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是谁?有何历史依据?

水月長安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克敌制胜的关键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而不是靠运气或是凭一时之勇。从古至今,善于用兵的名将比比皆是,因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神话。比如: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不足3万人马消灭了赵国近50万的大军;巨鹿之战,项羽两万义军大破20万秦军;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夷陵之战陆逊大败刘备;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操等,数不胜数。所以说,我们很难准确的在这些星光璀璨的名将中选定谁是最善用兵之人。

(努尔哈赤)


在清朝的崛起过程中,萨尔浒之战就是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从而奠定了清朝最终入主中原的基础。此战的领导者,就是清朝的开拓者、奠基人努尔哈赤。

萨尔浒之战是万历皇帝生前的最后一仗,也是努尔哈赤声名鹊起的一战。

1619年,万历皇帝派杨镐为辽东经略,杨镐率总兵杜松、马林、刘铤、李如柏,又通知朝鲜、女真叶赫部出兵助攻,合11万人,浩浩荡荡杀奔后金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

总兵马林率15000人,出开原,入浑河上游,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领3万人担任主攻;总兵李如柏率25000兵由西南进攻;总兵刘铤率兵1万与朝鲜兵15000人由南进攻;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四路大军会攻赫图阿拉。看似天衣无缝的部署,实则破绽百出,杜松贪功冒进,全军覆没。马林原地孤守,被努尔哈赤围而歼之。李如柏胆小谨慎,半路逃跑。刘铤孤军奋战,兵败身亡。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明军死伤过半。明军失败的原因,值得人们沉思,同样后金取胜的经验也值得人们借鉴。明军在没有对赫图阿拉形成合围之势时,努尔哈赤就利用总兵力不足3万人马,将明军以迅雷不及掩耳分头击破,充分证明了努尔哈赤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萨尔浒惨败,明朝方面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而对于后金的意义非比寻常。所以,努尔哈赤也可以算的上是一位善于用兵之人。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中国近代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军事统帅除了毛主席外,还有一位来自于山西五台、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敌前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第一纵队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的徐向前元帅,也是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胆识和谋略,敢打硬仗、恶仗、大仗,既善于游击战于运动战,又善于打阵地战,以弱抵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苏区时,徐向前就提出了红军游击战的七大原则,既“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等原则,与毛主席在井冈山提出的“十六字诀”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呀,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时就担任了总指挥,年仅30岁。

苏家埠作战图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参加震惊中外的、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就是以弱抵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1931年9月,蒋介石在发动第三次围剿失败后,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个师十几万兵力向皖西的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疯狂推进,红四方面军两万余人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驻军,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调动了蒋军敌前总指挥厉式鼎15个团2万余人的兵力前来增援,结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几乎全军覆没,被围困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部队见援军无望而选择了缴械投降。


苏家埠战役,徐向前以两万多人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三万多人并击退了大量来援敌人,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开创了红军大兵团作战先例,也是工农红军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成为了军史上围点打援战术运用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也被列入了美国西点军校教材。

而在1933年历时10个月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阀刘湘率领20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企图将红四方面军围剿于川陕边境,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以逸待劳,集中兵力组织反击,运用收紧阵地作战方针,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并迅速给予围歼等战术,歼灭刘湘部8万余人,蒋介石对川陕苏区的围攻计划也宣告破产。徐向前指挥的反“六路围攻”取得了红军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也是徐向前红军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副司令等职期间,率领刘邓大军南下后剩余的六万人部队,加上地方武装组建成新的部队,带病做担架上一年多的时间里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会战等解放了山西,均创造了我军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而我军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个,分别是苏家埠战役、反六路围攻、晋中战役和太原会战均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归功于徐向前独特在军事指挥艺术,阵地战、歼灭炸、运动战等战术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而苏家埠战役运用的“围点打援”战术更是我军史上最成功的围点打援战术,徐帅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


赛门军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最伟大的战役,毫无疑问是战神项羽的彭城之战。

项羽以超人的军事能力,以3万骑兵在版日内击溃刘邦汉军56万,歼灭接近30万,余部大多溃散,几乎吃掉了刘邦的主力。

项羽是个不懂政治和外交的武夫,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军事奇才。

在项羽的一生中,创造了包括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在内震惊世界的辉煌战役,永载史册。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不到5万的楚军歼灭俘虏秦军40万人。

即便最后的垓下之战,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

而项羽只有10万人,精锐部队大多已经战死,不输就怪了。

我们看看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之前,刘邦形势一片大好。他通过一系列军事和外交行为,拉拢了几乎所有的反项羽力量,麾下兵力高达56万。

当时淮河以北除了彭城附近和燕王臧荼所控制的燕及辽东地区之外,已经尽被刘邦为首反楚力量占据。

此时项羽还在和齐军混战,刘邦乘虚出兵占领楚都彭城,掀翻了项羽的老巢。

这种情况下,项羽失去了大部分根据地,麾下兵力不过10多万人,又面临南北两线作战。从军事角度来说,项羽必败无疑了。

然而,这种绝境下的项羽毫不气馁,发挥了惊人的军事才华。

他留下步兵装作继续攻打齐国,亲自率领3万骑兵隐蔽行军,长驱直入,扑向彭城寻找刘邦主力决战。

大家想想,骑兵在没有后勤保障情况下长距离行军,从山东赶赴徐州,本来就是极为危险的。一旦被刘邦优势兵力合围拦截,不要打,自己也会因为军粮断绝而完蛋。

同时,就算3万骑兵杀过去了,又能怎么样?

