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宠信的四位大臣(李卫、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镜),为何两位下场凄惨两位青史留名?


年羹尧、隆科多确实下场凄惨,李卫勉强可以算作青史留名,田文镜则差了很多,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般。


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得以登上帝位的关键人物,二人一内一外确保了雍正最终在“九子夺嫡”中胜出。

在历史上年羹尧并非包衣出身,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早在康熙三十一年就成为封疆大吏湖广巡抚,后来更是署理湖广总督。

有这样的家世,年羹尧的仕途也颇为顺利,1709年刚满三十的年羹尧成为四川巡抚封疆大吏,康熙末年年羹尧凭借出色的表现再进一步成为四川总督,雍正即位后年羹尧实际上成为了西北的土皇帝,总督巡抚皆受其节制。

恐怕年羹尧也没有想到从巅峰坠落的如此之快,雍正三年君臣失和,雍正四年年羹尧身败名裂被赐自尽。

再看佟佳.隆科多,出身名门,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以及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都出自佟佳氏,按照辈分来说隆科多是康熙的小舅子,由于在拥立新君继位时发挥过关键作用所以雍正即位之初隆科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连雍正都称其为舅舅。

但是隆科多最终的结局也很悲催,雍正五年隆科多被抄家,雍正六年隆科多死于禁所。

隆科多和年羹尧二人有相同点,他们的罪名中都有一条是“结党”,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无法避免也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威胁到了皇权。

反观李卫和田文镜二人,他们可以说都是雍正一手培养出来的,他们在雍正朝都得到了极大的施展空间,虽然对田文镜褒贬不一,一方面是是清廉的干吏,另一方面则是严苛的酷吏,但是由于他们对雍正都忠心耿耿而且在地方上很好的推行了雍正皇帝的新政,即便是田文镜曾经在赈灾时犯下过错,最终还是得到了宽恕。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隆科多和年羹尧在辅佐雍正登基这件事上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如果他们能够急流勇退或许还能有个荣华富贵的晚年,但是权力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他们或许忘了皇帝并不需要“恩人”。而是忠心耿耿,有颇有能力像李卫和田文镜这样的臣子。


一点点历史


隆科多是康熙晚期的步军统领,也就是电视剧里的九门提督,相当于今天的卫戍区司令,掌管大约两三万军队。康熙驾崩时只有隆科多在场,他和哪个皇子联手,哪个皇子就能顺利登基。最终隆科多选择了雍正。隆科多对雍正有拥立之功。



年羹尧是康熙时期的川陕总督,雍正继位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康熙驾崩,雍正命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胤禵此时手握二十万大军却不敢造反,就是因为有年羹尧制衡。雍正继位不久,西北罗布臧丹津叛乱,这对雍正的执政能力带来严重挑战,平叛失败,有可能皇位不保。雍正任命年羹尧平叛,凯旋而归。所以,年羹尧对雍正也有拥立之功。



李卫在康熙朝是一小官,叫户部侍郎,雍正时期得到重用,平步青云。他的主要功劳是缉拿私盐和修海塘。缉私可以充盈国库,整饬吏治,修海塘可以安抚百姓,都是利国利民的事。



田文镜在康熙时期,最大官职是内阁侍读学士,官也不大,雍正朝得到重用,任河南巡抚。他的主要功劳是在河南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粮。他有效带动了雍正改革政策的落实,是雍正改革的开路先锋。



这四个人功劳都不小。但是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功劳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年羹尧和隆科多是对雍正个人的功劳,我们称之为

“私功”。李卫和田文静是对大清朝的,或者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功劳,我们称之为“公功”

一般的领导者,对私功看的很重,对公功看的很轻。但雍正不是一般的领导者。正好相反,雍正对公功看得很重,把私功看得很轻。古代的帝王中,像雍正这样的帝王很少,雍正为了江山社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私功卓著的人,仰仗功劳,私欲膨胀,成了雍正执政的阻碍,皇位稳定的隐患,搬掉他们成了早晚的事。

