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濟寧的你,老濟寧的四大家族知道多少

濟寧州,十萬家,

四大金剛,八大家,

百萬富翁是呂家

東門裡王扎彩家

最盛還是老孫家。

作為濟寧的你,老濟寧的四大家族知道多少

呂家大院

百萬富翁的呂家就是指的現呂家大院的業主呂德鎮。

呂德鎮,字靜之,系晚清貢生,舉孝廉方正,民國初為濟寧縣眾議院副議長,是濟寧城內具有雄厚經濟實力的民族資本家。祖父呂福恆當時已富甲一方,父親呂慶圻亦為貢生,曾是縣議會議員,世居濟寧城內財神閣街。呂氏朱門廣廈,這座深宅大院,由財神閣路北一直通至文大街路西,樓房瓦舍二百餘間。可謂是樓房無數,連綿不絕。

呂氏早年在濟寧祖營商業,曾在金鄉縣開設“濟義典”一處,資金雄厚,規模很大,至民國初已具有一百餘年的歷史。隨後在濟寧陸續擴大經營,開設了“義茂”、“義亨”、“義源”錢莊三處。“義平”、“義盛”估衣店兩處。“南義聚”、“東義聚”雜貨棧兩處,“義聚篪”、“義聚勵”洋布、雜貨棧兩處。並與洋商“美孚洋行”訂立合同,包銷魯西濟、嘉、巨、鄆各縣的“亞細亞”煤油、“僧帽牌”洋燭,設立的專櫃為“通義公司”,包銷英美菸草公司的菸捲專櫃為“義記煙公司”。又在小南門外設立“義昌蛋廠”,開辦蛋品加工的出口工業。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將西馬道的“謙吉典”由李姓手中接盤過來,改稱“同義典”,早年還有與王慕周合資經營的“豫豐典”等等。這時呂家已是集工商兼營、土洋皆備,營業項目從典當、錢莊到做衣、雜貨,從進口“五洋”到出口蛋品。從商號的設置,再到接近北城的院門口以南到小南門外。二里多長街的街道各店字號均以“義”字命名,統稱“義字號”,就在當時濟寧城關義字號的商店林立,遍及縣城內外、運河南北,有“呂半城”之稱。

呂靜之自其父謝世後,繼承了全部財產,但他身為官宦後裔,自幼飲甘饜肥,雖然位居十四座義字號商店的全權財東,但他終日呼奴使婢,奢華逸樂,過著安富尊榮的生活,對於商業上的運籌並無作為,以致大權旁落。當時各店的經理、掌櫃形成“諸侯分據”、“獨霸一方”、各自為政的局面。由於呂靜之不善躬親管理,造成了各店掌櫃的割據中飽,加之形勢所迫、軍閥敲詐、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原因,結果弄得一敗塗地,全部商號一齊歇業倒閉。之後呂靜之負債逃亡到天津,他的一切不動產全由“債權團”處理。

作為濟寧的你,老濟寧的四大家族知道多少

王毓芝

東門裡王扎彩家指的是曾任北洋政府幣制局副總裁、全國菸酒事務督辦的王毓芝王家。王毓芝最為有名的要說是曹錕賄選事件。1923年1月,協助曹錕賄選總統,發380名議員每人每月200元(銀幣,下同) ,並聘為直、 魯、豫三省巡閱使署顧問。9月2日,賄選票價公開定為5000至10000元不等,以支票支付,計573張;支票簽有蘭記(王毓芝) 、秋記(吳毓麟)等標記,分別由大有、 勸業、麥加利銀行付款。10月4日,議員鄒瑞彭向北京地方檢察廳舉發他和吳毓麟等賄賂議員選舉總統之事,並將證據製版送交各報刊發表,使賄選醜行公之於眾。但他無視輿論,仍為賄選奔走斡旋,活動於南北軍閥、政客及各國使節之間。10月15日,正式投票,簽到者593人,曹錕以480票“當選”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計用賄費達1356萬元。

曹錕就任總統後,委其為總統府秘書長。1924年11月,曹錕下野,王毓芝被解職。後病死於天津。

作為濟寧的你,老濟寧的四大家族知道多少

兩江總督孫玉庭

最盛還是老孫家就是指玉堂孫家,老濟寧有流傳“半城財富是孫家;半城大院是孫家;半城文章是孫家;半城人才是孫家”的說法。

這所謂半城財富是孫家,是有依據的,歷經幾百年的玉堂醬園可以創造多少財富。據記載,孫家的土地至光緒年間大約4萬畝,有“騎馬不踏外姓路,馬飢不吃外田草”之說。嘉慶年間,孫家在山東兼併土地3萬餘畝,咸豐、光緒年間,又在魚臺、金鄉一代兼併土地6000多畝,即以嘉慶元年(1796)至光緒34年(1908)間共112年算,平均每年也有近321畝。

所謂半城大院是孫家。孫家有房子多少呢,城裡200間,鄉里100間,合起來300間,就是平時濟寧老百姓說的孫家“城外有莊,莊外有城”。翰林街以西那裡有一處,三進三出的院落,後來孫毓溎中了狀元,這裡成了狀元府,是兩江總督孫玉庭住的。石門口街以東有一處,也是三進三出的院落;天香閣街那裡有一處,城外就在濟寧城北的汪家莊,那裡就是狀元府。

