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

扶摇郡主


金庸本名查良镛,他生逢乱世,但是动荡的时局并没有影响到查良镛的童年生活。

自唐宋以来,海宁查家就是名门望族,有着“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美誉,可是世事难料,经过“江西科场案”和“丹阳惨案”两次重大变故,查家虽风光不再,但依旧富甲一方,这为查良镛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使他度过了无忧无虑、书香飘逸的童年时光。

1931年,查良镛已经七岁了,他的父亲查枢卿把他送入了龙山小学堂,查良镛毕业后考入了嘉兴中学,但是安宁的日子没过多久,日军在杭州登陆,嘉兴即将沦陷,当时嘉兴中学的校长是张印通,此人十分有魄力和担当,带领着师生南迁。他们长途跋涉,用时两个月抵达丽水碧湖。

日军侵略杭州,查良镛的老家也不能避免,他的父母带着全家逃难到达了庵东镇,可是查良镛的母亲徐禄在庵东镇得了菌痢。徐禄是徐志摩父亲的堂妹,因此查良镛和徐志摩是表亲,但是因为年龄的差距以及徐志摩的英年早逝,查良镛和这位表哥没有什么来往。


徐禄因病不幸故去,而此时的查良镛已经远在碧湖,说不上什么时候才能知道消息。

次年初,查良镛加入了碧湖的战时训练青年团,一边读书一边军训,大约半年以后,教育厅成立了浙江省联合中学,查良镛顺利进去联合中学初中部。 查良镛面临着升学考试时,深知当时学习环境下的学生的升学压力,他清楚地明白学生的需求,因此和两位同学合作写了一本有关升学考试的指导书《献给投考初中者》。

此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强烈的欢迎,甚至畅销到湖南、福建等地。这本书是商业上的成功,给查良镛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支撑了他未来的学业。

1939年,查良镛进入高中,而校长正是当年带领师生南迁的的张印通。在这里查良镛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查良镛因为发表了一篇文章,差点被开除。沈乃昌是联高的训育主任,此人不讲情面,不受学生们的欢迎。沈乃昌有个口头禅“如果”,查良镛以查理的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是《阿丽丝漫游记》,表面上看是一个童话小说,但是联高的学生一读便知文中那条一直说着“如果”的眼镜蛇影射的就是沈乃昌。这件事捅了娄子,沈乃昌暴跳如雷,扬言一定要开除写这个文章的学生。为了不让查良镛退学,校长张印通从中周旋,虽然没能保住查良镛,但是为他争取到了进入石梁衢州中学读书的的机会。在衢州中学查良镛依旧不“安分”,在《笔垒》的副刊上发表了名为《一事能狂便少年》的文章,直接讽刺训育制度,还有一名为《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有感》,抨击国难当头之下的消极状态。

但是查良镛的高中生活并不完美,1942年4月,日军袭击衢州,因此安排了提前毕业考试,查良镛的高中生活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查良镛一心求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因为学费的原因,他选择在中央政治学校读书,可是他的大学生活才一年零两个月,因为给被有国民党背景的学生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而被勒令退学。 从大学校园出来的查良镛是迷茫的,好在他的表哥蒋复璁给他安排了一份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当时重庆流行一个半月刊《时与潮》,查良镛因此有了创刊的想法,在1945年2月创立了《太平洋杂志》,反应良好却因为战乱的原因不得不停办。


