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對聯小考題,竟引發一場大風波


一道對聯小考題,竟引發一場大風波


1932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一次國文考試中,別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對聯題”題目上聯是“孫行者”,要求學子按照對聯的寫作格式,答出下聯。就是這一道小小的對聯考題,後來竟引發了軒然大波。

“孫行者”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別名,考生自然耳熟能詳,但放到講求工整押韻的對聯之中,則頗具難度。許多考生見到這樣一個“怪題”,大驚失色、罵聲四起。當時的教育,已屬於新式教育,學生們從沒學過對聯知識。為難之餘,只好搜腸刮肚、絞盡腦汁苦苦作答。答案可謂五花八門:有的對“豬八戒”,有的對“沙和尚”,有的對“唐三藏”,有的對“牛魔王”,還有的對“陳立夫”、“郁達夫”、“王獻之”、“周作人”等等,更有的考生對此題大為不滿,一怒之下寫出了“王八蛋”。還有大部分考生沒答出來,都交了白卷。

一道對聯小考題,竟引發一場大風波


兩千多份考卷中只有兩份入得了滿分,一份是後來的歷史學家張政烺的答案“祖沖之”(1.人物名對人物名, 2.祖對孫、姓對姓、爺爺對孫子, 3.衝對行,動詞對動詞,均為走的動作,4.之對者,文言虛詞對文言虛詞);另外一份是後來的語言學家周祖謨的答案“胡適之”(1.“胡”(猢猻)對“孫”,2.“適”對“行”,3.“之”對“者”)。

其實陳寅恪先生上聯題“孫行者”的下聯標準答案是“王引之”(清代訓詁學家)或“祖沖之”(南北朝數學家),但是他對“胡適之”這答卷也頗為讚許,平仄相對,對仗工整,人名對人名,一位是經典神話人物,一位則是著名當代大儒,答案是胡適的名字,饒有趣味,於是給予了滿分。

一道對聯小考題,竟引發一場大風波


此次考試結束後,舉國譁然:白話文運動都十幾年了,如今大家都在以學習白話文為榮,現在學校也沒有教對對子這種舊式文人的玩藝,你還出對聯試題,根本就是文言文的復辟,逆潮流而動、不合時宜!一些評論家認為,胡適是倡導白話文的先行者,而孫、胡連稱是“猢猻”,就是猴子,這便讓人想到陳寅恪是不是有意調侃胡適是猴子?進一步,就會想到是保守派要借這考題來跟新文化運動唱反調。這事首先在北平的《世界日報》引發了兩週的論戰,接著又在了全國發行的《大公報》上爭辯了許久。

面對無端的猜度和攻擊,以至於陳寅恪先生不得不先後三次在媒體上發表文章予以辯駁——於當年八月十五日在北平《世界日報》刊發一篇名為《清華中國文學系教授陳寅恪談出“對對子”試題理由》文章,於八月十七日出版的《清華暑期週刊》第六期上發表記者談話,又在九月五日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上發表文章《與劉文典教授論國文試題》加以回應,解釋出此題是為了考察學生的文字、聲調、詞彙、語法、文學等方面的國學水平。其中《清華暑期週刊》第六期文章《關於國文題對對,作文之意義的談話》原文大致內容為:

考題中出對子,系測驗考生對(一)詞類之分辨,如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虛字對虛字,稱謂對稱謂等;(二)四聲之瞭解,如平仄之求其和諧;(三)生字及讀書多少。如對成語,須讀詩詞古文多,隨手掇拾,毫不費力。如有人以祖沖之對孫行者,是可知該生胸中有物,尚知古時學者祖某其人;(四)思想如何,因妙對不惟字面上平仄虛實盡對,亦要對工,且上下聯之意思須對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辯證法法之一正,一反,一合……

後來,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對聯考題風波”才逐漸得以平息。

一道對聯小考題,竟引發一場大風波

(參考書目:《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陳寅恪叢考》等;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