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掌握雍正帝那么多秘密,为什么雍正没有杀他?

炒米视角


《雍正王朝》中,有五段关于邬思道离开的剧情:

第一段是邬思道建议雍正不要接手“张五哥刑部冤案”,但是雍正却假意像康熙请命接受这项任务,邬思道不明真相,气愤中准备离开王府;

第二段是雍正感觉自己继位无望,所以准备了金银珠宝给邬思道让他离开,以安享晚年,而邬思道却借此重新分析了夺嫡的形式,让雍正恍然大悟;

第三段是雍正继位当夜,赶回家中,与邬思道有一番对话,而后邬思道说出了“三可用”“三不可用”以及“三隐”,最终成功隐退;

第四段是邬思道乘车离开,十三爷胤祥赶上马上,送别邬思道,并且将如月送给了他;

第五段是雍正前往河南视察,赶在雍正达到前,邬思道带着如月,星夜离开了田文镜的府邸,至此,邬思道再无出场。

其中最让人深思的是第二段的离开剧情,雍正自认为夺嫡无望,选择让邬思道离开,这个时候难道就不怕邬思道改换门庭反将自己一军么,还是此时只是试探一下邬先生的口风自己留有了后手,如果说雍正真的想杀邬思道的话,我倒是认为,这一次雍正是下了杀心的,而不是在继位之后的那次回府,因为这个时候除掉了邬思道,即便自己没有继位,但是凭借自己多年“孤臣”的处事之道以及“不争是争”的行为风格,只要没有人把底漏出去,依然可以自保,相对应的,做了皇帝的自己,反而是可以将自己之前的行为和行动合法化,可以不用考虑其他人的看法。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雍正登基之后就没有准备杀邬思道。

首先,杀掉邬思道必然引起十三阿哥的不满。虽然邬思道一直是在雍正的府上,但是与十三也的交情非常之深,并且深得十三爷的钦佩,这一点从十三爷送别邬思道,以及送给邬思道如月就能看的出来。十三爷胤祥素来是以侠王著称,当初因为追比户部欠款,魏东亭自尽之事就与雍正有过冲突,说明十三爷本身就是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如果邬思道的死确系跟雍正有关,十三爷定然会对雍正非常的失望,而继位之初的雍正最为依仗的以及唯一能依仗的兄弟只有十三阿哥,就冲这一点,雍正不会在这个时候动邬思道。

其次,知道邬思道的人并不在少数,府里的福晋、年秋月以及佣人们,包括在外的年羹尧、李卫都知道邬思道的存在,更知道邬思道所发挥的作用,别忘了邬思道还是弘时、弘历和弘昼的老师,牵扯的面太大,如果贸然处理难免人多嘴杂,流传于市井而留下骂名。同时,邬思道不同于高福,邬思道没有过错,也没有不利于雍正,如果邬思道被处死必然让年羹尧、李卫等一众人陷入紧张情绪,自己也会众叛亲离,陷入不利局面。

再次,邬思道并没有像年羹尧、隆科多一样,居功自傲,而是选择了急流勇退,用自己的隐退解决了雍正心中的一个心结,这一点多少会让雍正感到感动和感激,毕竟邬思道也是对雍正夺嫡立下大功的人,而且选择了中隐,也是到李卫府上,行动、言论、交际可以说完完全全在雍正自己的掌握之下,所以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同意了邬思道的建议,让他离开去中隐了。

其实,雍正留下邬思道也是为了不时之需,比如后来前往年羹尧大营为年羹尧出谋划策,这也看出了邬思道确实的过人之处与不世之材,就这样杀掉他,确实可惜了,所以雍正留下了邬思道。


雍亲王府


邬思道一介书生而已,雍正除他不费吹灰之力,那为什么没杀呢?个人分析如下:

一是邬思道与雍正朝昔相处十五年了,他太了解雍正帝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是有的,雍正当时已经动了灭口邬思道的想法,邬思道就动之以情,表示自己绝不会掺和官场之事,而且服从雍正帝安排,只会活动在雍正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如果雍正需要,必要时要也可以帮雍正。雍正也不是绝情腹黑的人,念及旧情,就放了邬思道。

