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用户68852507


民国政府与袁世凯等给隆裕皇后“

女中尧舜”的称号你道是怎么来的?!那是她一介女流迫于无奈被逼着背上败送祖宗基业从善如流得来的。



(隆裕皇后)

想当年庚子年为了不被列强欺负她姑姑慈禧尚且能够意气用事振臂一呼向列强宣战,可是轮到她的时候满清江山已经不是风雨飘摇,而是行将就木了,她连意气用事的资格都没有。


那份悲愤,无助与郁闷,压在心中无处倾诉,孤儿寡母备受世态炎凉,早死并不奇怪。

其实就题目来看,隆裕皇后在第几年死倒与辛亥革命无关,但是她的短命却是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那也是无心插柳的政治牺牲品而已,大势所趋,注定有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搁浅而死的鱼儿。

其实,隆裕皇后一生是十分不幸凄苦的。


(左起前排:珍妃、慈禧、隆裕皇后)

资料记载,她生就其貌不扬,性格柔弱,加上是被慈禧指婚的侄女,一生并没有得到光绪帝的宠爱,就连慈禧本人也因为这个侄女的外貌和性格不讨喜而对她疏远。

想来慈禧指婚她给光绪正如光绪所想是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其次也是为了巩固她叶赫那拉氏家外戚的权力。可是对于隆裕皇后来说却是苦了她,她未必见得多么心甘情愿嫁给帝王家,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只能逆来顺受背上违背爱新觉罗不娶叶赫那拉氏的骂名。一定程度上,她还不如那位庚子年被慈禧推下井的珍妃,珍妃虽短命却得到了一个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东西。


(左起珍妃、光绪、隆裕)

隆裕皇后就这样在丈夫不爱,姑姑不喜且违背祖训的环境里,日日独守空房。加上她生就其貌不扬,但又贵为国母就更是抬不起头,乃至不敢在重要场合多停留片刻,整日郁郁寡欢,深居简出。

最终,1908年那年的11月4日,那个不爱他的丈夫光绪帝到底是先去了。不久后,自己的姑姑慈禧也走了,留下自己与嗷嗷待哺的溥仪继承帝位,剩下的日子里就得相依为命。溥仪年幼不喻人事,满清大小事务,全系于她一人肩上,世间孤苦无依莫过于此。

等到1911年,辛亥革命,更是将行将就木的清廷一步一步推上了行刑台,缓刑1年,终于在1912年在国民政府与袁世凯等的内外压迫下她只能从善如流将满清处斩。自此,她的骂名算是背上了,从此更无颜面九泉之下见列祖列宗,更是令她的身体每况愈下。


(最后那几年的隆裕皇后)

然后,又饱尝了一年满清王公贵族的冷眼嘲讽。闲来无事,满眼望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最终在1913年她满含悲愤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死前哽咽含泪对着年幼的溥仪说“你生在帝王家是你的不幸,什么事还不懂,什么事还没做就亡国了。我从此要与你永别了,从此以后道阻且长都要靠你一个人了。

(年幼时的宣统帝溥仪)

说完含泪而逝,享年46岁。

其实,就算没有辛亥革命,隆裕皇后的身体也早已经积劳成疾,油尽灯枯,也不见得能熬几年。


不书公子


据说,46岁的隆裕太后在过人生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因场面太冷清(民国专使前来祝贺只是做做样子,宗室王公为了避嫌多数干脆没来,有的甚至喊也不来),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生日过完没多久就因悲痛过度染病离世了。

从这一幕讲,隆裕太后算是死于亡国恨。

隆裕太后是个很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既来自于她的身世,也来自于她的性格,当然更来自于既给她富贵又给她无限伤痛的即将败亡的王朝。

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他爹桂祥是慈禧弟弟。据说,慈禧早早地就给桂祥留话了,喜子(隆裕小名)不要嫁给别人。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只有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皇帝继承人,是为光绪皇帝。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十九岁的光绪和二十一岁的姑表姐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大名)举行大婚典礼,与静芬一起嫁给光绪的还有原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个女儿,其中十六岁的瑾嫔后来晋升为瑾妃,十四岁的珍嫔后来晋升为珍妃。

因为正月二十五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烧毁了,隆裕是经工匠扎的假太和门入的后宫。

很不吉利!

