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中,為什麼只有張之洞得以善終?

coco賈鴻超


何謂晚清四大名臣?其實常用的說法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這個名單一般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四人。在多災多難的19世紀下半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搞洋務、辦工廠、練新軍、興教育,形成了同光中興的局面。四人先後去世後,清代很快滅亡。

題目中說晚清四大名臣中,只有張之洞得以善終,我們不妨梳理一下這四位大臣的最後時光。

1、曾國藩

曾國藩去世於1872年3月20日,當時他正在兩江總督任上,午後在花園散步,突然腳麻,說不出話來。兒子曾紀澤將其扶回書房,隨即去世,享年61歲。曾國藩的病在今天看來,可能是心腦血管之類毛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在當時卻是絕症。

曾國藩死後葬於家鄉湖南,朝廷為之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入祀賢良寺,這在文官中是最高榮譽。

2、左宗棠

左宗棠雖是文人出身,卻以軍功見長。他曾平定太平天國和陝甘回亂,並以64歲高齡,抬棺入疆,收復新疆——單從這一點,稱左宗棠為民族英雄也不為過。

左宗棠逝於閩浙總督任上,當時是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3歲。

3、李鴻章

李鴻章可謂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了,說他是漢奸者有之,稱其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有之,對他的評價,即使是蓋棺也未論定。

李鴻章死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當時他剛剛代表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實事求是地說。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前後的事情與李鴻章毫不相干,當時他遠在廣州兩廣總督任上,事後朝廷讓他進京主持談判時,其弟子僚屬都勸他不要蹚這個渾水。但李不聽,毅然進京,果然不出所料,條約簽訂後,所有的指責都指向李鴻章。

李鴻章病逝於1901年11月7日,距他代表朝廷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整整三個月。

4、張之洞

張之洞是晚清清流領袖人物之一,受到慈禧太后賞識,外放地方擔任封疆大吏,先後出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 、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最後進京擔任大學士和軍機大臣。

在晚清四大中興之臣中,張之洞年紀最小,去世也最晚,病逝於1909年8月21日,正在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任上。張之洞死後兩年有餘,在其長期任職的武昌爆發了一場震驚全國的起義,清王朝隨之垮臺。

由以上內容可見,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並無死於非命之人,全部病逝於任上,都稱得上是善終。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裡的中興指的是“同治中興”。

嚴格說起來,也只有左宗棠算善終。

曾國藩(1811—1872)去世前,受命處理1870年的“天津教案”是寫了遺書去的。原因很簡單,老百姓聽信一些流言,認為教堂的慈善活動其實是挖小孩眼睛、“採生折割”之類。一件小事引起百姓的憤怒,屠殺了很多洋人。外國兵艦兵臨城下,滿朝文武,誰也不敢處理。因為朝廷不準談判中丟臉、也不準開戰,百姓不準官員向洋人低頭。曾國藩秉公處理,很顯然落下罵名。兩年後去世。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1823——1901)與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後,不久吐血。兩個月後去世。

張之洞(1837—1909)活到最後,沒有什麼奇怪,他是四人之中最年輕的。去世前,他在滿清立憲活動中,得知滿族親貴載洵負責籌辦海軍,載濤訓練禁衛軍,知道大局不可挽回,與載灃力爭至吐血。載灃在他病中還曾去探望,載灃走後,身邊的人問張之洞,載灃的意思究竟是什麼,張之洞只回答:“國運盡矣!”原因是他已明白,載灃的意圖強硬,絕不會更改。那麼這個完全沒有誠意的親貴內閣一定會招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大清必亡。他就是在這種心情中去世的。

左宗棠(1812—1885),他生前立過大功,尤其是收復新疆,算是沒有遺憾。但去世的那年,因為鎮南關大捷後中法議和,左宗棠很不滿。9月5日去世。他臨終時說:“越事和戰,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也。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懷恨平生,不能瞑目!”


