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什麼一定要殺了李秀成?

用戶59278281768


不是“曾國藩一定要殺了李秀成”,而是清廷一定要殺他。

讓我們看看《大清律》第一條:凡謀反〈不利於國謂謀危社稷〉及大逆〈不利於君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官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已未行〉,皆凌遲處死。〈正犯之〉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如本族無服親屬及外祖父、妻、父、女壻之類〉不分異姓及〈正犯之期親〉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已未析居〉籍之同異,〈男〉年十六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其〈男〉十五以下及〈正犯之〉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正犯〉財產入官。若女〈兼姊妹〉許嫁已定歸其夫,〈正犯〉子孫過房與人及〈正犯之〉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上止坐正犯兄弟之子,不及其孫。餘律文不載,並不得株連〉。知情故縱隱藏者斬,有能捕獲〈正犯〉者,民授以民官,軍授以軍職〈量功授職〉,仍將犯人財產全給充賞。知而首告官,為捕獲者,止給財產。〈雖無故縱但〉不首告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未行而親屬告捕到官,正犯與緣坐人俱同自首免,已行。惟正犯不免,餘免。非親屬首捕,雖未行,仍依律坐〉。

可以了吧?李秀成是清代最大一次“謀逆”——太平天國這個“僭號之賊”後期的“謀主”,既然只要“謀逆”,不論首犯、從犯、已反、未發,都是“凌遲處死”,他活得成才怪。

儘管趙烈文在李秀成被囚禁期間主觀揣測他“言次有乞活之意”,但隨後的日記又說他得知將死“神態怡然”,索筆寫下十句絕命詞“敘盡忠之意”,保留下的親筆供詞也表示希望曾國藩“收齊”舊部,不論成敗自己都甘願一死以示沒有私心,這些都表明他並沒有向清廷投降,或者說他的所謂“投降”不過是和石達開、陳玉成等如出一轍的“用自己性命換部下安全”的“最後交易”,因此他們當然不會被清廷赦免——在太平天國之役中被赦免的“逆犯”不但要明確表示歸順,還要有實際行動,左宗棠這樣的也要蔡元吉(李秀成女婿)幫著打仗到“面無人色”才放過一碼,僧格林沁等甚至要求寧宗揚、張慎德等充當劊子手殺死昔日戰友才能饒過一命,且即便如此仍未必靠譜,苗沛霖的兒子苗景開投降後招撫了苗練據守的七座城池,蘇州城裡的四王四天將獻出太平天國蘇福省會蘇州,殺死蘇州主將譚紹光,結果還是不免一死,那麼,李秀成可能活下來嗎?

至於曾國藩為何不遵照清廷上諭把李秀成押到北京而是就地處死,同治三年七月初七日曾國藩《洪秀全逆屍驗明焚化洪福瑱下落尚待查明李秀成等已凌遲處死抄送供詞彙送並粗籌善後事宜折》中解釋為以下兩條:

第一、“聖朝天威,滅此小丑,除僭號之洪秀全外,其餘皆可不必獻俘,陳玉成、石達開即有成例可援”——李秀成“級別不夠”,比他級別高或平級的石達開和陳玉成都沒有送北京,陳玉成甚至是在送北京半路被清廷下令就地處死的,那麼李秀成也沒必要破例;

第二、“自來元惡解京必須誘以甘言,許以不死,李秀成自知萬無可宥,在途或不食而死,或竄奪而逃,翻恐逃顯戮而貽巨患”——押送困難且有風險,一旦李秀成逃跑或自殺就無法體現王法的威嚴;

在他本人其他奏疏和其幕僚龐際雲寫在《李秀成供》的筆記中還提到“黨羽尚堅”(他的部下、投降清軍的松王陳得風見到李秀成就長跪請安)、“民心未去”(他被俘的方山百姓殺死抓捕他的清軍親兵王三清,把屍體扔進水裡為李秀成報仇),認為長期關押十分危險。