虽然贵为皇后,但因为长的不好看,光绪从未宠爱过她,因此她始终是郁郁寡欢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这样描述过隆裕——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又因为性格太平和,太柔懦,慈禧对她似乎也不是那么满意。

既得不到光绪宠爱,又得不到慈禧欢心,加之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隆裕在宫中看上去始终是一个毫无分量的角色。关于皇后的存在感,《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是这样描述的——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的位置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

而要深入宫闱深处看,隆裕不仅没有存在感,而且还是始终被紧张、悲哀包裹着的。

光绪始终认为她是慈禧安排在自己身边的探子,因此事事对她不满,而且很防备她。到了她和光绪一起去向慈禧请安的时候呢,两人又是每见战栗。曾担任过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说,自古君后之苦,未有如皇上皇后之甚者也。

因为这些,隆裕在应付完宫中事宜后,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慈禧将三岁的溥仪选定为新君后,跟着也死掉了。

慈禧临死前对隆裕是有交代的,为了防止摄政王载沣独宰朝廷,大事隆裕必须垂帘听政。

让一个温和、谦逊、弱懦的女人去担这样的担子,无异于千斤压顶。

如果天下太平还好说,可摊到这么个风雨飘摇、行将朽木的时候,这完全就是隆裕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孤儿寡母的,她能怎么办?

只能苦苦且吃力地维系。

维系不下去,只能一味地去乞求孤儿寡母的平安,如慈禧那般的坚毅、抗争,她是做不来,也做不到的。

所以清廷覆灭前后,隆裕留在历史中的只能是眼泪以及无可奈何的成全。

眼泪让她获得了同情,成全让她获得了尊重,所以她最终得到了“女中尧舜”的美誉。

但这份美誉是无法安慰她凄苦的内心的,因为大清终归是亡在她手里的。

更打击她的是权势不在人无情。

自溥仪退位,大清覆灭后,从前备受皇恩的王公权贵们对宫中的这对孤儿寡母基本上是避之远之,入情入境地想一想,这何尝不是压垮这个可怜女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黑句本


隆裕太后是光绪的皇后,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皇太后,去世时年仅46岁。就其一生的命运来讲,虽然生在帝王家,但却是极其不幸的。

1. 慈禧的意图

据说光绪在选皇后时,根本没有选隆裕。除了隆裕长相不算漂亮外,身体佝偻,气质不佳,更重要的是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绪心理不爽。也正因为这一关系,隆裕才被扶上皇后的位置。

在古代,不是所有后宫的嫔妃的娘家都叫外戚,只有皇后的那一只才叫外戚,是外戚才能享受特殊的恩遇。慈禧是由皇贵妃直接晋升为皇太后的,所以她当贵妃的时候,娘家人也没沾什么光,出于提挈家族荣耀的考虑,慈禧把隆裕选为光绪的皇后。

2. 隆裕太后的命运

虽然隆裕贵为皇后,但极其不幸福,丈夫光绪经常把慈禧的气拿她出,非打即骂,光绪帝被囚禁中南海瀛台,隆裕去陪光绪住过一段时间,但光绪经常把隆裕打的头破血流,最后被迫分开居住。

慈禧也不喜欢隆裕,认为他连自己丈夫都搞不定,实在没本事,所以她经常两头受气。

3. 祖宗基业毁在自己手里

辛亥革命后,隆裕携着年幼的溥仪宣布退位诏书,眼看大清的基业毁在自己手里的她经常以泪洗面,处理政务也没有慈禧的的手腕,只会一哭二闹三上吊。

这种小把戏久了,也就没人怕了,光绪的太妃就经常挤兑她,虽然贵为皇太后,但有名无实。

4. 女中尧舜,汉代马邓

虽然生前不得志,但死后却极尽哀荣,凭着于共和有缔造之功,被誉为女中尧舜,汉代马邓,悲悼之文、哀慕之语随在皆是,成为与秋瑾等真正的革命先烈比肩而立的共和英雄。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历史图文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是抑郁导致重病。