神州袖手人


為什麼張之洞得善終?其他三人也是得的善終啊,曾國藩在南京病逝,死前還在花園散步突發腳麻,曾紀澤扶著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這肯定是善終啊,

左宗棠死時73了,臨終前還連上兩折,一請求專設海防大臣,其二請求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他死在福州治所後不久,朝廷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臺灣設省,也算善終啊。

李鴻章晚年為大清風雨飄搖的外交奔走,被伊藤博文譽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稱他為再造玄黃之人。死時還要為大清背鍋,簽訂了《辛丑條約》,死後政敵梁啟超撰文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死時79歲,算是善終。

論功業其實張香帥比另外三位好像也差了不少。

曾國藩不用說了,剿滅太平軍,為大清又續了幾十年的命。

左宗棠抬棺入疆,為克復南疆北疆嘔心瀝血,使得大清國土沒有淪落入外國手中,可謂居功甚偉。

李鴻章一生可謂能文能武,打太平天國運動、打捻軍、搞洋務運動、成立北洋等,而他生命的後期又代表大清和各國斡旋,有個故事說:1901年李鴻章和洋人談判《辛丑條約》時,張之洞每天給他發電報,洋洋灑灑幾千字的:“洋人亦知禮義廉恥,不但不應向洋人賠款,反而應當據理力爭,讓洋人向中國賠禮道歉!”

並且還要替代李鴻章去和洋人談,李鴻章無奈回電:電報每字兩角四分太貴,無事勿再多言!

不過能力越大譭譽也就越多,比方說曾國藩的天津教案,左宗棠沒有考上科舉,師爺出身,李鴻章更是被直接罵賣國賊。而張之洞則沒有這些負面。

他的聲譽很好,其實這也源於他一生的大事只是辦學堂,辦實業工廠。雖然他口頭上說要代李鴻章和洋人談,但是真讓他去他早就躲得遠遠的了,他這人一生很注重自己的名聲,他是著名的清流,這點來說其實他是善終的,比其他三人都善。


薛白袍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第二種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一般來說,大家比較認可第一種說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臣人生軌跡不同,壽命不同,但其實都算是善終,並無遭遇其他無妄之災。

清代是一個滿洲入關的政權,滿漢有別,滿高於漢。到了末代,名臣全是漢人,也能說明朝廷滿漢關係微妙的轉變。曾國藩享年61歲,一生組建團練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理學造詣很高,“湘鄉派”散文創立人,可謂聖人般的存在。晚年擔任直隸總督,觸及天津教案這個燙手山芋,引發了士林極大非議,不久之後就病逝了。

左宗棠享年72歲,一生心結在於自己的學歷不夠好,舉人出身。淵源自湘軍系統,出兵西北,保衛領土,做出了很大的功業,是晚清最著名的將領之一。

李鴻章最終活了78歲,作為帝國最後的裱糊匠,一生受盡漢奸罵名,舉辦洋務與構建海防體系,晚清最能做事同時承受壓力最大的當屬李中堂,別無他人。李鴻章是四人當中眼界最開闊也是心理素質最好的。實際上,如果要說誰後世的名聲最好,當然是張之洞,人稱張香帥,活了71歲。筆桿子硬,行政力強,運氣好,沒有攤上大麻煩事,青史留名。既是清流派首領,也是洋務派中堅人物。

直到今天,搞學術研究的還在讀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勸學篇》乃至中體西用論。毛主席也說過重工業不能忘了張之洞,這就是人家的高明之處。真可謂名利雙收,真正的聰明人。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張之洞是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並稱“四大名臣”,說到善終,是指人的正常死亡,不死於刑戮或意外的災禍。按這個標準,曾國藩還差不多,李鴻章為“庚子國亂”善後操勞過度吐血而亡,左宗棠是吃麻糬噎死的,這兩人都算不上善終。至於張之洞,其實不能說是善終,因為他的死,和一樁貪汙案有直接關係。

張之洞本是清流派健將,後來轉成了洋務派。1903年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在大張旗鼓籌辦新軍的同時,張之洞還展開了一系列訂造軍艦的活動, 1904年11月2日,張之洞向日本神戶川崎造船廠訂造6艘“楚泰”級長江炮艦,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在合同中又追加訂購了4艘魚雷艇(長江流域並不適合魚雷艇機動)。這4艘魚雷艇的排水量僅為96噸,而每艘的造價竟高達30萬兩白銀(北洋海軍120噸航洋魚雷艇“福龍”號價格為5.7萬兩),而這4艘魚雷艇的訂造格外的悄無聲息息,不僅沒有向總理衙門上報,也沒有向國內外船廠詢價以作比較,顯得十分神秘。而“楚泰”級軍艦未做報價對比就直接選定在日本建造,每艦浮開的價格達15萬兩白銀。算上那4艘魚雷艇每艘浮開的20萬兩白銀,一共浮開的價格超過170萬兩白銀,而用這筆鉅款完全可以再訂購一艘3000噸級的巡洋艦!

