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战败乃至赵国的灭亡,有没有蔺相如的因素?

郝奇怪


当然和蔺相如有关。廉颇打不过秦军,蔺相如又不是不清楚,即便乐乘也比廉颇强,可他还是推荐廉颇,无非出于国策考虑。

蔺相如出道时,就觉得秦远比赵强大,内心不愿与秦作战,所以派廉颇就是为了守,不要主动招惹秦。然而你不想惹他,他偏要来欺负你。 一味防守的廉颇2-3个月就被秦军打垮,几乎损失一半赵军近10万。

赵括就是用这一半赵军,消灭了过半数的秦军,如果没有廉颇前面的惨败,赵括拥有20万赵军,那么秦军就该被全灭了。

特别是故关的防守,人手充足,就不会让冯亭上党军守故关,秦军没有冯亭献关,只能一筹莫展。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如果说长平战败有蔺相如的因素,那就是他未能阻止赵孝成王换将。

在赵孝成王中了秦人之计后,决定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成持重的廉颇,首先站出来反对的就是名臣蔺相如。

此时蔺相如身患重病,仍拖着病躯见赵孝成王,劝谏说:“大王任用赵括为将,不过是听说他精通兵法,有一定的声誉。以我对赵括的了解,他只会读父亲留下来的兵书,可是还达不到随机应变的水平。”

蔺相如的话,赵孝成王听不进去,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他与廉颇的关系,“将相和”的美谈谁都晓得,在赵王看来,蔺相如不过是在帮老朋友廉颇说话呢。蔺相如未能阻止赵孝成王,最终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战死,全军覆没,此役也成为赵国兴衰的转折点。

不过,这件事,蔺相如有责任吗?我认为他已经尽力了,但无法改变赵王的心意。

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孝成王意识到自己犯下大错了。

在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中,其实赵孝成王用的就是廉颇那套“坚壁清野”的防御战术。那么廉颇是否因此而官复原职,重新率领军队抗击秦军入侵呢?并没有。看来赵孝成王怕丢面子,心里知道错了,但不愿意公开认错。直到若干年后,廉颇才重新被任命为将军。

那么,在邯郸保卫战中,赵国军队由谁指挥呢?

史书上没写,我认为最有可能的人,就是蔺相如。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比蔺相如更合适的人选。有人可能会问,蔺相如不是文臣吗?怎么还能率兵打仗呢?其实不然。蔺相如文武双全,不仅会外交,也能打仗的。在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他就曾经率军攻打齐国,一直打到平邑。

倘若蔺相如来主持战局,不仅他有这个能力,也在于这么一来,相当于变相让廉颇参与指挥保卫战。要知道邯郸一战,事关战国的生死存亡,而赵孝成王又采用廉颇的铁桶战法,不太可能把廉颇撇在一旁吧。所以我猜测,赵王应该是以蔺相如主持战局,而廉颇一生只服蔺相如一人,尽管在野,也一定会全力相助。

如果没有蔺相如与廉颇,邯郸能坚守两年多,那只能称为奇迹了。


君山话史



长平之战的战败,是蔺相如生活的时代,最后几年发生的。公元前262年开始,260年结束。三年时间,那时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赵括的爹爹己经死了。他的朋友蔺相如,也已经病重入危。

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即位,蔺相如对自己不敢出门,使都要感到羞耻告辞的自己仆人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着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后面。“身在病重将危蔺相如对赵孝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但秦军几次打败赵军,也重重忧虑,支持赵军坚守营垒以逸待劳不出战,长平是韩国地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蔺相如表示赞赏。可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所厌恶忌讳,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因而撒了廉颇,换了赵括。想快速改变长期战争屡败不胜背动局面。蔺相如批评赵成王说“大王只凭名声但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当然不听,因为只有赵括会听自己的指挥,令他为将,就是改变廉颇以逸代劳的战略,主动出击,把军队带回国,他更不懂秦强赵弱战略基本形势,更急于求胜,以赵括主张坚持进攻战略,却正好中秦国离间之计,变更了廉烦的防御部署和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使白起率领秦军才有机会针对赵括年青气盛,求功心切,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使赵军敌远离防御阵地,进而以人多势力大全面地分割包围赵军,予以毁灭性全歼的作战方针,达到获得战争全面胜利效果。从此奠定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决心和毅志。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只等消灭,六国经此大败都成了惊弓之鸟心破胆寒,再无举措。此战秦国也是出征了百万以上全园有能力人马,一举消灭赵国军队45万。创造当时人类军事史,双方用兵最多,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绩。



战争中,病中蔺相如,在青年的接班赵孝王眼里不吃香,,早就没有前赵王给予特权,说话也没有力量了。以前赵国虽然从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涌现廉颇,赵奢,李牧一批能征惯战将领。国势较盛,军力较强,早前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而傲气长存。又是山西人早就耐做买卖,急功好利不求远大。随着老将病重老死,而秦国商秧变法,招纳人才,奖励军功,发展生产,国力巨变,形势也发生大变化。而赵国都在战争中,一败再败,再所难免,不是廉颇,蔺相如,赵孝王和赵括能阻挡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就算胜利也只是微微迟缓而已,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势所趋是必然的。