一个人的情绪,对于人的生命影响是极大的。

以前有个小伙子,在当地小医院被诊断出有癌症,最多只能活半年。

小伙子一下子就垮了,还没到3个月就不行了,卧床不起,连下地都不行。

结果一个学医的亲戚觉得奇怪,让他又去北京大医院复诊。

结果证明根本就是误诊,压根没有癌症。

于是,小伙子没有几天就容光焕发,能跑能跳了。

一些老人也是如此。比如得了绝症以后,如果大家都瞒着老人,往往能够多活一年半载。但只要一说,一些老人心理脆弱,往往没多久就去世了。

隆裕太后也是如此。

她的一生本来就是悲剧。

她的婚姻完全是政治婚姻,是慈禧太后将这个侄女放在光绪的身边做耳目。

光绪对这个枕边的探子极为恼怒,曾经殴打过裕隆太后,两人从没有同床过。

婚姻生活如此,政治生活也差劲。

在慈禧太后死前,隆裕太后始终没有任何权利,郁郁寡欢,又不能出宫门,平时只有吃些零食小钱。隆裕太后最喜欢吃瓜子,每天不吃一小篮子就不睡觉。

最后基本成为强迫症,每天都要嗑瓜子到深夜。

瓜子吃太多了,对肝脏有影响,裕隆太后的肝脏一直不太好。

按照现在观点,她就是有慢性肝病。

1908年,慈禧太后终于死了,隆裕太后成为太后,在万人之上了。

只可惜,满清已经到了末年,各种起义四起,北洋军也不受控制。

更倒霉的是,实权被溥仪无能的老爸载沣控制,裕隆一来挣不到权,二来自己又没有治国才能、性格懦弱,也不是掌权的料,只能赋闲。

做了太后才3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被推翻。

虽裕隆不掌权,最终决定退位的还是她。

由此,她成为断送满清二百多年的罪魁祸首。

自然,满清灭亡是历史必须,但裕隆毕竟成为最后的终结人。这种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男人都受不了,别说一个无能懦弱的女人。

同时,满清垮台以后,取消了旗人的优待政策。普通旗人生活困难,一些男人只能卖苦力,一些妇女甚至去卖淫,这都被归为隆裕太后的恶果。

一些失去权力的满清贵族,也痛骂隆裕太后。

由此,隆裕太后心情更是郁闷,肝病开始严重。

1913年,隆裕太后的“万寿日”(生日),在御殿接受朝贺时,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满清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

隆裕太后大敢悲痛,回宫以后痛苦不已,肝病突然恶化。

于是,没多久,年近46岁的隆裕太后就病死了。一般认为,她死于肝病。

其实,隆裕太后的决定是相当正确的,他避免了满清垂死挣扎而必然会被可怕报复,甚至出现灭族和屠杀的情况。

隆裕太后放弃了权力,却尽力避免了满族人的流血,对满族是有功的。

不过,隆裕太后46年的一生,却几乎毫无乐趣,到死都是一个老处女,还背上沉重的骂名郁闷而死,也是很惨了。


萨沙


辛亥革命后,在革命党及袁世凯的双重压力下,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选择和平退位,实在是大功一件,以至赞誉她为“女中尧舜”。但进入民国后,隆裕太后带着小皇帝溥仪关起门来称孤道寡的的生活并不如意。

首先,民国政府每年拨给逊清皇室每年400万元优待款,钱是不少,可也不够宫中像往日那样花销,于是只能通过“裁员”来削减开支,赶走一批太监、宫女,惹得宫中人人怨恨。其次,原来反对退位的一批王公大臣,把隆裕太后看作是大清朝的罪人,逢年过节也不来道贺。

隆裕太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当然很不痛苦,渐渐就抑郁成疾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临终之际,对内务府总管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处?”又对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近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不久,隆裕太后在太极殿去世,享年45岁。后来小朝廷谥其为

“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隆裕太后的葬礼极为隆重,民国政府下令降半旗三日致哀,逊清小朝廷则按皇太后礼节举办葬礼。

和隆裕太后同族的那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中,引用他爷爷(隆裕太后的弟弟)的话说:“不要说大清朝了。堂堂天地之间,竟然容不下一个弱女子。堂堂的大国子民,竟然那么容易被谣言蒙蔽,那么容易随波逐流,可悲啊。珍妃虽然悲惨,但她得到了隆裕想得到却一生也得不到的东西。而这东西对于一个女人来讲,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全部……”


