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為什麼?”孝順裡有愛嗎?

知名親子關係專家

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國家二級心心理諮詢師

《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


在我做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生涯中,很多來訪者在談到他們的父母時,大多是非常憤怒,悲傷,甚至咬牙切齒。

在他們剛走進我諮詢室的時候,內心中有許多愛恨情仇無法理清,很多衝突無法釋懷。

01

認識一位女性朋友,約30多歲,現在出家了。

第一次見她的時候,我們有過一次深談。

在她講到她的家庭狀況時,我內心感到了深深的無力。

出家,也許對她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她出生的家庭重男輕女,她出生的地方也重男輕女。所以,從小到大,她一直在母親的羞辱下成長,跟父親之間的互動很少。

“生而為人,為什麼?”孝順裡有愛嗎?

胡慎之心理

父親似乎就是一個默默無聞,跟任何人都沒有太多交流的人。她每日工作最基本的責任就是把自己的弟弟妹妹帶好。

孩子終歸是有自己的慾望和需求的,每次,只要她跟父母提出一點點私人的請求,便會被貶的一無是處。羞辱,惡毒的語言全都像尖銳的釘子般朝她砸了過來。類似的事情,在她身上發生了一次又一次。

後來,她照顧弟弟妹妹非常順手。但做得再好的人也有疏忽的時候,一旦疏忽,被父母發現,就是一頓羞辱和毆打。

無數次,她問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思考,伴隨她很久。

本來,她可以上一所比較好的大學。但父母覺得,女孩子沒必要上那麼好的學校,應該選一個能很快畢業,很快掙錢,很快工作的學校及專業。便於早一點供養自己和弟弟妹妹,為家庭做出犧牲。

糟糕的原生家庭,就像冰窖,凍得她寒心刺骨,她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失望之極,尤其是親密關係。30多歲了,沒有談過男朋友。

她掙到的大部分錢都給了家裡,給了弟弟妹妹。5年來,沒有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也捨不得添置任何東西,用的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挑價格便宜的買。

想起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某句臺詞,似乎說出了她內心的那種絕望,“生而在世,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為什麼?”孝順裡有愛嗎?

胡慎之心理


活著是為了什麼?

她無法給到自己答案,說實話,我也沒辦法給到她答案。

最後,她做了一個非常決絕的決定:出家,改名字,改法號,不跟任何人發生關係。

她家人來看過她,但她也只以出家人對待香客的方式去對待他們,而沒有常人見到親生父母般的那種狂喜。用她自己的話說,“所有的一切都與我無關。”

她跟父母和解了嗎?

我認為她和解了。因為她真正意識到了,在父母那,我得不到任何愛,即使我用盡了生命去討好他們。

身為女兒的身份,可能只是被他們使用的工具罷了:照顧弟弟妹妹,為原生家庭犧牲。

她放棄了掙扎,不再做無謂的反抗,也不再找人訴說自己的苦難或評判父母做法的對與錯。

她選擇了離開,從此,父母是父母,我是我。


02


在這,我不想講太多的理論,因為對於99%的民眾來說,跟一個專業人士討論理論範疇的東西,相對來說是不公平的。

我是學這個的,如果我用我自己的專業理論去對待別人。很明顯,這不公平。

在我們行業有句話:

“沒有經過別人允許的分析,都屬於一種攻擊行為。”

所以,我不太願意跟讀者朋友們討論理論上的問題,更多地是給大家講故事。

一個孩子可不可以恨自己的父母?

不想說,可以,也不想說,不可以。

分享給大家兩個小故事吧,其中一個是我跟兒子的,另一個是我跟朋友的。

小豆子5歲的時候,有一次在公眾場合,做出了一些非常糟糕的反應,而且他是故意的。

我能理解,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過想挑戰規則的時刻。只有挑戰過,才會認同。所以,我很欣賞他的這種方式,同時,給予他挑戰的機會。

相對來說,內心較為強大的父母能做到給予孩子挑戰的機會。

這次,糟糕程度真的有點深。他惡意攻擊,“你這個壞爸爸,我不要你了,你不許回家......”

我告訴他說,“我會懲罰你”。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

因為有些事情,我需要給他建立一些規則感。

懲罰之前,跟他討論了為什麼要打他,怎樣懲罰等。

最後,我打了他三下屁股。

這個故事之前在公號裡談論過,有人留言說,“老胡,你也打孩子?”

恩,我是不認同打孩子的。我的大兒子,在他成長過程中,也被我打過一次屁股,現在18歲了。


打孩子到底對不對?

我認為,每個家庭,每種關係都有不同的關係呈現。有些東西,確實不要矯枉過正。

那次,打完後,他非常難過。我走過去,靜靜地陪在他身邊。後來,他有了一些想尋求保護的感覺,我把他摟在懷裡,他哭了好久。哭完之後,我說,“爸爸之所以這樣對待你......,有一些事情允許,有些事情是不允許的。”

其實,他心裡也非常清楚,我對待他的方式是非常寬鬆的。他也認同這一點。

整個過程結束後,在他出門的那一刻,恨恨地對我說,“我恨你。”那一刻,我非常非常欣慰,發現他真的有了自己,且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恨意,說明我這個父親做的還不錯。

“生而為人,為什麼?”孝順裡有愛嗎?