蔺相如不是将军,只是政客,在这种大局势下又能如何。六国人都阻挡不了,他更无能为力,长平战败次年就去世了,不知多少岁。

长平之战发生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二十几年了。公元前262年秦军攻打韩国上党,上党野王投降了秦国。韩国朝中也是予以献给秦国这片地方,以平息战争带来重严灾难,可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它入秦,请赵国军队来接受了上党,秦昭王听到后立即震怒,命令王龁率军再来攻打上党,赵国孝王也派廉颇援救,与秦军展开较量,应是说赵国已顾眼前利益,不顾客观实际,国家安危,强要虎口里夺羊的蠢动而引起秦赵在韩国上党地区作生死决战。和早先公元前282年前到279年爆发秦赵战争不同,那时,蔺相如在赵惠王在时,秦国以假以十五之城池,要换取和氐璧。蔺相如持璧使秦,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也和赵王在279年秦赵渑池大会,蔺相如勇敢地在秦王当面,责斥强大秦国无理强求,不辱国体不受屈辱的因而得功为上卿时以前,被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赵国的两块地方,次年又攻打赵国还占领了石城,再过一年秦国还是继续攻击赵国,赵国为此抗击秦国入侵三次战争,损失二万多人是不同的。但秦国早年那些攻势最后都廉颇被遏止打退了,秦兵退出了。不是这次空前规模长平之战,和蔺相如坚决反对用赵括作统帅的长平之战。这次是有唯利势图的原因,是图利得害在上党的韩国地方,却使赵国损失全国武装力量几乎丧尽,吃了大大的亏,不是蔺相如能负担的。如果说公元前279年蔺相如的胆量过人,辱骂秦君,两国发生战争,把责任放在蔺相如身上还有免强说法的地方。这次战争完全是图利结果,是赵王和秦王都在赌国运。孤注一注赌国家命运的结果,两国都是拚尽全国之力,以胜负决定国家命运的结果,三年长期战争全是野战,秦国也是能战之人都出征了,损失相当大,几乎没有围城之战,三年野战之果,秦国尽全国之力拚出了胜利结果,从实际而论两国不论谁胜谁负,战争中死亡都是大巨大的。牺牲而所难免的。是双方在激烈拚杀以后,才结束的战争。完全可以想象赵国君王在自己军队被秦军百万军队包围了三年之后是多么心焦,被围在远离本土在韩国的地盘,必然想要全力搏杀,突围出击才能回国,而百万人马秦国虎狼之军,不是纸糊的,是多么厉害凶残狠毒,而赵括率领大军在突围中,全军覆没的,赵括是想象到残酷搏杀战死的,主帅都战死了,下面士兵还好吗?到战争结束伤残未死土兵不投降如能如何一,战争中双方搏击强烈成度是用脚跟也能想到何等残酷。

长平之战的凶残是可以想象地,赵国军人更是英勇强悍的,是赵括拚搏被杀可以想象的,秦国胜利后都没有力量再去领军占领赵国损失也是巨大的,也是胜利来得何等不易,是多么残酷地胜利。死亡之人何等之多。长平之战胜利,标志以赵国为首韩魏齐楚燕的联盟,在军事上彻底解散和崩溃瓦解了。以后再以没有象这样顽强有抵抗秦国统一战争,加速秦国统一全国战争步伐,各国再没有联合作战,秦国已经是可以胜利在握。秦始皇继位后只用十年时间就完成统一全国大业,0长平之战应该是打破秦国和六国战略平衡关键战役。结束分封隶主时代战国有标志战役。蔺相如那有荣誉享受如此辉煌胜利。


ww3721


长平之战的时候,史记明确记载,蔺相如病重,因此没有直接的关键因素。但是历史爱好者说,长平之战的罪魁祸首就是蔺相如。这是基于“渑池之会”,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等等,得罪了秦国。所以,引发了“长平之战”,乃至影响了日后赵国的灭亡。不知题主,是否听说这种说法,才有一问?

(完璧归赵)



战国时代,弱肉强食,也没有春秋时的“义战”了。这时候,攻击蔺相如为了一块“和氏璧”而不守信,就有些迂腐了,这背后是秦赵的政治博弈。

当时,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实力大增,不过综合实力还是不如秦齐楚等国的。秦国和赵国刚刚结束联盟,秦昭王要求用城换“和氏璧”,是在试探赵国的态度和底气,最终蔺相如不辱使命,这事不了了只。秦王是生气了,于是攻下赵国的石城,第二年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这时已经讨回面子了。所以,长平之战因为蔺相如,个人认为不成立。

(老将廉颇)

秦国“商鞅变法”后,到了秦昭王,已经比较成熟了,廉颇深知这点。所以,廉颇一直采取避开秦国,向齐魏韩等国发展,增强实力。但是,秦国发展得很快,连续打败楚魏韩,根本没时间让你赵国慢慢发展,而且赵国的地理位置也属于秦国大患,因此,长平之战是避无可避的。

