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不是职业的文学批评家,但他远不是哪一个文学批评家能比拟的

荣格不是职业的文学批评家,但他远不是哪一个文学批评家能比拟的


荣格本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生,由于学术发展方向的分歧,于1912年自立门户,开创了新的派别“分析心理学”,同老师的精神分析学相区别。师生之间的分歧在《变形的象征》中首先得到了说明。荣格在该书中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里比多”概念,认为它不再仅仅是性欲本能的代称,而是指一种中性的个人的身心能量,这种能量总是经过转变以象征形式表现出来,构成神话、民间传说、童话的永恒母题,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

针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学说。他认为在无意识心理中不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经验,而且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人生下来并不像洛克所说的那样是一块白板,而是先天遗传着一种“种族记忆”,这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的内容,因而研究这些内容势必使荣格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和民间文学,从精神医学转向了人类学的广泛对象。在这里,荣格终于找到了把由里比多转化而成的象征形式同集体无意识的存在统一起来的、可经验的、可实证的实体。在荣格的早期著作中,这种实体被叫做“原始意象”(primodia

l images)或“优势遗传物”(dominants),后来则正式命名为“原型”(archetypes)。

原始意象或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那些被抑制的和被遗忘的心理素材所构成,它们在神话和宗教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但也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梦和幻想中,它们的存在为艺术和文学提供了基本的创作主题。

今天,我们不妨大胆提出这样一条定则:原型显现在神话和童话中,如同出现在梦和精神幻想的产物中。原型所附着的媒介,在前者是有秩序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形中具有一目了然的前后关联;而在后者,则一般不易理解,毫无理性……

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理论出发,荣格对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方法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给予了激烈的批评,并试图建立新的艺术心理学原理。他在1922年的一次重要讲演《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指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决定论把艺术现象当成精神病例,其研究方向不外乎追溯艺术家的童年心理以及艺术家同父母的私人关系。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处理中,艺术作品所特有的价值完全被忽略了。由医生的职业有色镜中所看出的一切具体对象全都被归入某几种片面的心理类型模式。与此相反,分析心理学要求在超个人的集体心理中去探索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主体根源,发现伟大艺术的魅力所在。荣格用原始意象即原型的自我显现来解释创作中的非自觉性现象,认为作家一旦表现了原始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与此同时,他也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了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类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艺术的奥秘就在于此,艺术的社会意义亦在于此。“艺术家以不倦的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这恰恰为现代的畸形化和片面化提供了最好的补偿。艺术家把握住这些意象,把它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以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的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在荣格看来,艺术代表着民族和时代生活中的自我调节活动,它在对抗异化,维护人性完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弗雷泽一样,荣格也不是职业的文学批评家,但他们在现代批评史上所留下的足迹却远不是哪一个文学批评家所能比拟的。荣格对文艺有着特殊的兴趣,在他一生的心理学著述中无数次提到或引用作家的实例,像但丁、歌德、席勒、乔伊斯、朗费罗等都是他所热衷探讨的对象。荣格所阐发的“原型”概念成了现代文艺学中的重要术语,他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等论著也被奉为神话—原型批评的早期经典文献。不过,荣格对原型的心理遗传性的说法,后来的批评家很少有随声附和的。

摘自叶舒宪为《神话—原型批评》所写的导言

荣格不是职业的文学批评家,但他远不是哪一个文学批评家能比拟的


本书以译文集的形式,对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流派——神话—原型批评,做出较全面的知识介绍和应用方法展示。书中所选译的篇章多为学术史上的经典文献,对现代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各篇整合起来,系统呈现出该批评方法的理论渊源和发展演变情况。本书针对中国学者学习借鉴神话—原型批判的需要,特意编排了海内外学者解析中国文学作品的生动案例,对高校师生从事人文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尝试,提供了必备的背景知识和宝贵的入门指导。本书在1987年初版后,产生了持久的学术影响,成为国内引用率很高的文学研究方法示范作品,对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学派起到基础建设作用。本次增订版,内容和篇幅扩充近一倍,以适合高校文科教学参考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