启风说史


其实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死并不是巧合,也不是因为什么“识时务”,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她不懂得时务。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是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本家之女,但是性格和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截然不同。曾经伺候过她的太监信修明后来回忆说:

因为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性格特别懦弱,胆子也小,完全没有姑母那种魄力,所以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治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为知足。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去世之后,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掌管内廷,与掌管政务的醇亲王载沣进行权力争夺。她本身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共和”的,当时的大臣载润记载说:

隆裕闻革命军起,惟恐失去太后之地位与享受,初意亦在主战。后因张兰德受了袁世凯之贿,乃劝隆裕共和,谓共和仅是去掉摄政王之职权,太后之尊严与享受依然如故。隆裕信之,遂有逊位之举。载沣无可如何,只好辞职。……其实,隆裕对共和之意义并不了解,只不过认为是把载沣之政权,移交给袁世凯而已,而在逊位诏中仍有‘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之语。其后发现民国优待条件与张兰德所言完全不符,遂终日抑郁,逾年而殁。

所以她是“如梦初醒”,才发现大清国已经被她断送,因此忧郁而亡的。


橘玄雅


隆裕太后死于公元1913年也就是清朝灭亡的第二年,她的死,与辛亥革命可以说有关系,但也没那么直接的关系——清朝的覆灭对于她这个末代皇太后来说,打击无异于是非常巨大的。据说,隆裕太后在溥仪逊位清朝覆灭后患上重病,深受刺激,最终病逝

叶赫那拉氏·静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隆裕太后,其实也是个充满悲剧的人物,其姑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慈禧太后。静芬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嫁给自己的表弟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这场政治婚姻是静芬所有悲剧的开始

慈禧太后将静芬当做监视光绪帝的棋子,然而,静芬天生相貌并不美丽,甚至是有些不雅,载湉对这位强塞给他而且还不漂亮的皇后非常不喜欢

。由于丈夫的疏远,其作为细作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其姑母兼婆婆的慈禧太后也就对其非常冷淡——偌大的后宫,高贵为皇后,身边却空无一人

晚清政局风雨飘摇,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太后以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之子溥仪入嗣皇统,兼祧同治帝、光绪帝宗脉,由隆裕太后与载沣共同摄政

这个时候,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席卷了古老的华夏大地,紫禁城岌岌可危。

1911年,作为溥仪养母的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向民国递交了逊位书。

1912年,溥仪逊位,清朝正式宣布灭亡,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局限于紫禁城小小的天地之中。当时年幼的溥仪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发生的一切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养母经常暗自神伤,偷偷落泪。

虽然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但隆裕太后并没其姑母那般凌厉的手段,被誉为“女中尧舜”的隆裕太后,面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江山,更多的只有黯然神伤无可奈何

她知道清朝无法维持,但隆裕太后始终无法承受清朝断送在其手中的事实。宣统帝退位之后,隆裕太后认为自己是清朝的罪人,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深受打击的她沉迷于吸食鸦片,病重而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推翻了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的洪流无法阻挡。隆裕太后的死的确与之有关,然而这是她个人的悲剧,是她作为封建社会牺牲品的一个悲剧。


澹奕


1868年,我出生了,父亲叶赫那拉.桂祥为我取名静芬,我想,父亲是希望我成为一个贤淑静雅,才华郁馥的女子。

20岁那年,姑母慈禧太后与父亲协商后决定,将我嫁与皇上为后,女大当婚,父母之命,我只有服从的份。虽然后来我听闻,皇上在选后时,手上的玉如意在德馨家女儿名字上犹豫许久,迫于姑母的威严才无奈选了我。

1889年一月,正是数九寒冬,户外白雪肆意飞舞了多时,所有人都为我们的婚礼奔波着,不想16日的夜晚,紫禁城走水,大火烧了太和殿的大门。这正是我成婚时必须经过的大门,虽然姑母下令匠工日夜赶工,在成婚前搭建了以假乱真的太和门,终究让我心有不安,我想,这场大火也许暗示了我的后半生,大抵是不够美好了。



