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朝政府平定“哱拜之乱”得不偿失?

蔓藤的幻想


明朝政府平定“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宁夏兵变的战役,是有明一代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专章叙述兵变的全程,而《石匮书》、《罪惟录》都有哱拜、哱承恩列传来记叙这次事件,除此之外在《明通鉴》、《国榷》、《全边纪略》、《见只编》、《明史》等书中不同程度的记载了这场兵变,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首先我来说说此次兵变的大致经过,平定经过比较复杂,所以简略叙述,重点分析矛盾原因,看看这次明政府平定兵变是否有“得不偿失”之感。

万历二十年的二月,明朝的宁夏镇发生大规模兵变,当时,宁夏镇的士兵刘东旸等人率同党杀死巡抚党馨和副使石继芳,总兵张维忠自缢身亡,将领哱云、土文秀杀死游击梁琦、守备马承光,以副总兵哱拜为谋主,据宁夏城为乱。由于宁夏城紧邻蒙古部,战略地位重要,明廷紧急调集各路兵马镇压叛乱,在宁夏城屯兵月余未下。最后,明军一方面决河灌城,一方面积极对哱拜父子和刘东旸、许朝等人进行离间游说,又击败了支援叛军河套蒙古,引起此次兵变高层的内讧,最后叛乱被平定。

正如题目所见,平定宁夏兵变亦称为平定“哱拜之乱”,《明史纪事本末》也以“平哱拜”为题专章叙述。显而易见,是将此人当作了兵变主谋,那么哱拜为谁呢?各称史书对他的身份叙述倒是非常一致哱拜的身份是蒙古降人,仅举《国榷》、《明史》。

《国榷》万历二十年二月乙酉条:嘉靖中,黄毛虏哱拜得罪于其酋,来降。

《明史·魏学曾传》:嘉靖中得罪其部长,父兄皆见杀,拜跳脱来降。



嘉靖时,正值明蒙战争白热化时刻,明廷正值用人之际,哱拜其人因为骁勇善战,很快就脱颖而出,受到了他的顶头上司王崇古、石茂华等人的赏识,在他们的保举下由游击将军进参将,最后在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的官职致仕。

哱拜在未叛乱之前,确实为明朝抗击蒙古立下了汗马功劳,哪怕在其职业生涯晚期也未曾懈怠,如万历十年,镇压灵州土军杨文遇兵变。“十年,灵州土军杨文遇等弑参将许汝维,而哱拜、土文秀捕斩无遗”。万历十五年,河套蒙古首领卜失兔和庄秃赖以武力要挟明朝,哱拜努力御敌,表现活跃。“十五年,卜失兔、庄秃赖益贪市赏毋厌,哱拜御之益力”。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哱拜在投明朝的前期,多有功劳,再其生涯后期也算是忠于所事,如张岱的《石匮书》虽然骂哱拜、哱承恩狼子野心,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造反前真是“屡立边功,为中朝捍御”,连后来对兵变有推动作用的于万历十七年上任的宁夏巡抚党馨都认为哱拜是“大将材也”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劳模”成为了大明的叛臣,何也?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哱拜这人早就野心勃勃了,其中一大证据就是他

“多蓄苍头军,声言报国,盖不无异志也”,这就有点过分推论了,因为在明朝的中后期将领蓄养家丁是普遍现象,而且后面的这番议论也确实缺乏真凭实据。附图。


但是这不能说明哱氏这个团体真的没有问题,如万历十八年出征青海洮河告急,哱拜之子哱承恩在出征途中看到了沿边诸军不如其所率之军精锐的事实,就心生优越感,欲踵李元昊之故志。(哱承恩确实不是个东西)

承恩赴征抵青海,见云中、上谷军悉尫敝,乃益自负剽悍,暗自忖曰,我比如元昊故事易易耳。

对于这段后半句“如元昊故事”恐怕是没有的,因为真有这想法,哱氏父子大可在洮河之变,宁夏镇军赴援时举事,何必时隔一年。但是,哱承恩的“自负剽悍”恐怕就是实情了。


所以,我就来重新分析一下这件事。

哱拜身为异族出身的将领,明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防备心理的,出于传统的夷夏之分,一些明朝官员就对哱拜很不信任。就如在万历时期,宁夏选调游击入卫,时任兵部尚书的王崇古推荐哱拜,就被张居正否决,哱拜知道后,不得不回避。