(长平之战)

再说蔺相如对长平之战的影响,那时他已经病重,所以,蔺相如只有一个态度,不同意赵王撤换大将,说赵括是如用胶布包住琴柱,不懂变通。结果,不幸言中。至于赵国的灭亡,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和一,二人直接关系不大。


大飞熊ヽ骑士


把长平之战和蔺相如扯在一起,颇有些牵强。要知道,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已经逐步走向了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秦赵早晚必有一战,而长平之战的起因是韩国在秦国的军事压迫下,将上党这块韩国的飞地转让给了赵国,秦国对上党是志在必得,而对赵国而言,若上党丢失,将使赵国腹地对秦国的门户大开,从此无险可守,灭国只在早晚,所以守卫上党是没有选择的,。赵国不弱,秦国更强,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虽说是赵国误用赵括,秦国恰恰有军神白起与之对阵,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各自国力,赵国打不破秦国的封锁,坐视数十万大军力竭而降,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而秦国却扫除了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为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至于蔺相如,渑池之会,不辱使命,为赵国扬威,为自己立万,使秦王铩羽而归,从此不敢小瞧了赵国。单就秦王本人而言,那是胸怀天下的君主,岂会计较个人恩怨?所以,说蔺相如惹恼了秦王,从而引起长平大战,为赵国引来祸端,纯属无稽之谈!


daouaa


千古良相---将相和: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也加紧了侵略扩张的步伐。秦昭襄王即位后,接连发兵入侵赵国,但在公元前279年又突然表示愿和赵国交好,并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城西南)见面。但赵惠文担心其中有诈,不愿赴约。可上卿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认为,要是不去,秦国则会以为赵国软弱胆小,因而都劝说赵惠文王去渑池赴约。赵惠文王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两人言之有理,便决定冒一次险。于是,他叫蔺相如随行,并让廉颇率兵守在赵国边界,随机应变。

渑池相约这天,秦昭襄王大摆酒席款待赵惠文王。饮酒至酣时,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弹瑟,赵王不好推辞,只好随便弹了一曲。当时,秦国御史有意记录此事;''今日,秦王和赵王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看秦国这么侮辱君上,十分气愤,便对秦王说;''我们赵王听说秦王一向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允许我献上瓦缶,请秦王敲击一曲,活跃活跃气氛"。秦王听后很生气,拒不敲击。蔺相如看秦王不愿意,便拿着瓦缶走上前去,跪于秦王面前,再次请他敲击。但秦王仍不答应,于是蔺相如起身厉声威胁道;"再不敲,我将以死相拼"。秦王的侍从当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一看,便做出欲击秦王的样子,呵斥他们退回。秦王无奈,只好敲缶一曲。秦王击缶时,蔺相如召赵国御史记道;"今日,秦王为赵王敲击瓦缶''。秦国大臣说让赵国拿出十五城给秦王献,表示两国友好。蔺相如也说道:"请秦国把都城咸阳给赵国献礼,一表友好"。就这样,直到宴会结束,秦国也未能占上风。秦王本想借此机会除掉赵王,可因廉颇已在两国边境部署精兵,所以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和赵王修好。赵王回国后,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大加赞赏,并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是当时出名的将军,骁勇善战,曾率兵击败齐国,夺取阳晋,因功被任上卿。蔺相如升官后,他心里极其不满,认为蔺相如只不过有唇舌之功,而官位却在自己之上。一天喝醉酒后,廉颇向门客发牢骚:"蔺相如就有一张嘴,职位反比我高。我廉颇南征北伐,攻下多少城池,立下过多少汗马功劳。日后见面,我一定要给他点厉害看看"。

不久,这话便传到蔺相如那里。蔺相如为了尽量避开廉颇,便装病不去上朝。一天,蔺相如不想再装病下去,便坐车前去上朝。不巧,在路上遇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于是他赶紧叫车夫把马车驾到一个小弄堂里。对此,蔺相如的属下便劝蔺相如不该那么怕廉颇。蔺相如笑着问道:"你们说,是廉颇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手下人都说秦王厉害。蔺相如又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颇吗?现在秦国不敢入侵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要是我们一旦不和,秦国就会趁机而入。所以我不和廉颇争高低,为的是国家的稳定和领土的完整啊"。

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话到了廉颇耳里。廉颇深感羞愧,于是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府上请罪。见到蔺相如后,廉颇垂首说:"我廉颇私心太重,只顾论功行赏,完全不顾大局,幸亏您识大体、顾大局啊我实在感觉惭愧,请惩处我吧!''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我们都是赵国的大臣,您能理解我,我已经万分感激,还谈什么赔礼呢!"此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互相谅解,相互磨合,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在两人齐心合力辅佐下,赵国在一段时期内都平安无事。蔺相如和廉颇一段将相和的故事演绎了"负荆请罪"的典故。谦虚和识大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千多字,觉得有点长篇,不好意思,敬请谅解。)


吾才是傻瓜


蔺相如那时候已经有点靠边站了,说了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