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早底哪能過冬

這周天氣一下子就冷下來了,都知道,上海的冬天本身很難熬。過去,極端的溫度最低不會超過零下3—5度。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人,習慣了漫長的冬天。冬天的夜比夏天更漫長,上班族的鬧鐘響起,不得不從溫暖的被窩裡鑽出來,索索發抖的趕緊穿上“裡三層、外三層”的衣服,匆匆的草率的用了早餐,趕去各自上班的四面八方。

今天的公交車、地鐵,用空調驅走了寒冷;而老上海的公交車,則是擁擠的乘客,則是依靠集體的體溫,和無錫“大阿福”似厚厚的寒衣,才提高了車廂的溫度。騎自行車上班的人們,只能日復一日,在冰冷刺骨的西北風裡,甚至冒著又冷又溼的雨雪,用力的踩著自行車的踏腳,計算著距上班鈴聲的時間,使勁的穿過一個一個十字路口。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棉毛衫褲

沒有空調暖氣的時代,上海人的過冬措施很寒酸:棉襖、棉褲、棉鞋、棉帽、口罩、耳套、絨線帽、袖套之類齊備——女的個個橡打官司的秋菊;男的個個像石油工人王進喜。棉毛衫因為貼身,還有“養女兒是棉毛衫”的安慰,比喻貼心。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這張80年代的照片中兩位主角的穿著在當時都算是時髦的了

節約領

上海人的冬日穿著中,還有一款現在絕跡的:“節約領”。當時,為了在正裝外,給人以穿襯衫的感覺,內穿一件襯衫的領子,沒有襯衫的其餘部位,更何談袖子管。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雍和老師的這張照片,記錄了1998年時,開在成都路一個弄堂口的小店,依然有出售這種“假領頭”。

羅宋帽

還有一樣老上海冬天的穿戴,現在年輕人看也沒有看見過,這就是“羅宋帽”,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應該記憶猶新。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羅宋帽

羅宋帽的料子是駱駝絨,柔軟、輕巧、暖和。戴在頭上,把帽子放下一半可以遮耳,耳朵不生凍瘡;把帽子全部拉下可以遮臉,似如今影視劇中案犯或特警戴的面罩,可抵擋撲面而來的寒風。

蚌殼棉鞋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蚌殼棉鞋

為了禦寒,上海姆媽們在冬天來臨之前,必須為一家老小的棉衣、棉褲、棉鞋忙乎好大一陣子。當年沒有人造纖維,只有棉花,所有的衣著和床上用品,原材料都是棉花,條件許可的,或許會採用絲綿。從自制的“蚌殼”棉鞋,到繫帶的燈芯絨棉鞋,差不多就是過去上海人冬天的“足下”。

熱水袋

早在四、五十年代,上海的家家戶戶,老人們會依靠銅製的手爐、腳爐取暖,裡面置入燒紅的木炭、鋼炭。捂著手爐、腳爐,不至於讓手腳凍得沒辦法。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熱水袋

至於“永”字牌熱水袋,用橡膠製成的,有小號、大號、特大號不等,那是注入沸水,依靠熱水的溫度,多少也可以解決幾個小時的取暖。上海姆媽們,怕熱水袋燙傷小孩子,通常都會給熱水袋穿上一件外套,從簡單的厚布料,到用絨線結出一件合身的“外衣”。

湯捂子

晚上睡覺,先行放進被窩的,還有上海人一定不會忘記的銅製的“湯捂子”。這是一種南瓜狀的容器,容器內同樣依靠沸水的溫度,外面倘若不用布袋,腳可能會燙起水泡。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說到挑選這個“湯捂子”,老法師會告訴你,雙料“湯捂子”是做工更好的一種。所謂雙料,即壺身內外兩面分別有兩層銅皮貼合,一面銅皮厚約1.2毫米,一面約1毫米,它的質量與保暖效果比單料出色。普通消費者如何分辨?單料壺口往往有明顯的焊接圈痕,它僅在蓋子上有一層密封圈;雙料壺口與壺身連接處光潔無焊痕,壺嘴中也多一隻內塞。

8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也流行過“電熱毯”。對這用電的,而且必須鋪在床單下的電熱毯,的確當年有很多人是有所顧忌的。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彈棉花

取暖靠的是熱水袋、湯捂子,還有就是翻出家中所有的棉花絮來蓋著。上海的走街串巷的手工匠中,一項受歡迎的活路是彈棉花毯,舊棉花毯翻新後鬆軟些。如果屋裡廂姆媽再趁太陽好曬一下,真是相當的溫馨——現在想來,彷彿依然能記起蓋著帶有“太陽味道”的棉花被的感受。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對了,上海話裡至今還有用一句諺語:“棉花店老闆死忒了”,歇後語為,“不彈了(不談了)”。

浴罩

老早地,上海人冬天在家中汰浴的方法,就很能體現上海人“會做人家”的生活態度。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那時候,聰明的上海人發明了浴罩,浴罩像一個圓形的帳子,用鉤子固定在房頂上,長長的透明塑料布套在浴缸或者腳盆上,形成一個封閉的小空間,然後在浴缸或者腳盆裡放滿了熱水,洗澡時就可以抵禦寒冷。

孵混堂

上海人到了冬天還會上澡堂排隊洗澡。後來,還有單位開放給家屬與四鄰來澡堂洗澡。還有就是在家中燒水或是到老虎灶買燙水,點燃暖氣洗澡,這些都是非常重大之事,所以冬天經常許多日子洗一次澡。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孵混堂

上海話裡把澡堂叫作“混堂”,當年上海最有名的混堂,就得屬位於西藏路、新閘路、北京路交叉處的大觀園了——劉姥姥進了曹雪芹的大觀園,可是大開眼界;而要是進了這個大觀園,恐怕得換一個字了:大開眼戒,哈哈。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煤球爐

過去,到了冬天,上海弄堂裡巡值的“大姐”每晚會準點搖鈴吆喝:“門窗關好,煤爐熄火,防備早——損失小”。為啥要特別提醒“煤爐熄火”?因為,上海當年都是靠煤球爐燒飯做菜的,晚上將煤球爐用媒泥“封著”微火,次日可以“撬”開來現用。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當年上海冬日夜裡的取暖最普遍的設備是煤球爐,拿進屋來取暖;後來有了紅外線煤氣爐,一根煤氣軟管拉進室內,點上後燃燒取暖。煤球爐煤氣取暖,是冬季上海危險性大的殺手,每年事故見報不斷。但是生計所需,也只能勉強敷衍著對付過日子。

老虎灶

老早煤球爐來不及燒熱水,還要去老虎灶泡開水。

在“老虎”的“前胸”接有兩隻龍頭,要泡開水的居民只要將熱水瓶、銅吊湊到龍頭下面,用手一扳就行了。泡一熱水瓶水通常一分錢,一銅吊水好像是三分錢。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老虎灶

隨著整個地球進入暖冬時代,隨著上海水泥森林的崛起,隨著馬路上汽車的日益增加,如今上海的冷冬,似乎越來越少了。冬天,漸漸的不是那麼令人討厭了,出了家門上公交車、出租車有暖空調,地鐵裡也許會悶熱難擋;商店、超市的中央空調,讓親愛的顧客們感到四季如春;貓在難得的陽光下曬太陽的,恐怕只有那些百無聊賴的老頭老太。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阿拉老早底哪能过冬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