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需要几品以上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站列的呢?

喜欢板凳的桌子


“上朝”又称朝会,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不同朝代对于朝会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唐代的早朝主要分为大朝会、常朝和维持时间较短的五月朔朝会,明代朝会分为大朝贺、朔望朝和常朝,清朝则分为大朝、常朝、御门听政。其中,大朝会一般是重大节庆日举办的礼仪性活动,常朝或清代的御门听政则是处理国事的会议。

关于“上朝”官员的资格,一般来说,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 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如唐朝规定“凡京司文武五品以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而到了明朝,又建立了识别身份的牙牌制度和清点人员的门籍制度,以此保证该朝参者皆入宫上朝,又能防止无朝参资格者借机阑入。等到清朝后期,随着奏折制度的发展以及一系列官制的改革,这种上早朝的现象就逐渐消失了。关于官员的站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定的“潜规则”。一般会按照部门所属和品秩高低来排列。


老照片


1、什么人能上朝?

古代官员能不能上朝,不一定是按官品几阶来区分的,而是按照你是不是京官来划分的。以明朝为例,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贺、朔望朝和常朝,只有皇帝特别下旨免朝,否则所有京官都得上朝(六品以上必须上朝,六品以下不强迫),清朝则规定四品以上京官上朝。

为了防止没有资格上朝的人员混入朝堂(就算你是一品大员,但却并非京官,同样不行),明朝给上朝人员发放牙牌,无牌者不得入宫;此外还要求各衙门要按月攒造上朝官员的门籍,由宫门守卫处负责核查上朝人员,以及统计是否有人失朝。所以,古代的官员如果遇到公差外出或者病假,都需要提前到门籍处申报。

当然,也有个别时候由皇帝特许,一些外地官员也能参与朝会。

2、站立顺序

一般来讲,上朝官员的站立顺序是按品阶高低来排的,而且通常文官一列,武官一列(文左武右)。比如清朝时,亲王、贝勒、一品大员通常站在殿内,其他官员依次后排,遇到上朝人数较多时,二品、三品官员可能就要站到殿外了。

当然,这个顺序并没有那么严格,毕竟古代的官员经常有升降级或者部门之间来回调动的情况,朝班顺序有时候也容易混乱。明朝万历年间,就发生过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的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