而皖南山區則山區眾多迭蟑列岫群峰雄峻。安徽可以說是山河壯麗、鍾靈俊秀,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從皖國到安徽-看歷代安徽疆域變遷

皖南風光

皖的簡稱由來:

安徽省簡稱“皖”, 而安徽歷史上其實古國眾多《尚書·禹貢》區分九州,安徽處於豫、徐、揚三州的交接地帶。春秋時期有不少分封小國,如皖、廬、巢、六、桐、舒、宿、蕭等國名留存至今。有皖山、皖水,分皖南、皖北,歷史上置縣以及皖陽、皖城等縣。上述地名,均由來於古代皖國。宋人樂史《太平寰宇記》雲:“皖,偃姓,咎繇之後,春秋時楚滅之”。春秋皖國,伯爵,後人所知極少。《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卷86載:“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稱為周大夫其在院,志逸其政績”。然而,“周封大夫於皖,而皖之名始著”。“皖山之陽有廟焉,五尺童子莫不知為皖伯廟”。“地與山皆以大夫名天下,傳後世”。

安徽境內古國眾多,因何惟獨以“皖”作為全省簡稱?究其由來,是因為古皖國在安慶府,而安慶府城是安徽省會。南宋始置安慶府時,以今天的潛山縣城為府治,下轄有春秋皖國、兩漢皖縣故城。安徽還有皖山,又叫做皖嶽在潛山,天柱峰相連,“三峰鼎峙”,皖水又叫皖江,在今天的懷寧流到長江。皖南皖北的分界線就是皖山。

從皖國到安徽-看歷代安徽疆域變遷

鳳陽古城

建省始末:

歷史上最早的安徽省建省是在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匯合合安慶府、徽州府二府首字為名。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當時建省經過:清初所置的江南省,轄境過廣(包括今安徽、江蘇與上海市三地),吏事繁冗,管轄不過來。到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江南省劃分為左、右布政使司。右佈政駐蘇州,左佈政駐南京江寧,轄今安徽全境,含淮安、揚州二府與直隸徐州。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江南省增設安徽巡撫,始有安徽之名。康熙五年(1666),劃淮安揚州二府與徐州歸屬右佈政。從此現在的安徽、江蘇二省境界基本定型。康熙六年(1667),正式撤銷江南省,分安徽、江蘇二省。

原來的江南左佈政改名安徽布政使,但是治所仍然在南京江寧,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遷移到安慶。咸豐三年(1858年),太平天國起義軍佔領省會安慶,清王朝曾把廬州府合肥城做為臨時省會,但是後面又認為廬州“無重關大江之險又遷回安慶。清朝時候安徽省總共分為七府、三直隸州包括:安慶、徽州、池州、寧國、太平、廬州、風陽府,滁州、和縣、廣德州。全省總共轄五十一縣包括:今江蘇盱眙、江西婺源、湖北英山,不含蕭、碭二縣。另有府屬州四:潁州府屬亳州,風陽府屬壽州、宿州,廬州府屬無為州。由此可見當時的地域更廣,往南直達江西,徽文化區基本全部包括,但是徐州文化區的蕭縣碭山劃歸山東。不屬於安徽管轄。

從皖國到安徽-看歷代安徽疆域變遷

皖北麥田

歷史疆域變遷

楚國兼併小國,佔有安徽全境,成為戰國七雄,所以安徽有吳頭楚尾之稱。

秦國兼併六國,歸於統一,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初分三十六郡,以後增至四十餘郡。安徽境內淮北地區屬碭郡、泗水郡,江淮之間屬九江郡,皖南地區屬鄣郡。

漢承秦制,兼施分封。漢武帝置十三州以統郡國。西漢末年,有郡國一百零三,縣邑一千三百十四,侯國二百四十一。安徽淮北地區屬豫州沛、汝南二郡與梁國,江淮之間屬揚州廬江、九江二郡與六安國,個別縣屬徐州臨淮郡;皖南地區屬揚州丹陽郡。

從東漢末年至南北朝,三百餘年間,除西晉短暫統一,塵於分裂狀態,那縣改置頻繁。《舊唐書·地理志序》記載:“曹魏之時,三分鼎峙,淮、漢之間,鞠為鬥壤。”西晉以後,“南北分爭,何暇疆理,三百年間,廢置不一”。

隋滅南陳,復歸統一。大業五年(609),大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安徽淮北地區屬譙、梁、汝陰、淮陽、下邳、彭城等郡;江淮之間屬淮南、鍾離、廬江同安、歷陽、江都等郡;皖南屬丹陽、宣城、新安等郡。

唐朝時候,郡上設道。貞觀元年(627)分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788)增至十五道。貞觀十三年(689),大凡有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安徽淮北屬河南道,有穎、亳、宿州與宋、徐州所屬縣;江淮間屬淮南道,有滁、和、濠、廬、壽、舒州與揚、楚州所屬縣;皖南屬江南東、西道,有歙、宣、池州與江、饒州所屬之地。

五代十國到北宋統一,改道為路,初分十五路,漸次增至二十六路。宣和四年(1122),大凡有京府四,府三十,州二百五十四,縣一千二百三十四,軍五十九,監六十三。監設於鑄冶、牧馬、煮鹽等地區。軍與監均分二等,或與府、州同級,隸屬於路;或與縣同級,隸屬於府、州。安徽淮北順昌府,屬京西北路;徐州蕭縣與單州碭山縣,屬京東西路;宿、亳、滁、泗州與淮安軍五河縣、招信軍天長縣,屬淮南東路;壽春府與舒、廬、和、濠州及無為軍、懷遠軍、同安監,屬淮南西路;宣、徽、池、太平州與廣德軍、永豐監,屬江南東路。南宋以後,淮北入金,州縣多變。

元朝設中書省與十一行中書省,省下設路、府、州、縣。府、州分二等,或與路同級,或隸屬於路。安徽境內隸於中書省者,有濟寧路屬碭山縣;隸於河南江北行省者,有汝寧府屬潁州,歸德府屬宿、亳州與徐州屬縣,廬州、安豐、安慶路,揚州路屬滁州與淮安路屬泗州;隸於江浙行省。

明朝廢元省,改設南京、京師與十三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明末,大凡有府一百四十,州一百九十三,縣千一百三十八。安徽全境隸屬於南京,有鳳陽、廬州、安慶。

太平、池州、寧國,徽州七府,滁、和、廣德三直隸州。後來改由江南省分設安徽省。省下設道安徽有三道:鳳穎六泗道,後改北道,駐鳳陽;徽寧池太廣道,後改皖南道,駐蕪湖;安廬滁和道,駐安慶,後裁除。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現在安徽境內的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餘60個縣仍屬安徽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安徽省省會遷至合肥縣,合肥成為安徽省的省會。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合併成立安徽省政府,並將省會設在合肥。合肥是 中國最愛閱讀城市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心城市、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稱譽。2018中國內地城市綜合排名17名,網上簡稱“霸都”。

從皖國到安徽-看歷代安徽疆域變遷

合肥鳳陽花鼓樓

繼往開來,肇創新業,安徽明天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