這些都是檯面上的理由。

至於檯面下的,一般認為曾國藩、尤其曾國荃誇大軍功(比如說洪秀全是被逼服毒而死,幼天王死在亂軍之中,突圍太平軍主要首領在湖熟鎮被殺死殆盡,現在證明都是誇大甚至虛構的),如果李秀成進京受審就可能穿幫;有人認為曾氏兄弟在天京城發了橫財,怕李秀成說出去(這也許未必屬實,因為我曾考據,相信城破時天京並不會有很多金銀存留);我的恩師羅爾綱先生則認為李秀成曾勸曾國藩造反,曾國藩不敢,怕李秀成吐露口風所以殺了滅口(實話說對這點我持嚴重保留態度)。


陶短房


歷時兩年多的天京保衛戰失敗後,曾國藩俘獲了當時湘軍所能俘獲的太平軍最高級別將領和最高威望領袖李秀成。對於這樣一個特殊人物的處置,正常的做法是等待最高指令。

事實上,當時清廷也已下旨命曾國藩將李秀成押送北京。因此,正常情況下曾國藩實在沒有必要冒著抗旨和專擅的風險,藉口李秀成“甚狡”、“不宜使入都”,私自在南京處死這個朝廷點名要的“逆犯”。

即使曾國藩原本就決意殺死這位多年來給自己製造太多麻煩的對手,那麼他也完全可以將李秀成的被俘運作為斃殺來上報朝廷,而不用等到李秀成寫出“乞降”的自訴後,再匆匆將他處死。這事辦的怎麼看都有點殺人滅口的味道,不由得人們不猜疑李秀成在寫作自訴的那幾天時間裡是不是發生了什麼,讓深諳保身之道的曾國藩只能選擇就地速殺之。

其內在鮮為人知的原因,或者說當時曾國藩內心的考量,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他必須為降低自身及家族的風險,而做出傷害最小的選擇。身為當世大儒,他肯定在《史記》中讀過“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之語。身為滿清朝廷中的漢人大員,曾國藩對年羹堯的前車之鑑也肯定頗有一番記取。身為數十萬勝利之師的主帥,這位只差向前一步的曾侯爺也已有了“燭光斧影”的寒意。

曾國藩私自處決陳秀成的殺心,便是源自於這位“偽忠王”乞求般的勸進,他自願收攏太平軍餘部助曾國藩取代滿清,助曾國藩幹成天平軍未竟的大事。

所以,在自己的掌控下殺掉這樣一位“賊心不死”妄想拉自己下水的“逆首”,能夠將“勸進事件”可能在清廷中引發的輿論危害扼殺。即便事後有關的勸進流言流進京城,自己身為封疆大吏親手殺“逆首”在先,而後又主動請求裁減湘軍的既成事實,也能讓清廷的“主子”瞭然自己是一個心有敬畏、沒有非分之想的可靠臣僚。

曾國藩私殺陳秀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藉機殺退身邊人要給自己黃袍加身的心思。九弟曾國荃,僚屬彭玉麟、趙烈文、王闓運等等許多人都有跟隨曾國藩求取更大富貴的心願,他們明裡暗裡試探,只等曾國藩點頭便就要踩著天平天國的廢墟去造滿清的反。而手中的天平軍大佬陳秀成,不僅出乎意料地乞求歸降,更是拿出一片誠心要號召太平軍餘部助曾國藩取代滿清,簡直是如虎添翼。

但曾國藩顯然是理智的,陳秀成這種情勢下的誠心有幾分靠譜且不論,帝王之路的艱險也不說,單說成為帝王后對子孫後代的福禍,就已足以讓這位講求處世之道的大儒打起退堂鼓。

所以,曾國藩寧可抗旨,也要親手殺掉陳秀成,另一層意思就是向身邊人表明心志和示警:陳秀成雖是朝廷點名要的人,但犯了我的忌諱,一樣照殺不誤;你們要是在這等事上有過火的言行,那就想想後果吧!


