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父母最大的“赢”

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最近看到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

江苏10岁女童因成绩差,家中服药轻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遗书。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女童在遗书中说: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成绩不好就自杀,这是孩子“输不起”的表现。想起电视剧《急诊科医生》的类似情节。

有一小姑娘考试考砸了,受不了妈妈的批评,喝了农药 ,医生全力抢救后,命是暂时保住 ,但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女孩妈妈听完就崩溃了,哭着说:“我要知道她会喝药,我干吗要说她呀!没考好就没考好呗……”

现实生活中,孩子出事之后,父母的第一反应都和那位妈妈一样,幡然醒悟:在生命面前,成绩微不足道。

如果让父母在“孩子不想活了”和“成绩不好”中二选一,相信所有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因为活着,就有希望,就是幸福。

与其在无法挽回的时候痛心疾首,不如及早教会孩子积极、坦然地面对“输”。输得起,你就赢了。

孩子的输不起

缘于家长输不起

看过《最强大脑》意大利男孩安德烈·拉托雷和中国男孩李云龙的对决战。

节目组要求两位孩子记忆51对新郎新娘的随机站队顺序,并用人偶模型把排位展示出来。

一开始,李云龙误以为自己摆放错误,在现场失声痛哭,嘴里一直念叨着:“我摆错了,可是我记对了呀!”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用现场评委的话来说:感觉他整个人被击溃了,什么都没有了。

安德烈·拉托雷见李云龙的反映,忍不住也落了泪,主持人问起,他说:“我看他哭得这么伤心,也觉得很难过。”

成绩公布后,意识到自己是赢家的李云龙,情绪大反转,立马破涕为笑。

再看看意大利孩子:他大方地跑过来祝贺、拥抱李云龙。

事后,很多人评论李云龙“输不起”,大赞意大利男孩的豁达和淡定。

其实不仅李云龙,中国孩子现在普遍变得“输不起”。

大到成绩不好就自杀:

小到一遇挫折就哭闹:

“上次没拿到三好学生,哭得撕心裂肺;”

“面试的小学没要我家孩子,孩子总是闷闷不乐;”

“玩个游戏,一输就耍赖、打人……”

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但很多家长只求孩子赢,“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

天价学区房、昂贵补习班、放弃工作陪读等……

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资本,和孩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孩子输不起,家长更输不起。

刘震云在他的书中写道: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就便是输家。

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不重要,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才最重要。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输了成绩

不代表输了人生

曾看过一位15岁少年自杀前留下的血书:

“老爸老妈,我死是因为我成绩差太多了,不可能考上高中,我也不想再给你们增加负担了。我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只能放弃了,如果我还听得进课的话,我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可是我不行,我不愿意做啃老的人,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所以我选择死。”

少年的世界里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是没出息的表现;成绩不好,就没有活着的必要。

心理学有一个有趣的观察,叫做“十一名现象”,意思是成人后有成就的人,并不是班上的前十名,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科学家霍金,上学的时候,成绩就从未进过前10名。

作业不整洁,学习能力差,又不会阅读,一度是让老师无奈和同学嘲笑的对象,有同学甚至还当着他的面打赌, 说他这一辈子定会一事无成。

霍金对于他们的讽刺和打击不予理会,专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上。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霍金从毫不出众的差生摇身一变为物理界的宗师级人物。

试想,当年从未进入前十名的他若是自暴自弃或是放弃生命,还会有如今伟大的科学家和科学发明吗?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有这样一句话,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

鲁迅说过: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输了成绩,并不代表输了人生。不怕输的孩子,才有机会赢。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小时候输不起

长大后赢不了

有父母把孩子的“输不起”,看作是一种争强好胜。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适度的争强好胜能激励孩子追求卓越,但过度的争强好胜有害无益。

一是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还记得轰动一时的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的儿子潘匡仁跳楼事件么?

25岁的潘匡仁从小就出类拔萃,中学就读香港名校,去过海外留学,毕业回到香港工作。

多才多艺,会弹琴,酷爱运动,尤其跑步和单车,生前在一次单车比赛中,因受伤没获得好名次,患了抑郁症,最终选择跳楼结束生命。

出生优越,教育优良,本该绽放青春的年龄,仅仅因为输了比赛郁郁寡欢、放弃生命,让人唏嘘不已。

二是扭曲孩子的人格和品行。

看过一例“合肥少女毁容”事件。

高中生周岩爱慕同校女孩陶汝坤,求爱不成,乘其不备,向女孩的头上浇油并点燃,导致女孩毁容。

男女交往本应是你情我愿的事,周岩却因追求不得而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极端行为,这难道不是“输不起”导致的恶果吗?

还有“江歌事件”中被众人唾骂的陈世峰,因不同意女友刘鑫与其分手,纠缠不止,丧心病狂杀害了和他毫无纠葛的江歌,这样的人就算学霸,又如何?

