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旺蒼|華西都市報:趙家大院 隱逸米倉山的移民遷徙史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從旺蒼縣城溯東河北上,經離妻巖、鹿渡壩、蒼王峽至龍潭子,來到旺蒼縣境最北端的萬家鄉。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萬家鄉趙家大院全景

萬家鄉東接旺蒼縣鼓城、鹽河二鄉,南連天星鄉,西鄰廣元市朝天區李家鄉,北與陝西寧強縣毛壩河鎮接壤,素有“山美景幽,峰奇石怪,水秀泉靈”之稱。清乾隆進士張問陶《寧羌州》一詩中寫道:“亂峰猶簇擁,數畝忽縱橫。”道出了此地連綿渾厚、沃野俊逸的獨特人文地理。

在這鐘靈毓秀的山環水抱中,一座建於清道光年間的大宅院隱逸其間。因修建該院的主人為清道光年間陝西寧羌州(州治在今陝西寧強縣)吏員趙國清,故人們稱呼其為趙家大院。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萬家鄉趙家大院內景

清初移民趙氏家族遷徙史

“古殿趙氏福祿巖分支祠堂碑文”記載:“趙氏乃顓皇之裔……原籍楚麻城……後及祖諱興禹,號三友,原配侯君,於有明洪武初,始由楚入川,插佔邑之古殿(今旺蒼縣黃洋鎮)。生子有四,其弟四房,則遠徙成都青石橋。惟三祖之後,世處黃洋,五世至玉甫祖,始遷旺蒼,繼居銀杏、福祿、罐子。顧由前而論,擇佔各有其所,而由後而論,分遷又不一其地。”

碑落款刻有“職員趙國清”,說明其同屬一支。萬家鄉趙氏後裔介紹,其先祖於清初從湖北麻城遷往四川南部縣,與古殿的趙氏同宗,分支於湖北。康熙末,本支遷往南部縣的趙氏中,有一個裔孫進入寧羌州,官銜為“寧羌州正堂加五級紀録十次”。官職後加“級”“紀録”,是清朝的議敘制度,均註冊在案,作為官員獎懲升降的依據。

明末清初,寧羌州作為戰略要塞,屢受兵燹洗劫,破敗荒涼。後來,清軍與王屏藩在廣元、漢中一帶數年的拉鋸式交戰,讓此地受損更為嚴重。

康熙11年(1672),王士禎入川,《蜀道驛程記》中稱:“(閏七月)十三日……次寧羌州。州在亂山中,無城堞……明末流寇小紅狼(張獻忠軍事力量之一股)據之……自寧羌至此,荒殘凋瘵之狀,不忍睹。”“至寧羌州,入北門,四郭皆荒草,縛柴為城門,刺史與城隍同衙。”

直到康熙33年(1694),朝廷實施移民填川后,寧羌州及相鄰的廣元人口漸多,慢慢恢復生機。“州東一百九十里,與川省東北界毗連。崇山深谷中,多未闢……壩州東南八十里由關口、文家坪、漫山坪與廣元東界毗連,山徑一線、四面老林,最為幽峻。”

後來,趙知州有一個叫趙聰(字發揚)的子孫,離開羊鹿坪(寧羌州駐地),另謀安身之所。生性要強的趙聰頂著毛壩河的凜冽寒風,穿過荒涼的林海荊棘,沿河一路南行,探尋落業。

幾經輾轉,趙聰在川陝交界一個叫蒿壩溝的地方,葺戶墾荒,插佔落業。趙聰娶妻,生3男,長男趙天如留居,次子趙天學、三子趙天才均遷居毛壩河。

後來,趙天如又與父親一起遷居龔家溝(今旺蒼縣萬家鄉民主村),一邊墾殖荒地、春播秋收,一邊開辦造紙廠。趙聰父子始終保持著善言信行、雍睦四鄰的良好品德,還常常接濟窮人,憐孤恤貧,因此在新居地聲望漸高,頗受鄰里敬重。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萬家鄉趙家大院牌匾

德紹香山知縣送來鎦金賀匾

《趙氏族譜》記載,乾隆11年(1747),趙天如喜得貴子,取名趙良佐。乾隆60年(1795),年過半百的趙良佐考中恩科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然而卻無緣功名,只能志在守成創業。

