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氏三傑前仆後繼修成《漢書》,僅僅是天賦使然嗎?你怎麼看?

瓶子裡的女人


一時代使然:

我們現在經常感慨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

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權力監督制度,即史官制度。史官是相對獨立於君權之外的記錄事實真相的官員。為什麼需要這樣一個人來“監督記錄”呢?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講:”古之人君,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所以防過失,而示后王。記注之職,其來尙矣。

監督記錄的目的不是“限制君權”,而是要“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做壞事要罵在紙上,做好事更要誇在書中,讓權力能夠自覺一些,就跟我們普通人要幹壞事前,曾有人告誡過你,“你要對得起天地良心”“你做過什麼,老天全看在眼裡”,會有所收斂,當然我們普通人更有國法懸於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國法未必對君主有用,但是,君主做壞事,行惡政,施暴行,也總會有一雙眼睛在背後盯著他,一言一行都給他記小本子上,到底寫了些什麼?君主不許過問。“你做了些什麼,你自己心裡清楚。如果你不怕遺臭萬年的話,你就繼續……”一方面監督警醒當代君主的權力,另一方面讓後世君主能夠引以為戒,以免重蹈覆轍,這就是史官的最大作用。

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權力和地位都很高。直到秦漢,設置太史令,是九卿“太常”下面的屬官,無實際行政權。魏晉以後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史官的地位是每況愈下。

但是,要注意的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都不是官修史書,而是屬於私修。這是什麼原因?

秦漢的統治相對於春秋戰國來說是集權專制,對於“史官”的“掣肘”有排斥,但是並未加以專斷的管控。有排斥,所以史官沒有行政權,在體制內已經不能發揮其原先明面上的“監督”職能。所以,秦漢並未見官修史書傳世。但是,由於傳統史官文化影響,君主對於私修史書又不能有效干預,其實防言甚於防川,又有哪個君主能夠真正讓人閉嘴呢?所以有些君主甚至於還主動示好,以博取歷史上的美名。如班固一開始就被人舉報“私改作國史者”,被逮捕入獄,後來漢明帝看過其寫的東西后,反而撥款支持。注意這裡的“私改作國史,”不應翻譯為私修國史,要注重“改”字,史籍中,明確“私修國史”為罪的是在隋朝。

“人間(即民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隋書》卷一《文帝紀。唐以前,由於官修、私修兩種情況同時存在,修史往往不能完全符合當權統治集團的需要,甚至某些奉詔所修的國史,亦出於修史者不盡站在以皇帝為代表的最高統治集團一邊,自覺不自覺地觸及乃至危害其統治利益。》)

隋文帝楊堅的這條禁令應該說是,史學文化的分水嶺。隋唐後,史官從“監督者”“訓誡者”“見證者”“勉勵者”“讚頌者”逐步墮落為後者,最終以維護統治為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正是楊堅的這條禁令,害了其子楊廣。隋煬帝在歷史上背滿了不屈的罵名,由唐人任意塗抹,潑汙。正應了那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二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我們經常會聽到,古代史官是世襲制,或者說古代官吏是世襲制。這個古代其實僅限於春秋以前。到了戰國秦漢,更多是舉薦制。但是,制度雖然沒有了,實際情形卻與世襲差不多,權力金字塔依然侷限於貴族階層。

原因有兩點:

1權貴是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會互相舉薦對方,別人很難參與進去。

2知識和書籍存放在他們家中,底層民眾很難獲取到知識和文化,連話都說不好,所以沒有話語權。

三班家父子兄妹的努力。

相關故事,在此不再贅敘。


蔡員外1979


梁啟超說中國各種學問,唯史學最為發達,世界各國,唯中國史學最發達。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史官自身的素質,二是官方的重視。第一,劉知幾《史觀》論史才三長,才識學。班氏自幼勤讀詩書,又做過京官,還打過仗,遠道漠北,對史料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真正達到了才識學俱佳。第二,歷代皇帝無論英明還是昏庸,都重視編史。究其原因,都希望留名青史,明君還希望以古為鑑。因此,皇帝會為史官創造一切條件編撰歷史,只要不是詆譭皇帝,都是認可的。所以,班氏編撰《漢書》,是其天賦使然,也是現實使然。可能,班氏不編《漢書》,也會有別的史官去編。


負舟客


班家人和司馬遷一樣,是典型的古代儒家知識分子的代表,正統觀,使命感是他們的歸屬。為了內心的這種歸屬,他們不惜一切,而他們的遭遇,也使後唏噓不已。這就是中國知識分子悲壯的人生。直到如今,也是如此。


劍河咖啡


我個人角度看來,是社會背景----時代特徵----傳統文化----模範家風的薰陶,才使他們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志願,因為很多的天賦都是有待於後天的好學深思。而真正有一定影響力,吸引力的是歷代先祖的率先垂範,當然,後人的天賦才情最為重要。司馬遷就是這樣被父親的文學、史學薰陶,天長日久,就開始了天賦創新,自成一家的典型例子。


SGYS255711313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具體記不得了,大概是說有個史官記錄了一個帝王做過的壞事,帝王把他殺了,然後史官的大兒子接任,又照實寫,帝王又把他殺了,然後小兒子接任後繼續照實寫,帝王無奈,只好認了。

講這個故事,其實想說風骨。作為一個文人,才華固然重要,但風骨也必不可少。我想,能夠接棒完成一部曠世史書,除了妙筆生花的文采,也許還有信仰的力量在裡面吧。


錢淺千


當時有真實的歷史記錄,又有其他因素,人之天賦是必然的


中華文化密碼


中華民族文人志士的使命感。


犁村山人


藝術是最真實的歷史,而官僚主義記述的歷史只是,片面現象,也不可能達到真理,認識真理的高度。


不言而喻141746320


先天賦加後天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