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該怎麼理解?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首先我要翻譯一下這段話:道可道,非恆道也。

用言語形容起來的道,不是真正永久不變的真正的道。

下面我來解釋怎麼理解這短短的一句話。

我們的語言其實來自我們的大腦,“一切人類能用語言概括的事物都是大腦從主觀上創造的概念”。

道存在於人類出現和未出現整個時空中,不生不滅,沒有過去和現在。但是人類出現以後,隨著人類的勞動發展,人的大腦有了時間觀念,然後意識也隨之產生。隨著人類生產的發展,和大腦在物質方面的進化,人類逐漸在意識的基礎上產生了思維。這個轉化過程就像是從一維世界到三維世界的轉變。所以確切的說,是人靠勞動進化了自己的大腦並創造了人類生存的這個世界。

那麼語言呢?

語言其實是人類創造的眾多工具中極為特殊和可以算作用處最大的一個。

人類的思維是與語言一同發展的,語言可能稍早於思維,但是兩者總體上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

說到這裡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為什麼說“可道之道非恆道”?人類的語言和載體文字是有很大侷限性的,是人類在某一個層次創造出來的工具,而大道則始終存在於宇宙之中,人類在思維層面理解的道,其實不是真正的道,但是我們要理解道,就必須遵守人類之侷限——通過語言文字及思維概念來理解。

中國的道統文化強調一個字——悟。這也能說明我們理解世界不能只用文字來表達,因為文字有很大的侷限性,我們只有“悟”到了文字背後的真正的“道”,才能算是理解了一個事物的“理”。我們中華的文化與西方的不同就在這裡,我們的文化是“內向”型的,需要考悟來理解大自然以及社會的規律,並且體會到其中妙不可言的感受後自覺踐行和自覺遵守。外國的宗教和文化是“外向”型開放型的,外國的文字易於理解,但並不膚淺,其背後蘊藏的含義其實也符合道的精神。所以中國產生的道統文化,是與我們的思維形成特點是有關係的,我們只能通過文字去理解道,但是文字只是指明瞭一個理解道的方向,我們依舊需要靠自己去理解真正永恆不變的“恆道”。

希望我的解釋能給你帶來一些幫助。


冷風及月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它的意思是:“道”的意境如果能用言語說明白的,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算是常“道”。而真正的“道”應該是無法用言語說明白的,它應該是玄妙又深遠的,它是天地的始祖以及世間萬物的根源。

正如我們言語所說的常“道”,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各種相對應的解釋,而重要的是人有五感,會善會惡,會有情感,存在理性的判斷,所以以自己做標準而得出的“道”,註定是常“道”,就像老子所說的“可道也,非恆道也”。那為什麼聖人就能明白“道”?那是因為聖人無心,常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聖人對世界萬物都是平等對待,把百姓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而這些正如老子《道德經》裡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及“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說的意思是一樣的。

有什麼想法的小夥伴,可以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有問題聯繫作者刪除]

易經奇門太乙六壬國學


就這幾個字,被一些崇古的人翻來覆去討論,以為講出了多麼深奧的道理。

智商是硬傷,學不會新東西,就指望用臆想來顯得自己還算有點學問。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不會比一個老農在田間跟幾個後生聊天的時候講得話高級到哪裡去。


我是誰誰是我誰是誰2


第一個道指的是大道,第二個指的是說道,第三個指的也是大道。連起來就是“大道是可以被說道的,但不是永恆不變的”。其實通俗一些可以理解為,道理可以表達,但表達的永遠都只是片面而不全面的,所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就比如“世上無絕對”,指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但是你仔細一想,這句話本身就是很絕對的,這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說世上無絕對,一方面這句話有很絕對,但是我們心裡明白,只是表達不清楚。這其實算老子對自己說的言論的一種自我否定,意在告訴大家不要執迷。


評論師小牧


用這種語氣說話,會是誰呢?


青山1363045


老子“道可道,非恆道“,版本不同,也許是“道可道,非常道“。其實,說的都是一個意思。所謂“道“,為宇宙之道,即,宇宙之“規律“,後一句說的“非恆道“,就是說這個規律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變化的規律。


伸東


《道德經》.“非常道"!


自然285589719


唔,道嘛,恆與非恆就看成道了沒,呵呵,若道不恆,難不成塞了,又或者變了,會變味嗎?那就非道了吧?道可道,非常道,不是實無法可說嗎?用通常的言語怎可道呢?若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也就真的沒法可說了吧。歡迎指教。


如是173795732


真正的道是無常的變化的,沒有常態的。


人生導師——葉三叔


道,在這裡可以當事物運行的規律解,道理,或者說是事物運行的規律,能說出來的,或者現在認為的真理,都不是永恆的,都是會發展變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