例入卫,本兵王崇古欲遣拜,张居正曰:“彼降夷,欲以入卫,何震之有?”拜因自免。

哱拜虽身居高位,难以得到明廷的真正信任。遇到像王崇古这样熟知边事的官员,他们能慧眼识人,提拔哱拜,如果遇到一个有夷夏之分,且严厉苛刻的官员时,那日子恐怕未必有这么好过了,而万历十七年上任的宁夏巡抚党馨就是这么一个人,从史料上来看,张居正对这个人的评语为“其人戋戋小才,刻而且暴”,而其为宁夏巡抚后“性严刻,好箠人,号党八十”,他的严刻也为这场兵变埋下了伏笔。



首先、我来说说他与哱氏集团的矛盾。

一、党馨这位具有“夷夏之分”的官员从心底里就不大看得起哱拜,哱拜估计经常被强力嘲讽压制,心里那是相当的不舒服,记恨在心。

至哱拜,官虽副将,每以降夷凌忽之,衔之久矣。


二、宁夏十九年洮河变起,哱拜不放心土文秀独自领兵,向经略郑洛请求自领一军支持土文秀,哱拜此举在党馨看来显然属于越级上报,轻视上司,就百般刁难。

馨恶其自荐,马嬴老不与易,有余马亦不给,博拜怏怏去。


三、哱拜在出征回来后,党馨追查其冒粮之罪,估计哱拜在平时也不是一朵白莲花,这事没少干。之前王崇古可能对他的这个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回遇到了严查到底的党馨,这就过不去了,史在

“拜益怨望”

再加上他的儿子哱承恩强抢民女被党馨鞭打,记恨在心(这个该),而哱拜的义子哱云和游击土文秀也与党馨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而拜义子千总哱云及游击土文秀,亦以他事衔馨。

所以我们看到党馨在兵变前已经和哱氏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大。像哱氏集团这样拥有雄厚兵力的实力派,在被逼急的情况下,非常容易挺而走险。



其次、党馨与边军士兵矛盾很深。

党馨治军严厉,动辄鞭打,这在上文已经提到,在士兵心里口碑很差,号称“党八十”。但这并不是主要矛盾,主要是万历十九年党馨命令兵士将十七年到十九年所欠银两一次性剿清,未剿清者从月粮等项中扣除,西北边军待遇本来就差,被这么一扣,士兵怨声很大,扣除清单如下。

直接的导火索就是万历十九年二月,士兵党馨扣发士兵的“冬衣布花”,当时正是冬天,士兵的情绪终于爆发,被哱拜稍微一激,群起而怒。

我辈劳苦塞上数年,仅得许许,更夺人刀下食乎?



当时的副将建议外面群情激奋,党馨可先发饷银安抚,却被党馨否决。至此,事情再无回旋余地,兵变酿成。

会镇戍请冬衣布花月粮,久勿给,坐营江廷辅,请给银以安众心,馨曰:“此有挟而求,渐不可长,彼不畏族乎?”


第三、宁夏边军长期有秘密结社的习气,给兵变做了组织准备,据《罪惟录》载兵变之时,众军推刘东旸为会长,会长显然不是军中职位,据此推测宁夏军中应该有结社之风,为兵变做了组织准备。


所以这场兵变看起来是有两个因素爆发出来的,一是士兵和武将确有野心者煽动。二是党馨剥削之下,广大士兵难以承受,最后被激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党馨的苛刻措施激变将士,如果没有党馨的激变,则哱拜、哱承恩、刘东旸等人未必会得逞,这场兵变也大概不会发生,或者规模也不会这么大,这显然是明廷用人不当之过,这是“得不偿失”之一。

哱拜之变尽管最后被平定,但是宁夏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城中叛军作恶,将城中大量百姓财物给蒙古部;另一方面,明军水攻宁夏城,淹没了大量农田,极大的摧残了当地经济。并且这场兵变中的巨大消耗恶化了明廷的财政,这是“得不偿失”之二。


以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明史》、《国榷》、《明通鉴》、《石匮书》、《罪惟录》、《明史纪事本末》、《全边纪略》、《见只编》


