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名将众多,若要排出前五位,谁能上榜?

纵横国史


一说到明朝,给人印象最多的就宦官擅权、皇帝奇葩、内忧外患的朝代。其实它也是一个刚猛无比的朝代,一个英雄、名人辈出的朝代,是继汉唐之后的一个成就辉煌的朝代。明朝的这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是其它朝代所不能超跃的。历经16帝,享国276年,后世评价“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明朝配得上 。在这样的盛世之下,也是无数明朝猛将守护的结果。我心目中的明朝名将前五位为:

(李成梁)

第五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

李成梁,辽东总兵,明朝名将。明朝万历初期,李成梁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多次大败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设计诛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之才,在整个明朝贪风盛行,军备松弛的情况下,坐镇辽东30多年,先后大捷十多次,这样的大将之才,数百年来前所未有。李成梁关于女真崛起的争议很大,但他的军事才能不能抹去。

(李如松)

李如松,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三大征中的两征,即平定宁夏哮拜叛乱和抗倭援朝战争。抗倭成就名垂史册,任辽东总兵,在与蒙古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明朝追封少保宁远伯,谥号忠烈。父子两均为大明的忠臣良将。

(傅友德)

第四名:傅友德

傅友德,明初大将,开国功臣。傅友德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李喜喜入川。后来归附朱元璋,升为大将。傅友德性情刚烈,勇猛善战,在北征大战中七战七胜,即在西凉大败元将失刺罕、在永昌大败北元太尉朵儿只巴、在扫林山活捉北元平章、在甘州俘获元将上都驴、逼降元将卜颜帖木儿、大破元军主力抓获平章长加奴、在瓜州大败元军。后与汤和兵分两路取四川,凭借一己之力攻取贵州、平定云南,帮大明帝国打下西南地区。朱元璋盛赞傅友德功勋第一。封颍国公,承太子太师,后受到朱元璋猜忌,气愤之下手刃二子,自刎于太祖面前。绝对是大明的名将、猛将。

(戚继光)

第三名:戚继光

戚继光,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1561年在台州大败倭寇,次年捣毁倭寇老巢,解除东南倭患。戚继光自抗击倭寇以来,历经10余年,大小80余战,最终扫平东南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1588年在蓬莱老家去世。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兵器和工事专家,他改造和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1568年,明穆宗封戚继光为蓟州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1573年,戚继光击退北蛮王子与董狐狸。1574年,戚继光领兵击败董长昂并活捉董长秃。后又在辽东协助李成梁将其击退北蛮。后封太子太保、少保。

(常遇春)

第二名:常遇春

常遇春,明朝开国功臣、第一猛将。常遇春每战必先锋,在龙湾大破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中居功至伟;后随徐达攻占泰州、庐州,又攻取江西、湖北和湖南。亲自率军攻取湖州、杭州等地。以副将北伐,在塔儿湾之战中,常遇春单骑冲向元军营帐,连呼“鞑子来”刀锋过处所向披靡,在洛水之北斩获5万元军。随徐达攻取大都后,又攻取元上都吓跑元顺帝,焚烧上都。人送外号“常十万”,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最具特色的一位将领,他从不受降,一生无败绩。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中暴毙,年仅40。封鄂国公,追封开平王。

(徐达)

第一名:徐达

徐达,明朝军事统帅,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次年升为左相国。1367年,消灭张士诚,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摧毁北元统治。1368年,攻破大都,元灭亡。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擅长大兵团作战,立下了不世功勋。他一生之中,战陈友谅,败张士诚,平定河南、山东,攻克元大都,将蒙古鞑靼赶至漠北,几乎打下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其排第一无可争议。1385年,因背疽去世,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锺山之阴,明太祖朱元璋称之为“功称第一”。

大明王朝的名将实在太多,108名都未必能排的完。好多名将都没有写上,比如李文忠、冯胜、朱文正、邓愈、汤和、蓝玉、沐英、宋晟、张辅、于谦、王守仁、翁万达、俞大猷、李定国、郭登、马文生、王越、马芳、谭纶、熊廷弼、郑成功、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阎应元、孙承宗、袁崇焕等等,太多太多了。


野史也是史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评选的标准:入榜的大将要有开创性的功绩,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段里,持续地保持他的影响力。

