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身家过亿了吗?

老狼1705878


题主好,各位读者好。

马未都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

马爷,别人们所熟知其实就是最近几年再电视荧幕上出现的多了,才被大家所知晓,也是中国隐身富豪中的一位,目测身价几百亿。毫不夸张,都知道他收藏着很多故宫博物馆都没有,都是独件。


在富蕴


马未都的身家怎么可能不过亿呢?

现在所谓“身家过亿”,在北京根本不算什么天文数字。五环内一套宅基地也就过亿了,四环内一套四合院也就过亿了,位置好的几套学区房也就过亿了。北京家产过亿的土著只怕没有一百万也有十万吧,何况是马未都这种土豪呢?

所以这么计算,马未都在北京的房产,价格起码在20亿左右。

另外,还有观复博物馆的大量文物。当然,这些文物并非都是价值连城,但肯定有不少值钱的。此外,观复博物馆是一个企业法人,不能把整个博物馆的估值放在马未都一个人身上。但是,马未都算是观复博物馆的最大股东,那么里面的资产他是可以分一大块的。这么综合加起来,马未都的资产达到50亿甚至上百亿也很正常。

你若问我马未都身家是否过百亿,我没法回答。问是否过亿,那绝对过亿啊。而且单位是美元也可以!

当然,这些资产是不可能立刻变现的,不过这也没关系,反正老马又不缺钱花。


巴山夜雨涮锅


0.很多朋友侃侃而谈,却忘了一个重要的基本常识,个人资产和法人资产是独立的,而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博物馆是一个民办非企业法人,其资产是不能算在马未都个人身上的。

1.误算的方式有两类,个人资产的统计,往往要统计有形资产和权益资产两类。一些人不知道民办博物馆是法人,误认为法人资产就是创办人资产,所以把观复博物馆的馆藏都算到了创办人头上;一些人认为博物馆是企业法人,马未都是董事长,所以把博物馆资产按企业股权拆分的方法算到董事长头上,这都是错误的。

2.《博物馆条例》规定,非国有博物馆的设立,要具有相应数量的藏品以及必要的研究资料,并能够形成陈列展览体系;博物馆依法管理和使用的资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在《非国有博物馆章程示范文本》中有明确要求,举办者向博物馆提供的藏品,应依法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举办者提供的开办资金,应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验资。开办藏品、资金转移手续完成后,相应藏品、资金等资产即为本博物馆法人财产;举办者在博物馆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后,不得抽回、撤回、转移所提供的藏品、资金等资产,不得要求分红。

3.综上,所以马未都个人的财产要和观复博物馆的财产分别计算,至少明确为观复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是不能算到创始人、理事长马未都头上的。


螺旋真理


恐怕上百亿还差不多。他的身家由三部分组成,古玩、房产、品牌。古玩方面,光观复里公开的藏品,不论是质还是量都非常可观(注意,这些藏品都是可以变现而不是禁卖文物)据说零几年的时候就有三千多件,估值70多亿,到现在2018年了,藏品数量肯定有增无减,观复也开了三家了,去掉其中绝大部分经济价值低的、去掉炒作水分,又考虑通胀因素,当前估值50亿当然是没什么问题。这个估值不包括他的压箱底不公开收藏,这个肯定有,且很多。

房产方面,据公开消息,马爷是有四合院的,北京观复的8亩房产,加上数量不明的小房子,估计价值20亿以上(外地观复都是租的,忽略不计)。

品牌方面,马未都个人品牌和观复品牌都可以估值,都有很大品牌影响力,这个各渠道的估值不同,但估值品牌价值30亿应该恰当。

以上总计,马爷的资产总值应该在100-130亿之间,跟所有的富豪一样,他的资产也不能迅速变现,那会导致贬值(人家为啥要变现呢?)。他需要资金的话,不要忘了,他有大量的合伙人(人脉、同好、观复理事等等),都能大量聚集资金。不过老北京嘛,习惯就是低调,不会夸耀自己有多少多少身家,马爷的收藏,一般也不搞公开巨额收购这种扎眼球的事情(所有巨额公开收购都是意在题外)。


云峰FishHunter


玩收藏,到了马先生那个级别,钱多少都已经不重要了。马先生收藏了那么多古董,有很多今天拿出来随便都能拍个几千万和过亿,但马先生不会那么做。一个收藏家肯定会去思考将来自己收藏品的归宿问题,摆在面前的无非是三条路: 变卖、捐赠和留给子孙,很显然马先生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他选择了捐赠,他曾在电视节目中坦诚的说,这不高尚不高尚的问题,确实是走投无路。可见,马先生为人坦诚,不说假话,而且他的就这么做了,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钦佩。不明白为什么网络上还有人对他进行攻击和辱骂,说一些酸溜溜的话,是觉得自己比马先生厉害呢还是觉得永远不如他?真搞不明白,要么你搞一个博物馆试试?要么你把你的藏品捐了试试?