论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的武功之一是为宁夏之役。哱拜是个人人名,看名字就知道不是汉人。没错哱拜是蒙古人,从史料来看,应该是兀良哈部蒙古人。兀良哈就是明初帮助靖难的朵颜三卫,和现在狂叫杀光鞑子,皇汉无敌的明粉想象不同的是。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非常喜欢用鞑子,明初有大量的蒙古人反元,而这些蒙古人被朱元璋吸收为明朝开国是出了大力。像朵颜三卫初年是在宁王朱权手上,朱元璋屡伐北元占领蒙古高原大片草场,内外蒙就是明初划分出来的,朱元璋时代明朝在内蒙是拥有大宁卫,开平卫,宁王朱权就驻大宁。但靖难后朱棣坐上龙椅,他对这个老十七宁王非常不放心,就将宁王封地由大宁迁到南昌。而原来大宁,开平等地就直接交给了宁王手下朵颜三卫蒙古骑兵。朱棣这一搞就坑了明朝整个北方边防,本来朱棣打算用朵颜三卫在内蒙做屏障抵御残余蒙古人袭扰。但是没想到朵颜三卫也就是兀良哈蒙古自治后成了两边倒的边匪,反而经常勾结残蒙袭击明朝九边。朱棣一征阿鲁台没抓住阿鲁台,掉头把兀良哈给揍了一顿,指责兀良哈是引寇通匪。所以自始兀良哈就在明蒙之间摇摆,做了夹心。

明中期蒙古出了一个强人达延汗(小王子),他基本统一当时蒙古势力,征服兀良哈部,而哱拜,也就是这个时候,被蒙古诸部当成了“奖励品”给分了,至于哱拜被分到了哪一部,如今已经无法考究,不过,因为哱拜为降人,性格又桀骜,故而为其所属的部落酋长所不喜,大概在嘉靖四十三年至隆庆元年这一期间,哱拜的父兄被酋长所杀,哱拜因为藏在草丛里,幸免一死,跑了,后与三百个同病相怜的人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一起叩塞请降,被当时的宁夏巡抚王崇古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且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将他们编入了明军。哱拜降明后因为骁勇善战,官运亨通,直坐到宁夏总兵官位置,而他的几个儿子也在军中任要职。但哱拜毕竟是蒙古人,而汉人中毕竟也有很多像现在明粉一样皇汉种族主义者。后来的宁夏巡抚党馨就是这么个货色,这货动不动就是非我族类其中心必异。对掌握宁夏兵权的蒙古人哱拜怎么看怎么觉得不顺眼,各种打压挑刺,各种怀疑挑衅。再加上哱拜儿子也确实骄横不法,各种因素一闹,终于将哱拜逼反。他们起兵杀了巡抚党馨、挟持了就藩于宁夏的庆王,震惊西北的哱拜之乱,就这样发生了。

但是哱拜扯起反旗,打算效法宋朝时的西夏旧例,割据宁夏,故而连连出击,攻城略地,连下宁夏四十七堡,消息传至北京,明廷迅速做出了反应,任命三边总制魏学曾为西北总督、总兵麻贵、刘昫率领延绥、榆林、兰靖、庄浪四镇兵马进剿,而梅国桢也在朝廷上大力主剿,并担任监军,同时叶梦熊等人也率1500苗兵、常居敬也率1000浙兵前往,之后又调宣府总兵李如松提督军务,统率四镇军队进剿,先期由魏学曾、李如松、梅国桢三人配合作。

开始明军进展顺利收复不少城池,但是哱拜不傻,他知道以自己力量对抗明王朝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于是哱拜又是花钱又是送女人,引来蒙古人相助。进剿明军一看真正蒙古鞑子来帮忙了,瞬间怂了,要知道俺达汗以来明军边军让蒙古人屠了多次,北京都被围过,所以明军对鞑子们到来,心里是害怕的。

不敢进攻只能据城坚守,但这么一来评叛就变成拉锯战了。时间拖得久,银子花的花花的。明朝中枢皇帝内阁都不高兴。自嘉靖以来明朝国库紧张,这样的消耗战自然不能接受于是万历下死令坚决消灭叛乱。明军是花了大本钱驱赶了蒙古人,摆平了哱拜。细节我就不说了。