看过一句话: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从小输不起的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而变得苦不堪言,教会孩子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为人父母最大的赢

是教会孩子面对输

吴镇宇在《爸爸去哪儿》里的一句话感动无数观众,他说 “由于自己已经50多岁,孩子还小,一直怕有一天离孩子而去还没有教好孩子”。

父母不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输”:

1. 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有的孩子输的时候大哭大闹,父母迁就孩子,刻意让孩子赢。而不知让孩子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

“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2. 培养孩子的豁达胸怀。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达的心胸是“输得起”的关键。

别再对你的孩子说:

“期末考试考不到多少,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真窝囊 ,就知道哭,他抢你的,你不会和他抢啊!”

“上次还考了98分,这次怎么变成88分了……”

这样的引导,怎么可能让孩子“输得起”?

3. 在孩子面前学会输。

常说“没关系”:

“菜烧糊了,没关系,妈妈下次就知道怎么做了”;

“打羽毛球输了,没关系,爸爸注重的是过程,还得到了锻炼……”

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失败经历、解决办法等,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输不可怕,不站起来才可怕。

4. 不用模糊语言夸赞孩子。

很多家长总是把“孩子,你真棒”、“你真是聪明的孩子”挂在嘴边,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

一旦孩子犯错被家长批评,“刚说我真棒,这会又说我真笨...”

所以父母夸孩子的时候要使用清晰的语言,评价具体的行为。让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对他的某一行为不满意,而不是对人。

吴京说过一句话:“我从不害怕从头开始。”

愿每个孩子都有吴京这种“输得起”的自信,以及应对失败的积极态度。

愿每个孩子都能以阔达心态对待输赢,做一个能赢也能输的大气之人。

本文首发“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郑也夫专栏】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原创作者|郑也夫[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退休教授,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近期著作:《吾国教育病理》、《科场现形记》(编)]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早就让孩子输了

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教育,早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家长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十岁?已经晚了。小学六、七岁?也晚了。所以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就要学英语,就要上补习班。

某些国家让幼儿园不准教识字、不准教算数。为什么不准呢?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而是要让他玩耍、让他自立。

在不该的年龄认字、在不该算数的年龄算数,美其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结果,也许会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是一条长线,别把“及格”污名化了

念过书的、教过书的、当过家长的,没有人不懂得这两个字,但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及格”的原初意义。其实及格是一个大的达标,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及格。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及格”污名化了。

其实在有些学习项目上,及格了家长就可以释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为教育是一个长线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把一个学期学习的生字98%、99%都要记住呢?以后学新带旧,慢慢总会认识的,学习是个长过程,这个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及格了就可以。

基础教育阶段,把各学科的基本道理学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

大大地超过了及格,达到了99、100分那又怎么样?时间久了总会遗忘的,不要苛求也没有必要苛求,大概东西掌握了,至于最后走哪个方向,在以后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过程中就会加固知识。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读书是个童子功,晚了就培养不好了

读书兴趣的培养跟一些生理上的其他的喜好的养成很相似。你的食谱有多宽?你喜欢吃多少样东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养分非常高,也并不太贵,因此西方人牛奶的摄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时段,早晚都可以喝。

可我们中国人不成,我们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泻。为什么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后天的原因。我们胃里缺少一种酶,小的时候多喝牛奶,就能够开发这种酶。如果小时候不怎么喝牛奶,到年岁很大时再喝,胃里就没有能够消化牛奶的酶。

读书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道理,小时候如果不开发广阔的兴趣范围,大了就费劲了。童子功是非常之要紧的。

有一次我去哈尔滨参加农场总局成立20周年庆典,有人接站,我上了一辆小面包车。在车上司机说:我是车队队长。多年不开车了,负责调度。今天我正喝酒呢,喝了二十多瓶啤酒了,忽然来了电话说找不着司机了,叫我安排。怎么办?我出车吧。

我一听就觉得今天可是倒霉了,一个喝了二十多瓶啤酒的人给我们开车。他接着开始吹牛,说他从16岁开始开车。车上坐着的“侃爷”周孝正老师,马上跟我们打了眼色说没事,绝对安全,人家童子功。果然人家车开得极其利索,一点事都没有。这就是童子功。所以你要现在开发读书乐趣,实在是够晚的了,你现在还不开发就完了,就废了,开发不出来了。

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儿的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

我小时候是一个极端贪玩儿的人,虽然那时候空间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受压抑,我觉得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都是比较贪玩儿的。

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郑也夫,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无党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消费的秘密》《抵抗通吃》《知识分子研究》《阅读生物学札记》《被动吸烟者说》《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城市社会学》《都市的角落》《信任论》《忘却的纪念》《神似祖先》《沙葬》《吾国教育病理》《科场现形记》等。也许因盛夏所生,注定他一生要以暴热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1968年,文化大革命当中,郑也夫从北京第八中学毕业,北上黑龙江建设兵团852农场务农,当过农民,八年半后返回北京,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郑也夫马不停蹄,跳跃式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攻读哲学硕士,八十年代中期,郑也夫奔赴美国,攻下“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 ,取得双硕士,1998年,郑也夫教授定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毫无变化的是,郑教授对社会生活中的杂质,依然是不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请告诉你的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