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地名傳說:項城鄺樓、鄺莊、鄺花園的來源

南頓東北四里多有個村子,名鄺樓,村民以鄺姓為主。關於鄺姓,來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出自古曠國後人。據宋·羅泌《路史》卷三○《國名紀·雜國上》記載:“曠,鄺,是字書鄺,古國,有鄺氏,音荒,又有荒氏,見〈姓苑·鄺·廬江〉,人于姓編臨淮。”據據南北朝·宋·何承天著《姓苑》記載:“鄺氏,廣東南海、高要多此族。”

项城地名传说:项城邝楼、邝庄、邝花园的来源

廬江,指今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治舒(城),古稱曠林。原來這裡有個舒鳩國,公元前548年,舒鳩人背叛楚國,與吳國軍隊聯合。楚國令尹屈建率師討伐舒鳩,吳國援救舒鳩,楚師在會戰中大敗吳師。並進而滅亡舒鳩。其後,舒鳩國之地被古曠國具有,居人因以為氏。

古曠(鄺)國起源於五代(指顓頊、帝嚳、堯、舜、禹之五代,非梁唐晉漢周之五代)古國之首,轄管江南東部一帶,即今巢湖市廬江縣一帶。約在戰國時期或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期滅亡。秦始皇設置南海郡以後,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同時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鄺姓子孫即在此時移民於今廣東南海、高要,為不忘家國而以國為姓,即鄺姓。

第二種說法,出自黃姓。遠祖名黃宣,東漢河陽侯,家南邊是白水村,娶鄧禹孫女。八代孫名黃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粱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黃旦,次黃丞。因敗關滅族。易姓潛名,黃旦添“日”字於左為曠(繁體作曠),居河南陳留村:黃丞添“邑”字於右為鄺(繁體作鄺),徙居吉州(江西)。改姓也沒離開“黃”。

那麼,鄺樓之鄺姓出自哪一種說法呢?看一看其家譜就知道了。據《鄺氏家譜》記載:“鄺氏祖起南海(始祖橐),遷高安,徙麻城,(來祖道安公)明崇禎年間來橫七溝。”長掛中堂對聯曰:“湖廣麻城遷來客,橫七溝村移來人。”

“起南海”,這裡的南海,指的不是中國南海,而是一個地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有郡守,縣有縣令,由中央任免。開始全國設三十六郡,南征百越(嶺南)後增設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轄境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四個縣,郡治番禺(今廣州)。

根據“起南海”這三字可以推斷鄺樓鄺姓之來源屬於第一種情況,是隨著南海郡的設置從廬江移民廣東南海、高要的。

项城地名传说:项城邝楼、邝庄、邝花园的来源

“遷高安,徙麻城”,高安即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麻城即今湖北麻城縣。這六個字也說得過於簡單,鄺樓鄺姓先祖什麼時候從高要縣遷到高安縣,什麼時候又從高安縣徙居麻城縣的呢?絕不會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時候,因為秦末農民起義以及後來的楚漢相爭,活動區域主要在河南、江蘇、河北、山西、陝西、四川一帶,沒有波及到江南地區,鄺姓沒有可能參加秦末農民起義或楚漢戰爭。再者,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前221年,秦末農民起義是前209年,西漢建立是前206年,高要鄺姓不可能在這麼短短十幾年內又遷到江西高安。

漢高祖六年(前201)設建成縣,直到唐朝武德五年(622)為避太子李建成名諱,才改建成縣為高安縣。《姓苑》是南北朝·宋學者何承天所著,根據這一點,鄺樓之先祖從高要縣遷居高安縣,應該在南北朝時期。徙居麻城,時間要晚於南北朝時期。

“來橫七溝”的時間就比較明確了,在明崇禎年間,也就是1628年至1644年之間。橫七溝是個村名,在南頓西南七里餘,北靠任河。該村原名白樓,明末,陳姓從山西洪洞移民來此定居,因村周圍橫豎七條溝,故名。

其實,橫七溝不只包括橫七溝一個村,南邊的鄺莊也應包括在內。《鄺姓家譜》裡所說的橫七溝,實指鄺莊,橫七溝比鄺莊名氣大,便稱橫七溝。這是南頓鄺姓最早居住地。

好了,解決了《鄺氏家譜》幾次遷徙的問題,下面再說說鄺姓為何又從橫七溝遷移到鄺樓,鄺樓為何又分成鄺樓河南,鄺樓河北這樣兩個問題。

鄺姓沒有陳姓遷橫七溝早,先來者為大,鄺姓來祖覺得在陳姓面前矮了半截,心裡很不是個滋味。同時,橫七溝距南頓七里,距縣城(今秣陵鎮)五十餘里,西臨商水縣,地理位置相當偏僻,想出門辦點事都很不容易,於是鄺姓來祖決定重新找一個好的居處。鄺姓來祖世代相傳為風水大師,經常利用這一點外出尋找好去處。

鄺先生查看到一處好風水,利於自家子孫享受,但需要到一百五六十年才能得到,自己無論如何是等不到了,便用硃砂鎖住命脈,使其不至於流動。然後安排子孫幾個地點,可循序漸進在那裡安家,最後才能到目的。不久,鄺先生就去世了。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吳三桂勾結滿人入關,滿人佔領中國建立大清,做了皇帝。轉眼間到了康熙年間,鄺先生的孫子遵從老爺子臨終遺囑,將老爺子的屍骨移至南頓故城東側高地上,立墳刻碑,並以守墓的名義在這裡居住。幾代人以後,人口大發展,家業相當可觀,便在此地建樓,人稱鄺家樓。成村後簡稱鄺樓。

鄺樓村中有古運河流過,將村子分為南北兩部分。到了1949年,鄺樓人口已經發展到五六百,代數遠了,人們的親情關係大不如以前,就有了分村的想法。恰好這時新中國成立,河南、河北都在一起辦公不方便,便以村中古運河為界,將鄺樓一分為二,河南稱鄺樓河南,河北稱鄺樓河北。這兩個村莊原屬南頓鎮,2005年均劃歸光武辦事處。

乾隆年間,鄺樓一支遷到南頓東南二里多地。因為南頓是個大集鎮,生意很興隆,鄺姓便在這裡開菜園,拔出的菜挑到南頓集上去賣。人們便稱這裡為鄺家菜園,成村後名鄺菜園。後來不種菜了,改村名為鄺園。鄺園原屬南頓鎮,2005年劃歸光武辦事處管轄。

到了乾隆中期,南頓鄺莊鄺姓分家,有一支遷徙到南頓東八里、解莊和孔營之間地帶居住。這一支很喜歡畫、種竹子,便在家門前栽種一片竹園,人稱鄺家竹園,成村後名鄺竹園。到了1950年,村民覺得自己是從鄺莊遷來的,又改名鄺莊,但畢竟村小,便命名小鄺莊。小鄺莊原來歸城郊鄉,2005年均劃歸千佛閣辦事處。

到了乾隆後期,南頓鄺莊一支遷到駙馬溝南岸,在此處建了一處花園,人稱鄺家花園,成村後名鄺花園。至此,鄺老爺子的心願才算全部完成。鄺花園原歸城郊鄉,2005年均劃歸花園辦事處,今已和市區緊密相連。

另孫店北十二里也有個鄺莊,村民說來祖是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成村的,以姓定村名。這個鄺莊的來歷值得商榷,因為鄺姓多在南方居住,北方少有鄺姓。這個鄺莊鄺姓極有可能是從南頓鄺莊或者鄺樓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