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

赛亚超人


白登之围时,韩信就还没死呢!

其实不一定非得韩信,如果刘邦能听娄敬的话,也不致于受到白登之耻。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铁骑大举南下,越过句注山,围攻太原,进逼晋阳。刘邦御驾亲征,在晋阳击退匈奴骑兵。灌婴指挥燕、赵、齐、梁、楚等封国的车骑部队,穷追猛打。胜利在望时,严寒迟滞了汉军的进攻。

是继续追击呢,还是等待来年春暖后再战呢?刘邦迟疑不决。

这时,一份情报让刘邦下定继续进攻的决心。汉军侦知冒顿的大本营设在代谷,若能突袭代谷,俘虏冒顿,便可一劳永逸解决北方边患。刘邦老成持重,连续派遣十批间谍潜入到代谷附近侦察敌情。冒顿将计就计,把精锐部队隐蔽起来,置老弱病残于军中。十批间谍得出相同的判断:代谷守备薄弱,不堪一击。

为慎重起见,刘邦派精明能干的娄敬潜入代谷,作最后一次侦察。

娄敬侦察缜密,断定代谷是个大陷阱。他迅速南返,打算制止刘邦进攻代谷。行至半途,他吃惊地发现,汉军已经倾巢而出了。刘邦等不及了,没等娄敬返回,就下令兵分两路:由周勃、樊哙率领一路人马,进击硰石以北,寻歼被击溃的匈奴残军;自己统领夏侯婴与灌婴的部队,即刻北进,直扑代谷。

娄敬紧急求见刘邦,认为冒顿乃是故意示弱,诱使汉军进攻代谷。他分析说,冒顿继位以来,灭东胡,破月氏,南下吞并楼烦与白羊,占领河南之地,围马邑,降韩王,威震天下。如今大举南下,定会耀其兵威,壮其声势,可代谷却只有老弱残兵,有悖常理,可见其中有诈。

刘邦以军队已经出发,无故回师会影响士气为由,坚持进攻代谷。娄敬拼命阻止,刘邦大怒,咆哮道:“你这死贼有何本事,不过靠着一张利嘴,才混得个官职,居然敢妖言惑众,扰动军心,该当何罪?”下令把娄敬抓起来,投入监狱。

由于不听娄敬之劝谏,刘邦最后倒了大霉,在白登山被匈奴人围了七天七夜。不过,刘邦这个人也有优点,知错能改。当他

从白登山狼狈逃回后,把娄敬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亲自道歉,并擢升为“建信侯”。从这点看,刘邦不失为明君。


君山话史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

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韩信死于公元前197年,而白登之围发生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说发生白登之围的时候,韩信还没死呢……

那如果韩信来指挥这次作战,还会发生白登之围吗?

咱们先从军事角度来看看白登之围具体是咋回事。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为了防备匈奴的进一步南下,就想设置一道缓冲地带。于是刘邦将太原郡和直至北部边界的三十一个县划给韩王信(与击败项羽的韩信重名,因为他被封为韩王,所以史称韩王信)作为封地,作为一个分封的属国去抵御匈奴。可是当年秋天,匈奴来攻的时候,韩王信却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韩王信献出了国都马邑,投降了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

勃然大怒的刘邦,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反击。战役的初期,汉军进展顺利,连续击败韩王信的叛军,以及叛军和匈奴的联军,甚至还击败了冒顿单于的先头部队。此时已经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这样的重要御寒物资要到一千多年后的宋元时代才开始推广。因此,当时汉军士卒自然缺乏足够的御寒服装。普通汉军战士多被冻伤,甚至有20%到30%的士兵被冻掉了手指。汉军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各部队之间也出现了脱节。

同时,刘邦在连胜之后,中了冒顿单于的示弱诱敌之计,产生了轻敌冒进思想。当刘邦亲率先头部队进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30里的白登山。主力二十万汉军则还停留在楼烦、马邑一线。冒顿单于抓住汉军的这一漏洞,调集整个匈奴帝国的三十多万骑兵,将刘邦和汉军先头部队合围在白登山。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情况十分紧急。

后世人绘声绘色地演绎了刘邦脱困的过程:无计可施的刘邦向随行的谋士陈平求助。陈平建议派人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皇后),让她劝说冒顿解围。汉高祖采用此计,派使者用重金贿赂求见阏氏,并送上一幅美女图。使者说“汉朝有这样的美女,现在汉朝皇帝的状况非常困厄,打算把这位美女献给单于,以求脱困。”阏氏见图,担心单于得此美女,夺走冒顿对自己的宠爱,便劝冒顿解围撤兵。她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就算你夺取汉地,可能也会水土不服,无法长住。汉帝被围了七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不如放他一条生路。”冒顿听后决心动摇,于是将包围圈放开一角,汉高祖刘邦这才顺利逃脱。