李卫和田文镜觉得,自己做的是大清朝的官,不是雍正皇帝的官,他们要服务的是老百姓,没有必要刻意讨好雍正皇帝。但是雍正做得对,他们必须支持。他们的做法正好和雍正合拍。

政治场上,从来都少不了路线斗争。路线错了,再大的功劳也没用。隆科多和年羹尧路线错了,李卫和田文镜路线对了。这就是他们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历史上也的确如此,李卫是雍正皇帝最宠信的四位大臣之一,除了李卫,其余三人分别是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镜。

李卫(中)

李卫一直都是一位清廉为官的典范,只要他在任过的地方,就没有人说他不好的,所以从这里大家就能看出李卫是一个多么好的官员了。李卫在浙江担任巡抚的时候,对外设关税,在内修水坝防止洪水,可谓是非常得民心,他的所作所为都被雍正看在眼里,所以很快将李卫提拔为封疆大吏,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了,意味着皇帝非常的器重,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卫也是更加为国为民辛勤的工作,努力不让雍正失望。当然李卫做得也是非常好,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操劳,最后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仅五十一岁,乾隆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李卫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为民而终,天恩亦浩荡。

田文镜

其次就是田文镜了,他一生和李卫一样,都是清廉得不能再清廉了。田文镜之前在山西担任父母官的时候,用自己的才谋解决了山西所发生的天灾问题,因功升迁为河南巡抚。在此期间,田文镜很努力地做到自己的本分,之前河南有过财政被掏空的现象,但是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扭转了,政绩斐然。后来即便隐匿未报河南水灾,雍正仍予以包容。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静病死,享年七十二岁,谥端肃,可谓是寿终正寝。

田文镜这个人在康熙时期没有什么贡献,这点从他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县令就可以得知。不过,好歹在55岁时当上了内阁里面的侍读学士。此时,在雍正当上皇帝时,田文镜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就是在这样一个年纪仕途有了转机。某次,山西发生天灾,田文镜这个时候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出使山西,当了山西布政使。后来,田文镜二十来年底层工作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圆满的解决了灾情带来的问题,令雍正十分惊喜。于是,田文镜又迁往了河南,他严正官吏,清除贪腐。还推行了一系列像“火耗归公”“养廉银”“ 摊丁入亩这样的举措,改变了当地财政亏空的情况。最后,在70岁时由于太过辛苦过世。雍正追赠他谥号为端肃。

年羹尧

至于年羹荛和隆科多,他俩最后都不得善终,一个被赐死一个在禁闭中死去。那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年羹尧之前对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但是雍正也都没有亏待他,对他加功进爵,年羹尧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非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骄横跋扈,于是就想着拉拢别人来夺取兵权,有这等野心之人,雍正怎么能放过他,雍正四年(1726年),四十七岁的年羹尧被赐自尽,勉强留了个全尸。隆科多则可谓自作自受了,自以为拥戴雍正即位有功,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清代唯一一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结果落了个幽禁于畅春园身死的悲惨下场。

年羹尧属于雍正皇帝的包衣奴才。年羹尧从小就非常喜爱读书,还比较有天分,在20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康熙在位时就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于是在不及而立之年的时候就当上了四川的巡抚大臣,作为封疆大史,独守一方。后来,在平定一次西藏叛乱时,年羹尧为各路大清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立下了较大的功劳,康熙亲自赏赐给了他御用的弓箭,还提拔他为四川陕西一带的总督。在1721年,青海边界的郭罗克反叛,年羹尧立即西出前往平定。当时这些妄图叛乱的部落之间并不是很团结,还处于互相不信任的状态。年羹尧发现这点后,使用“以番攻番”的犯法,用很少的资源就化解了这次叛乱。

