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老街:油榨街的演变

油榨街在贵阳市区南面,清初,因为这里有几家油榨房而得名。又因为这里是通往湘、桂的重要关口,扼城南要冲,设有重兵把守,又称为“油榨关”。

康熙四十年,贵州巡抚王燕认为油榨二字“庸俗不雅”。而油榨关驻兵的是图保安宁,就将油榨关改名为图宁关。王燕在其所撰《新建图宁关碑记》中说:“征其故名,仅以居民作业因沿陋俗,成为油榨,用以昭历世之弘模,示城外之大观,岂不舛欤!”(意思是,考证油榨街名 的由来,仅仅是居民以油榨为业,沿袭陋俗,叫做油榨。这样的名称,对显示历代统治的宏图和这个关口的雄伟壮观是不相称的。)这段话,说明了当时王燕所以要将油榨关改成图宁关的用意。

黔城老街:油榨街的演变

油榨街在改名的同时,时人还在图宁关建了关帝祠、纪思亭、可憩亭。在可憩亭石柱上还刻有一幅对联:“一亭俯览群山,吃紧关头,须要看清岔路;两脚不离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此联脍炙人口,但未署作者名,因此有两说:《贵阳市志·文物志》认为是清代贵阳人陈文政作;柴晓莲著《贵州名胜考略》说:此联与明人田汝成题西湖双峰对联,仅有一字之差。是陈作或是田作,或系后人寻自西湖,尚无定论。

图宁关的名称没有维持多久,一八二一年,道光皇帝旻宁即位,因图宁关的“宁”字与皇帝的“宁”字相同,须避讳,图宁关被改为“图云关”。

光绪时,设垦殖局于关帝祠,设农业学堂于表贤祠(劲节祠)。民国时改设农业职校,建中山林场,广植林木。一九二八年,周西成任贵州省主席,修筑贵南公路,拆除可憩亭,石柱对联也随之消失。

黔城老街:油榨街的演变

抗日战争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曾驻扎图云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一九五八年将图云关辟为森林公园。贵阳市人民政府在园内建有“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以为工作殉职的“英国女医师高宜田墓”。从此,人们更多的是将图云关称作森林公园。

黔城老街:油榨街的演变

自从康熙年间将油榨街改成图宁关后,虽然关上修建了许多亭、台、祠、宇,但那是达官贵人休憩之地,一般老百姓是不可能到关上去享受这些建筑的。于是,有人把油榨街叫做“关内”,随着社会的发展,“关内”人口增多,民房增多,逐渐形成街道,也很少有人经营油榨业,但人们仍然按照老地名叫它油榨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