二是因为老十三,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老十三知道邬思道是雍正的大恩人,雍正对老十三非常依靠,半分钟也缺不了的,老十三知道如果雍正对大恩人邬思道下手,那对他这个打手也一定不会手软,老十三也担心雍正卸磨杀驴,邬思道正好是老十三观察雍正动向的风向标。一旦有异,他必然会想办法自保,如果老十三反了水,那场面可有得雍正受了。

雍正也不傻,杀了邬思道,要背上忘恩负义,卸磨杀驴的恶名,而且有可能增加老十三的不信任和反水。雍正只需要能够控制着邬思道的生死,这就足够了,何必趟这浑水。


小女读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神一般的人物,算无遗策,从未遭遇过失败。当然,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连张良这样的人杰也有失算之时。不过,既然《三国演义》可以把诸葛亮塑造成神,那么《雍正王朝》塑造一个神一般的邬思道,也就无可厚非。

邬思道既然是神,那自然就有神的办法。既可辅佐四阿哥胤禛当上皇帝,也可自保。那么,邬思道是如何自保的呢?

邬思道离京之时,曾经跟十三阿哥胤祥说过,四爷会把府上所有替他办过机密事的人都杀掉。这些人中,当然应该包括他邬思道。四爷继位当晚,急匆匆回到潜邸,见到邬思道,也确实动过杀心。但邬思道显然早就有所防备。他用了两招,让雍正不敢、不忍也不必杀了他。

哪两招呢?

第一招,讲感情。

邬思道面对新皇帝雍正,主动退隐,既不要走向前台去做官,也不要继续呆在幕后做谋士。可谓功成身退,事了佛衣去,深藏功与名。

从感情上来说,邬思道这么做,雍正是心存愧疚的。因为没有邬思道,就没有他胤禛的皇位。但仅仅如此,雍正未必会放过邬思道。于是,邬思道继续感情攻势,他眼泪汪汪地对雍正说:我不能全隐,因为我怕皇上想念臣的时候找不到我,所以我半隐,到李卫处去当师爷。

听完这句话,雍正的眼里其实也是含有泪水的。因为他知道,邬思道这句话近乎哀求了:你放过我吧,反正我不会逃离你的视野的,你要是想杀我,随时可以杀嘛。

人都是感情动物,想想邬思道为他操劳的日日夜夜,雍正的心肠再硬,也不可能一点不感动的。邬思道说了这番话后,雍正其实已经觉得自己不忍也不必杀邬思道了。

但是,感动只是一时的,也许过了这片刻,雍正的心肠又硬了起来,权衡利弊后,他仍然还要杀邬思道。于是,邬思道立即使出了第二招。

第二招,讲实力。

雍正回府前,邬思道以一个谋士的身份,竟然调来了五路人马,负责守卫雍王府,保护雍正的安全。而雍正对于此事竟然毫不知情。

这仅仅是在保护雍正的安全吗?

并不是。这是邬思道在向雍正展示自己的实力。在雍王府待了那么多年,邬思道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了。他竟然可以越过雍正,打着雍正谋士的旗号,私自调动兵马。

这说明什么?如果雍正非要置他于死地,那么他邬思道也不会束手就擒,他仍然有能力与雍正斗一个鱼死网破。

以邬思道的智谋,以及他在雍王府的巨大影响力,这不能不让雍正有所顾忌。如此一来,雍正就不能、甚至是不敢杀邬思道了。

当然,这只能在雍正尚未完全控制局面时有用。一旦雍正理清了各方势力,邬思道的影响力就失效了,因为邬思道所谓的影响力,毕竟是依附着雍正才能发挥效力的。

所以,邬思道在第二天就赶紧跑了。为什么跑得那么急?怕的就是雍正控制住局面后,又反悔了。到那时,他就真的只能是人为刀俎、他为鱼肉了。


趣谈秘史


雍正能够顺利成为帝王,邬思道在其中所取到的作用是无人能及的,在雍正跟前15载,任劳任怨,具有十分灵敏的政治嗅觉,他不居功自傲,懂得进退,这是备受雍正重用的原因,也是其能够全身而退主因。

