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在華夏一提到“煎餅卷大蔥”,人們馬上就聯想到這是在山東。一聽到沂蒙小調,腦海裡立刻浮現出三年多的解放戰爭中,“沂蒙紅嫂” 有用乳汁救活傷員,沂蒙人民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口號,用“小米養育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在《沂蒙六姐妹》《南征北戰》、《紅日》、《英雄孟良崮》等影視劇中,“沂蒙紅嫂”為前線部隊戰士烙煎餅充軍糧的場景,讓全國人民認識了山東大煎餅。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煎餅的歷史悠久,起源甚早,由餅鏊的產生可以追溯煎餅起源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晉代《述徵記》、唐代《唐六典》、明代《酌中志》以及清代《煎餅賦》等古籍均對煎餅有所記載。

泰沂山區是煎餅的發源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的山民就開始吃煎餅,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就是煎餅。我們淄博清代名人蒲松齡在其《煎餅賦》中寫到,“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蒲松齡用它那如掾大筆,把煎餅的形狀、色澤、大小、原料、製作以及味道、功用等描述得淋漓盡致。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淄川、博山地處泰沂山區餘脈,這裡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俗和泰山、沂蒙山區大致相同。山區土地貧薄肥料少,山地澆灌困難,基本上是靠天吃飯。絕大多數農民以種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粗糧為主。這裡的人不甘心整天吃窩窩頭或貼餅子,於是,煎餅就成了日常吃的主食。小麥、大麥(也叫牟麥、飯麥,與小麥的營養成分近似,但纖維素含量略高)、高粱米子、玉米糝子、黍子稷子、豆類等都是推磨攤煎餅的最佳糧食。富人細糧細作,窮人粗糧粗做,也就有了棒槌(玉米)煎餅、蜀黍(高粱)煎餅、豆糝煎餅、小米煎餅、地瓜煎餅、面煎餅等等,怎麼好吃怎麼攤。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煎餅是用小米、玉米或高粱等粗糧浸水磨成糊狀,發酵後在鏊子上攤勻烙熟的薄餅。

(二)推碾、磨糊

過去,淄博地區的糧食磨面還是相當的原始。從我記事起,棒槌、蜀黍、小米、麥子、各種豆子都是要用石碾來碾壓成碎末或麵粉的。到了七十年代才逐漸有了電磨,粉碎糧食不用再推碾了。記得我們村的上莊有一處加工點,為了加工十斤二十斤的糧食,要排幾個小時的隊。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第二步就是把碾好的面子和糝子用溫水泡上,再加些上次推煎餅留下的“酸磨糊水”,讓其自然發酵,根據天氣冷熱情況,一般需要一夜的時間就能發酵好了。

下一程序就是推磨。這是我最不願意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痛!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石磨:粉碎顆粒糧食的器具,圓形,由上下兩扇組成。磚砌的磨盤高不及腰。下扇磨盤和磨盤固定,上面鑿有輻射狀槽溝,中心有寸許鐵軸;上扇磨的下面鑿有斜旋狀條紋,中心嵌有淺鐵帽,與下扇磨軸相合,頂部有杯口大小的“磨眼”(旱磨兩個磨眼,水磨一個磨眼)。糧食放在磨頂上,糧食通過磨眼流入磨中研磨。上扇磨兩側對稱有兩個鑿孔,楔入半寸木橛,橛上拴繩套,套入磨棍。推磨人將磨棍橫置腹部,用力前行轉圈(逆時針)推磨。推煎餅用的是水磨,發酵的糊子在賣力的擁推中研磨成“磨糊”,“磨糊”緩緩流淌到磨盤上,再順磨嘴淌入半盆中。若糊子不夠細,還得再推第二次。這推煎餅也是要用心的,若方法不當,就會出力不出活。先是糊子的兌水量要控制好,不稠不稀。稀了用力少,轉圈多;稠了用力大,但磨的不細。再是要控制好舀入磨眼的糧食量,每次在以半飯勺為宜。其次是推磨時要微微向前弓腰,最好左手能壓著點磨,這樣能增加摩擦力,磨出的“磨糊”細發。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父親有癆病做體力活就喘不過氣來,推碾、推磨的活都落在了母親的身上,她還得攤煎餅,說真的,那時候的女人真是太辛苦了。我也真心想盡量幫母親多幹點家務活,減輕她的生活壓力,要知道她除了管著家人吃飯穿衣、照顧長病的父親外,還得做著工廠給的計件加工活來維持家裡的生活,十分不易。我很想把推磨的活承包下來,可是,我年幼個子矮,不能把磨棍放在腰間,只能兩手抓住磨棍放在胸前,拼盡力氣艱難的往前拱。這還不算什麼,最鬧心的是,圍著磨盤推不了幾遭就會眩暈,感覺天暈地轉,噁心嘔吐,吐上來還好受一點,吐不出來更難受。