其間,趙良佐生二子:趙國璽、趙國清。趙國清生於乾隆43年(1779)二月。趙良佐獲取功名時,趙國清已屆壯年,做了寧羌州吏員。

趙良佐與趙國璽廣置良田,先後購買了龔家溝、白果樹和唐家地的大片上等土地。族譜記載,趙國璽膝下無子,儘管如此,趙氏父子3人很快成就富甲一方的鼎盛之家,名噪川陝。

不久,趙國璽病歿,趙良佐難禁老來喪子之痛,暮年悽切。正當中年的趙國清,即使在官場混得順風順水,但孝道當先,也只能辭退公務,返鄉養親,以盡人倫。

在這期間,趙國清於道光初年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趙家大院,還為嫂子侯氏建造了貞節牌坊。由於牌坊高大雄偉,有人擔心壓了地脈風水,央求趙良佐取消豎立。趙氏父子採納了建議。精雕細琢的牌坊,至今仍被散放在荒草叢生的阡陌中。

道光24年(1844)二月,趙家大院落成,趙國清已65歲,寧羌州正堂(知州)、廣元縣知縣分別送來“惟德是輔”、“德紹香山”的鎦金賀匾。

寧羌州所贈“惟德是輔”,究竟是取“天命糜常,惟德是輔”之意憂患時弊,還是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讚譽趙宅?今人莫衷一是。

廣元知縣所贈“德紹香山”,在當時顯得講政治和講文化。乾隆帝對白居易極為推崇,認為他“實具經世之才”,並倡導所有官員都應以白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為座右銘。

至於壽匾“南極星輝”,或許是趙國清的好友同期所贈。據族譜記載,趙國清生在二月初四,牌匾落款也在二月,可以想見,當時是怎樣的一場盛會。

天地有道而通,家世孝悌相傳,克繩祖武,造福子孫。這是趙家大院透露出的建築文化精髓。

趙國清歿後,後人在碑中對其兩位妻子閔氏、藍氏均以“淑慎孺人”稱呼。而對他,卻稱“醇謹鄉耆”,“乃西陵堡第一富厚人家,趙氏巨族……”所豎墓碑高大宏偉,製作精良,現位於白果樹趙氏墳園。

趙國清共生3子:趙佔元、趙建元、趙吉元。其後人丁興旺,據統計,趙國清一支後人,現已超過200人,分遷多地居住。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萬家鄉趙家大院內景

大院建築川東北明清雕塑大成

唐家地(今萬家鄉西陵村),與龔家溝同屬西陵堡。趙國清曾在唐家地開辦碗廠、木耳場等,故此處又被稱為趙家廠,一直沿用至今。

雖海拔高近千米,屬於高寒的旺蒼北部山區,但這裡四季分明的旖旎風光、祥雲繚繞的毓秀鍾靈之氣,著實令人神往,頗具人居之要。

趙家大院的選址,在萬家鄉西陵村一組梁家山腳下一塊平坦處,大院坐西北而向東南。背靠彎月形的梁家山,山樑垂下5道小山脊,脊脈均歸於趙家院子所在的山間凹地,藏風聚氣,民間稱為五馬奔槽,即呈奔騰狀的五山匯聚一處;左右呈對稱各分佈一圓形小山包,恰似一張太師椅。大院坐落處被稱為燕兒落穴,風水極佳,寓意主人財源廣聚。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萬家鄉趙家大院內景

漁樵耕讀好灑脫

大院前面最近處,還微露起一道淺淺的“一字梁”。當地俗話說:“伸手摸得案,子孫不短欠。”趙國清不佔據這道淺梁,自有他的用意:一是淺梁如壇,他用作練武場,取登壇拜將之意;二是其緊挨居住中堂,懷“皇恩浩蕩、瞻天戀闕”之志;三是講究外洋寬闊,蓄可養千軍萬馬之勢。