第一名,中山王徐达,这个应该毫无疑义,他是明朝开国元勋的标志性人物,功勋卓著,没什么好说的。

第二名,黔宁王沐英。

沐英是个孤儿,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性格沉稳,不苟言笑,礼贤下士,对部下恩威并重,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和喜爱。

沐英多次率军北征,进军西北,开疆拓地,多有斩获,被封为西平侯。

洪武十三年,他与傅友德、蓝玉一起率大军进军云南,消灭那里的残元势力。洪武十六年,傅友德、沐英离开云南,留下沐英镇守,驻军屯田,多次击败土蛮的叛乱。朱元璋对他的评价很高:“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四十八岁的沐英悲伤过度,病死在云南,被追封为黔宁王。儿子沐春继承了西平侯的爵位,此后直到明末,沐氏家族一直镇守云南,影响深远。

第三名,英国公张辅。

张辅是大将张玉的大儿子,父亲战死之后接替父职,智勇双全,雄毅方正,很有一套治军的方法,所以屡立战功,永乐三年进封为新城侯。

永乐四年七月,安南国的政权开始动荡,明成祖朱棣派朱能、张辅、沐晟统率八十万人马奔向安南。朱能死于军中后,张辅为征夷将军,顺利平定安南之乱,并在那里设置交阯布政司,张辅因此进封为英国公。

此后十年间,张辅又三次出兵安南,期间还曾率军跟随明成祖朱棣北征大漠。安南人似乎只怕张辅,永乐年间能够保持对安南的统治,张辅功不可没。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十五岁的张辅跟随明英宗出征,死在土木堡的乱军之中。

第四名,辽东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

隆庆四年秋天,李成梁代理辽东总兵官,不久正式成为辽东总兵官。万历初期,李成梁率领辽东镇的明军东西驰骋,与蒙古和女真各部作战,杀死侵扰辽西二十年的速把亥。

女真方面,李成梁杀死王杲、阿台父子,歼灭清佳砮、杨吉砮,打残王兀堂。经过李成梁的努力,万历早期辽东镇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万历十九年,李成梁辞去总兵官一职,他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梅等人继续带兵,结果一死一残。万历二十九年,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再次出任辽东总兵官,又做了八年。这期间,辽东形势稳定,但努尔哈赤的势力悄然壮大。

总体来说,李成梁父子在辽东经营半个多世纪,影响巨大,功不可没。

第五名,李定国

李定国原本是张献忠的养子,张献忠死后,他和孙可望等人率领残部五六万人,通过贵州进入云南,力量迅速壮大。顺治六年,他们效忠南明的永历皇帝。

顺治八年李定国率军攻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焚而死。随后他又杀死定远大将军尼堪。明清交战多年,清廷的两位亲王接连丧命,如此战绩,明军前所未有,可见李定国的战斗力。

此后孙、李二人反目,孙可望投降清军,李定国成为南明的柱石。康熙元年,得知永历皇帝的死讯后,李定国悲伤而死。


于左


大明猛将如云,若是论辈排名,必然徐达,常遇春必出!

首先说一下徐达公

第一:

徐达,字天德。出生于贫苦家庭,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放牛娃,徐达和他同乡,都是安徽人。曾一起为地主放过牛。元朝末年,天灾不断,瘟疫饥荒十分严重,恰至那时元朝末年,黑暗腐烂,各农民纷纷起义抵抗元朝。朱元璋当然也加入起义军,当时尤为出众的红巾军,郭子仪部队,回乡幕招,徐达就这样跟随了,且得到了朱元璋重用。


其实影视所给形象,徐达一介武夫,并非如此,徐达也是颇有韬略,洞悉时局者。也曾为朱元璋分析当下局势。肯定助力了朱元璋自己建立队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徐达颇有军事才能,徐达进攻滁州,和州等战役之时,缕现其不凡的军事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至正十五年,郭子仪和孙德崖大战,朱元璋深陷险境被迫成人质,徐达挺身而出,换回朱元璋。这一表现深入朱元璋之心,对其十分感激,后面更加重用和信任!