除此之外,雍正帝也并非是一个嗜血冷酷无情之人,邬思道和他虽然是从属关系,但时间也让得他们之间有着超越一般君臣的朋友关系,雍正手下留情也是出于此种情感。

再者,邬思道在雍正成为帝王之后,就直流勇退,明确告诉了雍正他要“中隐”于市,也就是去往李卫去处,而李卫是雍正的铁杆心腹,如此邬思道的身影还在雍正的视线之内,雍正可以掌控邬思道行踪。

还有,表现出雍正自我的容人之量,老十三被释放而出,掌控西山锐健营和丰田大营,是其最终能够坐稳皇位的重要因素,一个邬思道帮助雍正筹谋划策,一个十三阿哥帮助雍正控制军权,稳定朝局,在一定程度上都发挥出了同样重要的作用,而如果雍正除去邬思道,未免会令得老十三感动心寒,“狡兔死,走狗烹”,这要是在此时冷了十三阿哥的心,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最后,邬思道隐退之后,经常在李卫出要钱财,后来由到田文境处所要,这是告诉雍正,他没有别的想法,只想安享晚年,为子孙谋富贵,这可以从王翦率领60万大军而在中途不断差人向嬴政所要钱粮和房产是如出一辙。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邬思道懂政治,懂雍正,懂得进退,所以在其精心布局下,从容而退。


历史风云天下




其实通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看到,雍正成为皇帝后的当晚,没又在皇宫里住,而是回到潜邸雍正王府住,再通过他刚回来看邬先生的那充满杀机的眼神,可以猜想到雍正开始安排后事,对邬先生又了杀心,于是说:”对你的安排还没有想好,想听听你的意见”,可见雍正还没有想好,杀了邬先生,太可惜,也有些太狠心,不杀吧,邬先生知道的秘密太多,万一说出去就麻烦了,再说邬先生很有计谋,留下或许对自己还有帮助,要知道现在的雍正刚刚当上皇帝,八爷党和十四爷都还在,所以雍正把这个问题推给邬先生,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后路!



而邬先生擅长心计,早就给自己安排好后路,当然他也很了解雍正,所以先感激雍正重用他,还怕雍正以后想他而找不到他,于是就到李卫那里半隐,这也就是告诉雍正他就在李卫那里安家,雍正可以让李卫监视他,如果遇到麻烦事还可以通过李卫找他帮忙。这样一下邬先生就控制在雍正自己人手里,他也可以放心了。



后来也证实里邬先生仍有很大作用,帮助田文镜破获山西诺敏案,到西北送军粮,还时常帮助田文镜写奏折,雍正已经知道邬先生被李卫推介给田文镜,也知道邬先生帮助田文镜做事,也相当于为朝廷做事,也很感激邬先生,想见见邬先生,而邬先生为了低调,选择偷偷溜走,他的身份也从没有告诉田文镜,所以这时的雍正才彻底放心,再没有寻找邬先生!



总体来说,是邬先生自己急流勇退,低调做人,又生活在雍正可控制的范围内,慢慢减除雍正的疑心和杀心,换来自己安度晚年!


看历史说古今


没有比四爷再了解邬先生的了。

也没有比邬先生更了解四爷的了。

邬先生一个残障人,又以曾是康熙朝“要犯”为理由,无意于为官作宰,是真情。

所以,利用掌握的秘密,“辖制”皇帝,巩固权利这一想法,是没有的。

(被“辖制”是极不舒服的,尤其拿你的秘密辖制你。大家懂。)

我觉得,邬先生一个掌握大秘密的人,若做大官,不用他说啥,皇帝也会很不舒服。所以他不要官做。

那么,有二心,“扶保”别的人当皇帝涅?不可能了。皇帝既然联手邬先生和十三爷,干掉八爷党,绝不是白给的。

别忘了,皇帝的爱子弘历,是个多善于结交人,多有手腕的人。而弘昼,面上荒唐,却是典型的扮猪吃老虎深藏不露的人。

八爷党都不行了。

还有哪个集团,再能摧毁皇帝爷仨集团?