讀歷見聞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著名大臣,他一手創辦的湘軍,對日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李秀成,則是太平天國後期,支撐起衰弱的太平天國的將領之一。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曆史上,佔有的分量非常之大。在太平天國衰弱之時,仍然能帶領太平軍獲得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正是有李秀成這樣的將領在。因為天京事變而元氣大傷的太平天國,才沒有那麼快的走向衰亡,而是又延續了好幾年。

李秀成被太平天國封為忠王,同時作為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的他,在清朝黑名單上所佔的地位絕對不低。像他這樣地位出眾的“反賊”,照理來說,應該是要押解進京,進行具體的審問之後,再斬首示眾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李秀成寫下自供之後不久,不能押解進京,曾國藩就提前將他殺了。

對於這樣一件事情,後世人保持有很多疑問。對於曾國藩有這樣的一個做法,也做出了許多的猜測。

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說的是李秀成在被俘之後,曾經向曾國藩投降。表示敬佩曾國藩,希望能夠投靠曾國藩。

看《李秀成自述》,裡面的確存在有對曾國藩極具奉承的言語。如:“久悉中堂恩深 量廣,切救世人之心,玉駕出臨瑤。”,“我見老中堂大義恩深,實大鴻才,心悔莫及。”

如果只有這樣,也沒什麼。關鍵是在曾國藩家族中流傳有一個說法,說的是李秀成在投降之後,曾經便是願意擁戴曾國藩自立為王。“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曾國藩那個時候的處境,的確非常的尷尬。曾國藩開辦團練,創辦湘軍,是清王朝在面對內外壓力之下,無法從容應對之時,特別開的特例。地方開辦團練,雖然是清朝統治者自己放寬的限制,但是等局勢差不多穩定之時,統治者又會怎麼想呢?

曾國藩所創辦的湘軍,是最早辦團練的那一波。而且勢力非常強大,後來李鴻章創辦淮軍,也是在曾國藩分了一批湘軍過去,才能迅速的辦成的。

對於地方團練,是個人都知道清朝統治者的思想。想要依靠這支力量,安定江山,鎮壓內部反叛,抵抗外國侵略。但是這筆力量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始終是不放心的。曾國藩手中掌控著這支力量,自然受到朝廷的忌憚。

在攻陷武昌後,曾國藩短時間內收到過兩封聖旨,一是封曾為湖北巡撫,二是下令撤封。湖北巡撫的位置還沒有坐熱呢,就被撤封了。要說曾國藩不知道朝廷在忌憚他,那是不可能的,除非曾國藩是傻子。但是曾國藩是嗎?顯然不是!所以如果李秀成真說過輔助曾國藩當皇帝的話,那麼曾國藩急急忙忙將他處決也就說的過去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實際上曾國藩在誘哄李秀成寫自供書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提前殺他的打算了。“昨夜承老中堂調至駕前訊問,承恩惠示,真報無由”,這說明曾國藩一定是給了李秀成說明承諾,或者說是希望,所以李秀成才有這麼一種說法。

但是在拿到李秀成的供述之後,曾國藩與趙烈文商議,趙烈文說:“生擒已十餘日,眾目共睹,且經中堂錄供,當無人復疑,而此賊甚狡,不宜使入都。”這並不僅僅是趙烈文一個人的想法,實際上也正是曾國藩心中所想。

關於李秀成後代的說法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不可信的。明確知道的一支,李秀成的次子忠二殿下李容發。在江西被俘之後,被湖南巡撫陳寶箴收養,後來娶了一個婢女。但是按照一般被抓住的反賊後代,沈葆禎奏章中說“監禁,俟歲滿後按例處置”。也就是說,先是收禁,年滿十二歲之後,就閹割給功臣為奴。

按照這種處置,如果李秀成後代沒有僥倖逃脫的人,那麼自然就沒有後代了。


太史公記


不是一個夥的。













笑看世間平


曾國藩和李秀成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階級立場、各為其主,曾國藩肯定必殺李秀成。

首先,意識形態。

曾國藩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忠君衛道,誓死捍衛封建統治階級。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中堅力量,尤其是天京事變之後,李秀成是唯一可堪重用的將領了。但李秀成代表的太平天國將領,對傳統的儒家思想是完全否定的。也就是說太平軍成了天下讀書人的敵人,因為太平天國否定了孔子,推翻了幾千年束縛老百姓的儒家思想。

所以在儒將曾國藩眼裡,李秀成就是個“異類”,曾國藩為了維護儒家傳統思想,是不會放過李秀成的。

其次,階級立場。

曾國藩是地主階級,而李秀成出身廣西農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階級。土地是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的矛盾焦點。

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直接剝奪了地主的所有分給了農民,耕者有其田是具有歷史的先進性的。