胡慎之心理


不管是強或弱的父母,都有很多種方式不給孩子表達恨意的機會。這樣,孩子便不能理清自己內心的情感,情緒,很可能孩子會用一些更合理的方式或更壓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所以,當他出門那刻說出“我恨你”的話時,我是比較欣慰的。

我也並沒有因為他說的那句話,而對他的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同時也沒責怪自己太多。我對自己非常瞭解,沒有為自己推責。

並不是說,小豆子表達了他恨爸爸,爸爸就一定是壞的。

但有一些父母,只要孩子表達了恨意,他們是無法承受的。他們必須把孩子掌控在自己範圍內,“我生了你,你就是我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你給我的回報是乖,聽話,同時滿足我內心的一些期望。至於你的感受是什麼,我並不在意。”

尤其是60,70後年代的人,感受到的更多地是遵循理,而不是感受。


03


另一個是我來訪者的故事。

他來找我做諮詢的原因是,他父親去世後經常失眠,晚上做噩夢,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似乎生命中有一些東西無法解決。

暫且稱他為王先生吧。

王先生的父親,從小就對他要求非常嚴格,非打即罵,從未認同過他。直到37歲,他覺得自己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但父親還是不滿意,他們之間的交流很少,他所有做出的努力都會被父親否定掉。

對此,他父親經常說,我對你要求嚴格,是為你好。

父親過世的時候,他沒有陪在身邊。但見了最後一面,他父親好像一直在等他,否則不肯閉眼。

在見他父親最後一面的過程中,他故意有些延遲,可能故意延遲這種舉動代表著他對父親不滿的體現。

父親去世前,恨恨地告訴他,“你不要做一個不孝的孩子。”

這句話對他影響很大。

他已經完全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人了,為自己考慮的很少,為家人考慮的很多。

父親讓他選擇的專業,職業,他從未反抗過。他父親讓他考公務員,他也去考了。

“生而為人,為什麼?”孝順裡有愛嗎?

胡慎之心理

父親臨終的那句遺言,言下之意,好像在說,他不孝順。

因此,他對自己的很多行為產生了懷疑,之前認同的很多信念也崩塌了,他非常焦慮,甚至陷入了一種較為抑鬱的狀態中,無心工作,人生失去了方向。

我說,“如果你的父親真的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什麼?”

“我不是一個不孝順的人......”

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一點底氣都沒有。

我說,你再想想,你到底想跟他說什麼,你對你父親說的這句話感受是什麼?

他說,“我感到我恨他,非常恨他,非常非常恨他......”(一邊說,一邊把自己所有真正想表達的都表達了出來。)

其實,他之所以晚上做噩夢,失眠,因為他對父親的這種恨,有深深的愧疚感。後來在諮詢中,他開始慢慢理解了他跟父親的關係,包括父親對待他的方式,給他的生命造成的影響。

忽然,在諮詢中,他回憶起了一個跟爸爸比較親近的畫面,然後理解了他爸爸。

他問過我一個問題:“老胡,我恨他對嗎?”

我說:“沒有什麼對不對,允許自己這麼做,那就去做。”

只有當你這樣做之後,你就表達了父親是父親,你是你,你才能看清自己的生活。

04


父親是我們重要的客體之一,父親去世後,他對逝者有一種愧疚感,但他沒辦法表達恨,所以把恨全都壓抑到了內心深處。

他父親生病去世後,他也生病了。

你們說,他有沒有跟自己的父親和解?身為兒女的我們,能不能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恨意?人是否需要孝順才能活著?

這幾個故事,已經闡述了我的觀點。相信很多人也在這幾個故事中,聯想到了自己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感受。

“生而為人,為什麼?”孝順裡有愛嗎?

胡慎之心理

有很多丁克,即結婚後不生孩子的家庭。

有的人是有意識這樣做,有的人是無意識這樣做。今天,我們就無意識的不生,做一個分析吧。

無意識的不生表示,他在意識中很想生孩子,但內心對孩子又有一些害怕。這裡的害怕不是指害怕孩子,而是害怕孩子重蹈自己曾經被對待的方式,懷疑即使做了父母,可能也不是一個好父母。

這種現象源於,有些孩子,認同了媽媽對待她的方式,認為自己真的是一個很糟糕的人,內心深處對媽媽有一種很強烈的憤怒感。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些人剛開始來的時候,十多年沒辦法生育。後來,隨著諮詢的深入,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新改變了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且不認同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從小沒得到過愛滋養的人,很難去愛自己的孩子。

05


作為父母,越是強烈地控制孩子,內心肯定越脆弱。

因為內心脆弱,所以不允許孩子或外部的世界失控,希望所有人都來滿足自己。在這過程中,孩子被內心脆弱的父母拿來做了首要的控制對象。

中國老話說的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

(此處,大家各自體會......)

有人在我微博裡留言,“絕對不能讓我的父親看到或聽到這些,他們會不知道怎麼辦,而且一定會超級憤怒。”在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時候,還要顧及父母的感受。這樣的父母真是厲害,即使人不在身邊,孩子也已被完全控制,沒了自我。

也有很多人說,成年人不應該恨自己的父母,要學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難道父母就不是成年人嗎?

當父母聽到孩子對自己表達出恨意時,難道不應該反思下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傾聽孩子的感受嗎?

“生而為人,為什麼?”孝順裡有愛嗎?

胡慎之心理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