其实为后世所多为津津乐道的使者与匈奴阏氏对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提及。相反,司马迁强调“其计秘,世莫得闻。”那个对话的版本,出自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家桓谭的《新论》一书。至于桓谭是如何能将一件将近两百年前,当事人都不晓得细节的事情,描绘得如身临其境一般,这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白登之围的记述,同一本《史记》中都展现了不同角度的细节描写,堪称汉匈历史当中的“罗生门”。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

《史记·陈丞相世家》“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史记·韩(王)信列传》“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史记·匈奴传》“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但是如果我们综合各方面历史记述,从军事角度而不是从简单的宫斗角度分析整个“白登之围”。那么,我们就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被后世文人所演绎和想象所层层遮盖的历史真相。

刘邦因为轻敌冒进,与汉军主力脱节,导致整个指挥中枢和前锋被匈奴主力合围。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所带的粮食也要耗尽。在这窘迫之时,刘邦派使者贿赂匈奴阏氏,阏氏劝说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将包围圈放开一角,这些事情都确有其事。但是如果我们只按事情表面的现象去理解,就明显背离了冒顿单于的为人性格和军事常识。

冒顿在当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喜爱后妻所生的孩子,就想废了冒顿。于是头曼派冒顿月氏国当人质,然后却故意发兵攻击月氏国,以此借刀杀人。冒顿偷得了月氏人的千里马,才逃脱了月氏人的追杀。

头曼单于见冒顿如此勇壮,就让他当上了万骑长。冒顿也没说什么,就是制造了一种名叫“鸣镝”的响箭。然后冒顿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出猎时,冒顿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被斩杀了。后来冒顿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随从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再后来,冒顿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随从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最后,当冒顿用鸣镝射父亲头曼单于的宝马,冒顿的随从都没有一个人敢不射了。

这时,冒顿才显露了他的真实目的。当冒顿随父亲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镝射头曼。冒顿的随从神经反射般都随之放箭,于是就射杀了头曼单于。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那个差点取代他的弟弟,杀光了不服从自己的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冒顿刚当上单于,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派使者来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冒顿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又索要冒顿单于的阏氏。结果,冒顿不顾周围大臣的反对和气愤,把自己的妻子也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自然也放松了警惕。过了一段时间,东胡王又来索要匈奴与东胡之间的一块荒弃地。匈奴有大臣认为可以出让。结果冒顿却大怒,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冒顿杀掉了主张让地的大臣,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

可见冒顿是一个性格隐忍果敢,下手毒辣凶狠的枭雄。别人珍视的宝马爱妻,他是说杀就杀,说送就送。只要碍到他了,别说随从大臣,就是后母、异母兄弟,甚至亲生父亲,他杀起来也毫不留情。这样一个枭雄,现在调动了全国的兵力与汉帝国进行战略决战,并且已经包围了对方的整个指挥中枢。他怎么可能因为在他看来可以随意杀掉,随意送人的女人的几句话,就中止这么庞大而关乎国运的军事行动?如果冒顿是这样一个视军国大事为儿戏、耳根子软的人,估计早就死在了月氏国,更别说成为“草原苍狼之王”,建立如此强悍的帝国了。

所以,冒顿主动将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明显是一个反常举动。从心理学角度,当一个人有突然的反常举动,那么他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其实我们综合前面的史料,同时换个角度考虑,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对被包围的刘邦,可谓占据了天时:天气寒冷,汉军非战斗伤亡增多,战斗力下降;地利:将汉军重重围困;人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虽然被围的汉军无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围,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样也无法突破汉军的防御。这就等于,冒顿单于动员倾国之兵,将刘邦和汉军前军包了饺子。但这个饺子夹生了,吃不掉。同时,后续汉军主力也在源源不断地赶来。等到第七天的时候,被包围的汉军、包围的匈奴人、前来解围的汉军主力,三方形成了一个僵持状态。之前占尽优势的匈奴人反而要担心被汉军内外夹击了。

本来冒顿单于也在等待韩王信叛军的支援,但韩王信的叛军却迟迟不到。背叛者从来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韩王信的叛军也是如此。冒顿甚至都开始担心叛军和汉军重新联合起来。因此,冒顿单于的战役决心不可能不发生动摇。但冒顿用兵一贯喜欢用假想欺骗敌人,使敌人出现误判,从而打破僵局占据主动。比如他对付东胡人就各种委屈求全,然后突然一击必杀。冒顿对汉军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汉军的前哨战中,面对汉军战车与骑兵的正面突击,匈奴总是处于下风。因此,冒顿故意进一步示弱于敌,面对着汉朝的使者,故意将精锐隐藏起来,只显露老弱病残。于是成功欺骗了久经战阵的汉高祖刘邦,最终促成了白登之围。