过了两年之后,雍正即位了,青海再一次爆发叛乱。年羹尧坐守西宁,沉稳指挥各路军队,有条不紊的调度人员,最后将叛乱的罗卜藏丹津一举歼灭。此后,年羹尧的大名响彻整个大清王朝。雍正皇帝自然也十分满意,提升他为大将军,并且连同年羹尧的父亲一同升为一等公,还赏赐了年羹尧的儿子爵位。这算得上是满门荣耀,可是盛极必衰这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很管用。

年羹尧在这以后越发的蛮横不讲理,时常欺负同朝的官员。甚至每次年羹尧进出京城,所有官员都要以跪拜的礼节来迎接和送别,同时只要是年羹尧推举的人,朝廷就一定要录用。除此之外,年羹尧还大量的贪污受贿,掠取了将近上百万两的白银。雍正实在是受不了他的恶劣行径,赐死了他。不过好歹也算是留了一具全尸。

隆科多

身为雍正皇帝最宠信的大臣,李卫和田文镜不仅得以善终,死后还能被史书赞许,而年羹荛和隆科多却不得善终,身背骂名,其中原因,大家不言自明。

雍正一直对他无比的宠幸和尊重,甚至把他当亲舅舅一样,这在历史中几乎是没有的殊荣。那为什么隆科多被雍正皇帝尊敬有加呢,在是隆科多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时候,始终选择站在雍正旁边,并且成为雍正登上皇位的一等功臣。同时,康熙驾崩后,担任九门提督一职的隆科多宣读了皇帝遗诏,由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继承大统。雍正在即位后,自然对他无比感激,立马封了隆科多为一等公,提拔官位为吏部尚书。

可是好景不长,在雍正即位的第五年,隆科多被清算出来了四十多条罪名。最关键的罪名是胡乱议论帝王家立皇储的事情,还与八爷党牵扯不清。不过,根据史料猜测,隆科多知道了雍正皇帝的很多秘密,为了保证皇位的稳定,必须让隆科多获罪。当然,也有年羹尧势力不再,隆科多在朝廷有一家独大的原因在里面。隆科多与年羹尧下场有一点不同,年羹尧是被皇上赐死的,而隆科多是在牢里过世的。






原十四军lizeyuang


刚刚继位的雍正,对于年羹尧和隆科多给予了巨大的信任,并且对于他们的封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将年羹尧成为“恩人”,并愿同他做“千古君臣的榜样”,而隆科多更是在冠名以“舅舅隆科多”,这是在顺治尊称郑亲王济尔哈朗为“皇叔父摄政王”后,绝无仅有的皇帝对于臣下的尊称。并且为了让这两位功臣能够和平共处,在雍正的主持下,将年羹尧的长子年熙过继给了隆科多,以保持两人关系的和谐。但是事与愿违,年羹尧与隆科多被功劳冲昏了头脑,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首先,居功自傲,目无君主。

年羹尧仗着自己的西北之功劳和皇帝的宠爱,不仅独断专权,居功自傲,要求同级官员一律跪迎,甚至用到了“用膳”“翻牌子侍寝”等传统意义上只有皇帝才有的词语,更不用属下“只知道有将领却不知有皇上”了;而隆科多也是自觉在雍正登基过程中有拥立之功,常常在百官面前进行炫耀。这样都直接赤裸裸的挑衅了皇权,为雍正所不满。


其次,结党营私,败坏纲纪。

雍正前期,朝中大臣与外埠官员大多都为“年选”和“佟选”,年羹尧和隆科多利用雍正对于自己的宠爱,大肆举荐自己一派的官员,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直接影响了雍正的统治,败坏了朝廷的纲纪。