果然,新婚之夜,觥筹停置,人群散去,寝殿内红烛跳动,光影明灭。我独坐在撒满花生红枣莲子桂圆的大红床上一动不动,皇上在对面的桌前发着呆,不愿多看我一眼,那时刻,我内心是自卑的,还有一点憎恨,我憎恨我的命运只能由他人摆布却不能有一点反抗,原本,对面这个人与我的关系最亲密只能算表弟,但现在他却成为我的丈夫,我两相对无言,各怀心事。

婚后,皇上极少来钟萃宫,大多是去珍妃处,那是个极明媚的女子,活泼爽朗,聪慧前卫,文墨极通,棋艺精湛,更妙在长了一副鲜妍妩媚的脸,莫说皇上留恋,我见犹怜。

因为皇上少来,我只是晨昏定省才去姑母处,所以大多时候我只是待在钟萃宫,宫里明间上一块匾早年被乾隆帝御题“淑慎温和”。在后宫的日子总是令人感到孤独的,有时候我甚至可以盯着屋顶上的黄琉璃瓦一闪一灭的光坐上半日,夏日时伴随着蝉鸣,冬日时偶有鸦声,更舔无限寂寥。有时我喜欢看着屋檐下的苏式彩画,画中锦簇花团,瑞兽仙禽,往往能令我会心一笑。



习惯了与孤独相处,即便皇上不来,我内心亦毫无波澜了,只是每次姑母问起,总少不得对我更加指责,我知道姑母的意思,原本让我嫁入皇宫,无非为了做她监视皇上的棋子罢了。

而皇上大抵也明白姑母的用意,所以更要提防我,甚至在珍妃卖官被抓到证据之时,皇上竟然疑心是我从中作梗,以达到铲除珍妃的目的,越发厌恶我。两处受气,无处诉怨,我的苦,唯有灯知道罢了。

宫里的奴才看到皇帝与姑母对我的态度,也不再多尊重我,捧高踩低是大多数人的劣性,我亦是理解,但我的心绪,总萦绕着阴霾。偌大的皇宫,总感觉锁不住我的忧愁。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众人西狩,姑母以不便带走赐死珍妃,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皇上痛极,亦无能为力,多讽刺啊,九五至尊,万人之上的皇上连一个心爱的女子都保护不了,深秋未到,但天怎么那么凉呢?连天空都变得乌沉沉的,像我满腹心事。



万幸,在瀛台的那段被软禁的日子,皇上终于对我稍有理解,不再仇视疑心于我。1908年,皇上驾崩于瀛台,斯人已逝,天不载愁,千愁万绪席卷而来,这个男子,原只是我的表弟,可我们一生受控于人,情感不由自己做主,他有他的最爱,我有我的不甘。

没来得及悲痛,我依姑母遗命立三岁孩童溥仪为皇帝,我顺势被尊皇太后,仿姑母垂帘听政,与摄政王载沣同掌风雨飘摇的大清。原无大志的我,却被迫执政家国大事,令我惶惶不可终日。

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日益高涨,我直到大清终究是要亡了,而且这亡终究是顺应天命,但想到是结束在自己手里,我的心像长满青苔的滑石,被人用刀一层层剥落,甚痛。我是大清的罪人了,我将被满清的遗老遗少唾弃,被诅咒。但我亦不想眼看战火点燃,生灵涂炭,所生不能力挽狂澜,报效家国,但此举拯救万千圣灵于水火,我心慰矣!!!!



大清,成为了历史。

而我的心,就这么被时光碾得支离破碎,长年累月的提心吊胆,郁郁成疾。

一年后,烛光昏沉,阴风习习,钟萃宫的黄帐微微摆动着,我知道,我将在这里与所有人告别,与我的耻辱,我的悲伤还有我的小欢喜告别了。


微影悼红


清末隆裕太后为什么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了?其实她一直是被历史推着走的一个人,尽管清朝覆灭是必然的,但最终同意宣统退位的协议书,仍然是由她来签字的。

而隆裕太后刚好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病逝了,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这个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车轮的碾压下,不得不死的。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没有八国联军,相信隆裕太后绝对不会在1912年重病离世。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隆裕太后的死是必然的,是以她的方式,来对满清的一种谢罪。

