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同平章事”是个什么官衔?

夏有凉风61


唐朝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尚书令,李世民当过尚书令,之后就没有人做过这个官了,尚书左右仆射为长官。

而这三省中,尚书省属于执行机构,而中书省、门下省是决策机构,谁主决策谁才是最大,所以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又是最大的。

这样,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又容易威胁皇权了,皇帝就想个方法,那就是加衔,比如,你是一个四五品的官,皇帝看中你了,给你个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是宰相了,因为唐朝宰相就是三品的官,而实际上宰相就边缘化了,这样的人不会威胁皇权,因为皇帝一个不高兴了,取消你的加衔,你就回去做你的小官。

后来康熙就是这样玩的,给你加个“南书房行走”,雍正价格“军机大臣”,都是这个意思。

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就是宰相了。

另,还要参知政事这个加衔也是宰相、

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

有鉴于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

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亦为宰相。


南朝四百八十寺


最早是唐太宗时期开始用的一种官职

上图就是唐朝时期的政府制度

而最初“同平章事”是唐太宗设立的一个除开门下、尚书、中书(这三省长官就是宰相)外的一个官职,因为这个位置的人官阶较低,但却拥有可以参与朝政机密的资格。所以期初叫“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三品是因为三省长官都是正三品官,所以无论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都是表明这个位置的人同三省长官享受一样的权力和待遇。


特点

同三品和同平章事都属于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所以任这个职位的一定还有兼职官衔。

发展

一直到唐高宗时期,“同平章事”已经成为了实际担任宰相者。

再到宋代,宋太祖削弱相权,此时的“同平章事”只管行政。

一直到南宋时期,除了宋孝宗时期以外,不再设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此,“同平章事”一职,就此结束。


总结

“同平章事”在唐朝大部分时期基本可以等同于宰相,宋朝时而是时而不是,最终也是在宋结束。


朝暮九歌


古代的“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职的简称,相当于丞相职务,始于唐朝,可以称为宰相。

古代的宰相是指不设丞相职务时,行使丞相职权的、类似丞相职务的官职统称。

一、丞相是正式官职,古代的帝王,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协助帝王处理军国政务。

秦朝、汉朝相沿设置丞相一职,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府首脑,也就是总理、首相职务。

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丞相,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汉末“挾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曹操,历史上“大名垂宇宙”的贤相、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等。



二、唐朝、宋朝,汲取前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倾朝野,干预朝政,权力太大,时有夺取皇位之举,严重威胁皇权,因而不设丞相一职。

但是,皇帝综理军国大事,偌大的国家,事务繁杂,事必躬亲,根本忙不过来,唐太宗时,始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官职,代行部分丞相职权。

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职权,后世习称宰相,为避免个人集权,掌握朝政,设置多人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共同行使丞相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政务,简称为“同平章事”。



唐太宗亲信重臣李绩,成为历史上“同中书门下”第一人。

宋朝时,鉴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前朝后周国手握重权的亲信大臣,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登上皇位,唯恐历史剧重演,为避免大臣集权,又设置多人担任相当于副相的参知政事,分散权力,互相制约,保证集权力于皇帝一身。


z山海


一种特加官职,意思是可以同参国事,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大臣担当,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