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生产过机枪吗?

手机用户80611480305


机枪又称作机关枪,是一种有枪架或枪座,能实施连续射击的单管自动机械。世界上最早的机枪是美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设计的。这种机枪的射速快(每分钟发射50-60发)、射弹多(每次可连射50-250发)、毁杀威力大,射程为800-2000米,所以它在一经创制后便被各国竞相仿制。同样很快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李鸿章观看机枪试射表演)

1885年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出访英国,并在伦敦观看了机枪试射表演。李鸿章十分惊讶于它的射速之高,还专门给它起名为“赛电枪”。后来,李鸿章并购置了几挺样品回来进行仿制。最早进行仿制的是金陵制造局,但是受限于技术水平,仿制的机枪不甚适用,很快就停产了,总共就生产了30余挺。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争期间,清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部分用于了朝鲜战场,为阻击日本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马克沁机枪,当时清朝的兵工厂还仿制了马德森机枪,但是产量也不是很高。

(民国24年式7.92毫米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


老照片


其实满清政府时期,经常接触并购买最新的高科技武器装备,那时候并不存在禁运,洋人都是主动上门兜售武器。所以清朝后期能够自主生产几种世界最先进机枪。以至于在甲午战争的汉城战役中,日军看到清军的加特林机枪密集开火的时候,膛目结舌,很多土鳖的日军竟然不知道世界上有机关枪这种武器。当然,最后清军也是溃败的,大量的加特林林机枪被日军缴获。

早在康熙年间,清朝著名的武器发明家,自动枪械专家,戴梓教授,研制了一种叫做 “连火铳”的连发速射武器,在当时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所以在影视作品中,机枪都是倪大红老师发明的,尽管这挺捷克造的ZB-26道具机枪有点穿帮。

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戴辛的连珠火铳就是现代机关枪的前身,主要依据是《清史稿》的这句话:“梓以布衣从军,献连珠火铳法”。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则记载:“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然后,很多文献就把戴辛的28连发火铳确定为现代机枪的鼻祖,谣传至今。实际上,戴辛连珠火铳就是一种连续供弹火药枪。早在1650年(清顺治七年)就在欧洲发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有一支清代康熙初年外国进献的火枪,戴梓的连珠火铣很可能是对这杆连珠枪的改进或仿制。从构造原理来看,连珠火铳与机枪根本不是一回事,连珠枪不是自动武器,不能自动完成连续射击的过程,因此并不是机枪。

清朝生产的真正机枪,要到1884年,这一年清朝仿制了两种机枪。首先是诺登飞四门神机连珠炮,这是一种美国人诺登飞于1878年发明的多管排列的机枪,多根枪管平行排列,弹药由上部供弹,由转动把手驱动依次击发并上弹。1884年金陵机器局仿制成功。中法战争时曾大量使用,北洋水师的军舰也装备过此炮。

第二种是加特林机枪。在当时被称为格林快炮,这种机枪有6根可转动的枪管,通过转动手柄,依次完成装弹、射击和再次上弹等动作,完美解决了机枪的持续发射问题。

格林快炮是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连发速射机枪,这种武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1881年金陵机器局仿制成功,被称为“十门连珠格林快炮”。投产后大量装备清军,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舰等主力舰均也都安装了格林快炮。

格林机枪图,摘自《中西兵略指掌》

清军的格林炮。

1884年,被人们尊称为自动武器之父的马克沁发明了真正的机关枪,这是一种火药驱动自动连续射击的水冷重机枪。由于射速太快,太耗费子弹,一开始在欧洲无人问津,当时各国军队都没有看出这挺机枪的巨大军事潜力。

清朝是进口洋武器的大客户,

于是马克沁是除了浑身解数来推销,上图是中方观看马克沁机枪的射击演示。照片下面的说明:“清朝官员在观看一挺马克沁机枪的巨大威力,这挺机枪打断了一棵直径18英寸的大树。”

1888年,金陵制造局成功仿制了马克沁机枪,被称为“赛电枪”,赛过闪电的意思。不过,金陵制造局仿制以后并未批量生产,也没有装备清朝军队,几挺样枪被存进了仓库。

不过,马克沁机枪的中国缘并没有结束,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马克沁MG08式机枪,命名为民24式重机枪,该枪对原装的德国货进行了改良,枪机改成易拆卸式,枪架改为轻便的三脚架。民24式重机枪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仿制马克沁机枪的最优秀型号,质量精湛,以高可靠性而著称,至今都是国际古董枪市场的抢手货。

清朝生产的最后一种机枪,是丹麦的麦德森机枪,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轻机枪。清朝在1908年进口了上千挺,在清军中使用广泛,随后加以仿制。

