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馬道巷曾是西安工業重地 文

南北馬道巷曾是西安工業重地 文/左志如

我1949年隨軍入陝,除六年在外縣,已在西安市居住六十年。期間在南、北馬道巷居住長達二十年,西安已是我第二故鄉的居住之地。

初到西安落腳南馬道巷

我初到西安時,落腳的地方就是南馬道巷。

在南馬道巷的東邊,曾有一座西京機器廠,佔地約五十畝,原系楊虎城將軍的軍械廠。西安解放後,這座廠由我晉綏兵工部接收,更名為西北軍區軍械部第二軍械廠。我作為該廠工作人員,在此居住五年。

南馬道巷北起西門,緊依西城牆直到南城牆。當時它的寬度只能並排行走兩輛卡車,名為馬道巷,其實僅是一條砂土路。符合解放初民謠 “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之說。每逢秋雨連綿,廠外泥漿深達腳踝。老工人們買不起高腰雨靴,只得腳踩兩個小木凳捆在腳上來上班。

解放初期,南馬道巷旁邊的城牆已破壞嚴重,大量牆磚被拆走,牆土裸露,從北口到軍械二廠的一公里,在城牆上還有十餘個窯洞,住著一些外來貧困人員。

軍械二廠大門外,過馬道巷就是一個因城牆磚被拆毀形成的大土坡,可爬上城牆。我們每天晚飯後,就從這裡上城牆,登高望遠。南馬道巷中部路東有一條較寬的道路,兩側有白鷺灣、北油巷、南油巷、土地廟十字、五味什字,直通南院門,到南大街。

我們接管的西京機器廠職工有近五百人,當時已是西安最大的機械加工企業。1953年我代替本廠廠長擔任西安機器業同業公會主任的工作期間,對所有西安機械行業的私營企業建立了工廠檔案。幾十傢俬營工廠最大的為義聚泰,不足五十人,最小的只有四五人,加在一起人員、設備、廠地都不及西京機器廠的一半。改制成軍械二廠之後,因老職工多,所以管理水平及技術水平都很高,為西安的建設作出過不少貢獻。它生產的產品不僅有西北地區各級政府、公、檢、法部門懸掛的國徽,還有用於道路建設的壓路機,以及播種機、蓄力水車等農用工具。

在西城坊居住十五年

我與北馬道巷也有緣分。北馬道巷南起西門北至玉祥門,西邊是城牆,同樣挖有不少窯洞,多為抗日時期從河南等地逃難來的群眾居所。從城牆洞向外還蓋了幾間小房,形成一個小院落,也有界街門和簡易門樓。

我是1963年由藥王洞遷居於北馬道巷中部的居民大院,即現在的西城坊小區。當年該小區有新建的四棟四層樓(後加蓋成五層),及由幾十套簡易二層房組成的兩個院落。這是西安市較早興建的居民住宅區之一,系由空軍部隊基建營負責建造,質量甚好,至今那四棟五層樓仍在使用。十多年前簡易樓已拆建成了五六層樓房。

據軍械二廠老職工講,北馬道巷旁邊在楊虎城將軍主政時期也是西安的工業重地,曾建有化工廠、炸藥廠。“西安事變”後停產。

解放後由西安化工局主管轄的西安第二化工廠及化工研究所,以及兒童醫院,是否在這些老廠舊基上改建的,當年我未能留心考察,實屬遺憾。總之,解放前除大華紗廠和幾座麵粉廠外,南北馬道巷算是西安僅有的機械、化工工業基地,後來西安的鋼材、機床廠化工廠等都是1957年以後才興建的。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北馬道南頭還有一大片農田,大有城中村的景色。

改革開放後,這裡逐年建成房舍。這個地方因靠近城牆所以沒有高層建築。當年泥濘不堪的道路,也改造成現在的高級路面,建成了人行道和林帶。前年和老伴步行回舊院看望老鄰居,不禁感嘆,我們在此居住近十五年,都是在泥濘的道路上趟過來的。看現在多好,城牆也修整好了,路也好走了,現在的住戶有多幸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