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之为“最终的觉悟”?

灵遁者国学智慧


抱怨的人是没有看清因果的人。开悟的人凡事都会感恩。


在开悟之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展示自我,都是在满足自我的欲望。因为没有见到本来面目,所以才离道越来越远。


证悟心性——缘起性空,性相平等,是一非二,方能超越生死、善恶、是非,停止轮回。


语言是思悟,知识是解悟,感受是领悟,禅定是证悟。

万法同性,妙用无穷,入流不垢,出流不净。诸法本源皆同虚空,故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万物皆吾心,吾与万物同体。

世间万相皆是心之显现,空性显相能破相,相归空性能见性。诸相纷纷,其性不二,其体各异,会相归性,归性破相。

自性空寂本无体,若言有体乃万物。万物本体来,必归本体去。六根降伏六尘空,无烦无恼无菩提。

万法皆是缘聚缘散,了无常性,随缘起用,随缘灭。三世诸佛以心传心,见性知幻,虽幻亦道。万法虽幻,空性不幻。


(本文选自万行大和尚《微言大义》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国学汉字文化”——每日一字,透解人生!


国学汉字文化


什么是"最终觉悟"不知道,什么是"开始觉悟"略知一二。
1 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2 好奇身体,思想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联。

3 手脚有热量发出。

4 听觉,视觉,味觉变得更敏锐。

5 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6 身手敏捷。

7 主动扩展身体活动范围,开发身体潜力。
8 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受地球限制。

9 有意识观阅精神世界方面的信息。

10 远离电视或者手机上负面报道。

11 越来越多地用直觉感知事物。

12 主动用眼神及内心世界与人交流。

13 学习新知识能力增强,主动分析自己。

14 对符号,数字及几何图形有更深的理解。

15 慈悲之心。

16 敢于向世界展示自己真实的情感。

17 幽默感强,自己能被自己逗乐。

18 看到美丽的东西有神圣感。

19 有能力在受到感动场合流泪。

20 不去试图控制事情,用心去感受事情。

21 用"我可以,我能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22 真心帮助别人,懂得助人,就是助己。

23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神圣庄严。



24 懂得偶遇新朋友之类的事情不是偶然的。

25 无条件爱自己。

26 时时心怀感恩之心。


能量加持


说实话,没到那个层次,不可能完全说清楚那种境界。但可以从古圣先贤的开示中略知一二,用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的话来讲,人生境界可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顾名思义就是靠本能生活的人,一天到晚忙于生计,为男女饮食犯愁,鸡毛蒜皮的小利都争得你死我活,基本接近于动物性生活。

2.功利境界:这层境界的人最起码有点志向,知道“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在功名之心的促使下,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而努力奋斗。此等境界的人居多,毕竟功名之心,人皆有之,并无可厚非,只要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

3.道德境界:以上两种境界皆是私心居多,到了这层境界,利他之心占据上风。他们活着不再只是为了自己或个别亲朋好友,而是处处替他人着想。对物质生活关心较少,十分注重自身道德素养,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愿意“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4.天地境界:这层境界其实就是孔子“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处在道德境界的人还必须时刻以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到了天地境界,则私心了无,善恶俱泯,全然一种顺应良知,顺应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境界。所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具体内容可参考我的文章《笑到最后的,都是有境界的》)。



不遁之遁


看透生死。

现在的人大多是因为因为所以所以。归根到底纠结的一个问题上:人为什么活着?到最后发展到了一个答案:为了活着而活着。

人要活着就要有钱,要有钱就要有工作,要工作就没时间干别的。没时间干别的就没法研究人为什么活着。那还是得活着,那就活着,那就为活着而活着吧!

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年轻时玩儿命挣钱,等老了,用钱买命。事实证明:现在挣的钱有很多机会花掉了。剩的那点钱真不够将来买命的。但你却失去了看大海,晒太阳的时间,还有心情。

人活着为了下一代。说句不客气的话,大家看看自己的下一代,你真的满意吗?其实将来能让你满意的下一代,真的可能不是你拖起来的。

......各种理由。剥夺了你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权力。

那你为了什么活着呢?