辛亥革命前夕,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仿制出麦德森机枪,被称为“轻机快炮”,麦德森机枪以高可靠性和耐用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轻机枪。现在很多国家的军队和强力机关还装备此枪,例如巴西军队警察部队使用的这种一百年前的轻机枪,没准这挺机枪就是清朝生产的。


科罗廖夫


当然做过,毕竟你题目上放的图就是清朝仿制的麦德森机枪。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格林机关炮只要是接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格林嘛,就是今天的加特林,当然和今天的加特林炮不是一个原理。
清军当时有钱到处买武器,什么先进买什么,再贵也无所谓,不仅是十足的的


唯武器论,更像是火力不足恐惧症。


格林机关炮的发射原理
,摇动手柄——手柄转动撞针——撞针击发子弹——继续摇动手柄——转动枪管——外部子弹全部上膛。
金陵制器局也曾经成功仿制过。


张荫恒看了格林炮以后直流口水

当然,清朝还仿制过麦德森轻机枪,话说这玩意可是1905年才出来的,1908年中国人就仿制成功了。
清朝仿制的麦德森



原版麦德森

当然,清朝能制造的枪炮不止这些。
自制的野战炮,好像是克虏伯的



12英寸要塞炮这个应该是6英寸要塞炮


江南总局
的火炮钻管机
炮管镗床

,江南总局的
火炮车床,同样是江南总局的

话说清朝给民国留下的家底是真不错。


北洋海军炮手


清朝确实生产过机枪,不过都是仿制。1881年金陵制造局仿造过美国的11毫米加特林手摇式机枪,中国称之为“格林快炮”,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此枪曾给予过日军重大杀伤。1884年金陵制造局又成功仿制了美国的11毫米诺登飞多管排列式机枪,但产量比较少。


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了单管自动马克沁重机枪,李鸿章还亲自参观了马克沁重机枪的表演,李鸿章认为马克沁重机枪太贵了,就没有购买。1888年金陵制造局成功仿制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之为“赛电枪”,这是中国最早制造的单管自动机枪。1904年,四川机器局也仿制过马克沁重机枪,但产量很少。

图片中拿的是麦德森机枪,这枪并不是PS的。光绪三十五年,也就是1908年,广东制造机械总厂成功仿制丹麦的8毫米麦德森轻机枪,中国称之为“轻机快炮”,但产量都十分地少。到了民国时期,该轻机枪被中国大量引进和仿制,国民政府差点就将此枪作为制式武器。


历史军魂


清朝确实生产过机枪。

28连珠火铳


清康熙年间,著名枪炮制造专家戴梓研制出28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存贮28发火药铅丸,有两个扳机,击发、填弹连动进行,可以连续射击28发铅丸。连珠火铳算是机枪鼻祖,比近代机枪早出现200年。可惜满清误我中华,戴梓被康熙流放,死于异地。否则,凭借明朝火器余威,中华火器必发扬光大!

仿制美国加特林机枪


1884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开始仿制美式加特林机枪,因受技术工艺限制,年产仅仅十几挺。1894年甲午战争用于实战。

仿制美国马克沁机枪


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成功马克沁单管重机枪,这是中国第一代重机枪。



仿制丹麦麦德森机枪

1908年,广东制造枪弹厂成功仿制麦特森8mm轻机枪,这是中国制造轻机枪的开端。


木子言道


世界上第一种内能源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是由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在1884年发明的,此时正值清德宗光绪十年。在很多人眼中,清朝是一个迂腐落后的朝代,军事技术落后,军队装备的仍然是大刀长枪等冷兵器。

图注:1884年的马克沁机枪原型

诚然清军确实存在装备冷兵器的部队,但实际上清朝末年时的新军步兵装备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军当时引进了一大批国外新式装备,北洋水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各地新军虽然装备不一,训练程度层次不齐,但仅从轻武器水平来看是不落后的。

图注:当时金陵兵工厂在测试的排枪

清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在马克沁机枪发明仅仅五年后,当时的金陵兵工厂就仿制出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沁机枪,当时叫赛电枪,但可惜的是这批机枪并未进入量产,工厂当时还是以生产手摇的加特林机枪为主。宣统二年秋,也就是1910年,四川机器局也制造成功4挺马克沁重机枪。时间再到民国3年(1914年)2月金陵制造局又仿制成功德国七九马克沁重机枪,并命名为“华宁”,在生产300挺之后,于民国10年(1921年)停产。虽然这是民国的事情了,但也证明清朝时金陵有能力生产性能可靠的马克沁机枪。