然而不久清政府開始施行海軍統一計劃,對此張之洞表示堅決反對,“言海軍款拙,可緩立”,並與攝政王載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理論上講,統一海軍事權顯然有助於國家海軍建設,張之洞卻頑固的持反對態度,不過是因為當時那4艘魚雷艇尚未交付,一旦海軍事權歸一,他搞的這個天價造艦合同肯定要交予中央的籌辦海軍事務處檢查並付清尾款。看到如此明顯的貪汙現象,只要一追查下來,張之洞一生的名節就會毀於一旦。

張之洞的反對沒有效果,在載灃支持下,籌辦海軍事務大臣載洵於9月27日上奏要求統編全國軍艦,被清政府批准。消息傳出,10月4日,張之洞吐血猝亡。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種說法不對。

這幾個人死法差不多,都可以說是善終,也都可以說是氣死的。

曾國藩怎麼死的?

步馬新怡後塵病死的。

1870年,曾國藩任兩江總督,處理晚清迷案“刺馬案”。前任兩江總督馬新怡被刺殺,鬧得沸沸揚揚,被認為是打壓湘軍勢力的一個手段。曾國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死去的。1872年,曾國藩死於南京兩江總督任上。

左宗棠怎麼死的?

中法戰爭不敗而敗氣死的。

1885年,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李鴻章等人乘機與法國議和,割讓利權。左宗棠說“十個法國將軍都不如一個李鴻章壞事!”隨後死去。

李鴻章怎麼死的?

辛丑條約當漢奸被罵死的!



庚子國變後,李鴻章奉命北上議和,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割讓大量利權的同時,賠款4.5億,本息合計近10億。李鴻章在這麼大手筆的賣國條約上簽字,自治罪孽深重,在全國人民謾罵中憂懼而死!

張之洞怎麼死的?

被瞎折騰的載灃氣死的。


張之洞一生最忠心於慈禧。慈禧死後,載灃當了攝政王,把一切權利收歸中央,收歸滿洲貴族。張之洞和載灃吵架“清朝興於攝政王,亡於攝政王!”載灃一意孤行。張之洞被氣死!


歷史知事


晚清四大名臣都年齡比較大,除了左宗棠外學歷都特別好,相對而言,左宗棠、張之洞的晚年最為舒服。

1、曾國藩與“天津教案”

享年61歲,在四人中壽命最短。在將平定捻軍任務交給李鴻章後,北上擔任直隸總督。作為北洋通商大臣,承擔著北方對外事務。

(曾國藩)

1870年天津教案爆發,弄得朝廷不滿、輿論不滿,壓力倍增,身體狀況漸漸不佳。隨著馬新怡被刺死,繼續擔任兩江總督。一年後病逝。

曾國藩的遭遇表明,直隸總督是個燙手山芋。

2、軍機大臣左宗棠

享年73歲,屬於“古來稀”。在平捻軍的時候,左宗棠負責西北戰場,之後更是常年在西北作戰,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重新打了一遍。

巨大的軍功與威望,回了朝廷擔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分管兵部事務。之後到了地方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

中法戰爭期間,督師南下,在戰後病死。

3、直隸總督李鴻章

享年78歲,李鴻章相繼接了老師曾國藩的兩個燙手山芋,一是平捻,二是直隸總督。尤其是擔任直隸總督二十多年,建立海軍、鞏固海防、發展洋務,使國家有有了一點起色。

在甲午戰爭之後,赴日談判,險些被刺殺。之後遊歷各國,學習先進經驗。

(李鴻章)

在庚子國變後,進京與列強談判,勉強維持國家主權。只能是“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4、名利雙收張之洞