李秀成帶領太平軍佔有曾國藩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地主階級所不可能容忍的。

所以曾國藩和李秀成的階級立場是對立的,不可能成為盟友。也就是說“李秀成要搶曾國藩的地,曾國藩必須滅掉李秀成”。

再次,各為其主。

曾國藩是滿清的湘軍領秀,李秀成是太平軍的主要將領。兩軍對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成王敗寇,李秀成的太平軍戰敗了,曾國藩也絕對不會再留下李秀成,讓太平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不光是李秀成,太平天國的很多將領被俘後,都是被處以私刑。這說明在滿清統治者眼裡,太平天國是要推翻滿清的封建統治,觸及到了統治者的底線,太平軍的殘餘力量,滿清一個都不想留下。

所以按照滿清統治者的詔書,曾國藩不得不殺李秀成。

因此,曾國藩的儒家思想、地主階級立場、滿清大臣的身份,他和李秀成是死敵。

曾國藩必殺李秀成。


語文360


太平天國運動,在前期主要靠楊秀清、馮雲山、石達開等五個王掌握軍政大事,為洪秀全分憂。待天京事變以後,楊秀清、韋昌輝兩人身死,石達開帶兵出走,太平天國的這五根支柱轟然倒塌。

洪秀全為了維護太平天國的統治,便從第二梯隊的管理層中選了三人冊封為王,管理軍政大事,其中以陳玉成、李秀成為“提兵符之令”,總領天國軍事。

不得不說,洪秀全有知人之明,他任用的這兩位將領都能征善戰,尤其是李秀成,先攻破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城的威脅,又率兵北上,在上海大破美國人華爾組織的洋槍隊,大大漲了中國人的士氣,也給正處於衰落之中的太平天國帶來了一線轉機。

可惜的是,太平天國本身不合理的制度以及高層領導的腐朽註定是無法成功,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但比較令人詫異的是,李秀成這個被洪秀全封為“忠王”的太平天國的功臣,在被俘以後,卻向曾國藩乞活求降,還花幾天時間寫了三萬餘字的《自述》,在文中大力褒揚曾國藩兄弟。

太平天國城破之時,洪秀全已死去四十餘日,但李秀成依然保留著對洪氏家族的忠誠。天京失陷以後,他放棄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卻保護著洪秀全的兒子突出重圍。

被俘之時,清兵問他:“汝今計安出?”李秀成概然回答:“死耳。”

洋洋得意的敵人在他面前張牙舞爪,譏諷這位成了階下囚的忠王。李秀清非常淡然,不過一死而已。但不足幾天,這位英雄卻轉變成了狗熊,不僅老實交待罪行,還乞求活命,前後反差太大,令人咋舌。

對於李秀成這種行為,大體有幾種看法,有的人認為他是貪生怕死,被俘後投降變節,玷汙了自己,有的人則認為他是假降,是苦肉計,想先活下來,再逃出去重振旗鼓。但筆者以為這兩種說法都不太準確。

先看第一種貪生怕死說。在李秀成剛被俘的時候,遭遇了曾國荃的刑訊,“置刀錐於前,欲細割之”,“此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動”,行刑的人用刀子和錐子慢慢地割他的肉,身上血流成河,他卻不作聲,默默承受這一切。

在乞降失敗後,行刑就義前,他“復作絕命詞十句...敘其盡忠之意”,可惜的是這首詩沒有流傳下來,不知所終。但如果李秀成已經決意投降清廷的話,肯定不會寫這樣的絕命詞。

至於假降之說也不太靠譜,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已經失敗,天王洪秀全病死,有生力量所剩無幾,在《自述》中李秀成也極盡悲觀,認為太平天國的滅亡是天數,不是人力能挽回的。

被俘之前,曾經有人勸李秀成剃頭假降,李秀成說:“我為大臣,我國破主亡,若不能出,被獲解送大清帥臣,我也不能復語,若果有命,能逃出去,亦難對我官軍。”李秀成早已清楚一旦成了階下囚,即使逃出去,也不能再取信於太平軍官兵,更何況

曾國藩更不可能讓他簡單逃走。所以假降之說很難成立。

那李秀成為什麼態度轉變如此之快?筆者以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李秀成本人愛惜百姓,他想通過乞降減少曾國藩對太平天國軍民的屠殺,以達到護民的目的 。第二就是李秀成在給曾國藩挖坑,想逼他與清廷決裂,起兵造反恢復漢人的江山。