我们说下损失,根据《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等于为了这次平叛军费就花了两百万两,这还不算阵亡抚恤,宁夏被蒙古人抢掠,恢复生产的花费,同时对地区安宁的威胁等等。本来一个好好的良将,就是因为皇汉那种傻逼种族主义,引发一场得不偿失的叛乱。


字文渊


“哱拜之乱”便是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

虽然明朝成功平定“哱拜之乱”,但暴露出明朝军政体系中的严重弊端。

一,明朝中后期的以文抑武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二,“哱拜之乱”暴露出“家丁武装”现象,但明朝却无法废除它。将领对家丁武装越来越依赖,万历后期征辽,将领带去的大多是家丁武装,这样非常容易造成将领用兵之重。

三,“哱拜之乱”后,明朝将精锐部队布置西北,起到震慑作用。严重影响到后期的朝鲜之役中,明朝所能支配的军队数量。

四,万历三大征对明朝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因此,虽然这次叛乱,明朝成功平定,但属于黑暗来临前的最后一缕阳光。战乱中所暴露出的弊端,明朝依旧熟视无睹。


五味社


哱拜之乱是原明朝蒙古将领哱拜发动的一场叛乱。哱拜在嘉靖年间降明,积功升至都指挥,万历初被擢升为游击将军,他拥有标兵家丁千余,威福自用,专制宁夏;后来日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巡抚党馨经常抑裁之,并核其冒饷罪,哱拜于是于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十八日纠集部众,举兵反叛,杀死党馨等明朝官员,放火焚烧公署,劫夺符印,开库发银,释放囚犯,抢掠居民;之后更分兵占据城堡,进军各地,并率兵过河,欲取灵州(今宁夏银川吴忠市),并联合蒙古套部以为援助,史称“势大猖獗,全陕震动”。明朝经过几番苦战,才平定此次叛乱。

如果要说明朝政府平定“哱拜之乱”得不偿失,原因无非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哱拜之乱”原本可以避免,但是却不可挽回地爆发,最终也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算民生福祉账:经过“哱拜之乱”,整个宁夏千里焦土,无数财富被河套地区的蒙古势力掠夺,广大百姓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受害甚深,明军采取水淹宁夏城(今宁夏银川市)的战术,损毁破坏的其实也正是本属于自己的城池和建筑。

算军费财政账:平定“哱拜之乱”耗费钱粮200多万两,耗费了无数财力、人力、物力,也只不过让局势回到叛乱前的状态。

(平定“哱拜之乱”的明朝主将李如松)

平定“哱拜之乱”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宁夏之役”,相比维护明朝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中国际地位和安全的壬辰战争以及实现了改土归流巩固了领土的播州战役,

后人中有很多意见认为本次战争并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名列三大征之中只是因为打起来艰难困厄,得不偿失说也是由此而生。

然而,对明朝而言,这种开上帝视角的得失论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从当时来说,平定“哱拜之乱”有其不得不打不得不如此应对的必要性。

路径已经锁定,明朝君臣并没有因为某场战役得不偿失而省下此战役的军费用于另一场更加重要战役的自由度,所以谈是否得不偿失毫无意义。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明代中叶万历皇帝在位时期发生过三次大规模战争,历史上称之为“万历三大征”。其中“哱拜之乱”,又称“宁夏兵变”、“宁夏之役”,这是明万历二十年(1590年)宁夏地区投降明朝的副总兵哱拜发动底层士兵展开叛乱,也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场战争。下面我们就将“哱拜之乱”的大致进程做一个交待。

明代北部军镇

哱拜原是蒙古鞑靼部的一个酋长,因与部落酋长英台吉有矛盾,于“嘉靖中得罪其部长,父兄皆见杀,遂率领部众投奔宁夏官军”,在明朝军队中屡建战功,逐渐升任都指挥使。但哱拜实际上怀有贰心,暗中招降纳叛,蓄养亡命之徒。万历十七年(1589年),哱拜以副总兵的职位退休,其子哱承恩袭为指挥使。新任宁夏巡抚党馨打算彻查哱拜一家及其军队的不法行为,双方矛盾逐渐升级,哱拜为防事发,煽动底层士兵,乘势举起叛旗。万历二十年三月,哱拜与刘东旸杀宁夏(今银川)巡抚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焚毁公署。逼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连陷河西四十七堡,占宁夏为王。全陕震动。只有宁夏参将萧如薰坚守平虏城不投降。