不久后,日本投降,查良镛得以再圆大学梦,他进入了东吴大学,并且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了《大公报》。而为了实现他外交官的梦想,查良镛辞职去了北京,碰壁后重回《大公报》。后来查良镛被调入《新晚报》工作,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朋友,梁羽生,在《新晚报》查良镛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书剑恩仇录》出世了,查良镛把名字中的“镛”拆开,变成了金庸。 金庸的武侠之路历时十七年,从1955年开始到1972年封笔,他创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世人熟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但是金庸的感情经历确是坎坷的,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金庸说过:“我的婚姻不理想,我离了好多次婚。”金庸离过两次婚,有着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杜冶芬,金庸对其一见钟情,但是却因为生活的坎坷二人开始不断争吵,最终杜冶芬出轨,他们没有孩子,二人决定直接离婚。金庸第一次离婚是因为妻子出轨,错不在金庸,但是第二任就不一样了。朱枚比金庸小11岁,同样在《大公报》工作,并且还为金庸生了二子二女,他们的大儿子查传侠出生后,金庸创办《明报》,《明报》越办越大,但是金庸和朱枚感情上的裂痕越来越深,直到金庸遇到了比他小29岁的林乐怡,两人一来二往谈起了恋爱,面对金庸的出轨,朱玫果断离婚。

与金庸相熟的一位女作家林燕妮说过: “他一共有过三位妻子,第一位结缡于微时,未有子女便分手。第二位朱梅玫,是与他共同打江山的女强人,美丽能干,他们生下两儿两女。也许英雄见惯亦寻常,婚姻中少了互相欣赏,再加上其他原因,终于分手了。”

金庸的最大爱好是书,万事不如书在手,一生常见月当头。爱读书的人多数爱藏书,沈西城第一次走进金庸在渣甸山的书房时候十分震惊,所谓坐拥书城。而且楼下还有个书库,保守估计也要有几万册的藏书。 金庸一生中需要的挫折坎坷无疑很多,他受到的最大的打击就是他的长子查传侠自杀身亡。“1976年10月,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对于父母来说,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中,金庸开始信仰佛教。1981年,金庸对 《明报月刊》的记者说 :“近年来我信仰佛教,对一生所犯的各种错误内心惭愧,更加盼望努力对别人好些。只是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好事做出来。”金庸曾经把自己钻研佛教的心得编成诗歌,但是却一直没有公开出版过。

金庸小说中男主角的结局通常不出于两途: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飘然而去,遁世隐居。他自称从小就对范蠡、张良一类人十分钦仰,而少年时代的颠沛流离使他一直渴望恬淡安泰的生活。

辞去《明报》社长之后,金庸大部分时间在家读书,而出售《明报》成为了金庸挥之不去的念头。最终他选择了于品海,放弃自己的儿女以及《明报》的内部人员,金庸通过长期的观察,认可了于品海,于品海甚至说过:“只要查先生愿意卖《明报》,就是要我等上八年,我也会等!”可是让金庸做梦也没想到的是《明报》迎来了再度易主,香港的《经济日报》揭发于品海在加拿大有犯罪记录,这对《明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无奈之下于品海将35.9%的股权卖给了张晓卿,使张晓卿持有46%的股权,《明报》落入张晓卿手里。

2000年,金庸受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对于这种举措自然是议论纷纷,葛剑雄说:“浙大没有遵守学术规范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的规定,评金庸为博导,或许他们只考虑了有利的一面,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浙大的学术声誉,对金庸也不利。”金庸的研究方向是隋唐史和中西交通史,非常尴尬的是从2000年到2002年这三年的时间,金庸作为一个博导却无人报名,在2003年,金庸终于有了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还是当时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这种尴尬的原因,大家是心照不宣的。2005年,金庸辞去了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职位。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表示,“这是结束了一场错位。

同年,金庸入学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实剑桥最初不同意,因为金庸早就是剑桥的荣誉博士,而且已经80多岁,最终金庸申请了三个多月几经周折才得以通过。 金庸一生如他的小说那样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2018年10月30日,金庸以94岁的高龄在香港去世,震惊文坛,一个时代在远去,现代社会也无法再重现唐诗宋词的辉煌,时代影响着作品的创作,金庸或许成了武侠梦的终结。


天飞鹤


不就是一个武侠小说家吗,干嘛那么神乎其神呢,据说以前曾对国家的外交官乱指责!


静观99


网上比较详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