图注:诺登菲尔德四管机枪

清朝生产的机枪主要还是手摇的加特林机枪和诺登菲尔德机枪为主,1884年金陵机器制造局开始仿制加特林机枪,但产量很小,大约年产16挺。1894年甲午战争中,辽宁旅顺口的黄金山炮台上,就有4挺加特林机枪参加了对日作战。同时仿制的还有诺登菲尔德四管手摇机枪。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我国从明代时期开始,就致力于火枪研究,使火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冷兵器,在战争史上影响深远。许多人对清朝火器发展的印象是,随着满清入关,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清兵作战又回到了拼大刀的时代,但是,也许你不知道,清朝曾发明过能连续发射28发子弹的机关枪。


清朝康熙年间,清朝除了从洋人那里购买过大量火器用于战争,也曾搞过自主研发。但是,清朝对于科研团队的支持,远远低于明朝。康熙年间,有一个人叫戴梓,此人从小便是个武器迷,尤其是对枪很感兴趣。

戴梓的父亲,也是清朝的武器专家,戴梓受父亲耳濡目染,从小就研究火器。1674年,耿精忠背叛了清廷,戴梓向朝廷献上了自己最新研发的武器—“二十八连珠火铳”。此火铳有两个铳机,扣动其中一个铳机,弹药会自动落到筒中,同时触发另一个铳机,能达到联动发射的效果。



这种火铳的发明,使发射速度大大提高,当敌人还在打一枪装一次弹药的时候,清军就能够一口气打28发子弹了。这样的速度使这场战争很轻易就胜利了,这种类似于机关枪的火铳比欧洲国家早了200多年。戴梓又为清朝研发了“子母炮”、仿照西班牙腊肠鸟枪的“佛郎器”等多种武器,且比西方武器更先进。但是由于为人正直,戴梓屡遭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的陷害,但他从不辩解,最后被康熙流放35年,一代武器大师就这样郁郁而终。


历史密探


清朝生产过机枪吗?有网友说,在康熙时代,戴梓就像朝廷献上了自己的28连珠火铳,说是比欧洲早200多年的机关枪,如果清朝使用这种武器,一定会战胜英法联军。

其实28连珠火铳根本就不能用于任何实战,“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铣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铣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其实就是一个琵琶形状的老式火枪,里面有28个小轮盘,每一次扣动扳机,就有一份火药铅丸掉入发射筒,然后火石点燃火药,实现发射。

首先这种火器要想安装火药和铅丸,就需要连续装填28次才能发射,而且一个琵琶大的火器,枪管很短,又没有抵肩射击的设计,也没有稳定系统。就知道这是一种后坐力很小,威力更小的火器。

真正的战场杀伤力远不如大口径火绳枪,最多是个三眼铳水平。当年明朝的时候类似28连珠火铳这样奇思妙想的火器,少说也有数十个品种,结果到了辽东战场,没有一样可以击败清军,动辄被缴获上万具。

清朝生产的真正机枪,是1884年生产成功的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成功马克沁重机枪。1908年,广东制造军械总厂生产出了麦德森轻机枪,每尊工料銀502兩,现在在巴西特警还在装备麦德森轻机枪。


深度军事


提到清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封建王朝,而提到这大清国军队,除了刚入关时还算得上兵强马壮的满人骑兵,剩下的印象大概就是留着辫子,抽着大烟,面黄肌瘦的“东亚病夫”了。而机枪作为一种工业化后兴起的新兵器,很少人会把它和闭关锁国的大清联系起来,但是,在历史上,清朝不仅是最早装备机枪的国家之一,也生产过一些机枪。

枪炮侯剧照

提到机枪,就不得不到两个人,第一位,是美国医生加特林。按理说身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本来不该同机枪这种夺人性命的武器有所纠葛,但是历史有时候还偏偏就是这么造化弄人。南北战争时期,人类对于战争的等级还停留在线列阵步兵“排队枪毙”的层面,虽然前装枪所使用的铅弹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啥太具有杀伤力的枪弹,但是当时糟糕的医疗条件,让截肢成了当时主流也最常用的疗法。目睹了惨状的加特林医生天真的以为,如果能制造出一种武器,让一个步兵的火力能是现在的几倍,那就能减少参军的人数,进而减少伤亡。于是他发明出来一种由数根枪管组成的转膛枪——加特林机枪。

最早的加特林机枪

这种新武器很快得到了多国的关注,清政府就是其中之一,清政府在引进加特林机枪后称其为“格林快炮”并于1884年交由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顺带一提,在甲午战争中,清军就投入了加特林机枪,在汉城战役上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杀伤。