享年72歲,相對於三傑,張之洞屬於下一輩。前後擔任十年湖廣總督,在當地練軍隊,高洋務,使得湖北的現代化程度在當時算是高的。

在清末新政開始後,張之洞進入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晚年以《勸學篇》聞名官方、民間。

(張之洞)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善終,何為善終?應該說,四大名臣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都應該是善終,沒有一人被處死,暗殺,突然死亡,都是平安落地,安詳去世。不存在只有張之洞得以善終之說,只能說張之洞去世最晚,為人詬病最低,名聲是是最好的一個。

這四個人裡年紀裡最大的是曾國藩,生於1811年。最小的是張之洞,生於1837年。曾國藩的最高職務是直隸總督、一等毅勇侯。左宗棠的最高職務是二等恪靖侯、東閣大學士、閩浙總督南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的最高職務是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是一等肅毅侯。而張之洞,四大名臣中最後一個去世的,但他的官職是最提高的,入職中樞當宰相。但卻是四大名臣裡,唯一沒有軍功的,所以一生未曾封侯、也四大名臣裡“學歷”最高的就是張之洞。得中第三名進士及第。時年26歲。張之洞清流出身,但無清流的酸腐之氣。完全屬於務實派。精明強幹心思縝密。雖然是儒家門生,但對西方文化並不排外,而且很是接納。

44歲被慈禧一首提拔出任山西巡撫。精明強幹心思縝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中,張之洞惟一一個不是以軍功起家的,但張之洞奠定了晚清的工業基礎。漢陽造直到抗日時期還在發揮作用。張之洞為人深沉,有遠慮但無深謀。保下了袁世凱,葬送了滿清。湖廣是張之洞的根基,但辛亥革命發生在武昌,所以有人說,張之洞是真正的滿清的掘墓人張之洞一心創辦洋務,培養西式人才,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那個時代滿清學習歐美的遮羞布。譚嗣同對張之洞的評價是:顧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權達度,講求實濟者,要惟張香帥一人。 但由於張之洞見識和出身導致他在洋務的作為上,不如李鴻章,但他比李鴻章幸運的是,一生沒有接觸“外交”。留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名聲。就張之洞一生來說,他是一位能臣,他缺乏張居正那種治國的能力。也沒有曾國藩那樣的道德情操,也沒有左宗棠救國於水火的能力,也沒有李鴻章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感慨,可以說,張之洞全力為了破敗的晚清朝廷而嘔心瀝血。這畢竟是一個封建士大夫情懷,他活在那個時代,應該是苦悶的,去接納和學習“蠻夷”的文化,思想上的轉變無疑是最痛苦的。但面對必然要滅亡的清政府。他的早死何嘗不是解脫。張之洞死後,清廷追諡“文襄”。據《欽定大清會典》稱:“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與左宗棠一個諡號。

應該說,與李鴻章相比,李鴻章優於張之洞。張之洞算不得一個改革家,只能說是一個開明的舊式官僚。都是在左宗棠好李鴻章“先做”他才做,你可以說他謹慎,也可以說“滑頭”。凡事不為天下先,是張之洞做是的原則。如果把李鴻章和張之洞對比話,張之洞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李鴻章,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張之洞是湖廣總督,後來擔任兩江總督。職位基本相同。二人都是洋務派。李鴻章自稱是大清的“裱糊匠”,那麼張之洞就是不合時宜的設計師,他設計是中西合璧。房子是中式的,內部裝修是西式的,但結果是不倫不類、李鴻章與張之洞彼此瞧不起,不買賬

。張之洞的功績與李鴻章不同,張之洞最大的功績是,張之洞辦實業,以一己之力承擔奠定了一個沒落王朝的工業基礎。李鴻章做的事是在不斷出賣利益給列強,而張之洞卻在建設工業化(無法想象,如果張之洞做外交會怎樣。李鴻章一生譽滿天下謗滿天下,辦的亦是英雄事,不管如何李鴻章至今為大家所評論,而張之洞生前身後具不如李鴻章。公元1909年8月21日,張之洞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去世。終年72歲,也算善終。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四大名臣中,張之洞、曾國藩和左宗棠的結果都算不錯,唯有李鴻章不得善終,李鴻章可謂清朝最悲慘的一位名臣了,生前幫慈禧太后背黑鍋,死後半個世紀還被人把屍體翻出來被侮辱。

