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2016年春晚,

西安分会场鼓乐表演《盛世鼓舞》惊艳四方,

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在一面大鼓上翩然起舞,

舞动出中华盛世的豪气。

舞蹈中所用的直径长达2.5米的大鼓,

正是刘松林与杨凌当地18位匠人们所制的。

这面巨型大鼓为新春中国年增色不少。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今年60岁的刘松林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传承人,上川口村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地区锣鼓第一村”,这里的乡民们世代沿袭着制作锣鼓、铜器的技艺。而刘松林不仅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更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据刘松林介绍,上川口自古以来就有制作锣鼓、铜器的传统,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之时。“那时候是作为一项家庭副业,白天不干晚上干。一年里,基本上也就是从秋后麦子种下,忙到春节前后。”在刘松林的记忆里,每年的十月到来年二月,村里的傍晚总是叮叮当当响起制作锣鼓和铜器的声音。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从小看着父辈们制作锣鼓,刘松林顺理成章的学下了这门手艺。但与父辈不同的是,刘松林思维要活络的多。1982年,刘松林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锣鼓制作的活计,他当即就决定要改变家庭作坊的模式。不顾父亲反对,他把厂子搬到了村口,租下了三间废弃的饲养室作为厂房,又雇了八个工人,家庭工厂初现雏形。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中国人的喜庆日子,总是与“锣鼓喧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人表达喜庆最有特色的方式。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里更是少不了锣鼓,尤其是每年过年前后,关中地区只要是耍社火的,几乎都要来上川口买鼓。因此在随后的几年里,刘松林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他还是一直思考如何能把厂子经营的更好。于是在1986年,他先后走访了8家国营锣鼓厂学习经验,最终他决定购买空气锤和摩擦压力机改进铜器的部分生产流程。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这两台机器在1986年花费了刘松林三万余元,这三万余元里除了自己手头刚刚积攒的几千元,其余都是他四处借来的。这在当时确实是个“艺高人胆大”的举动。但刘松林却说,自己有这个信心,“生产效率一下子提升了五六倍,这个钱花得值!”很快,刘松林的厂子就远远的甩开了村里的许多家庭作坊。时不时还有人要上门参观下刘松林的机器。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锣鼓制作分为选料下料、解鼓板、烤板、做鼓腔。齐腔口刮腔、上皮、抛光上漆等七个步骤。制作一个好的锣鼓首先就是选材,鼓圈所用木料要选择北方生长的槐木、椿木、柳木等,因为南方生长的木材湿度太大更“泡”一些,不易成型。再说这鼓皮,用的是水牛皮,结实耐用皮质好,黄牛皮太薄不易做鼓皮。这些年选料进货下来,刘松林早成了行家里手,他说“那皮鞋是不是真牛皮的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说到制作,刘松林认为最难的部分就是做鼓腔,技术好的大师傅做出的鼓腔浑圆一体,可以轻松贴上鼓皮,敲出来的音色也是厚实有力。大家凭得都是几十年来做鼓积攒的经验,功夫全在手上。因此在厂里,刘松林给技术好的几位大师傅开的工资也最高,他们平均每月都有超过一万元以上的收入。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刘松林的锣鼓厂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6年、2014年四次搬迁扩建,每次搬迁规模就再扩大,品类也更丰富一些。如今的威风锣鼓厂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行业龙头,产品线覆盖锣鼓48种、铜器96种,全年营业额六千余万。他的产品里有直径超过两三米的巨型大鼓,也有小到几十公分的迷你小鼓,满足不同场合的各种需求。刘松林的经销店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在拉萨还是三亚,都能买到杨凌出品的威风鼓。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刘松林的思维活络还体现在他早早就瞅准了线上销售的商机,2006年就开始建立了威风锣鼓的网上商城。目前他的厂里有一个3人组成的电商小团队,每天就负责处理在线订单。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参与政府采购的招标,一般都是政府文化部门采购成套的乐器配送给各个村镇。刘松林的成功直接带动了上川口地区的锣鼓产业,在他的厂区附近遍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家锣鼓企业。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有时候也还是会有许多客户上门购买,他们当中许多都是真心实意热爱社火文化,刘松林总是耐心地接待他们。不管生意成不成,只要赶上饭口,刘松林还会热情地招待大家尝一尝杨凌蘸水面。“咱陕西人买鼓也有地域特点,爱买大鼓的基本是关中地区,陕南人偏爱小鼓,陕北人买的基本就都是腰鼓,再搭上几面大鼓。”刘松林说。当然除此之外,甘肃、宁夏、河北等地对锣鼓的需求也很大,刘松林的不少客户就来自这几个省份。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2011年,刘松林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传承人。此时的他已经拥有威风、新声、妙音等多个注册品牌和国家专利。但刘松林不满足于此,他规划要在自己的厂区里辟出一块地,建立全国首家锣鼓博物馆。不仅如此,刘松林还打算在自己现有厂址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完整的锣鼓文化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的企业,不断发扬光大杨凌上川口村的锣鼓文化。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刘松林的企业干得好,他也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的企业创造的数百个工作岗位不仅解决了上川口村十几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刘松林还积极参加全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他向汉中佛坪长角坝镇的11个村捐赠了成套的锣鼓,先后投资4万元资助元树村、杨陵区福利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按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为周边县区贫困村在购买锣鼓产品时提供优惠。因此他的杨凌新声铜鼓乐器公司也成为杨凌唯一获得全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先进民营企业。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刘松林特别喜欢厂区里的这幅对联:

“威风锣鼓名扬四海

妙音铙钹音传八方”

这其中就蕴含着他几十年来创造的品牌。对于技艺的传承,刘松林想得很开。“老人们以前说咱这门手艺传儿不传女,我不讲究这个,我的三个孩子也没有搞这个的,但是没关系。从八几年开始,村里就有我的徒弟,他们当中许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厂子。现在厂里也有我的徒弟,他们喜欢这,学得好,咱这门手艺才能传承下去,谁学都是一样的。”

上过春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匠人一年卖鼓多达六千万!

关注陕西旅游,相信陕西旅游将会越来越好!

陕西文化和旅游头条号,带你探访三秦大地,品阅周秦汉唐。

为你提供最有文化的陕西旅游攻略!敬请关注。

欢迎与我们交流。微信号:shaanxi_touris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