再次,贪污腐败,生活奢靡。

在任上,年羹尧和隆科多大肆贪污腐败,挪用公款,生活极尽奢靡,并且所作所为也超出了他们应有的规格。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赐年羹尧自尽;给隆科多定下四十一条大罪,将隆科多圈禁至死。可以说雍正对于这两位自己的功臣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所封所赏也不可谓不丰厚,但是年羹尧和隆科多没有懂得谦虚谨慎,反而自攻自傲,最终被自己的“作死”行为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与此同时,反观李卫和田文镜,他们虽然没有年羹尧和隆科多对于雍正的登基和前期朝局的稳定有那样大的功劳,但是他们为官清廉,政绩突出,造福于民,因而成为雍正一朝非常倚重的封疆大吏,也历史上也算是名声远播,流芳千古。其实除了李文和田文镜,雍正朝还有一位封疆大吏也为雍正所欣赏和倚重,他就是鄂尔泰,并且成为了雍正的托孤之臣,享受有配享太庙的荣誉。而另一位受雍正宠信的大臣张廷玉,也是为官清廉,鞠躬尽瘁,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同样享有配享太庙的荣誉,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而这四位大臣也最终名垂青史,为后人说敬仰。


雍亲王府


应该把他们分成两类人来分析,(年羹尧,隆科多)属于一类人,都是雍正登上皇位起关键作用的人,年羹尧功高震主骄阳跋扈,隆科多贪得无厌,贪赃枉法,都是可以对皇帝形成威胁。(李卫和田文镜)属于一类人,雍正登基以后培养的心腹,两人都是地方官吏,都是地方能臣,把地方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俩对皇帝都没有威胁。

年羹尧手握重兵,雍正怎么能允许别人威胁他的皇权,年羹尧还不知道收敛,进京面见皇帝,皇帝为了迎接他,下令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王公下马,其他官员一律跪迎。但是年羹尧受此隆恩,也不知道谦让。骑着马直接入城,连文武百官看都不看一眼,进宫面见皇帝,也是一副居功自傲的嘴脸,你不给雍正面子,雍正怎么可能给你面子。后来年羹尧到了西北,皇帝还是舍不得杀他,但是心里已经有了裂痕。还给他发了一份圣旨敲打敲打,上面写道:“翻译出来大概是这个意思,当臣子的,若是持功自傲,必定会出现反恩为仇”。就是警告年羹尧,我皇帝已经担心你了,你会恩将仇报,再这样下去,我这个当皇帝的早晚会成为你的仇人,皇帝和他的裂痕越来越大,官职一撤再撤,雍正四年,就把年羹尧抓进了牢里,然后命令他自裁。登基之后短短四年就把他杀了,说明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他活着只能是皇帝的威胁了。



隆科多,雍正都直接称呼他舅舅。可见他在雍正心中的位置。隆科多是皇亲国戚,让雍正坐上皇位起的作用比年羹尧更大,年羹尧是外臣,皇位的争夺说不上话。为什么要杀隆科多,表面上是因为隆科多贪污。其实是雍正发现了隆科多对他有异心了,雍正下令查账的时候,隆科多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转移自己的财产到亲友,还有西山的寺庙,所以皇帝就对他起了杀心,认为他给自己留后路了,估计他还有别的手段。雍正五年就把他处死了。两个把雍正推上皇位的人,一个是登基四年,一个是登基五年,都被雍正皇帝处决了。



(李卫,田文镜)两个都是外臣能臣,地方治理得很好,又忠于皇帝。手里又没有军权,不贪赃枉法。身家清白,对皇帝形不成威胁,当皇帝的当然喜欢这样的手下了,所以他俩可以得到善终。


虎跃云端


李卫,不学有术,能臣干才,实心办差,对主子,忠心不二,不功高震主,知进退,与田文静是一类人,年羹尧,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功高震主,得寸进尺,不尽人臣本分,岂能被主子留用,


大白32197


李卫和田文镜是酷吏,而年羹尧和隆科多是宠臣,酷吏干的是台面上的事,给皇帝长脸,宠臣干的大多是见不得光的事,所以时间一长宠臣也就不能再宠了,可以放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