没了。

排除了为了功利,有目地地利用秘密。邬先生总不会找死,拿着秘密去八卦吧?哈哈哈。

四爷虽然是个“苛忌”的人,却智商在线。

那些拿不准性情的小人物,为灭口,可以杀了。干净。

而邬先生他了解。话说的明白,总不会泄密,不泄密理由又极合情理理。念往昔之情,干嘛还杀他?

不杀。也是惺惺惜惺惺。


莘县村民


在热河狩猎的时候,康熙帝喜欢上了四阿哥胤禛的孩子弘历以后,邬思道就判断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有一半的把握。

当太子胤礽搞宫廷政变,第二次被废的时候,由于旨意让四阿哥胤禛接管内务府的时候,邬思道判断已经有了七成把握。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当康熙帝急招四阿哥胤禛进宫护驾的那一刻,邬思道判断大变在即,招招见血。

邬思道一共设计了好几步棋,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四阿哥胤禛盗取皇帝的王命旗牌赶紧放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是最要紧的一步。

邬思道对四阿哥胤禛说道;如果放不出来老十三阿哥胤祥,就是给你一个皇位你也坐不稳,看看,多阴险!

这时候的邬思道然然就是半个主子一样!典型的宫廷大戏的阴谋家。
(图片来自网络)

当四阿哥胤禛正式接管了大内、由十三阿哥胤祥接管了西山锐建营、丰田大营后,四平八稳的回到了雍亲王府,干嘛回来了,不住在大内?

回来清理家务来了,为什么?因为家里有一大部分人是参与了四阿哥胤禛的九王夺嫡计划,必须要灭口,不然历史如何评价!

这些教训邬思道当然明白:谋王位者亡, 邬思道焉能不懂吗? 邬思道早就打好了自己的那个破包,打了腹稿,做好了逃命的准备。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四阿哥胤禛拿到了传位诏书,回到了雍亲王府邸,邬思道主动的迎了上去,争取主动呀!一个千打下去说:皇帝回来了,看看这邬思道,马上就改口了!

因为邬思道感到自己已经对最高统治者产生了威胁,必须正确对待了!

此时的四阿哥胤禛也改口了,邬先生:你的差事朕还没想好,邬思道马上接话列举了自己有三不可用之处,说的特别诚恳。

又说道:皇帝垂拱而治,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是阳谋;而我,则是密室策划,,以阴谋为体,所以不可当朝为官。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邬思道又接着说,大隐于朝,小隐于野,雍正帝问道,你准备这么隐呀?邬思道说,臣准备中隐,隐于市吧!

如果哪一天皇上惦念臣了,可随时召唤,这就表明了他是不会乱说话的,讲到动情之处,眼泪汪汪的。

我准备到山西李卫处找个差事,想李卫也不会亏待我。这又表明了我去你的嫡系那里,你一定放心了吧!

雍正帝沉思了一下说;好吧,听到雍正答应了,邬思道是恨不得拿起他那个破拐杖一蹦三尺高,恨不得一步千里。

邬思道磕了一个头,悄悄的离开了雍亲王府,真正是捡了一条小命。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


日尧居k古史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邬思道是雍正在潜邸时的谋士,是个诸葛孔明般的人物,雍正之所以能在“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登上皇位,与他的谋划和辅佐是分不开的。

雍正继承皇位后,同为辅佐雍正登上皇位的主要人物的年羹尧、隆科多,邬思道最终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年羹尧被赐自尽、隆科多圈禁至死,唯有邬思道得以善终,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说说年羹尧



年羹尧可以说是大清的一代名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仅30岁就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年羹尧也是不负雍正厚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稳固雍正的皇位的同时使得雍正对他恩宠有加。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获封一等公、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雍正称年羹尧为“恩人”,一度要与他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人物”。受如此恩宠,可谓是位极人臣,可是年羹尧却不懂得身为人臣功高震主的道理,不知道低调做人,明哲保身,反而是自恃功高,专制跋扈,结党营私,极尽奢侈,多行越制之事,回京要王公大臣跪迎、发给总督、将军的平行文书擅称“令谕”,吃饭叫“用膳”,睡女人都要“翻牌子”,全然一个皇帝的做派,最终不容于雍正也是他咎由自取。雍正四年(1726年)年,年羹尧被列92条罪状赐自尽。