曾國藩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不久,國家準備安享晚年,有人懷疑他想造反,也有傳聞刺馬案和曾國藩有關,最後,曾國藩在家中後院散步時安然去世,了無牽掛。



張之洞

張之洞晚年與慈禧對峙“坐擁江南,誓不奉召”,最後也是相安無事,張之洞安享晚年。


左宗棠

左宗棠最大的貢獻就是收復了新疆之地,後來,在新疆開疆拓土的左宗棠也徹底融入這片土地,在這片土地歸根。

李鴻章

李鴻章是晚清貢獻最大的臣子,然而在那樣黑暗的時代卻讓李鴻章無用武之地,而是幫慈禧太后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揹著一身罵名,這還不算悲慘,李鴻章死後的半個世紀,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他故地的後人把他屍體刨出,用麻繩綁在拖拉機後,從街頭拖到街尾,知道屍骨散落盡。一代名臣李鴻章結束了他的一生,連屍體都沒有得到安寧。後人似乎忘了這個唯一能向世界列強一爭高下的能人,似乎忘了他為民族的復興東奔西跑的身影,似乎忘了這位偉人。



晚清四大名臣也是近代中國影響力巨大的四位偉人,因為他們的努力,中華雄獅逐漸甦醒,逐漸走向富強之路。


學於古今


這話說的,看題主的意思,張之洞是善終,其他人都是死於非命嗎?

他們四個人,曾國藩活了61歲,李鴻章活了78歲,左宗棠活了73歲,張之洞活了72歲。這四個人沒有一個是死於非命。按照晚清中國男人的人均壽命45歲來算,基本上都是壽終正寢。只不過,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他們臨死的前一刻,都還在為國操勞,四個人都是死在任上,沒有一個是告老還鄉的,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既然題主認為張之洞是善終,就先說張之洞。張之洞其實是被攝政王載灃氣死的。

張之洞晚年一直在湖廣總督任上,後來清廷搞立憲,慈禧將他和直隸總督袁世凱調到北京擔任軍機大臣,是名副其實的朝中重臣。慈禧死後,朝局驟變。攝政王載灃對漢大臣把持朝政非常不滿,他與宗室良弼、鐵良、小肅王耆善和小恭王溥偉一起組織總社黨,搞皇族內閣,尤其在意抓軍權。

但他們這些人少不更事,以為只要把軍權控制在手裡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對於南方洶湧澎湃的反清暗流視而不見。尤其是,公開排斥漢大臣,慈禧一死,載灃就將袁世凱罷官,讓他回老家養病,同時架空張之洞。

張之洞是四朝老臣,他對載灃的倒行逆施非常憂慮,但袁世凱走後他在朝中孤掌難鳴,鬱鬱寡歡,很快就病倒了。1909年8月21日,載灃代表皇帝到張之洞家裡探病,張之洞很珍惜這個機會,他認為這是大臣向皇帝進言的最後機會,載灃一定會念在“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份上接納他的進言。

但他失望了。張之洞提醒他要重視民意,善撫民眾。載灃回答說,不要緊,有兵。張之洞氣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捱到晚上,一命嗚呼。消息傳出,當時很多大臣都認為,攝政王這話非常不著調,是亡國之言,難怪能把張之洞氣死。

張之洞死後,朝廷諡文襄。這個諡號雖然不錯,但用在張之洞身上不太準確。按《史記·諡法》解,甲冑有勞曰襄。張之洞一生沒打過仗,也沒帶過兵,實在不該諡文襄。載灃倒不是小氣,是他的小朝廷沒啥學問。

不久以後,大學士孫家鼐去世。載灃覺得外面都說他把張之洞氣死了不好聽,為了安撫漢大臣,就給孫家鼐諡文正。這個諡號是把孫家鼐與曾國藩並列,過了,實在是不恰當。沒辦法,載灃這樣的人當國,國家名器也不值錢了。好在孫家鼐是狀元,張之洞的前輩,兩人都是清流出身,關係不錯,算張之洞留給他的餘蔭。