当年还没有马镫,骑兵的威力有限,大多是在马上射箭,冷兵器肉搏还必须下马,和步兵区别不大。

谁知道,项羽不顾危险,抓住刘邦疏于防范的有利战机,果断出击。

项羽3万骑兵突然杀到彭城,完全出乎汉军的预料。

当天拂晓,项羽集中3万主力发动猛攻。刘邦大惊,也急忙调动主力拦截。

但项羽骑兵势不可挡,从刘邦防御漏洞杀入,四面攻击刘邦的指挥中心,导致汉军大乱。

激战到中午,项羽大军以一当十,已经在彭城郊区斩杀刘邦部队10多万人。

因为项羽骑兵来的太快,作战力又太强,刘邦的部队根本拦截不住,甚至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

刘邦也是久经战争,见势不妙立即率部向后撤退。

然而,项羽骑兵发挥机动性又是,又在谷、泗水二水堵住汉军,趁着他们渡河的有利时机猛打猛杀。

汉军大乱,自相践踏。

刘邦见逃不掉,急忙试图逃入南吕梁山区,借助山地躲避。

但项羽根本不给他机会,连续追击,汉军站不住脚,又被杀死数万人。

汉军至此已经失去有效指挥,全军溃败到灵壁(今安徽宿州灵壁城)以东的睢水上。

项羽最后一次拦住刘邦,杀得血流成河。

汉军为了逃命,只得跳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

项羽再次斩杀十多万人。

而此时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

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骑兵击溃刘邦56万之众,歼灭30多万人,余部四散。

刘邦主力基本被歼灭。


萨沙


以少胜多专业户,古今首推李世民!

首先申明一下,这是完全按题意来回答的,因此首先做了排除法:任何一位名留青史的名将或者开国君主,都有过以少胜多的骄人战例,而且历史上也有众多家喻户晓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如三千越甲吞吴战、田单复齐战、光武成名战、关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而项羽一生,都是打的以少胜多之战。

但唯有秦王李世民,是以少打多从不败,但以多打少从不胜,真正的

以少胜多专业户。

615年,十七岁未满的李世民随军赴雁门关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几百骑闯围大胜。李渊起兵,虽是李世民“逼父竖旗”,但统兵十万攻洛阳,不胜。但旋即率余兵以伏兵计破段达。

其时也,唐军总帅为太子李建成,麾下南为李靖、北有罗艺、近卫梁师都。李世民仅率秦国公(后为秦王)府一路兵,一破薛举,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三战虎牢关,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 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四场大战,无一不是以少胜多,特别是虎牢关破窦建德,以700骑兵破十万已扎营重兵,威镇海内。

玄武门之变,十八骑获胜!

便桥之盟,六骑拒敌二十万众!

但有趣的是,李世民再统大军征高丽,又是一次大败!

纵观历史,以少击多必胜,以多击少必败的人,算不算“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

当然,如果说是项羽也没错的,他可是“三万铁骑纵横天下”,垓下之前天下莫当!


巴山肖鹏


以少胜多非清太祖努尔哈赤莫属!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十年时间统一建州女真,再用5年征服明朝用了300年时间都没有征服的蒙古大军!还利用合婚,伙同蒙古大军攻打明朝,在萨尔虎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洪承畴,使得洪承畴为大清所用!努尔哈赤一生多次以少胜多,明军被打的节节败退,如果努尔哈赤能多活20年,那么入主中原的第一皇帝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主张,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术,在近代还有很多将军在用!所以说中国最伟大的将军,以少胜多的名将,非努尔哈赤大将军莫属!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翠楼看天下



塘坳美如画


我们用数据说话,

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前秦80万号称百万大军,东晋8万号称十万大军,你猜结局怎么样?