在后面对张士德和陈友谅对战中,更是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仁义的一面,战役节节胜利。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不可磨灭之功。


灭元之功,徐氏居首。若是排进前五,首当第一。

我们来看看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也是安徽人。早年家贫,饥寒交迫,加入了东林大盗,打家劫舍之事,虽说也是温饱不愁,伯仁不甘于此。恰逢朱元璋进攻和州之时,听闻大名便投奔。且早年习武,身手不错,体型较大。


我们可以看出,常遇春是胸有大志,不甘心之人。巧遇朱元璋,也得到了重用。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进军衢州,谴常遇春大将,可以说一路势如破竹,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常以奇兵致胜。勇猛无敌,敢冲好战是他一生的写照。不仅勇猛,策略也总是出其不意致胜。有勇有谋之人。西征陈友谅,更是立下汗马功劳。也可惜伯仁,好杀戮,四十岁便去世了。

可以说徐达,常遇春乃朱元璋左膀右臂,不仅都勇猛过人,而且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推到元朝建立明朝立下不世之功靠。


我是人间三月花


明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统一大王朝,历经276年,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在明朝的盛世下,必然有无数猛将的守护。在这里排出我心中的前五名。

1、徐达




明朝开国将军,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谋远虑,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是朱元璋对其的评价!

2、常遇春



明朝开国名将,自请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人称常十万。朱元璋称其“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3、戚继光



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数十年,扫平为虐沿海的倭寇,确保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安全。

4、李如松



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指挥过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其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楚,遭遇战打的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明史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5、王阳明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学说,而且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追忆历史以史为诫


这种榜单排着肯定是得罪人的,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我在这里仅仅给出我的意见:

第五名:李如松

按照李如松胖揍日本人的战绩,搁在哪朝哪代,都得是战神级别的存在,但是很可惜他是在明朝,明朝人修理日本人是常规操作。而且由于当时的武器装备上,装备有三眼神铳等高科技火器的辽东铁骑对于日本是全面碾压,因此在这份榜单上,只能把李如松将军屈居在第五的位子上了。

第四名:谭纶

文官出身的他,却比无数武将还狠。亲手斩杀两万余首级的他,从江浙抗倭前线转战至北境对蒙古的战场,总是出现在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他和戚继光之间的黄金搭档,也保证了大明东部三十年无虞。

第三名:戚继光

东南倭乱的平定者,江浙人民的守护神,明代长城的建造者,日本侵略者的梦魇。戚继光在正史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无须赘述,他的功绩也完全担得上“彪炳千秋”四个字。他的遗言虽然简单,但是现在听起来仍然如雷贯耳:“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第二名:孙承宗

即使是修《明史》的史官,哪怕是清朝的统治者,都不得不承认一点,只要有他主持防务,清朝入关就不可能。《明史》列传中唯一单独成卷之人,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努尔哈赤一生之敌,倘若朱由检能全心委任与他,大明的江山也许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

第一名:徐达、常遇春

之所以把他们并列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武功相近,更因为这二人从搭班子开始到常遇春去世,一直都是在一起并肩作战。这两人仿佛一个双星系统,少了谁都会黯然失色。徐达的老成配上常遇春的勇猛,才能让汉族政权在四百年后重新光复幽云十六州,才能完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使命!


青言论史


真要排出名将前五位,就要看这些名将的贡献度以及影响力!

第一名:朱元璋

从乞丐到皇帝,从一个小兵到明朝皇帝!朱元璋从白手起家到统一天下,靠的就是他自己的军事才能;朱元璋在多次生死存亡之战中以少胜多——第一次队伍扩大,鄱阳湖之战对战陈友谅60万汉军!作为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上马能够打天下,下马能够治江山!虽然这是一位皇帝,但是朱元璋的军事天才是极其彪悍的,当初朱元璋离开郭子兴的时候,选了徐达、常遇春、汤和等24人,这些人后来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名将,后来又有了傅友德、朱文正、蓝玉等等名将!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推翻元朝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打出了一场有一场的漂亮的战役!

第二名:朱棣

朱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将,上马能抡大刀片杀敌,夺得天下靠的不是运气,是过人的军事才能!这位夺了侄子皇位的皇帝,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名将,在排行榜里面排到第二位也是可以的!在朱元璋晚年,为了打击北方的北元政权,派遣了朱棣北伐,朱棣率领大军到达北方蒙古,当时的斥候探到北元首领的地方,当天下大雪,朱棣命令军队冒雪前行。当蒙古人还在认为明军不回来,自己在军营里喝酒,结果忽然听到外面人马嘶鸣!蒙古首领大惊,自己已经被明军包围了!朱棣只要一声令下,明军会立刻杀了他!可是朱棣没有,蒙古首领十分的钦佩,前往朱棣哪里投降,从这一刻开始,

朱棣不仅仅能够杀人还能诛心,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后来,朱棣能够放胆打到南京,除了建文帝迂腐之外,就是朱棣已经摆平了北方,以及自己超人的军事才能!朱棣后来为了巩固明朝政权,再次御驾亲征!灭掉了北方蒙古军事力量!