一轻子




"最终的觉悟″,其"状态"没法用语言文字描述。有句比方,"如鱼飲水,冷暖自知″。有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光是"不可说″,连想你都想不明白。出言即乖,动念即错。

您说佛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吗?那不就是最高的丶最终的吗?這只是说对了一个唯一的"方向″丶"目标″丶"榜样"丶"偶像″。但谁能说明白说具体"佛″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您说寺庙里去看看不就知道了?我告诉您,寺庙丶佛菩萨像丶佛法经文丶咒语丶一句佛号,那都是成佛的工具丶渡苦海的舟航,寻佛的路径,点亮智慧心灯的烛火。是"指月之手指″,並非"月亮"。月亮在天上不在指头,觉悟在自心,心本无相,心丶佛丶众生,三无差别,不可思,不可议,不到彼岸,难言极乐!

但是您万万不要误解成最终的(或说是最高的)觉悟境界不存在。我要告诉您的,是说,那是难思议的,不容易或者说没法说清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唯证方知难思议。

我们平时的生活感悟,对哲学丶科学丶宗教经典的理解,都属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修行到八地菩萨方能知见不退。到了等觉还有一分无明要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重重破关,处处妙境,不到究竟处,都有万千言语可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可看。唯有悟透修明,最后到家,方知"无话可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无可再损,方是如来"无上正等正觉"。

悟明心性,方见如来。悟有解悟丶证悟的本质区别。行者上路,有顿悟丶渐修的根机差别。一切都是遇缘不同。释迦牟尼历经十二年种种修行,最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瞬间开悟,方才知道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是一个自性,都能成佛。六祖听闻一句《金刚经》而顿然明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丶"本自具足"丶“本不生灭″丶"本不动摇″丶"能生万法″。佛佛道同,万佛万相。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说食不能饱腹,数人财宝无济于己。佛度有缘人,无缘即陌路。迷人师度,悟了自度。

《金刚经》丶《心经》皆是开慧的明灯,渡人的舟航,並非到岸的境界。告诉你"三心不可得″,"四相不可有"。"若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這是在破你的"执迷″,解你的束缚,卸你的包袱,擦你的眼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先由此"度一切苦厄″。先去观空,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夜睹明星,悟了什么?就是悟到了這个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即"缘起,性空″。万法皆空,因缘果报不空,众生业力不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丶不灭丶不圬丶不净″。必须知道這个事实真相,万法皆空,一切非真,方得"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方能"远离颠倒梦想″,方能"究竟涅槃″,三世诸佛都是经由此路方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到彼岸)",解空丶悟空丶证得空性智慧,是"大神咒丶大明咒丶无上咒丶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法是圆满无漏的大法。不光说空,还得说有。因为众生的执"有″之心太重,最缺的是"般若"空慧,所以佛把大般若经讲了二十七年,着力最重,用时最长。

不可执"有",亦不可执"空"。偏执一边即是病,把握"中道″,亦是执着。大道至简,无法可说,都是方便。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即是"真空显妙有",空有是一体,互映互现,无二无别。佛法是"不二法门",佛是大圆镜智慧,无量光,无量寿,一切圆满,一切无量。您若能会得此义,即是方便理解。若勉强说,只能方便说。以经解经是佛说,离经一字即魔说。无益空谈即妄说。臆说至此,还是各行方便吧!


