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为何有关鲁智深的《寄生草》能够让贾宝玉参悟?

绛姝


鲁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

在面对水泊梁山众多好汉一起接受朝廷招安时候,大闹五台山之后,心如死灰,选择出家,透着一股极为苍凉的感觉,整个天下茫茫无边,却没有一个安身之处,无根无依,水逐浮萍,任由飘荡来去不自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薛宝钗之口,念了一首关于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曲文《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贾宝玉听了之后,便悟了禅机,也写了一首《寄生草·解偈》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宝玉的参禅了悟,与鲁智深的心如死灰自然是不同的。但是追根溯源,其实殊途同归。《红楼梦》上演了众多女子的悲剧,《水浒传》是一群英雄好汉的悲剧收场,都是对于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无力抗争的无奈和心酸。



水泊梁山的众多好汉,他们或是被奸臣所害,逼上梁山;或是社会底层人民,慕名而来,但都是侠肝义胆,有勇有谋,他们性情豪迈,大口吃酒、大口吃肉,可是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沦为了他们心中痛恨、鄙视的当权者的奴隶,为他们卖力效命,用自己的生命成为他们手里的一杆枪,指哪儿打哪儿,最后死的死,伤的伤,还剩下多少呢?



为何同意招安,无非就是对于世间功名利禄的向往,正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仕途经济的深恶痛绝,虚伪至极的丑陋嘴脸,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让人们无法摆脱,终其一生的束缚,为它痴,为他迷,甚至为它死。



贾宝玉是众多英雄好汉的缩影,他也同这些好汉一样,抗争过,也妥协过,好汉选择接受招安,而贾宝玉与家族安排的薛宝钗联姻,一句悲叹: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意难平的无奈,鲁智深心如死灰的控诉,觉悟才有禅机,智真长老说鲁智深“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清净的了无杂念,不禁让人想到贾宝玉选择出家的决绝,“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社会的悲剧,是众多人的悲剧。无论是汲汲于名利的,一生贪念,如贾雨村;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是林黛玉……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红楼梦》与《水浒传》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共鸣,读者在看的时候,也会有无力回天之感,那些豪迈不羁的、温柔细腻的、高洁傲岸的、仗义疏财的等等,都陷入了这个社会的大漩涡里,一起被毁灭,被残害,消失殆尽。



也许《红楼梦》就是《水浒传》的知音吧,贾宝玉与鲁智深的觉悟,是对末期社会的痛斥,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