曾國藩是中風而死,死在兩江總督衙門他的書桌上。

曾國藩死前,身體已經有好多問題了。他大約是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患上了白內障,開始是視力模糊,後來慢慢就看不見東西了。他不能看奏摺,都是幕僚讀給他聽,他給皇帝的摺子也是幕僚代寫的。後來他大概是有高血壓之類的症狀,只是他不知道。那時醫療條件不好,曾國藩排斥西醫,我們只是在史料上讀到他經常頭暈,不能久立。

曾國藩死前的幾年裡非常不順心。1868年他奉命任直隸總督,處理天津教案。但由於開始時被崇厚誤導,其後又對洋人過於軟弱,遭致百姓和朝中清流對他極其不滿,令他精神上受到重創,“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在天津時就犯了病,腳麻,不能說話。

其實那就是中風,只不過不太嚴重。但當時沒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請了中醫上門看了看,中醫醫囑是靜養。

這時,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清廷命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案表面看是劉德華和徐靜蕾電影《投名狀》裡的故事,其實背後是被裁撤的湘軍藉此表達不滿。曾國藩回到江寧後,一方面要應對朝廷查案的壓力,另一方面要安撫暗流湧動的湘軍舊將,箇中苦衷不能向任何人傾訴,又不敢讓朝廷知道真相,所以壓力很大。

就在這個關頭,朝廷派來查案的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瑾在歸途中向朝廷辭官,用一種決絕的方式向曾國藩表達不滿。

其實朝廷也不是沒有察覺,畢竟江蘇的京官太多了,消息根本瞞不住。所以鄭敦瑾去江寧辦案,朝廷擔心曾國藩包庇湘軍,特命與馬新貽關係好的江寧佈政史孫依言,還有袁世凱的父親、江寧鹽法道袁保慶擔任他的助手。三個人都是審案高手,定下了不用刑的宗旨,只管細細推敲。眼看就要揭破幕後真相時,被曾國藩強力制止。

曾國藩極力拉攏鄭敦瑾,甚至不惜從自己羞澀的宦囊中掏錢賄賂鄭敦瑾。鄭敦瑾卻不過情面,又知道朝廷肯定會顧全大局放過湘軍,只好不顧袁保慶的強烈抗議而回京覆命。但在半路上良心發現,憤而辭官。鄭敦瑾的反常行為轟動晚清官場,也等於揭破了事實真相,讓曾國藩非常難堪,成了他晚年繼天津教案後的另一塊心病。

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在兩江總督衙署花園中散步時發病,他的兒子將他扶到書房坐下,三個小時後曾國藩與世長辭。

曾國藩死後,清廷諡文正,有清一代諡文正的大臣一共只有八個人。史學界公認,曾國藩的死標誌著同治中興時代的結束,清廷從那時起逐漸拋棄了同治初年以來形成的文官治國體制。

左宗棠只比曾國藩小一歲,曾國藩死的時候,左宗棠正在肅州平回亂,剛剛收復了馬化龍,不久他就抬著棺材去了新疆。那正是他意氣風發的時候,得知曾國藩辭世,親筆撰寫了那副“相欺無負平生”的名聯,命手下的戈什哈六百里加急送到兩江總督衙門。又過了十年,左宗棠平定陝甘和新疆回亂,封侯拜相,入軍機、督兩江,又欽差大臣督辦閔浙軍務。

左宗棠回任閔浙是臨危受命。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先是越南戰事起,繼而福建馬尾海戰中清軍守軍被全殲,福州船政局被毀。朝命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閔浙軍務。他到了福州以後,派劉傳銘入臺灣,組織恪靖定邊軍到越南,最後與黑旗軍一起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銘傳在臺灣也擊退了法軍的進攻。

就在即將取得全面勝利時,李鴻章堅持與法國和談,嚴重刺激了左宗棠。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去世,臨死前還高喊,娃子們,出隊!