推一次磨,就像大病一場,成天暈暈沉沉,頭暈眼晃,六神缺了五神,好幾天返不過勁來。那個痛苦勁,到現在想起來還難受。因此,小時候寧願挑水、挑碳、搋搭火,就是不願意推碾、推磨;幹活再苦再累也能挨,聽說要推煎餅就怵頭。一想起要推磨,那煎餅放到嘴裡,怎麼也咽不下去。


(三) 攤煎餅

不過,博山城裡人的煎餅別於它地,現在想一想還真是別具風格,美味獨特。攤煎餅一般是家中女人的活,她們雖然是城裡人,但攤煎餅還是用著農村的器具。多數是用黃泥垛的形垛(爐口比鏊子略小,鏊子受熱均勻),還有的乾脆在地上支起幾塊磚,把直徑在六十公分左右的大號生鐵鏊子支在磚上就開始攤。燒的是柴草,先點燃乾草或棒槌秸,等熱了後再引燃劈柴燒熱鏊子。也有的用碳爐子攤,但爐口一定是很大,能讓鏊子受熱均勻。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博山煎餅有兩種攤法。最廣泛的一種是用掄耙,掄耙是一根長約二十公分(直徑兩公分)的圓木棒,中間有根筷子粗的握杆。攤時用飯勺把糊子舀在鏊子上,然後用掄耙由裡到外轉圈輕輕的攤開、烙熟。這樣攤出的煎餅有普通煎餅的兩倍厚,趁熱吃胎乎、軟和。另一種是用刮耙,刮耙和掄耙長相差不多,只是圓木棒換成了象快板一樣的竹坯。攤的不同之處是攤者要用力把糊子在鏊子上推拉均勻,使煎餅兩面都密實、吃起來筋道。現在市面上賣的博山煎餅大多都是用刮耙攤的。

攤的時候,要先用沾了豆油或花生油的“油搭子”把鏊子輕輕的、均勻的擦一擦,待鏊子溫熱後,將糊子用勺子舀到鏊子上,再用耙子轉圈碾攤到最薄,等煎餅“滋啦、滋啦”到微微發乾稍有點輕糊的時候,拿一薄鐵片(相當於現在的膩子刀)刮一下煎餅邊,兩手並用"哧"的一下,那團磨糊變成了一張直徑約半米的煎餅! 隨後把攤好的煎餅放在蓋墊上,等全攤完後一起對疊成三角形,開吃時才折成長條,方便咬嚼。

博山人常把來不及吃的煎餅成摞放在小缸裡保存,以保持煎餅的水分,這樣儲存的時間較長。等吃的時候,用小鐵鏊子二次加熱食用。煎餅跟剛攤的一樣軟和,也可以烙後夾菜,或烙成菜煎餅,花樣很多。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博山煎餅分為酸煎餅和甜煎餅兩種。酸煎餅的糊子要在盆子裡等待它自然徹底發酵後,用飯勺把整個糊子攪勻,這樣攤出來的煎餅是帶酸味道的;如果是不等糊子完全發酵就攤,那攤出的煎餅就是甜煎餅,但攤甜煎餅的技術要求更高。酸煎餅一般是掄耙攤的,甜煎餅一般是刮耙攤的。酸煎餅、甜煎餅是根據發酵時間長短人為確定的,酸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過去人們生活困難,就想出這個辦法讓煎餅酸一點,這樣就能吃的少一點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曾想到,酸的食物開胃,博山酸煎餅就著博山酸鹹菜,越吃越帶勁,吃的更多。

博山煎餅按糧食不同,分為小米、棒槌、和蜀黍三種。從吃的煎餅情況很可以看出家裡的生活狀況,富裕人家吃小米煎餅,一般人家吃棒槌煎餅,很窮的人家吃紅蜀黍煎餅。博山煎餅過去以“煎餅少爺”宗士奇和大街張登成兩家為最好,他們是用東山里的小米攤的,這種小米因水土好而粒大、色濃、香甜、俗話叫“有油性"。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四)吃煎餅

博山城裡人在煎餅的吃法上費了不少心思,裡面夾上菜變著花樣吃。博山菜煎餅是博山的傳統名吃,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做法與魯南菜煎餅不太一樣。

博山菜煎餅要用博山發酵的煎餅煎烙,主要工序是拌餡和煎烙,將豆腐切成丁、粉條剁碎、韭菜刀細或蔥成末,放上蝦皮,用油把餡炒熟,然後把煎餅揭開均勻攤餡,放完菜臨好的時候拿起油壺淋些油,把煎餅兩折成長方形,再在平鍋內或鏊子上將煎餅兩面烙成金黃色,起鍋後中間切一刀分兩半,即可食之。博山菜煎餅內軟外脆、菜香撲鼻,咬一口滿嘴流油,口感酥鬆香嫩,餡多而不膩,再看地上也是一片油脂麻花,一般最多兩個煎餅就吃飽。博山菜煎餅鋪最有名的是李其瑞和他弟弟李和尚兩家,他們的做法主要是在小米煎餅裡攤上由豆腐、粉條、蝦皮、蔥末、韭菜和調味品拌合素餡火通烙而成,顧客坐在爐邊邊烙邊吃,香酥可口;若再來上碗“油粉”,會更飽口福。 