相对于我们后人来言,人们对她的评价很高,甚至有“女中尧舜”的说法,因为正是她的果断声明,这才避免了一场殊死对决,避免了流血与战争。

但是对于一个清朝的太后、满族的皇室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直接将延续了三百年的清朝,断送在了自己的手中。

所以她一直觉得很愧对列祖列宗,愧对自己的丈夫(光绪),愧对整个清朝,也有一些对于溥仪的愧疚,虽然那时候溥仪也不懂,但他毕竟是当朝的皇帝。

清朝亡国之后,隆裕和溥仪还是在紫禁城里住,虽然生活上一切照旧,但也变了很多,再也没有奏折需要批复了,也再也没有原来的太后了。

国家换了主人,还是她亲手葬送的,但她也没有办法,最后只好郁郁寡欢,以忧度日,在不断地自责与懊悔中,逐渐的身体染上了不治之症,最终离开这个世界。


魏青衣


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静芬在故宫的长春宫里走完了自己46岁的一生。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的存在感极弱。但实际上,她才是决定大清朝命运的那个人。

从咸丰不顾祖制约束,纳叶赫那拉.杏贞为兰贵人开始,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又开始继续几代的恩怨纠缠。而最后清朝的命运也应验了当年叶赫首领布扬古自焚前发的毒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不论是有意还是巧合,慈禧太后让清廷在自己的手中千疮百孔,日益衰败;隆裕太后,1912年2月12日,亲手在故宫养心殿签下“清帝逊位”的诏书,延续276年的大清朝就此落下帷幕。一年之后,正值壮年的她也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隆裕太后是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而炮制出的牺牲品,而她自己也甘心融入那个环境。


1889年,21岁的静芬被自己的姑母钦定为光绪皇帝的皇后,一个容貌并不出众的女子,性格柔懦,却被安排成操控、监视皇帝老公的探子。皇帝老公防备她、冷落她,一心一意地宠爱着貌美可人的珍妃。在慈禧面前,她提供不出更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不了作用,一样得不到慈禧的欢心。年轻的她的心里应该是嫉妒、凄苦,在慈禧面前会说珍妃的坏话,并且找机会打压珍妃。不仅如此,光绪与她因为小事争吵,被骂后她就跑到慈禧那里去哭诉。慈禧大怒,认为皇帝敢骂皇后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接连数日,光绪来请安时,慈禧一言不发。隆裕用自己的行动让太后和皇帝的嫌隙的明朗化。

“百日维新”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珍妃还为光绪求情,情急之下说慈禧不能随意废黜一国之君,因此也被慈禧囚禁。作为皇后的隆裕,早已是姿态鲜明地站队。在光绪被囚禁和逃亡西安的路上,也没有对处境艰难的光绪有过关照。

这样的隆裕被临终的慈禧推上历史的舞台:“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一个是二十六岁的深宅大院被呵护长大的王爷,一位是年近四十久居深宫的皇太后,两位意见还不完全一致,各有各的依仗势力,他们有什么资本和能力去和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宗亲、权臣抗衡。于是,袁世凯通过奕劻在隆裕面前挤掉摄政王;后来,袁世凯再以接济军用为名挤出了隆裕的内帑,逼着亲贵们输财赡军,是皇室的财力陷入枯竭之境。

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压倒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退位问题,二人相对哭泣的场面,给年幼的溥仪留下深刻的印象中。隆裕太后召集御前会议,让依仗的重臣、宗亲拿主意。”我何尝想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凯说的,咱没枪炮没军饷,打不了这个仗。”“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不是也落不着了吗?”王公大臣们主战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态,“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

不论隆裕是以小我出发还是顾全大局,最终实现的是政权平稳过渡,使黎民百姓免于战火。但对于对于她自己来讲,仍是难以释怀。从入宫伊始,她应该没有过几天舒心日子,当皇后时既得不到光绪的宠爱,也没有得到慈禧的特恩,整日在宫中提心调胆,惴惴不安;当上太后以后,每天扑面而来的都是军国大事,被不同的势力来回拉扯,更犹如在火上煎烤,抑郁心情无处发散。情绪会严重地影响人身体的抵抗力,一年之后,隆裕太后终致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全国各地纷纷召开追悼会,有5万人参加在大和门前广场召开的国民哀悼会,各国驻京使馆均下半旗致哀,盛赞她为“女中尧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