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青牛和佛家白马有何典故?

肾掉打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青牛与白马是两个著名的典故,分别象征着道家与佛家。比如唐代有一首《题焚经台》诗这样写道: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那么青牛和白马具体指什么呢?原来这两种动物背后分别是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姓老名聃,本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大概类似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馆长。老子本不想著书立说,因为“道”是不可说的。他看到周王室已经衰落了,便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

当时看守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这一天他看到东方有紫气飘过来,便知道有位大圣人要从这里经过。于是尹喜留住了老子,硬是求着老子写下一部著作,这就是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成语“紫气东来”也是从这个故事里产生的。

当然了,这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另一本道家著作《庄子》可以证明这个故事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庄子·天下》中提到了关尹这个人,认为他是与老聃同一个学派的学者,并将关尹、老聃赞誉为古之博大真人: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庄子·天下》将关尹的名字列于老聃之前,可见他比老聃的年代更早一些,是老聃的前辈。

但是在后人的传说中,这位姓关名尹的思想家变成了关令尹(守关的官吏),他要求老子写下了《道德经》的五千余言。如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后人看到《史记》中“关令尹喜曰”这五个字,便以为这是一个姓尹名喜的关令,其实这五个字的愿意是:“关令尹高兴地说”。于是《庄子》中的关尹变成了后世传说中的尹喜。

这个故事越传细节越丰富,在《史记》中还没有提到老子是骑青牛出关的。刘向在《列仙传》中给老子安排了座驾——青牛车。再后来,老子从坐牛车变成了骑青牛,也许这样的老子形象更为飘逸洒脱吧。

从此,青牛便与老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成为了道家的象征。在小说《西游记》中,这青牛还下界成妖,让唐僧师徒大吃苦头。

白马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据说,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有一天夜里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飞来,在殿庭上飞绕了几圈。汉明帝感觉很奇怪,便在第二天早晨把这个梦讲给大臣们听,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称为浮屠(就是佛陀),就是像您梦到的那个金人”。

汉明帝听了非常高兴,便派出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取佛法。使团一行人从西域请回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用白马驮回了佛经、佛像。

汉明帝很重视这件事,亲自接待两位高僧,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寺”的本意就是官署,比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等。后来汉明帝专门为这两位高僧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汉明帝将僧院取名为“白马寺”,而“寺”字来源于两位高僧暂住的鸿胪寺,后来“寺”便成了中国佛教场所的称呼。

今天,洛阳白马寺的门前还有驮经白马的雕像,永为纪念。小说《西游记》中那匹为唐僧驮经的白龙马,显然也源自白马寺的故事。

青牛与白马,一个是老子坐骑,一个是驮经脚力,本没有关系。但是后世一个传说,却让这两种动物之间产生了关系。

原来,当年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不容易被人接受,佛教徒们便与道家老子拉关系套近乎。他们说,你们中国的圣人不是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吗?其实他到了我们那旮旯,我们这佛教就是老子传下的。你看,我们佛教讲“空”,你们老子讲“无”,是一样样的。

后来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发展得越来越红火。道教徒们竞争不过佛教徒,便利用了当年佛教徒的这套说法,编出了一本《老子化胡经》,详细描写了老子来到天竺教化佛陀的故事。道教徒想用这个故事证明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所以青牛与白马也就产生了关系,当年青牛驮着老子出关,白马又将老子弟子写的佛经驮回了中国。

佛教徒一看,不甘示弱,也编了一个故事,说佛陀派自己的三个弟子儒童菩萨、光净菩萨和摩诃迦叶来到中国教化中国人,儒童菩萨便是孔子,光净菩萨是颜回,而摩诃迦叶就是老子。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道教是道教,佛教是佛教,二者并无关系。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读国学


“风马牛不相及”。

古汉语中“风”是“及”、“到”的意思。

所以这个答案跟字面意思就是一样一样的啊——把道家青牛跟佛家白马放一块儿,是压根不搭边的!


青牛是老子的坐骑


老子骑青牛出关的记载,在最初的史籍里其实是没有的。

比如公认很可靠的《史记》。

《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廼(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

看到没,一个“牛”字也没有。

但到了更靠后一点的年代,“青牛”就出来了。

汉代的刘向在记载道教神仙方志的《列仙传》里面,这样记载老子出关:

“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我想,大概是“骑青牛出关”,有一种更加神秘、更加浪漫的赶脚吧。

再到唐朝的司马贞,写《史记索引》时,不光补充了“青牛”,还补充了“紫气”——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紫气东来”这个成语,就是打这儿来的。

再到后来,后人脑补的老子,不光是骑青牛,还是“倒骑青牛”。

一个须发皆白、遗世独立、怪异又安详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所以,道家的“青牛",就是这样来的。

白马驮佛经

佛教里是有许多动物,各自对应了特殊的象征。

蛇-嗔恨

猪-愚痴

狮子-无畏

马也有对应的象征。

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但是,“白马”,在这里大概指的就是最初将佛经带来中土的白马。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

第二天,刘庄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

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

于是,汉明帝就排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

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使者团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请他们来中原。

两位印度高僧,便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来到了洛阳。

汉明帝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佛寺,名为“白马寺”——正是为了纪念白马驮经西来。

白马寺正是汉地第一座佛教寺院,堪称祖庭。



所以您明白了吗?