第二位,就是传奇发明家,马克沁,提到这位爷,就让人本能的想起马克沁重机枪,这种利用火药能量实现全自动射击的武器影响了后世所有的自动武器的发展。时间也是在1884年,在欧洲各国“访问”的李鸿章也接触到了马克沁重机枪,在向中堂大人的演示中,加特林重机枪轻松射断了一颗大树,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中堂大人在得知马克沁的弹药消耗量后连连惊呼:太贵了!但是还是买了一挺回国用于研究,并在1888年委托金陵制造局进行仿制。


军事新观察


当然生产过,甚至可以说,在丧权辱国悲催事一箩筐的晚清历史上,大清王朝对包括机枪在内的新型枪械的开发与批量生产,着实是一桩给中国近代史提气的军工突破。

当然,讲这个给力突破前,也有必要给康熙年间的清朝“连珠铳”辟个谣:虽说清初康熙年间,由17世纪中国军工牛人戴梓研发的新型火枪“连珠铳”,拥有击穿250步外重甲且连发28发的强大火力,因而被诸多军事票友们奉为“机枪鼻祖”。但严格意义说,这种“连珠铳”既非定装弹药,更非击发枪。

虽说在17世纪领先全球,却和近代意义的机枪,风马牛不相及。

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符合机枪定义的强大枪械,当属1884年,英裔美国人海勒姆·马克沁研发的“马克沁重机枪”。这款可以自动射击装填的重型枪械,拥有每分钟600发的强大射速,问世后就被誉为“自动武器之父”。它的诞生,堪称近代世界陆军火力战术的又一场革命。幸运的是,此时晚清军工的“拳头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却在第一时间,精确抓住了这场革命。

拜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战争所赐,“洋枪洋炮”的巨大威力,终于叫晚清王朝睁开眼睛。一批中国本土军工企业就此应运而生。1865年起于南京聚宝门废墟上的金陵制造局,以仿制欧美先进军火著称。1884年“马克沁重机枪”惊艳问世后,1888年金陵制造局就仿制成功。甲午战争前夜时,这款名为“赛电枪”的“大清国产马克沁重机枪”,已在清朝陆军里批量装备,公认战场上的恐怖大杀器。

而即使是19世纪末公认的老牌军事强国英国,批量装备“马克沁机关枪”,也不过是1890年时的事情。可以说,晚清洋务运动黄金时代,对于机枪的研发与规模生产上,是绝对的世界级水平。

比起快速掌握“马克沁机关枪”核心技术的表现来,同为晚清军工“拳头”的江南制造局,也在同时期上演给力表现:开发“后膛连发枪”,即自动步枪。

19世纪晚期时,“后膛连发枪”的研发潮流也越发火热,1888年,奥匈帝国成功开发出了新型的“曼利夏”快抢,也叫深受刺激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下定决心开发,不负使命的江南制造局,两年后就研发成功了中国本土连发步枪“快利枪”。这种步枪与欧洲强大的“曼利夏”步枪一样,同样有“六响连发”的强大火力,且八毫米的枪口口径,更远强于六点五毫米的“曼利夏”步枪。趁热打铁的清王朝,随后陆续生产上万支“快利枪”,大多配备给李鸿章嫡系的“淮军”部队。

甚至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夜时,清朝陆军火热装备的“快利枪”与“赛电枪”,也成了令世界各国陆军眼馋的硬家伙。特别是眼看要与清军开打的日本陆军。当时号称积极学习西方的日本,速射类枪械却严重稀缺,何止缺杀伤力恐怖的机枪?就连大清朝早已成功装备多年的“快利枪”,日本也是眼馋了多年。1893年时,日本才参考清朝枪械,开发出自己的“村田式连发枪”,却又苦于成本问题,直到甲午战争打响,也只装备了近卫师团一家。

不夸张的说,自洋务运动开始至甲午战争前夜的三十多年里,奋起直追的中国近代军工产业,不但成功令清王朝的枪械生产,火速追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更对甲午战争时的日本陆军,形成了绝对的火力优势。那些看似默默无闻的晚清军工人员们,为近代中国的自强,实实在在的尽力了。

只是,那么多军工人员的心血,在甲午战争的炮火连天面前,终究抵不住清朝陆军的堕落加速度。手持“快利枪”“赛电枪”的淮军士兵们,撞上日军刺刀,却是常见腿软哆嗦。在清朝多年如一日的腐败瞎糟下,看似武装到牙齿的清军,多次上演了撒腿逃命的丑剧。大好的武器装备,全都白白给日军做了嫁衣裳。

甲午战败的耻辱,《马关条约》的痛心损失,白白践踏了多少中国近代军工人员的心血。

世界水平的晚清机枪,见证了近代中国人的智慧,也见证了一个残酷的战争道理:武器固然重要,决定成败的,却是手拿武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