左宗棠的死因是個謎,因為他死時身邊沒有醫生。有史料載是吐血而亡,疑似胃出血或內臟出血,與李鴻章的死因很像。但從年齡和當時的環境看,應該是積勞成疾。左宗棠死後朝廷諡文襄,這個諡號與後世的張之洞一樣,但放在他身上名副其實。

李鴻章死在北京賢良寺。李鴻章在北京沒有家,他一生中,每次來北京都住在那裡,最後也死在那裡。

1900年庚子之亂爆發,6月22日,慈禧下令對在北京有大使館的11個國家宣戰,八國聯軍進京,慈禧西逃。這時,清廷命李鴻章為特命全權大臣,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與慶親王奕劻一起負責與八國聯軍和談。

李鴻章那時遠離北京,是兩廣總督。他從廣州北上時,幾乎所有的部下和同僚都勸他不要淌這一趟渾水,免得成為替罪羊。但李鴻章還是啟程了。1900年10月11日,李鴻章回到北京。這個時候北京城已經被八國聯軍佔領,他們叫囂,全北京只有兩個院子歸清廷管轄,一個是慶親王府,一個就是李鴻章臨時下榻的賢良寺。

這是李鴻章一生中最艱難的談判。之所以難是清廷內部各方利益不統一。

李鴻章的訴求是儘量確保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寧肯賠錢也堅決不割讓土地。慈禧太后的訴求是確保洋人不追究她的責任,維持垂簾體制。朝中大臣則莫衷一是,各有打算。親貴們想保住一條命,剛毅和趙舒翹之流的權臣是想推卸責任。地方督撫則高談闊論,反正有東南互保條約在,他們不用擔什麼責。

張之洞差不多是反對整個和談,每一項談判成果他都挑毛病,而且給西安和北京拍兩份長篇電報。氣的李鴻章專門給張之洞回電,挖苦他說,拍電報很貴,以後想說什麼發個摘要就行了,給朝廷省點銀子。當時李鴻章給慈禧奏摺中駁斥張之洞最有名的話是,“不料該督歷練多年,仍不脫書生習氣,殊屬非是”。這是指著張之洞的鼻子罵他都當了總督了還那麼幼稚不懂事。

所以,李鴻章那時是在兩線作戰。對付洋人的同時還要對付慈禧太后和朝中的各路大神,實在是心力憔悴。當慈禧得知洋人不追究她的責任時她就開始管閒事,為崇漪、載瀾和毓賢他們脫罪,多次反覆,近乎耍賴。辛虧奕劻以親王之尊對李鴻章唯命是從,處處配合,才使得談判按照李鴻章預定的目標進行。

李鴻章在剛回北京時就感染了風寒,在談判開始後又因為慈禧的種種反覆和朝中大臣的不諒而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終於在1900年底一病不起,開始咳血。醫生診斷,李鴻章是胃出血。今天看來,李鴻章當時很可能是得了胃癌或者肺癌。

這個時候八國聯軍開始慌張,他們擔心李鴻章一死,再也找不到談判的對手了。於是他們加快了談判的進程。李鴻章這時只求不割地,剩下的已經無力再爭什麼了,只能指示奕劻和部下儘量降低賠款數額。最終從八國聯軍提出的賠款十億兩白銀降到四億五千萬兩,全中國人口每人一兩。這是對大清的侮辱,而李鴻章不得不接受。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輿論立即譁然,就像事先預料的那樣,國人皆曰李鴻章可殺。“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簽完字回到賢良寺就病倒了,那以後一直到死李鴻章就再也沒有起床。但他每天堅持聽幕僚給他讀電報,讀奏摺。那些罵他的話他都知道,其實從簽完《辛丑條約》那天起他就萬念俱灰,已經不想活了。他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拖到11月7日,終於駕鶴西去。

李鴻章死的消息傳到御前,慈禧正走在迴鑾路上。在河南輝縣的黃河邊上,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慈禧悲從中來,嚎啕痛哭。以前曾國藩和左宗棠死的時候她也哭過,但都沒有這一次悲慟。她和李鴻章五十年君臣之情,彼此相知,心有靈犀,僅次於榮祿。她知道從今以後再朝中也不會有像李鴻章那樣的人出頭為她遮風擋雨了。當天,軍機處就擬好了李鴻章的諡號,諡為文忠,僅次於曾國藩的文正,比左宗棠和張之洞都高。

兩個月以後,梁啟超寫了《李鴻章傳》,說他自己“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