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對待傳統文化,要分清“傳”和“承”

「博览」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中國人一般把流傳下來的一些方式行為稱為風俗。其實,“風”和“俗”是有所不同的。

2000多年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曾引用當時已經存在的諺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它的意思是講,如果從一個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會發現這個“風”已經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會發現“俗”也變了。

可見,“風”和“俗”不一樣,“風”影響的範圍比較小,“俗”存在的範圍比較大。當然,這個一百、一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字,而是一種象徵性表示。

什麼叫“風”?“風”是流行、時尚,它的變化比較快,傳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影響的範圍也比較小。新的“風”來了,往往就會取代舊的“風”。今天也是這樣,互聯網上新出現的詞我們可能還沒有弄明白,過兩天就不見了,因為新的詞又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為習慣、方式。少數的“風”因為影響大,大家需要它,就會延續下來。延續下來的就稱之為“俗”,是一種方式,存在的時間長,影響的範圍廣,所以比較穩定。這些“俗”再延長下來、更加穩定,就成了傳統。

這裡,我要講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傳”和 “承”。傳統文化,不是一陣“風”,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已經長期存在、可以起長期作用,它的範圍也比較大。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把“傳”和“承”區分開來,一方面堅持無條件、有意識地“傳”,另一方面要有選擇、有條件地“承”。我們這樣做了,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在我們國家發揮作用,也可以為世界提供有益的經驗。

一)外來文化和新文化衝擊,動搖傳統文化存在根基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定義。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觀點,文化是人類群體在長期生活、生產、生存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藝術、政治、宗教等。文化的產生和當時的地理環境、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係,包括某一特定群體在特定空間和時間裡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生存的方式、行為規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及相應的規則制度,還有與之相適應的物質和精神產物。

過去所有的文化,並不是都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有的文化曇花一現,還有一些雖然長期存在卻得不到主流社會的承認,甚至經常要被千方百計地消滅。我們現在講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已經形成的、長期的、穩定的、佔主流的文化。再進一步,可以理解為一種觀念、一種制度、一種理論,甚至有可能成為一種信仰。

今天,為什麼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原因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第一,社會基礎的變化給傳統文化存續帶來了危機。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長期存在的農業社會、中央集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專制的價值觀。這個基礎變了,這種文化就難以存在下去。

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在農業社會沒有什麼問題。那時候,家族世代種田,沒有社會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在,不遠遊”是對的,也是當時的需要。到了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通信技術發達、交通便利,“父母在”為什麼不能遠遊?遠遊既不影響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響父母在有需要的時候得到醫療和其他支持。而且,為了尋求知識、尋找工作機會,很多人必須遠遊。時移世易,當社會出現一系列變化後,在原來特定時空條件下產生的文化,確實會面臨適用的問題。

第二,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是宗教。

有的學者認為儒家是宗教,我不贊成這種說法。任何宗教都有神,儒家誰是神?孔子是神嗎?孔子自己都不信神。宗教要有一套宗教儀式,儒家有什麼儀式?祭孔儀式是後來慢慢加上去的,當時沒有。宗教是不需要懷疑的,總是對的,但孔子是接受學生提出疑問的。

正因為儒家不是宗教,現在就遇到了挑戰。宗教的信仰是不需要問為什麼,只要宗教本身不發生變化,就還能夠起作用。但是,儒家的學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宗教,所以是可以被質疑,可以討論為什麼,可以改變的。

第三,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新文化的影響和衝擊。

歷史上,中國沒有真正受到過強有力的外來文化影響,沒有一個強大到足以和中華文明對抗的文化、文明能夠傳播到中國內陸來,原因就在於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

唯一曾經對中國文化構成威脅的是北方遊牧民族,但他們的文化相對落後、人數較少。雖然有幾次在軍事上佔據優勢、建立了政權,文化上卻始終做不到 “征服”。比如說,蒙古人曾經建立元朝,滿族曾經建立清朝,但由於他們原來的文化基礎薄弱、人數也少,所以軍事上的“征服者”最終轉化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無例外。

到了近代,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挑戰。從明朝中期開始,傳教士把當時更先進的文化、科學傳播過來。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工業的發達,逐步有了報紙、電報、電話、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學校。西方文化從中國沿海逐步傳播到內地,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這一時期傳到中國的。外來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衝擊,動搖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賴以存在的基礎。

第四,中國原來的文化傳播觀念和傳播手段是相當落後的。

應該說,中國人從來都不願意主動傳播自己的文化。即便是我們認為最開放的唐朝,也只是相對其他朝代的封閉而言的。當西方通過大量出版物傳播知識、文化的時候,中國還長期沒有報紙、沒有雜誌,沒有好的發行手段;當西方的文化通過電影、廣播在傳播的時候,中國的很多地方還沒有這些手段。

所以,等到新文化進來的時候,傳統文化越來越衰弱。到了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用原來的方式已經沒有辦法傳播,很多處於斷絕的狀態。

二)對不理解的別忙著清除,不如先原汁原味地保留

接下來,想談一下傳統文化的 “傳”和“承”。

對待傳統文化,首要的是堅持“傳”。“傳”就是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延續。

很多物質或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現在岌岌可危,有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傳”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殘餘、遺蹟、遺址。所以,很急迫的問題是要趕快記錄、趕快保護保存,儘量延長它的壽命。如果實物已經不能存在,那麼就儘可能詳細地記錄,包括錄像、錄音、照片、檔案等。

當前,最重要的也是“傳”。“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要儘量把不自覺、無意識變成有自覺和有意識。

為什麼要重視“傳”?

