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十件实事”让百姓获得幸福和满足

西咸新区“十件实事”让百姓获得幸福和满足

优质教育资源成为西咸新区一道美丽风景。刘强摄(资料照片)

开栏语:

从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进入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第一帝都”——咸阳。

踏着历史的足迹,咸阳的变迁连接着西安,西安的起落都有咸阳伴随,“西咸”发展紧紧相连。

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建设西咸新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全面开展“平安西咸”创建宣传,促进新区“营商环境”,展示新区“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工作,本报从即日起开设“西咸新闻”栏目,旨在进一步宣传西咸新区在“枫桥经验”实践工作中,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创新举措,推广西咸新区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2018年已接近尾声,西咸新区着力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从出行、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出发,打造最优宜居之城,提升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十件实事”目前进展如何?记者为您一一揭晓。

优化改善出行环境。2855个停车位,新增、延伸常规公交线路10条。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西咸新区在道路及轨道交通建设、公交线路及公共停车位等方面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3座车站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区间盾构实现全线“洞通”;5号线二期工程13座车站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新增、延伸10条公交线路,开通19条定制公交线路,新建公共停车位2855个,解决群众出行基本需求。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新农合参合人员报销比例为75.39%,为14.6万余人签约家庭医生。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价廉、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区建立了医联体,实现辖区全覆盖;新农合参合人员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为75.39%;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针对不同人群合理制定服务项目,以慢性病人为重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共签约14.6万余人。

做好人才就业服务保障。提供就业岗位54211个,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52969人。西咸新区落实就业政策,为入区人才提供人事代理、流动人员社保缴纳、流动党员管理等人才公共服务;召开招聘会33场,提供就业岗位54211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2969人。

改善住房条件。改造老旧小区6万平方米,为243户城镇住房保障家庭发放补助。西咸新区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19个,已解决3641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项目房产证遗留问题,为243户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改造老旧小区6万平方米,提升了辖区群众居住环境。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启动学校建设19所,确定普惠性幼儿园139所。西咸新区启动学校建设19所,推进“名校”模式发展,在已建成的高新一中沣东中学、清华附中秦汉中学、空港枫叶国际学校等名校基础上,加快推进西咸黄冈实验中学泾河学校、西工大附属学校阳光城小学、交大创新港中小学等一批学校建设进度。

创建美好生态生活环境。推进20个重点水系项目和6个污水处理厂建设。西咸新区大力推进绿色出行,新增纯电动公交车辆182台。积极推进柔性治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对全区所有河湖库渠分级分类落实河湖长制,共落实各级河湖长305名;加快推进20个重点水系项目和6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增生态水面1800亩、湿地600亩。完成架空线缆落地16条。完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推进西咸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进度。5处生态式小区正在创建中,空港新城街头公园绿地、街头水景公园,沣西新城白马河公园已建成。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开展“5+2”延时服务工作,提供365天全天候服务,努力做好金牌“店小二”。西咸新区创新审批方式,简化流程办理,深入推进“3450综合行政审批效能改革”。为了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来回跑腿”的问题,新区和新城两级政务服务大厅持续开展“5+2”延时服务工作,为群众和企业提供365天全天候服务,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一体化网上政务平台,开通为办事群众和企业免费提供证照寄送服务。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设置临时摊群点12处,创建食品小作坊示范店28户。加强规范管理,西咸新区共设置12处制度健全、秩序规范的食品摊贩临时摊群点,并且根据季节特点及市场需求设置30处夏季临时瓜果销售点。创建食品小作坊示范店28户,改善辖区内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市场秩序,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升群众食药投诉举报办理满意度。组织食品药品安全培训8次,培训人员500人次。

提升改进养老服务。新增养老服务床位484张,56809名老年人享受免费健康体检。西咸新区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加强医养机构试点工作,在三桥老年公寓和泰康老年病专科门诊部建立医养结合模式,目前累计提供门诊就医及治疗等服务5009人次,新增养老服务床位484张。

大力扶贫济困。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西咸新区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实施贫困劳动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目前贫困户已实现产业全覆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保障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已建成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点11处。提供免费的公证法律援助,对残疾人、孤寡老人实行减免公证费。新区还为29674名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王鹏 本报记者 董永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