與洪秀全這種一旦富貴只知貪圖享樂的行為不同,出生於農民家庭的李秀成對於貧 民有著同情和關懷。

在封王之前,他就上書給洪秀全,要“定製恤民”,鼓勵發展農業,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1860年在蘇州有大批難民存在,李秀成“當即發糧發響以救其寒”,讓難民每天有粥飯吃。1861年冬,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杭州,他又安撫難民,“在城餓死者發薄板棺木萬有餘個”,還主動發米糧給難民。

即使是在天京被圍困,看不到突圍希望的危急時刻,在城內百姓陷入饑荒之時,李秀成也沒有隻顧自己和家人,“將自己家存之米穀發救城內窮人”之外,還“將家內母親以及婦女首飾金銀概變給為軍資”。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變成了衛道士,在他看來太平天國的軍民都是異教徒,大逆不道,需要清洗,因此每攻陷一城,都會發生殘酷的屠殺事情。

李秀成擔心太平軍的餘部在各地繼續作戰,將遭受遭到鎮壓。為了保軍保民,李秀成在自述裡寫道:“我兵數十萬眾在外,我不能衛天國,又聽我兵害民,皆我之罪也”。

“我肯與中堂中垂出力,凡是天國之人,無不收服”。

“要求中堂今將南京城內不計是王是將,不計何處之人,求停刀勿殺,赦其死罪,給票給資,放其他行”。

李秀成把一切罪責扛在身上,並且願意為曾國藩效力,勸服那些還在頑抗的太平天國軍民投降,只是希望曾國藩能夠不濫殺無辜。

另一方面,李秀成也是在給曾國藩下套。自古以為,功高震主者大多沒有好下場,曾國藩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立下蓋世奇功,可身為漢人的他,也成為了慈禧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因此在李秀成的《自述》裡,除了說太平天國的往事和保護軍民的話以外,還花了大量的筆墨頌揚曾國藩,其實就是在誘惑曾國藩造反,他說自己降漢不降清,就是希望曾國藩能和清廷決裂,成為漢人的代表和朝廷開戰。

不過可惜的是,李秀成雖然機關算盡,但他碰到的卻是老辣的曾國藩。曾國藩或許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手段有些過激,但他本人卻是大儒,他希望的是成為聖人,而非帝王。他只是想做好一個衛道士,替清廷清除太平天國這些亂臣賊子,而不是自己當皇帝。

李自成的《自述》一寫完,曾國藩就明白了李秀成的想法。他首先對李秀成四萬多字的《自述》進行刪減,改成了三萬多字。在將修改後的《自述》上奏進行朝廷後,曾國藩便找了個藉口將李秀成處死,“李秀成自知必死,恐中途不食,或竄奪逸去,轉逃國法,故於當地凌遲處死”。

曾國藩之所以急於處死李秀成,是擔心李秀成押解到刑部後,供出與《自述》中不符的東西,如冒功請賞、縱兵為禍等惡行。萬一李秀成無意中再說一句“我和曾國藩很熟”,到時曾國藩就是百口也莫辨。

而李秀成在《自述》中希望曾國藩能“停刀勿殺”的要求,曾國藩依然沒有聽從。南京城破以後,太平軍進行了殘酷的屠殺,“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

李秀成不惜犧牲自己的一世英名,希望能換得兩樣東西都沒有實現,真是令人惋惜!


康樂史徒


李秀成是天平天國的重要將領,被洪秀全封為忠王,在太平天國後期,尤其是“天京內訌”後更是太平天國的核心人物,天國的許多大事都有他來擬定,他精明能幹,懂軍事,會調兵遣將,蘇杭等軍事重鎮,都是由他親自率領軍士打下的,而且李秀成痛擊過外國侵略者,就是華爾洋槍隊進攻上海青浦時,李秀成率兵保衛上海,而且包括安慶保衛戰他率軍救援,天京保衛戰他是核心總指揮,曾國藩的湘軍圍困天京兩年多時間,李秀成都拒不投降,他忠君愛主,對洪秀全更是死心塌地的效忠,洪秀全死後,他是託孤大臣,一心一意想輔佐幼天王突圍天京,但後來被曾國荃所抓。