我小時候吃煎餅就沒有那麼講究了。菜煎餅很少能吃到,就是吃到也是野菜或“六月的韭菜”烙成的,很少能見到油星。最長吃的是軟乎煎餅就酸鹹菜。不知道什麼時候母親買點鹹刀魚,在爐子上烤一烤,咬一口煎餅吃點鹹魚,那個香呀!這可能是童年最幸福的時候了。吃到最後,魚刺當然也烤著吃下肚了,過了這麼多年,那烤魚刺的香味依然留在口中。早晨起來,我會泡上一碗煎餅湯,就著香椿芽鹹菜,“呼啦、呼啦”扒上,碗往桌上一放,開開心心上學去了。若碰到一天母親做了豆腐乳,那煎餅湯肯定要吃上兩大碗。


稍微遺憾的是,我從來沒有吃過那“煎餅蘸甜醬、卷大蔥”。

(五)淄川煎餅

博山煎餅推、攤、熱、吃都複雜,相比較來說,淄川煎餅就簡單的多。說是淄川人攤煎餅還不如說是刮煎餅,她們是用根二尺長的竹坯子當刮坯,把糊子舀到鏊子上後用它狠勁地左右刮勻,隨著磨糊的不斷加熱,刮坯將多餘的糊子再刮到不平的地方,直到全部刮平,這時候煎餅也就熟了。然後,用刮坯的頭將煎餅邊刮離鏊子,雙手把煎餅翻過來,再烙反面,直到煎餅微糊為止。這樣的煎餅薄而酥脆,有糧食的清香,吃起來很筋道有嚼頭。也有的人使用刮耙攤煎餅的,其攤法和用刮坯差不多。攤這樣的煎餅關鍵是用力很大,攤一次煎餅胳膊累好幾天返不過勁來。

淄川和泰沂蒙山區以及博山城周邊農村多數是這種攤法。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我母親是淄川西域人,又生活在博山城,她攤煎餅用的傢什掄耙、刮耙、刮坯都有。攤煎餅常常是攤一半耙煎餅,再攤一半刮煎餅。所以,這兩種煎餅我都很熟悉。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市民的供應糧不夠吃。老家的大娘就把平時攢下的“煎餅噶扎”裝到面袋子裡,讓大爺用獨輪車推著步行六十多里路給我們送到博山。這親情終生難忘!同時,也說明刮煎餅能儲藏很長時間而不容易發黴變質。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淄川最有名的是西河煎餅。煎餅作為西河人的傳統主食,極富地方特色。在西河,幾乎家家院裡都有一盤石磨,用來磨煎餅糊子。過去,糊子以玉米、小麥和豆類居多,而今西河百姓又開發出大米、小米、芝麻、高粱、紅棗、蔬菜等多個品種。“西河的煎餅一張張,棒子小麥都出香,卷著豆腐就鹹菜,個個吃的白又胖”,

西河煎餅傳統工藝、純糧製作,富含纖維,不添加防腐劑,筋道韌性大,咀嚼滿口清香,生津健胃,易於消化;存放時間長,不宜變質,不失為天然綠色健康食品。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六)今天的煎餅

攤煎餅這個活即苦又累更是個技術活,同樣的糧食,同樣的工序,下了同樣的功夫,不同悟性的人攤出的煎餅味道大不同。厚薄暫且不論,冷熱鏊子攤出的煎餅口感就有天壤之別。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傳承和改進,如今,石磨換成了電磨,多數人都是用各種現成的米麵來攤煎餅。也很少有用柴火或煤炭攤煎餅的了,都是用氣或電做燃料,即乾淨又無汙染。電煎鐺、煎餅機代替了鏊子,就是老鏊子也都進行了改進,有了轉把,現在攤煎餅省勁多了。


淄博博山人的煎餅情節


再看小吃攤上的菜煎餅太多了,品種五花八樣,土豆煎餅、野菜煎餅、南瓜煎餅……等等數不勝數,不過,您仔細觀察,菜煎餅基本都是素的,最多能加點火腿腸。隨著美食的不斷創新,水果煎餅、柿子煎餅、棗煎餅、雜糧煎餅、煎餅果子也應市而出,根本用不著自己在家攤煎餅了,想吃什麼樣的煎餅隨便就能買到。

可是,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什麼都不想吃了,胃口沒有了。

就是有時候解解饞,現在的煎餅也沒有兒時那純真的原始煎餅香味。

但也省去了推煎餅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