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个地方叫——玉门老市区

中国还有个地方叫——玉门老市区

玉门老君庙弓形山,是缩小版的东非大裂谷。

玉门,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祁连山下。河水奔流,带不走它石刻的功勋;时光飞逝,掩不住它铁铸的荣光。

1957年10月8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朱德元帅深深被建设石油基地的人们所感染,欣然赋诗:玉门新建石油城,全国示范做典型,六万人民齐跃进,力争上游比光荣。玉门由此享誉海内外。

玉门的成名不是偶然,它虽地处西部一隅,但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有着2000多年的建制史,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汉唐开始,玉门孕育了一段长达近2000年的边塞文明。从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到叶剑英的“引得春风度玉门,并非杨柳是青年”,1200多年的历史跨越,表达着人们对这片土地不同的感情;从汉朝的十三将士归玉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祖国儿女奔赴玉门支援建设,1800年的时空穿梭,遮挡不住英雄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从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到孙健初的《甘青两省石油地质调查报告》,玉门的石油从书中逐渐变成现实,石油价值被逐渐放大。

中国还有个地方叫——玉门老市区

玉门油田生活基地。

走在玉门的街道上,穿行在险峻的峡谷中,依然能看到古人留下的烽火台、城墙残垣,也依然能看到苏联援助玉门时的专家楼、档案馆,更能看到玉门人自己立起的采油树、修建的炼塔。历史的重新激活,正在将玉门温暖的记忆变成生活的日常。

老君庙是玉门人最深的记忆。因为淘金而修建的老君庙,见证石油的荣光。老一井出油,让它名声大噪。1960年,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给党中央领导汇报石油战线的生产形势,当讲到玉门油田时,毛主席大声笑道:“不对,不对!叫老君庙油田,那地方叫老君庙。”

老君庙在玉门人的生活中变得不可缺少,它不是简单的一座建筑。就像老一井、石油河、白杨河、文化宫、影剧院、王进喜纪念馆等,它们已经成为玉门人的精神寄托。

老君庙是玉门精神的碑石,玉门是中国石油的文化母体。在石油工业进入大发展的时期,玉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石油工业摇篮的重任,形成了“三大四出”玉门风格。随着一个个新油田的发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10万玉门儿女走遍了白山黑水、黄河两岸、燕赵大地、烟雨江南、巴山蜀水,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著名诗人李季写道:“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1998年8月,16名曾经在玉门工作过的台湾同胞前来玉门朝圣。阔别45年,重新来玉门,他们依然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热。直至今天,传承已融入玉门的人文血液之中。靳锡庚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了他曾经踏勘过的弓形山上、埋在了玉门。组织护矿的邹明先生,逝世后骨灰也埋在了玉门。

滔滔大海不忘涓涓先河。当一代又一代青春的岁月、创业的激情、坚定的信念深植于心中时,石油真正的魂魄和不竭的动力才完全体现。

从1938年那声打破了老君庙西河坝峡谷寂静的清脆驼铃声开始,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源头从这里出发;从老一井的出油点燃中国人的报国激情、石油梦想开始,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玉门;从红旗漫卷西风,军事总代表康世恩宣告玉门油矿解放开始,一个拥有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等石油专业队伍的综合性石油基地就逐渐开始建成。

玉门像一团火苗,温暖而光明,历史的光辉永远地照耀着它的肌体。80年过去了,玉门没有随着石油资源枯竭而衰落,勘探的新发现、炼化的成功转型、新区块的开发、海外市场的扩大让玉门焕发出新的生机,石油摇篮的旗帜在祁连山下熠熠生辉。

水打山崖,风过林海。玉门这座石油人向往的圣地,仍然在传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歌,仍然脉动着石油儿女自强不息的巨大能量。它像一簇不熄的火焰,永远光照中国石油。

中国还有个地方叫——玉门老市区

石油河修井工人,头戴铝盔走天涯。

中国还有个地方叫——玉门老市区

老石油人在油田展览馆参观。

中国还有个地方叫——玉门老市区

玉门老市区。

中国还有个地方叫——玉门老市区

玉门炼化业务持续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