李秀成從小就跟著洪秀全起兵反清,瞭解天國的發展史,而且他在南征北戰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很多太平軍將領都佩服信任他,況且天京陷落後,天平天國的侍王李世賢是李秀成的堂弟有十多萬人在江西,而且都是效忠李秀成的,所以李秀成在天平天國威望高,本事大,而且死心塌地的和朝廷對抗,如果曾國藩不殺他,後患無窮。所以李秀成在獄中寫完自述和太平天國的發展史後,在1864年8月被曾國藩殺害,年僅四十二歲。


清談點點滴滴


對李秀成先誘騙,後誅殺,不少人因這事將曾國藩視為偽善厚黑之人,其實這有些苛求曾國藩了。

深陷其中難言聖,置身事外方顯真。換是其他任何聖賢,只要面臨曾國藩當時的處境,恐怕李秀成都難逃一死,而且必須還得是速死。

一切只因為李秀成觸及到的必死大忌不是一個兩個。

先說他觸及到的第一個必死大忌。

現在有些大佬喜歡說這麼一句話,有些能人,不把他關在適當的籠子裡,他的能力就是破壞力,能力越大,破壞力越強。

這所謂的“有些能人”指的是哪類人呢?

降將或者野心家。

毫無疑問,李秀成就是這樣一位有契機就能呼風喚雨的降將。

說到曾國藩決意要殺李秀成,有一幕很有名。

金陵城破後,曾國藩到曾國荃大帳,第一件事就是審訊李秀成。見面之後,曾國藩用他那老辣的攻心話術很快就將李秀成搞成了一個降人,然而就在成功拿下李秀成的同時,曾國藩無意間又看到了另一幕。

審完李秀成,湘軍部將趙烈文正押著太平天國投誠過來的陳德松剛好經過曾國藩這裡,於是曾國藩就把這個也是王的陳德松叫了進來。哪知道,陳德松進屋見到李秀成,當即就施了跪拜大禮,嘴裡還虔誠地直呼:忠王殿下——

這一幕讓曾國藩見識到了李秀成在太平天國中的恐怖威望。倘若果真把李秀成放了,只要他振臂一呼,那得是多大的號召力。

如此眼見為實,這樣的人怎能不殺。

接著說李秀成觸及到的第二個必死大忌。

在殘酷的風雲爭鬥中,有一條殘酷的潛規則,一個能揭開謎底的人,多半會在謎底未揭前被幹掉。很不幸,李秀成就是這樣一個能揭開謎底也註定將被幹掉的人。

他能揭開什麼謎底呢?

主要是兩點:一、天京城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被攻破的?二、天京城是否存在傳說中的“聖庫”?

在當時,因為缺失對方的權威說法,一切只能以曾國荃的說法為準,畢竟他是攻城破城搜城的第一負責人。那曾國荃的說法是怎樣的呢?一、湘軍破城是血戰,守城的太平軍有十多萬之眾,城破後被悉數殺斃,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二、天京城絕無傳說中的聖庫,打死也沒有。

但在李秀成口頭以及書面供詞中,曾國荃的臉卻幾乎被打腫了。

李秀成口頭告訴曾國藩,破城時,城中軍民不過三萬,太平軍兄弟最多一萬有餘,其中大部分已病餓倒下,能守城者,只有三四千而已。

三四千之敵被曾國荃篡改成十萬之眾,如此謊報戰功,朝廷知道了會作何感想?

再說聖庫,李秀成在書面供詞中稱,天京城裡有聖庫一座,系天王私藏,另王長兄次兄各有寶庫一座,傳說裡面有稀世珍寶,但我未見過。

比起第一條,第二條就更要命了,要知道,當時朝廷上上下下幾乎全在盯著這筆可能存在的錢財,李秀成如果活著,那曾氏兄弟以及湘軍私搶私藏鉅額財富的罪名必將坐實。

既有虛報,又有不報,既有心虛,又有手腳不乾淨,任憑什麼樣的聖人來面對曾國藩的現實,李秀成恐怕都得趕緊去死。

說到這,提一句曾國藩,曾文正百分之八十是俗人,百分之二十是聖人差不多。因為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他都在世俗中,剩下的那百分之二十勉強無塵而已。

所以不能苛求他!