不管怎么说,在古玩收藏领域,马先生就是好样的!他是睿智的长者、收藏家。



走街串巷吊儿郎当


这也是马老师最喜欢的藏品之一。





九龙玉佩1


如今社会是一个看钱评地位的时代。例如某些大人物动不动谁身价几亿,几十亿,几百亿,我不否认他的实力,但完全不应该用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特别是马未都,马爷这样的收藏大家。几点分析。

第一,马爷的身价已经不是过亿来形容了,博物馆过亿的藏品不多,但有那么几件。用马爷的话说,他有的一些东西不是钱能够衡量的,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历史,太多的不为人知。



第二,如今的马爷即使不靠这些古董,他的影响力也丝毫不亚于一位大牌明星,而且要比所谓的大牌明星有文化,有底蕴,有涵养的多,真正的靠自己所学所见所闻,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这可是真才实学,不是绯闻炒作。


第三,不止一个电视台,一个综艺节目来请马爷去做评委导师,但马爷每次无不例外全部都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吃几碗干饭自己心里门清,连自己这摊还没琢磨明白,凭什么跨行业给人当导师。这几句话不知道打了多少自以为是的伪导师的脸。

马爷的身价不是钱能衡量的,他的藏品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是国家的瑰宝。这些藏品和马老自身独到的见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更大的价值。



火星生命


马未都多少,这个不好说,过亿不过亿我们不去评判。以他四十多年在收藏的古玩,估计拿出来几件,拿到几家知名拍卖公司,拍出个上亿元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光老马的观复博物馆,恐怕估值就不得了了,里面的明清老家具、瓷器,重量级的精品不在少数,以老马在古玩圈的地位,件件都可以卖出天价,而且还有很多富豪争相购买,一个亿真不算啥。毕竟这些东西本身价值就高,再粘上老马的名人气,价格说不定会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然而,老马最大的财富并不是他手里的古玩,古玩虽然值钱,但是对于拥有它们的人来说,只是一个过客而已。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收藏了一件古玩,我们就永远拥有了它,因为总归有一天,它还在,我们没了。它们终究还会属于别人,金钱也无非一个道理,人生最大的悲哀不就是人没了,钱没花完。



那么什么样的财富才是永远真真实实的属于我们呢?那就是知识。老马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博学,这个巨大的财富能让他即使在百年以后仍然能让所有人记住他,以及他的藏品,就算他的这些藏品转手他人,那个人也会无不自豪的说这件宝贝是马未都的,而且几千年后,人们还会记得这件东西是马未都的。


所以,我觉得人最大的财富并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多大的影响,而有多大的影响,取决你有多大的知识量和人格魅力。


风云说收藏


我收藏了10多年了,我的古董都值10多亿了!











世界总统特朗普


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空军大院出身的红二代,与王朔、冯小刚、高晓松等人都有不错的私交。数十年的收藏史,名下已是珍宝无数。

对大众而言,认识马未都,大多都是从《百家讲坛》开始,在人们印象中他是一位作家、专家。但马末都的百亿身家其实都来自于他捡的那些“破烂”。

从破烂王到大收藏家!

据马未都本人讲述,他的收藏经历开始于70年代。那个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当时,马未都在青年文学里当编辑,自己也写过小说、报告文学,每月工资并不高。不过当时东西也便宜,年轻的工人阶级成员马未都,就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买地摊上的那些“瓶瓶罐罐”。

马未都说:当时在国营文物商店内销部买旧瓷器,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任我挑,10元钱一个,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三、五十万吧。

到了80年代后,马末都成了著名作家,又有了让人羡慕的编辑工作。这个时候他可以赚取稿费,有更多的钱可以花费在古玩上。所以,当周围的朋友们努力在攒钱买电视机、录像机的时候,马未都却仍为那些古老的玩意儿“执迷不悟”。

不过,按照1982年的国家规定,收藏古玩只能由国家指定的单位收购,个人不准私自经营古玩,严禁倒卖牟利。所以,对个人收藏而言,政策环境并不太理想。

马未都描述,当时的古玩地摊就跟今天过街天桥上卖DVD的似的,地上铺一块包袱,把东西摆好,随时准备着警察来了卷包袱跑人。但是,
那时文物价格低,真品多,很少伪造,因为伪造的成本更高。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就这样,马未都走在其他人的前面,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在古玩界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它是国内第一家成立的私人博物馆。

据马未都所说,80%的藏品其实都曾是“地摊货” ,都是”捡破烂“来的!

2008年的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收藏》更是让他被人广为熟知。他也成为了中国古玩界的第一号好代言人。这时的马未已经有上亿的身价。

从各个地摊上收藏来了今天博物馆里大多数宝贝,用价值连城来形容应该也不为过。但是,这只是今天的事实,退回到80年代,在国家严禁买卖的环境中,买家寥寥无几,所有的收藏家谁都不会料到,几十年后,这些玩意儿竟变成了财富。

马未都是一位很接地气的大收藏家,他碰瓷几多,捡漏几多,豁得出去,也舍得银子,勤快跑腿逛园子逛地摊,修得一双火眼金睛,最重要的是:他有决心,很坚定,知道自己要什么。收藏,到了一定的时候或者说阶段,就是注重灵魂上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