“青牛”和“白马”并非为了对仗而产生。

只是在道教和佛教的典故中,恰好出现过这两种动物罢了。


豹小白的杂货铺


道家青牛与佛家白马都有寓意不假。



道家青牛最早的典故,当然就是道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

但是道家有寓意的动物一般都是“龙虎”“蛇龟”“乌兔”,都是成对出现的,而青牛则是单一的,所以在道家青牛因为道祖的关系被称为“瑞兽”。

白马驮佛经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
第二天,刘庄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 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 于是,汉明帝就排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 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使者团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请他们来中原。 两位印度高僧,便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来到了洛阳。 汉明帝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佛寺,名为“白马寺”——正是为了纪念白马驮经西来。 白马寺正是汉地第一座佛教寺院,堪称祖庭。

佛教里是有许多动物,各自对应了特殊的象征。

蛇-嗔恨 ,猪-愚痴 ,狮子-无畏。 马也有对应的象征。 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而白马则被寓为从正道之意马,比如西游记里的小白龙 。

其实道家对于青牛并没有特殊寓意,反而佛家对青牛有一定的寓意。

如佛家禅宗里有一张非常出名的十牛图,它代表了修行者的各种境界。而青牛则被寓为“心”。


赤诚子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即是道家青牛骑出去,佛家白马驮将来,也只是靠这几个字,致得三教流传,同于三光。道家是中国本土宗教,《道德经》是道教经典,中华文明的宝贵智慧结晶,影响深远。佛教是西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宗教,也对中国影响深远。

道家青牛自然指的是老子骑青牛飘然而出函谷关,出关前,老子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旷世巨作《道德经》,然后就不知其所终了,充满神秘。后来青牛也被称为“太上老君坐骑”,为什么是牛的呢?有人说这个牛代表了大地,一种厚德,温和,忍耐,乃是“坤”的象征。实际上也有说法说,青牛未必是牛,乃是上古瑞兽"兕",除了名貌像"牛",其他跟"牛"没有一点关系。相传,兕:状如牛,苍黑,板角。逢天下盛,而现世出。意思是青牛一种长得像水牛的动物,逢盛世将临,才会出现,可惜好想老子的青牛出现时,天下正在前所未有的乱世吧。

白马主要来自白马驮经的故事,主要是东汉汉明帝,夜梦神人,全身金色,绕着大殿飞行,第二天他上朝时问群臣知不知道这是什么神,有人就说这是西方的佛陀啊。于是明帝就让学者去西域求经,用一批白马驮回经书。汉明帝为此还修建了一个白马寺,存放经书,也纪念白马的功劳。于是,就有了白马驮经的典故。这个象征着引进取经引进佛法。后来我们熟悉的《西游记》唐玄奘西行取经,骑得也是白马。所以在佛教中白马有一种殊胜的传法使者的意思。白马驮经之后,佛教来到中国,经过长期演变融和,最后成为了儒释道三家并立,影响中华文明的局面。可以说都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一种源头。


所以,无论是老子骑青牛出关,还是白马驮经西来,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都至为深远。至于大家所说的风牛马不相及、牛头不对马嘴啥的,这样的典故和词语与咱们今天所说的青牛白马是八竿子打不着。


盛唐豪歌李艺泓


“青牛白马”在文献资料中的最初并列,应是在晋人陶渊明所著的《续搜神记》中所记录的一则故事《王戎遇鬼》之中,其大致内容为:西晋人王戎又一次前往友人葬礼,见一鬼告诫他,今后前往丧葬之地,宜乘坐青牛拉的车,或以髯奴御车,或者骑乘白马前往,可消灾避祸。这是目前可循的“青牛”、“髯奴”、“白马”三者同时出现的资料内容,而以上三者,都是汉魏时期非常流行的生物辟邪巫术的载体。

所谓青牛辟邪,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怒特”崇拜——所谓“怒特”,是木精的一种,《录异传》中有记载秦文公曾为修造宫室砍伐神树,树中涌血从并跃出一头青牛入水的故事,自此以秦为中心,产生了以“青牛”为木精、树神乃至春神崇拜的现象,并逐渐被本土道教吸收为祭祀崇拜方式之一。

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中有:“千岁松树……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万岁”;《玄中记》有“千岁木精为青羊,万岁木精为青牛,多出游人间”……均将青牛视为木精、树神的化身,外加有“老子出函谷关骑乘青牛”的传说,故在道家典籍中,多有青牛驱邪、青牛祭祀的内容出现,此为青牛辟邪的典故所出。

至于白马辟邪,的确与佛教神话中的“白马驮经”有关。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等佛教典籍记载,汉明帝曾梦见佛顶光飞行,于是派遣蔡愔及弟子等十人远赴西域求法,蔡愔于大月氏国遇见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后来汉明帝在洛阳建立白马寺用以藏经,是始为佛教东传的第一座中原寺庙。

因为有了驮经的佛法庇护,故而在汉魏时期的志怪小说中,白马也有了辟邪的作用,除了骑乘白马可以辟邪外,《搜神后记》中还有“白马溺(即白马的尿)”也能够辟邪治病的记录。因此青牛崇拜是以地方巫术入道教,又由道教入民间传说的源流,而白马崇拜是佛教入民间传说,并与青牛并成为辟邪载体,两者在诞生过程中实际并无交集。

(更多中国神话及民俗学相关知识,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及问答内容,谢谢通读。)


在下翩竹


道友:不闻大道洞玄经第七篇佛道分说,第三小注内记~青牛踏白马,白马入莲花,一分两世界,黑白皆道家!我编不下去.........



真顽主


老子出关时骑的就是青牛,所以叫道家青牛。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梦见金人自西方来,于是派了两个大臣出使西域,在大月氏国遇见了两个古印度高僧,二人用白马驼着经书来到了洛阳,皇帝于是在洛阳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