作為濟寧的你,老濟寧的四大家族知道多少

孫毓溎

所謂半城文章是孫家,半城人才是孫家。其實孫家的文章人才已不是半城可比了。據不完全統計,孫家以世代讀書應考為業,在清代就出了一個狀元、一個榜眼、5個進士、9個舉人、41個貢生和秀才。在這些人中後來進入仕途者有四十餘位、其中出了一個大臣、兩個大學士、一個總督、兩個巡撫(其中一為順天府尹,管轄京城及其周圍五州十九縣,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察使一位、道員以下至府縣38位。真可謂諸子秀立,青紫盈庭,在大清朝創造了累代甲科、兄弟鼎甲、三世一品、重宴恩榮、祖孫得諡的科名佳話。四代人官居要職,相伴皇帝左右。據山東之冠。1991年山東省編著《齊魯聞人》中所述:“清代山東名門望族,繼諸城劉氏之後最盛莫過於濟寧孫氏,自孫玉庭始孫氏輩輩科舉起家,代代衣金腰玉,四世名列清史,家門之盛,北方士族,罕有其匹”。可見一斑。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可是孫家在大清朝連續四代為官。孫氏家族自孫擴圖開始,歷經清代乾、嘉、道、鹹、同、光六朝,計一百六十餘年,一個個科舉才子、政界明星,若群星璀璨,光耀運河之都,成為中國北方的名門望族。

現在恐怕要在老濟寧的歌謠裡領略玉堂孫家昔日的輝煌了。

濟寧州,買賣忙,生意興隆是玉堂。孫毓溎,狀元郎,狀元府建汪家莊。莊北面,何家崗,西到莊頭四里長。莊南邊,洋槐行,土地搭界是賈莊。汪家莊,東西長,狀元府建莊中央。狀元府,寬又長,府內足有百間房。院落大,磚頭牆,一對旗竿院兩旁。門口石獅兩邊站,千傾牌掛門中央。……

作為濟寧的你,老濟寧的四大家族知道多少

喬莊舊貌

喬氏家族也是濟寧的名門望族,居於濟寧城西南七里,今車站西路北側,濟安橋南路東側,東與狄林村為鄰的喬莊,此處明代稱郗江原,清初名烏季莊。至清光緒二十年(1894),烏季二姓家族式微。喬氏以科第起家,為濟寧望族,後逐漸演變為喬家莊。1948年7月濟寧第二次解放後簡稱喬莊,沿用至今。

喬氏原籍滋陽(今兗州),其先祖喬贊於明代從泗水遷此。至七世喬發,字長生,號菊農,十四歲補博士弟子員,頗負盛名但卻懷才不遇,屢困場屋,晚年築室於郗江原(今名喬莊),以詩酒自娛。性慷慨,好施與,見義勇為。所居園中,有大柳樹百餘棵,忽一日伐盡,鄰舍親戚問其原因,他只說有用,不言所以,半年後才知道他把柳樹完全做成棺木,施捨給貧困不能喪葬者。他平生為善,不求人知,又特愛菊花,園中培植很多,常邀集文友來賞花吟詩,一時傳為風雅盛事。終年八十,著有《蓑笠吟集》,為世間所傳誦。

其子喬世臣,字丹葵,號蓼圃,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初任翰林院編修,曾參與編修《明史》,又任吏部郎中。當時河北一帶發生大飢茺,他奉旨去武清縣賑災。看到百姓餓死道路,輾轉溝壑,慘不忍睹;而他所掌握的糧食很快就發完了,無以為繼。他於是捐出自己薪俸,又動員縣中富戶認捐,還冒險“先斬後奏”動用了國庫糧食,救人活命無數。後來升任嘉興知府,調杭州知府,浙江、江蘇按察使,右通政使,所到之處做官都以廉明著稱。幾年中仕途順利,徑升至江蘇巡撫。由一個一般縣令升為職權重大的封疆大吏,可說史無前例,所以當時人認為是“異數”。他本人也愈加謹慎,感激圖報。他根據當年賑災的經驗,提出了各省應趁豐年時預為積穀以備欠年的設想,奏報朝廷,要求大中小諸縣以次積穀,自一萬五千石至八千石為額,“隨時出陳易新,以裕民食”。這一未雨綢繆的重大舉措,對社會的安定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有經濟頭腦的官吏。他還對當時實行的八旗兵餉發放辦法進行改革,改發糧為折糧為銀兩。後又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組織過鬆江海塘的修治工程。這一工程長達二百五十里,原為土堤,在他主持下全部易土為石,完工後百餘年都發揮作用。喬世臣為官多年卻“不沽名,不市恩,門無私謁,家無羨財”,一生保持樸素正派的儒家風範。

喬世臣之子喬大凱,字恬高,出身雖貴卻無紈絝之氣,博學多才,清乾隆十八年(1753)山東省鄉試中舉人,次年(1754)禮部會試中進士,三十一年(1766)署理平鄉縣,後實授東明縣、武強縣。政績很好;還是個經學家,著有《周易觀瀾》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