再来看看隆科多


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之子,正牌的皇亲国戚,也是辅佐雍正登上皇位的主要人物之一。

在雍正继位之初,就加封隆科多为一等公、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太子太保,雍正更是不直呼其名,而称隆科多为“舅舅”,纵观大清王朝260多年的历史,能获此殊荣,被皇帝称为舅舅的,唯隆科多一人。一时间隆科多“铨选官吏,不经奏请,任意为之,号为佟选”。而隆科多也和年羹尧一般,不懂得“飞鸟经,良弓藏”的道理,不懂得韬光养晦,反而是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肆意妄为,竟然还勾结三阿哥弘时妄图谋害皇储弘历,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结果落得个幽禁至死的下场也是情理之中。

最后我们说说邬思道



邬思道仅是一介布衣,为雍正所赏识而追随雍正,有别于年羹尧和隆科多,至始至终他都是布衣之身,他之所以辅佐雍正,只是想依平生所学一展抱负,不是为贪图荣华富贵而来。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应该记得,邬思道在雍正毒死板儿的当晚,就清醒的认识道雍正是个“多疑寡恩”之人,只可与患难不可同富贵。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邬思道就已经在考虑自己的退身之路了。

雍正得继大位的当晚,他回府的目的原本是要杀邬思道灭口的,可是被早有准备的邬思道巧妙化解了。当雍正眼里充满杀机的问及该如何安排邬思道的去处时,聪明的邬思道说出了“半隐”二字,即不要高官厚禄,也不需荣华富贵,同时把自己时刻置于雍正的监控之下,既让雍正避免背负“鸟尽弓藏”的骂名,又使得自己能全身而退,可谓高明至极。

所以,相较年羹尧、隆科多,唯邬思道最后能得以善终,是因为他淡泊名利、做事做人低调,更是因为他深谙为臣之道,明白进退之理,知道如何做能让皇帝对自己放心,知道如何做才能不对雍正构成威胁,从而能够让他保全自己的性命,全身而退。


我就是三大爷


邬思道懂人性,是他避免被杀的原因

1.邬思道在雍正登基之后,就提出了“半隐”,去了李卫家做幕僚,实则主动接受雍正监视,因为李为是雍正非常信任的人

2.邬思道离开时,雍正送了他一个丫鬟,叫如月,也是来监视他的,邬思道没有拒绝,而且表现的很喜欢,是让雍正知道,他喜欢女人,现在是乐于享受,不会有其它想法

3.邬思道向李卫要的酬金非常多,后来李卫承担不起,八千两“卖”给了田文镜,田文镜也是雍正信任的人,邬思道天天追着田文镜要酬金,试想一下,邬思道为什么要那么多钱,雍正会想他要这么多钱做什么,无非就是存起来,留给子孙,或者置办田产,享受富贵,而邬思道就是想让雍正这么想,认为他贪财,守财,贪图享受,好色,就不会有叛逆的想法

后来,邬思道借口田文镜付不起酬金,又离开了。邬最后是得到了很多钱财,又避免了雍正的杀害,真是一位高人


小灿哥说历史


原因有四:

第一,邬思道有自全之术,懂得急流勇退,在雍正成功继位后很快做出退隐的请求,没有让雍正有功高震主的感觉,更表明自己没有任何的权欲,让雍正放心;

第二,鄔思道还有用处。刚刚继位的雍正,朝廷上阿哥们冷眼旁观,磨刀霍霍,随时有取而代之之心,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封建组织内部吏治败坏,无官不贪,造成国库空虚,统治基础不稳。西北边境部族叛乱,外围忧患日增。面对这么多难题雍正还需要随时向鄔思道咨询。

第三,可以控制,观察表现后可随时做出处置。后来一直让鄔思道在督府衙门中中隐就是表现。

第四,雍正虽然冷血,但毕竟有血有肉有感情,与邬思道朝夕相处几年不能不说是不忍心,何况有前三条的原因,情感就显得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