再說李秀成犯的第三個大忌。

這第三個大忌說起來就有些晦澀糾結了。

李秀成幾萬言的潦草自述中藏著這麼一句話“罪將謝中堂大人不殺厚恩,願召集大江南北數十萬舊部歸中堂統率,為光復我漢家河山效力。”

李秀成這句話可謂是暗藏殺機!敢這麼寫,有意這麼寫,李秀成即是在賭在試探,也是在給曾國藩挖坑。

讀到這句話,如果曾國藩本就有反清自立之心,那他的生機就大了,再有作為的機會也就出現了;而如果曾國藩猶豫,這則是對他的一種鼓惑;而如果曾國藩絕無此意,那這句話就將成為曾國藩的燙手山芋,此話不僅有提醒滿清朝廷之意,更別有用心地在暗示自己和曾國藩曾達成過某種交易。

遺憾的是,李秀成遇到的曾國藩不僅視此意為當前的最大忌,而且甩燙手山芋一點不含糊!

或許李秀成認為曾國藩不敢擅殺他,不敢大肆刪改他的自述!

但在遇大事不糾結的曾國藩那裡,這算得了什麼!

所以說李秀成挖出的這個大忌很讓人覺得糾結!

貌似值得一試,實則只能加速自己被宰。

細細品來,曾國藩與李秀成之間其實是一種很殘酷的歷史或者說是現實,無論曾國藩跟他怎麼推心置腹,結果都是必下殺手;反過來,無論李秀成如何鼓惑效忠,結果都是必死無疑。


黑句本



在曾國藩攻佔下天京進行大屠殺之前,他可是遭遇了一系列的慘敗戰爭經歷。心有怒火而無處可洩。

在咸豐四年(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

在這篇檄文裡,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願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

可見當時的曾國藩瞭解文儒書生對戰爭所起到的的重要作用,便先發制人,戰爭被正義化,豈能不勝?

所以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清軍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對無辜平民展開屠殺與搶掠。

當時的南京城被燒燬,平民死傷無數,南京人稱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為“曾剃頭”、“曾屠戶”。

同月,朝廷加曾國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八月,奏準裁撤湘軍25000人。



可為什麼曾國藩攻破天京擒到了李秀成,卻不顧朝廷的命令將其帶回審問?而是先斬後奏將其殺死?

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攻破天京之後,屠殺太平天國的居民數量與自己上報的數據不一致,如果將李秀成押回朝廷可能惹上不必要的麻煩,自己的功績可能被磨滅,甚至被問罪。

第二,李秀成是太平天國舉足輕重的領導人物,如若此時逮著機會卻不將其處死,可能會出現放虎歸山的後果,雖然太平天國已經被剷平,但是李秀成仍然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東山再起並不是沒有可能。


智化冰川


曾之湘勇,無國餉之撫,止靠激發人性之惡一城破時劫掠充酬,故兵勇多賭命一搏,死則家屬優撫,生則一夕暴富,民可使由者,不可使知之,湘民為曾所驅使,所過處燒殺搶淫,民不聊生,為掩罪行,多委以太平軍之過。再則秀成懷三國姜維故計,勸曾帝進,曾權利弊不敢為之。故曾怕秀成解京之曰刑臺會審,燒殺不懼,深恐劫財為西后知,秀成惑之以曾不臣之心,引族滅之禍,故誅秀成!惜一代良將殞命!以秀成之智,豈不知乞命無異痴人說夢,唯惑曾可保命以求天國再啟!非惜命矣。曾之才略無他,唯循規耳!非無問鼎之心,實無定國之才!左李出其門而無臣意,驅勇立功而無撫民之念,身喪之時不敢歸鄉,何來完人之譽!設若器大,彼時英美共和已知,驅滿以共和之號,和左李,撫秀成,千古偉業,方是大功!人言續命滿清,避國之分裂,有大功,然則華夏百年辱史,非曾之後愈烈乎?破立之時,止求自保頂戴,置大義於不顧,窮獨之家書,無兼濟天下之志,有戮民掠財之實,何功之於華夏!若主席亦懷其意,止李宗仁矣,何來今日之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