除現在盡收眼底的四合院外,兩側還各殘留一座天井。原建築左為書房,右建花園,前天井為外堂。可惜的是,3處建築早已被毀,只留下這可見一斑的華麗中堂。 循著張掛於門楣的“南極星輝”橫匾,推開漆跡斑駁的雙扇大門,四合院裡天井、甬道,舒緩的臺階以及階沿牆體上精美的石雕、挺拔的柏水柱、高大的內堂大門、捲棚、窗欞、畫壁一一呈現眼前。

整個天井用本地特有的龍骨石鑲鋪,中間甬道盡頭,五級臺階直通堂屋。天井暗含道家元素,從龍骨石顏色可見一斑。

上階沿的石梯外側護欄石壁,左為青藍色,右為赤褐色;五級臺階,上端四級為青藍色,底級為赤褐色;甬道左邊為青藍色,右邊為赤褐色。

其寓意,表達了“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清輕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者下凝者為地”的思想。就連大院排水系統的出水口,也採用了蚣蝮造型。

正房建在高1.2米的臺階上,面闊5間,通寬24.5米,通高6.6米,全屋穿鬥結構,正脊磚砌灰塑,嵌以青花瓷片,兩端飾飛簷翹尾。

正房門上至今懸掛“惟德是輔”、“德紹香山”兩塊鎦金牌匾。堂屋正中有一神龕,四腳為獅頭造型,神龕後牆上繪有壁畫。神龕巍巍,香火繚繞,昭穆排序,祖德流芳。

堂屋兩側,整齊地對稱著4扇鏤空雕花木窗,構思獨特,線條明暢,連接精細。中間鑲嵌著喜上眉(梅)梢、鳳穿牡丹等圖案;窗欞下端,是16幅浮雕圖案,如蒙童有吉、黌門試秀、三元報喜、走馬上任,表達房主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嚴子陵垂釣、朱買臣負薪、大舜歷山躬耕、蘇秦懸樑刺股,乃是漁樵耕讀的寓意。

在傳統社會里,漁樵耕讀不僅是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被官場用來表達隱退後的生活,以示閒適與灑脫。

媒体看旺苍|华西都市报:赵家大院 隐逸米仓山的移民迁徙史

萬家鄉趙家大院內景

高樓畫欄耀人眼

8幅木雕,多取材於《文昌帝君陰鷙文》圖案,點綴其間,互補映照。窗欞意象、木雕圖案、彩繪壁畫組合成一幀幀絕妙的畫壁。

門口柱下磉墩,是用本地出產的龍骨石雕刻,質地堅硬、雕刻精美。趙氏族人介紹,原先在階沿上方坨墩,還對應地雕刻了天仙送子和韓湘子渡妻兩尊木塑,可惜被人盜走。

階沿廊道上端,是牛肋紋捲棚天花頂。階沿下的牆體上,又是4幅石雕:麒麟拜壽、天鵝振翅、野鹿銜花、游龍戲水。廊道盡頭,各有一座扶梯,可以緩步登臨走馬轉角樓上的兩側廂房。

廂房分兩層,上層瓊欄各是一溜兒雕花,如兩道長長畫廊。瓊欄與廂房連接一體。

中部,懸掛5幅五子登科木雕:圖案中,除竇燕山的儀、儼、侃、偁、僖五子相繼及第外,還有黃汝楫五子開、閌、閣、誾、聞皆登科,李元章五子裕、彬、珪、佐、潤聯翩登第,墨莊夫人劉陳氏之五子、貴州黃平名門王氏一族五子中榜。

5幅精雕,透析出趙氏父子對科舉的強烈渴望及望子成龍的殷殷期盼。

走馬樓直通入口處的門廳,門廳分上下兩層。上層既是戲樓,又可用於接待賓客、商談議事。在此樓回瞻主居,越過原先置放在階沿的屏風,可洞觀主堂的恢弘、莊重。

兩側廊廡如同兩翼,拱笏著大院。那一份完美的尊貴和莊嚴,足以讓主人平添蕩胸生層雲的成就感。高樓畫欄耀人眼,直曲步廊幾折回。

戲樓下,就是如今懸掛著“南極星輝”壽匾的大院門。

整個院落的雕刻,無論是木雕,還是石雕,都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淋漓盡致地反映出川東北明清時代的雕塑大成。(曾為志 蒲守國 文/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