名将李如松

万历二十年三月四日,总督魏学曾恢复河西四十七堡,唯宁夏镇迟不能复,调副将麻贵驰援,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等进行围剿。在明代素有“北李南麻”的两支强将劲旅合攻一处。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总督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采取了兵部尚书石星以黄河之水灌淹宁夏城的计划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万历二十年九月,刘东旸杀土文秀。哱拜自尽,哱承恩等被部卒何世恩擒下,在西安处死。至此宁夏叛乱平定,朝廷祭告郊庙“逆贼荡平布告天下”。

使用火器的明代士兵

据《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的确在给当时的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负担。但是此战明廷坚决镇压,用兵策略基本正确,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分裂势力,巩固了明政府对于西北地区的有效管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大局的稳定。

张廷玉等:《明史》

鲁宏立:《明代万历“哱拜之乱”原因新探》

王雄:《关于“哱拜之乱”》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季我努学社


先问题主这个说法是哪里来的?平叛乱被说成得不偿失,那怎么办?任由叛乱发展下去?



哱拜之乱又称为宁夏之役,是万历三大证之一。哱拜此人是蒙古人,嘉靖年投降明朝,后任都指挥,万历年为游击将军,于十七年以副总兵退休,其子继承他的职位。明朝此时的总兵不过二十来个,可以说大明对哱拜已经非常好了

正德皇帝自封为总兵,可见总兵的地位之高,哱拜的副总兵职位说明明朝待其比较优厚。



哱拜最终走向判乱的原因有二,一:哱拜是个比较狂妄的人,目中无人,冒领军饷的事情都是小意思,哱拜的儿子哱承恩,做出过多次强抢民女的勾当。且哱拜不服从大明的总体战略,俺答汗封供之后,明朝和蒙古总体上走向和平。但哱拜为了个人军功,屡屡去草原挑衅。还在军情危急的时候要挟明朝提拔自己的心腹。



二、明朝官员对哱拜的制衡,在万历17年,新任宁夏巡抚党馨上台后,观察到宁夏各部军队,皆和哱拜有来往,且结为腹心,明史记载。随对哱拜采取了手段,准备治哱拜的冒粮之罪,又以强抢民女打了哱拜儿子二十大板。平心而论,这都不是什么严重的惩罚。新上任的一把手,发现手下铁板一块,自然得扭转局势,不然一把手就得被架空。制衡哱拜,也就是党馨的手段。目的也不是为了让逼哱拜判乱,而是要树立权威。


哱拜身为党馨下属,却比较跋扈,党馨自然要采取措施打压。

但是哱拜此人如同惊弓之鸟,稍被打压就判乱。在判乱中,哱拜还用金钱收买蒙古部落参与进攻,在宁夏烧杀掠夺,造成很大损失。明朝悬赏杀哱拜者,可封侯。最终李如松的统一指挥下,平定判乱,哱拜所属部落被族灭。

明军平定判乱后,由于哱拜造成危害比较大,族灭其部落。

哱拜之乱从万历二十年2月开始,至7月平定,一次小规模战争。耗费200万两白银,在万历三大征中也是最少的。哱拜之乱的主要原因在于哱拜过于骄横,不服指挥,狂妄不羁,作为统兵将领,出现这种缺点,是非常致命的。将军判乱,会导致民众流离失所,丧失生命,所谓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故从宋朝开始,对于统兵将领的制衡非常严厉,党馨对哱拜的制衡手段已经很轻了,但是哱拜还是受不了。哱拜投降了明朝,却不服从明朝的规矩,这是取死之路

宋太祖鉴于武将拥兵自重带来的危害太大,以杯酒释兵权解决了武将问题。



哱拜究竟是真不懂还是假装不懂明朝规矩,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答主认为哱拜被逼反的,这是不读史书或者屁股歪了。哱拜这种佣兵自重的人,在古代太常见,他们心里不会服从任何人,表面上服从那是因为你实力强,一旦你实力不济,就会判乱。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杨应龙判乱和随后的奢安之乱,以及普沙之乱,都是看到中原王朝实力不济开始判乱,造成极大的危害,

反而在宁夏,明末并没有大的判乱,因为判乱的因素早在万历年就解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