第三名,戚继光

在明朝陆战海战都在行的,恐怕戚继光是一个!戚继光不仅仅是一个名将,而且还有兵法传世《纪效新书》

;戚继光用数年时间就平定了东南的倭寇;而后到了张居正时代,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掌管整个大明王朝的北方防线!在戚继光的时代,整个明王朝都是稳若泰山!同时期的还有李成梁、谭纶(文官,可是喜欢轮刀片上阵杀敌)俞大猷等

第四名,袁崇焕

这个是骑兵

第五名,郑芝龙

这位是海军

该睡了明天再接着写


嘟嘟读读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各种良臣猛将辈出。

1、朱文正

朱元璋的侄子,公元1363年,陈友谅统率60万水军,征讨朱元璋,而此时的朱元璋正在与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朱元璋就给洪都统率朱文正下达了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援,接到命令的朱文正,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分配兵力防守各个城门,朱文正要面对的可是陈友谅的60万大军,陈友谅的军队可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朱文正亲自统率自己的亲兵,登上城楼作战。硬是以几万兵马跟陈友谅的60万大军在洪都硬抗了85天(堪称军事上的一个奇迹),终于等待朱元璋的大军来援,后再鄱阳湖彻底击败了陈友谅。正是这85天的洪都保卫战是得朱文正一战成名,朱文正在这洪都保卫战中充分发挥了不逊于同时代任何名将的军事才能。


2、徐达

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大将,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他平民出生,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朱元璋优秀的将军。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军事生涯巅峰之战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朱元璋评价他:破虏平蛮,功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3、戚继光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沿海为祸多年的倭寇。后有在北方抗击蒙古,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戚继光还是一位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修改和发明了各种火器、战车、转船等

4、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平壤鏖战打出1比15的战绩,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明史称赞: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5、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先锋,力战克敌,尝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死后被追封开平王。


漫长流年往事随风


明朝,是一个极其有意思的朝代,它是中国第一个自南而北而有天下的朝代,它是第一个藩王造反且成功的朝代,他是第一个从少数民族手里夺下江山,又丢掉江山给另一个少数名族的朝代,这种种,因为特殊,所以不易,因为不易,所以名将也众多,若非如此,怎能成就这么多名将呢。

1.王阳明,将王阳明排名第一,想来诸位朋友可能有异议,可当你我真正试着去了解这位“圣人”的时候就会发现,阳明先生排第一,当之无愧。王阳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被称作中国上下五千年绝有仅有的“两个半圣人”之一,单就军事而言,王阳明真可谓军事天才,计谋百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尤擅心理作用,江西剿匪,平定朱豪宸之乱,威抚两广暴动等等,阳明先生的军事大才,取自百家,又独辟蹊径,不同于百家,甚至反其道于百家。日本的战神东乡平八郎在庆祝“日俄之战”的庆功宴上从身上掏出一个木牌,上面赫然七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真圣人也。

2,徐达,(未完待续😏)


青灯以沽酒


万里长城––徐达

徐达位列淮西二十四将之首,被推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是明初仅有的开国“六王”之一。纵观徐达一生战绩,败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吊打元朝,可以说他为明朝的建立,积累了实打实的功劳。其死之后能葬于钟山之阴,足见朱元璋对这位老部下的敬重和照顾,想一想他与洪武帝的孝陵同在钟山。

单从北伐来看,明朝建国初期,河南、山东、陕西、山西还都在元朝手里,而以南伐北,古来还罕有能胜利的(刘秀这个位面之子不敢说)。在北伐大计中,徐达提出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朱元璋
“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朱元璋

常十万––常遇春

常遇春早年干过打家劫舍的事情,后追随朱元璋加入反抗元大军,作战勇猛,军功显赫,被封为元帅。让我们回顾一下的军事生涯,衢州大败伯颜不花的斤,大破陈友谅,北伐副帅攻陷元大都。唯一一点就是残暴杀降屠城。