真空妙有无量寿


“最终的觉悟”这种东西到底有没有呢?在别的文明里是没有的,但在中华文明里却早就存在,在儒家称为“天命”,在道家称之为“道”,在佛家就称之为“性”或“自性”。获得了这个“自性”,就是得到了“大自在”的状态,就如《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五蕴限制不住他了,也就是这个肉身、思想限制不住他了,他“五蕴皆空”了;外面的各种环境也限制不住他了,因为他“色、声、香、味、触、法”都无了;生、老、病、死也限制不住他,因为他“无生老病死”了;他超脱了一切的限制而得“自在”,一切都无,但还有个“真实不虚”,这个东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就是中华的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发展几千年,是有原因的,这个是“根本的智慧”,不是西方文明那些小聪明,中华文明虽有波折,必将再大放智慧的光明。


如是而巳


最终的觉悟,将表现在——你不追求最终的觉悟,你当下存在,当下觉察,当下行动,当下知足~

最终的觉悟,让你领悟到一切皆在当下发生的含义!未来就是当下,过去就是当下!

为什么说未来就是当下?因为未来智慧存在乎心中,是一种方向,是一种幻相!当你看了方向之后,能够低头聚焦当下时,你才有未来,也就是未来只会与当下的你产生立刻的联系时,那个未来才会存在!否则,你的那个未来,永远不会来!

所以,未来就是当下,当下就是未来!

那又为何当下是过去呢?

你当下的言行举止思维想象,请问是生来就有的吗?不是吧!那是什么?怎么来的呢?

那都是你的经验、过去的领悟、练就的习性!那当你在当下没有觉察时,你的言行举止是什么?就是你的习性,就是过去的你的一种惯性!当下的你去哪儿了?!

当下的你因为不能觉察,当下的你并不存在!而是一个过去的你在当下让你去无意识的做出了选择!

所以,当下就是过去,过去就是当下!

只有你能够“觉”时,你才有可能在当下一刻做出一个自己的选择,一个属于当下自己的选择!

然后,如果你只有足够的“觉”,你才能够在当下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选择的机会!

而只有“悟”,才能让你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能力,因为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何要选择那一个时,仍然是习惯性的习性左右了你!

所以,只有足够的“觉+悟”,才让你在当下突破自己的习性,做出属于自己“清醒”的选择,让你在当下中活出自己!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活出“最终的觉悟”!

只有当下的觉悟,而这个最终也将因为你这一刻觉察的迅速行、认知领悟的深度,让你永无止境的修习,让这个“最终的觉悟”变成了永无止境的一种“存在方式”,直至自己在当下没有任何觉悟的感觉时,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了一种最终的无意识的东西,只是觉,一个真正的觉者,放下了一切领悟的东西,只是觉着的存在~


辩明事理火火烽


必要达到心"知"的状态才算是真正的觉悟。 但心"知",只是起点,还需要漫长的修"行"。

对于'知"与"行", 我现在能想出的最直观形象的比喻,是犹如婴儿学说话, 在他们能流畅地表达出意思之前,都会有一段"知而不言"的阶段, 那种对外部世界的"懂", 大概就是一种"知"的状态。

最终的觉悟, 应该就是很多教义中所言的那种"全知全能"的状态吧 。





过眼凝眸


因该是成年人又重新恢复了最初天真的感觉,重新信任自己天然的感受,好吃就是好吃,好玩就是好玩,讨厌就是讨厌,美好就是美好,丑就是丑,快乐就是快乐,难过就会想哭,善是善,恶是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同时他又有非常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感受,这种坚定是丰富的人生体验加上高质量的思考得来,不是可以轻易达到。比起人小时候未经污染的原生态,成年后的天真烂漫,强在更加坚定,不易被他人影响。

很多人活着活着,就失去自己原有的味觉嗅觉听觉了,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觉,转而相信广告、所谓专家、上流社会名人的感觉,相信养生大师说教,看书非得看名著,听歌非要格莱美。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变得实际,内在的标准早已变得模糊,人际交往上,客套多了,真诚少了,人油腻了。

总结:活得真切,就是人生的高级境界。


艾唯成心理


题主说的就是得道的感受,佛教说是空性,什么都没有的空无,寂静的状态。所看到的都是幻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