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很扯,还有这么多人相信?

Taki5


因为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历史,他们只知道西方宣传出来的苏军的形象,就像到现在还有一群人有意无意地说志愿军是因为人海战术打赢了美国一样。他们如果知道真正的瓦西里有多牛,就不会相信这种无聊的电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军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的血战中曾留下一段名言:

“我是狙击手,我杀了不少纳粹。有的时候,我甚至在潜望镜里看到过老相识。我很有兴趣观察敌人的举动。你看到一个纳粹军官走出掩体,行为傲慢,表现得很有权势,命令自己的士兵做各种各样的事,维持着权威的样子。他的追随者服从他的意志、欲望和任性。不过,这位军官一点都没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只有几秒钟了。

【电影兵临城下中的瓦西里·扎伊采夫】

我看到他杰出的嘴唇、整齐的牙齿、宽大突出的下巴、丰满的鼻子。我有时感觉到好像用手抓住了一条蛇:它扭动着,而我的手捏得紧紧的。这时,我的枪响了。在我把手指移开扳机前,那条蛇在死前的剧痛中抖动着。”

瓦西里平均每天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射杀4到5名德军。他刚来到斯大林格勒时,巷战中每名苏军士兵的平均生存期只有24小时。经过瓦西里和他训练的狙击手小队不断努力,这个统计数字被极大地改善。

瓦西里给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狙击手们建立了一项制度:每天晚上都聚集到一个防空壕里,详尽讨论这一天的战果,提出建议,通知大家德军的战术是否发生了变化。瓦西里和战友们进行过计算:一个狙击手只需要10秒钟的时间瞄准,就能准确命中。因此,1分钟的时间之内,狙击手有可能最少开5枪。装弹需要20-30秒,于是可以计算出,1分钟之内10个狙击手有能力杀伤50个敌人。

在瓦西里的指导下,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狙击手个个变得诡计多端,让生性刻板的德国兵吃尽了苦头。比如有一次,两个瓦西里小队的苏军狙击手躲在铁路附近的一处战壕中,整整一天不放一枪,避免暴露。天黑之后,他们用一根绳子将几个空罐头盒绑在一起,带到德军阵地前的无人地带,他们手里拎着绳子的一端。

太阳升起来了,两名苏军狙击手拉动绳子,空罐头盒在德军的眼皮底下嘎嘎作响。德军开始寻找,一个脑袋从掩体了伸了出来,然后又是一个。两名苏军狙击手马上将这两个德军士兵狙杀。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他们又用这个办法干掉好几个德国兵。到太阳落山时,他俩向瓦西里汇报:消灭了整整一个班的德军。

瓦西里甚至创造性的带自己的狙击小队参加苏军的大规模进攻作战,配置在阵地一侧,专门狙杀德军的战地指挥官和观察哨。瓦西里称之为“集中狙击火力攻击战术”,目的是让德军的指挥出现盲点。事实证明,这一战术极为成功。如同瓦西里后来的形容:

我们把敌人成片地扫倒,敌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我们无情地打击敌人。

这就是残酷的斯大林格勒。参考资料:生死狙击 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狙击手瓦西里的生死瞬间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这部电影主要情节是有点离谱,但没有到非常“扯”的地步。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有人认为电影中苏军两人用一支枪显得非常夸张。

下图,电影中,没有武器的士兵被轰入战场。
督战的政委(下图)


毕竟,苏联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敌视,周边大国恨不得灭之而后快。自身的危机感也非常强,一直感觉“有人要害朕”,几十年如一日的勒紧裤腰带,不管不顾的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不断的扩充军备,所以,照理说,二战时的苏联,装备好坏先不说,绝对是管够的。

那么,为什么电影里面花了一定篇幅反映轻武器,尤其是步枪不够用的现象呢?

实际上,如果放在开战前半年的苏联西部领土上,比如41年的基辅战役,就比较真实了。

有人上,但是没枪用的现象主要发生在41年6-7月份,部分地区枪支短缺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到了11月。

这是因为,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初,德国大纵深穿插的机械化部队的闪电战,打了苏联个措手不及。德军势如破竹一般连夺基辅、明斯克、里加、哈尔科夫等多个重要城市,包括乌克兰在内的莫斯科以西的苏联最精华、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欧洲地区,大部分都已被德国攻占。

这种情况下,士兵们顶不住了,可以往东部的大后方撤退;但是,那些武器、弹药库还有生产军备的工厂、工业基地没有长腿,没办法自己撤退自己,也不不像装甲武器,可以被开走。

所以大部分军备和工业基地都落入了敌手,导致苏德开战的头几个月,出现了红军轻武器短缺,两人一支枪的局面。

但是,到了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苏联已经从开始的“闪电战”缓过来了,加之其超强的国防动员能力。所以,在《兵临城下》的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轻武器已经能满足前线的基本需求,特别是PPSH41波波莎冲锋枪,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补充的数量足以人手一只(当然,实际上不可能每人都能拿到冲锋枪)。只有个别地区的弹药补给出现了奇缺,不过这也是巷战中的正常情况。