首先,中國物質文化存在先天不足。比如說,中國大量的古建築是磚木建構,即使沒有被破壞,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很難修復。西方國家的古建築用的是石材,如希臘、羅馬用的是花崗岩和大理石,石結構保存時間要久一點,而且即便有缺損,也不太會影響下面的基礎。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部分的社會基礎已經減弱或者消減。中國原來的倫理道德制度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年長和年幼的人、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間是有次序的。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大家認為原來的一套禮儀沒有必要,要講平等。這部分文化再不記錄下來的話,後面的人恐怕就不知道了。

再次,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傳?也要傳。因為這也是傳統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這部分記錄下來,我們的後人怎麼會相信和理解歷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惡的集中表現,但它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因為要保存下來時刻給後代一個警醒。

最後,物質條件一般來說總是不斷在進步,但人類的精神未必一直進步。我們今天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過古人,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中也許隱藏著今天還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築全部是木結構,就靠卯榫連接起來,即便經過強烈的地震,也一直沒有倒。如果認為這些建築物不是現代結構,就不注意保存,那麼裡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又如,24個節氣曾經被認為沒有什麼用,但這些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它是非常合理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時間體系。對傳統文化中的這部分內容,包括我們今天不理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著清除,不如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也許中間所蘊含的智慧今後可以發揮作用。

另外,要儘量把我們不自覺、無意識的保護變成自覺的、有意識的。今天不少被稱之為傳統文化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某種精神的,很多是無意識、不自覺地保存下來的。

比如,一些傳統建築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們處在窮鄉僻壤,當地百姓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舊房子,這樣才把古建築保存下來。現在,窮鄉僻壤都通了公路,有人就跑到那裡去把傳統建築買下來,有的甚至被商人賣到了國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建築很難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要積極轉變,要自覺的、有意識的保護。

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藝術品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就馬上開發旅遊。

在這方面,不妨借鑑一下日本的做法。日本一旦確定某個項目為文化遺產,就把傳承這個文化遺產的人確定為“國寶”。成為“國寶”後,就能得到政府或基金會的供養,而“國寶”的任務就是繼續自己的工藝,帶好徒弟,把技藝傳授下去。所以,日本的很多工藝能夠長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我們往往過多考慮能不能利用、過多考慮商業化,這是錯誤的。

三)文化比較中,既要兼收幷蓄也要講究“本土優先”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承”。

“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保留下來,之後怎麼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對於精華的部分,不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不要複製,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和禮節,這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也有缺點。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上用的是中國宮殿形式,裡面則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幷蓄,也要“本土優先”。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採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應該分輕重緩急。比如,同樣是精華,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就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應該是無條件,“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

現在有些地方講傳統文化,就要讓小孩子穿上漢服跪拜,整天念著儒家的經典,甚至叫大家坐在一起給父母洗腳,真有效嗎?今天我們講孝道、講仁義,要根據社會需要採用適當的方式,有的要加上新的內容。如果不完成創造性轉化,那麼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很難得到延續,更難以得到弘揚。

以孝道為例。中國孝的本質是保證家庭、家族的延續,也就是生孩子。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及時結婚生子,把孩子撫養成人,家族的門風和血緣才能延續。

我曾經研究過中國人口史。中國的人口從公元初6000多萬,到宋朝時突破 1億,到清朝突破2億,到清朝後期突破4億,到現在中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靠的是什麼?當然一靠物質條件,二靠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長期講的孝道。

這個觀念到今天有什麼用?今天,很多國家都碰到人口老齡化的難題。越是發達國家、越是現代社會,人口數量越在下降。很多國家通過物質獎勵生育,目前看都沒有成功。那要靠什麼呢?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國,可以通過對傳統孝道做新的轉化來解決這個問題。

怎麼轉化?就是要對孝道作出新的解釋:孝道不僅僅是尊老愛幼,而且是每一個人要承擔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其中就包括成家生子。

當然,解決老齡化問題不能光靠孝道,還需要相關社會制度加以配套。同時,也有必要尊重現代人的多元生活方式。

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實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真正起到“承”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當然,文化離不開社會大環境。中國證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國家生效。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採取包容和多元的態度,在文化交流和對話中實現彼此借鑑和相互交融。

「博览」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博览」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博览」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博览」对待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