1:10每人一口唾沫前秦就可以淹死东晋吧?实际上刚好相反,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随之还有N多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这里指前秦人多势众)

草木皆兵:苻坚眼神不好,看到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

风声鹤唳: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以上均出自《晋书》,有史可考。


我是新手玩家


中国人写历史就好比是中国画,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动辄百万大军之类的数字根本不可信。所以,讲以少胜多,古人就算了,还是说说我们真正了解的这个时代吧。在20世纪的中国,将以少胜多做到了极致的非毛泽东莫属。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什么叫以少胜多?它意味着在一场战役或战斗中用劣势兵力战胜优势敌人吗?你如果这样理解以少胜多,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是规律,再杰出的将领也做不到在战役战术行动中以少胜多。所以,所谓以少胜多,指的是总体上的少而不是局部上的少,局部上一定是以多胜少。1947年我党了公布了十大军事原则,其中第四条是这样规定的: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克劳塞维茨也说过,欧洲最伟大的将领也做不到战胜两倍于自己的敌人。

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败敌人,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在总体人数少的情况下通过机动,突袭,隐真示假、巧妙利用地形等等手段造就局部的数量优势。做到这一点,是一个伟大的将领与庸将的根本区别,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原理是简单的,关键是怎么落实。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战争,几乎自始至终都在与优势敌人作战。这个优势,既是武器装备上的,也是武装力量规模上的。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总能够在总体劣势的情况下造成局部二倍三倍甚至四倍于敌的优势。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直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解放军的总兵力才与国民党持平。


进击的女武神


战争中“以少胜多”,是个动态概念。老人家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对“以少胜多”的深刻正确诠释。战略上兵力处于弱势,以必胜信念“以少胜多”藐视他;战术上“以多胜少”重视他。“集中优势兵力”是我军十大军事原则,是战胜敌人法宝。

满清2万多人入关,战胜大明100多万军队和2亿多人口,是以少胜多的战略胜利。三国张辽以不足6千人战胜孙权10万人军队,是战术上以少胜多的战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在具体战役的指挥上,韩信的兵力大都成倍多于对方,在对项羽的最后一战中,以十面埋伏的绝对优势兵力取得胜利。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用兵要则。

战术上的“以少胜多”,多指乘其不备的埋伏,偷袭,或对方军心涣散而以少胜多的胜利。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敌军军心涣散失去抵抗力,我一个战士就可以俘虏几十个敌人。“以少胜多”是指特定的战术层面。

“以少胜多”和“以多胜少”是战争中的辩证法,不断在敌我态势中转换。水无常形,没有现成法则,只能从动态中把握。书本上的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必须去掉其灰色蒙尘,才有生命力涣发应有光彩。


情欢江川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善于用兵、以少胜多的将领也如过江之鲫,如”杀神“白起、“西楚霸王“项羽、”兵仙“韩信”、“天才少年”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李靖、岳飞、成吉思汗、朱棣、努尔哈赤等等,在军事生涯中,皆有多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在冷兵器时代,这种战例还有很多。难的是进入热兵器时代,枪炮的年代,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例相对较少,人数较多的一方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火力压制和立体进攻防御体系。因而,这种以少胜多显得更为难得和珍贵。

而近代以来,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首推毛主席,三次反围剿可以当成世界战争史上的教科书般的教材。而除之此外,另一位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自然非粟裕大将莫属,堪称中国战争史上近代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

粟裕经典战例如下:

1、黄桥之战 (1940年秋)

兵力对比: 7000粟军——6万国军

战绩:活捉第二十四集团军代总司令兼89军军长韩德勤,并将他放回。

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

此役历时4天,共歼敌1.1万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


2、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

兵力对比:3万粟军——12万国军

战绩:粟裕对薛岳、张灵甫、李默庵、韩德勤等大胜,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


3、莱芜战役(1947年)

兵力对比:27万粟军——31万国军

战绩:歼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计5.6万余人,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


4、孟良崮战役(1947年)

兵力对比:27万粟军——45万国军

战绩:全歼国军王牌美械之74师(全师32000人,全副美械装备),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共计歼敌5万。


5、豫东之战(1948年6月)

兵力对比:13万粟军——25万国军(为挽救刘邓遭国军全歼的命运与桂军主力,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孙元良兵团战于开封)

战绩:攻克开封,全歼敌人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一个正规团和三个保安团,并歼灭援敌一部,共9万余人。

敌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被击毙,参谋长游凌云被活捉。

在豫东歼灭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5万人。

活捉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师长沈澄年。


6、济南战役(1948年)

兵力对比:12粟军——16万国军

战绩:共歼国军10.4万余人(含起义2万人),俘国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

活捉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7、淮海大战

兵力对比:60万粟军——80万国军

战绩:大获全胜,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团 邱清泉阵亡,第7兵团黄百韬阵亡,第12兵团黄维被俘,第13兵团李弥逃脱,第16兵团孙元良逃脱,共计歼敌55.5万余人。

毛泽东:“粟裕同志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

斯大林:“战争史上的奇迹!”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主席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他所推辞了,但主席认为粟裕不当元帅,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此看得很淡,并称:“评我大将,就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在戎马一生的战争中,粟裕先后6次负伤,其中三块弹片一直在他的头部没有取出来,直到1984年逝世时,家人才从他火化的骨灰中,发现了这陪伴他近半个世纪的弹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