“虽古名将,未有过之”朱元璋
“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朱元璋

国之重器––于谦

于谦严格上来说,算不上军事武将,但作为兵部侍郎在国家为难之际,拯救大明,可谓国之重器,而且自始至终,忠诚不二,清清白白。一首石灰吟更是让我们见证了他高贵的人生品格。土木堡之战,皇帝被俘,军中精锐尽失,随军出征的大臣死的死亡的亡,正是国无军,缺将少兵,又强敌环伺,这个时候于谦不仅立场坚定固守北京,调度有方,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坐镇,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下了明朝近后两百年江山。

“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朱见深“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董其昌



戚家军––戚继光

嘉靖年间,戚继光剿灭倭寇,还大明东南一片安定,维护住了明朝的金库;北征蒙古,稳固了大明的北方边界。在南方抗倭时期,他创立“鸳鸯阵”,其阵灵活多变,威力无穷,与两仪阵和三才阵相互切换,攻防兼备,威力无穷。在蓟镇练兵时期,戚继光著作了《练兵纪实》,其书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是军事上的有一部重要兵书。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明神宗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张廷玉



将门虎子––李如松

李如松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著名军事成就取得了对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决定性胜利,打的日本三百年不敢染指朝鲜半岛。纵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在平壤攻坚战中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又打得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最后一剑封喉。

李如松可以作为明朝后期抵抗外族武力侵略的一个代表,守住了大明的东北门户,英哉千古。

将门有将,得无愧乎。––明史
而先登者多南将,提督李如松不能无内忌。欲立奇功,辄深入,是以有碧蹄之败。––徐光启


LoRa万物互联


明朝既然能够扫平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国中之良将自然很多。若要排出前五位,捕鱼儿海击败北元的蓝玉都排不上号,这五位实在是太牛了!

五、傅友德。洪武四年(1371年),傅友德拜征虏前将军,挥师伐蜀,顺江而下,攻克成都;洪武五年(1372年),追随冯胜北征大漠,其作为前锋攻入甘肃,七战七捷,创下奇迹;洪武六年(1373年),出师雁门,生擒伯颜帖木儿;洪武十四年(1381年),拜征南大将军,率蓝玉、沐英等攻入云南,迫使元梁王及其妻子投滇池而死。朱元璋曾评价他:“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大学士焦竑评:“明兴猛将云从,数倍云台、凌烟,而六王最著,其以骁勇称者莫如常开平,次则傅颍国耳。”

四、冯胜。洪武元年(1368年),冯胜逆黄河而上,连克开封、洛阳,直奔潼关,拿下陕西;洪武三年(1369年),冯胜拜征西大将军,率副将傅友德出兵甘肃,连战皆捷,横扫扩廓帖木耳于塞外,俘获牛羊数十万。洪武二十年(1387年),随着徐达、李文忠等名将的逝去,北元太尉纳哈出常常袭扰辽东边境,为此太祖决定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为副将出师辽东;纳哈出久闻其大名,便以诈降换取逃跑时间,但被常茂识破,直接砍断其手臂,余众二十万人马投降,其余溃逃。

三、李文忠。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在征讨途中暴死,李文忠授命代管其军队,深入太原、大同、宣府,擒获平章刘帖木、敌将脱列伯,俘斩万余人。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拜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出师野狐岭,降服兴和守将;闻之元少主于应昌继位,便连夜奔袭,直捣“黄龙”, 俘获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洪武六年(1373年),李文忠出师塞外,于白登山擒获太尉不花。

二、常遇春。1355年,采石矶会战中,面对防守极为严密的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部,常遇春驾驶孤舟冒着枪林弹雨挥戈勇进,冲入敌阵,大破蛮子海牙。1360年,鄱阳湖大战时,常遇春力战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救出被围攻之朱元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不久,常遇春对陈友谅发起火攻,尽毁其战船,陈友谅中流矢而亡。洪武元年(1368年),常遇春作为徐达副将,沿运河北上,大都不战而降;次年,北攻元朝上都开平,迫使顺帝北逃应昌。朱元璋评价:“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一、徐达。熟读史书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徐达对大明的贡献不亚于卫青(横扫匈奴)、李靖(消灭突厥)对汉唐,他堪称开国第一名将,不世出之良将。只要有徐达在,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名将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而只能作为副将追随。朱元璋评价他:“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