而且,斯大林格勒更是有全苏联最大的兵工厂,有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在开战最初的几个月,苏联已经花大力气把一些工业迁入了东部的大后方。在苏联高效的国防动员机制下,留在城区的那部分,在巷战中都还坚持着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

所以,兵临城下这个细节的处理有虚构之嫌。

此外,就是剧中政委的人设,电影中涉及了两个主要的政委,年轻,帅的那个眼镜犹太政委是个正面形象,死的也悲壮;还有个中年油腻政委,架个机枪,嗷嗷叫着在后面扫射自己人(下图),这个有些过了。实际上,战场上,苏联政委和党员都是带头冲锋的,不然苏维埃、斯大林的威信早就崩塌了。

战争时期党员不上谁上?现如今学校里扫雪,也得是党员干部带头拿着大铲子干活。不过,要是真有什么突发事件,还得“让领导先走”。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黑”了苏联政委,某种程度上是根据斯大林在二战中的一句狠话——“我们苏维埃只有烈士,没有俘虏和逃兵”——“270号命令”把这句话以法令的形式付诸了实施。

战争初期的成建制大规模的官兵投降,急坏了斯大林,为了避免更多的苏联官兵投降,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签署了著名的“270号命令”。命令说:“任何开小差或是向敌军投降的官兵,都被视为叛国罪,各阶层官兵务必战斗至最后一刻。如果指挥员或者政委不积极组织击退敌人,而是选择向敌人投降,可以用一切办法消灭他们……”

于是,苏联政委成了个可怕的存在,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专门拿手枪对准临阵脱逃者,一律杀无赦。这个情节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被不断演绎,甚至被妖魔化。加之,德军的规矩是,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

所以,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带头冲锋,乌拉乌拉一通鼓动,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躯保持着苏军旺盛的战斗力。因此,在卫国战争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

毕竟电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合拍,黑一下政委也是常态,起码还有个年轻的政委是正面形象,两个只黑了一个。而且男女主人公也给塑造成了崇高的红军战士,还算是挺给俄罗斯面子的。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转载,如遇到类似搜狐作者“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我很喜欢《兵临城下》和瓦西里。

一个男人,在国家危难时刻,还能怎么表现呢?

二战是个吸引人的题材;苏联的城市保卫战是战争的转折;在这种大规模、残忍的人类争斗活动中,一个个小小的神枪手的作用像蝴蝶效应一样显现。这是文学化了的真实。人们期望看到这样真实的平凡的英雄——这就是电影和主人公受欢迎的原因。

战争中,将帅的作用是存在的;

战士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在自己的族群、集体和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力挽狂澜的不仅仅有瓦西里,还有那个给德国军官擦皮鞋的小男孩。他在强大的对手面前用真实的谎言保护了瓦西里,小男孩的妈妈不知他的惨烈归宿,瓦西里的战友又用真实的谎言保护了那位母亲。

个人、家庭、爱、情人、情敌和敌人都以最饱满的姿态出现在硝烟弥漫的影片里。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羽路峡关


人家保卫了首都莫斯科,因为人家扯蛋。我们丢失了首都南京,有十几万守军当了俘虏,因为我们不扯蛋。因此我们有了12.1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人家没有莫斯科屠杀公祭日。


初心在行


二战时的苏联兵源不足,往往是农民没经过啥训练就赶上了战场,加上低劣的人海战术,导致伤亡巨大,一个连队冲锋下来,多一半人都回不来,所以一人配一枪太过浪费,那时的要求就是活着的人捡起倒下人的枪继续冲锋,本身苏军高层的眼里,士兵就是踏雷区,消耗德军子弹,拖延对方攻势的工具。不过到了战争后期,随着苏军战术的提高和现场形势的好转,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


永不言败7081


电影,本来就存在夸张的影视艺术成分,如果有人说《兵临城下》是扯,那是因为这样的傻逼,以电影情节作为历史去评判了……以及,如果真的以完全纪实的态度去评判电影的话,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大片,更扯……


达凡阿1


扯?德国战俘亲眼看到苏联战俘从战俘营奔向自己的阵地时被苏军全部击毙,700多人,在战俘营里被德国人放了一马,却死在自己人枪口下


蛮多2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扯。电影又不是纪录片。头条老整这些标题党,是为了吸引流量吗?有点儿水准行不?有点儿社会责任行不?开民智,而不是哗众取宠,给大众以正确引导。


林子169577929


我相信呀!我们无比英明伟大正确的党领导的党的武装是毋庸置疑滴!


大叔22887789


西游记也很扯,我看你每集的每个故事都能讲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