因此,冒顿单于听从阏氏的劝告,主动放开围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个假象和烟雾,背后有着更大的杀招。《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围师必阙”。强调包围敌人时,为防止敌军产生拼死作战的决心,要虚留缺口,以动摇敌军指挥官的意志,涣散敌军士兵的斗志。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时,发动致命一击,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覆灭。冒顿单于够呛读过《孙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残酷的生存竞争无时不刻在教授在他这种战争哲学。

草原上的群居猛兽,如狮子和狼常常会进行类似的围猎。比如狼群捕猎鹿的时候,会先分散于鹿群的四周,全部隐蔽,逐渐逼近鹿群。当靠近之后,一部分狼采取骚扰或追赶的方式,把目标赶往隐蔽好的头狼附近。当鹿奔跑到埋伏的头狼身边时,头狼便开始以偷袭的方式发动必杀一击。一来鹿已经开始慌乱,二则出乎其意料,故而比简单的追赶更加容易获得猎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学会了这种需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群体作战伏击作战方式。13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Ala-al-Dn‘Aa-Malik Juwain)记载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远征国外的历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记载到:“凡从事战争者,必先训练使用武器,必须熟于围猎,如何迫近野兽,如何遵守秩序,如何依人数多寡,包围兽类。

联系冒顿灭亡东胡之前给东胡的“甜头”,从军事角度分析,冒顿在白登之围中给刘邦的这个解围一角的“甜头”,更像是鱼饵。但当时僵持的战局,逼迫着身经百战的刘邦只能硬生生吞下这个“鱼饵”。这时候,陈平的身影出现了。历史上的陈平不是那个后世描写的谋士般的形象。当时他的官职是护军中尉,汉帝国军队里的高级军官。历史上记载的陈平奇计,也不是那个“宫斗奇计”,而是一个重要的战术建议。陈平建议:士兵手持强弩,以战斗队形,徐徐撤出围困。

草原上的哲学,面对强壮的敌人要主动退让,以减少己方的损害。野狼捕猎时也是让开最强壮的猎物,只攻击病弱者。匈奴的哲学更是如此。面对着围而不乱、退而不溃,严阵以待的汉军阵列,匈奴人找不到发动致命一击的契机。同时,前来救援的汉军也赶到了。因此,冒顿单于只能撤兵北返,汉匈两大帝国的第一次碰撞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虽然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双方也在这次碰撞中,体会到了对方的实力。

在正面战场上,匈奴对面汉军的车骑突击处于下风。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匈奴也无法突破其防御,讨到什么便宜。但匈奴则可以通过机动力上的绝对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决定在什么时候打,在哪打,或者通过袭扰、围困来拖垮汉军。

总之,这就是两大势力在不够了解对方情况下发生的一次主力会战。

刘邦如果不是太过轻敌冒进,不管有没有韩信,都不会发生白登之围。

而如果是韩信来指挥作战,就算不发生白登之围,汉匈这种实力对比依然存在。奇谋与决断是无法短时间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实力对比。


冷兵器研究所


强调一下,白登之围的时候,韩信还没有死,人家又活了3年才死的。

先简单说白登之围,那时候一个叫做韩王信的勾结匈奴,想要攻打中原。刘邦就自己带了32万大军迎战,开始打的还是很顺利的,后来刘邦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轻率冒进,被围在白登山7天7夜,最后靠着陈平的计谋,行贿冒顿单于的妻子,才脱险的。

此时的韩信,已经没了兵权,刘邦根本就没带他出来。

白登之围,刘邦真的很丢人,如果换做韩信领兵,刘邦在家休息,绝对不会这样

韩信是什么人物?被称为“兵仙”“战神”,统兵打仗可不是一般将领能企及的。韩信不仅是将领,更是出色的战术家。他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都证明他用兵灵活,善于谋略。

刘邦虽然很牛,但如果真说起打仗,他显然和韩信不是一个层次的。白登之围源于轻敌冒进,这是兵家大忌。如果韩信领兵,刘邦老老实实在家坐着,匈奴的这点小把戏,在韩信面前是小儿科啊。说不定韩信还能将计就计,再打个打胜仗呢。


七追风


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答案是:不能。因为白登之围发生的时候韩信还活着,所以这个问题是个假命题。那么白登之围时韩信在干什么呢,他为何没有阻止白登之围的发生呢?

韩信受到猜忌,被人告发谋反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人称“兵仙”。起初投奔项羽,但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转而投靠了刘邦,受到重用,为其击败项羽,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在垓下之围后,刘邦就趁势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封他为楚王,都下邳。

即便如此刘邦还是不放心,在白登之围的前一年,也就是前201年,以谋反为名将其贬为淮阴侯,控制在洛阳。韩信气愤的说,刘邦这是“兔死狗烹”之举。可见韩信这时在刘邦这里已经失宠了,能保住性命尚属不易,哪敢再向刘邦提出建议,甚至领兵作战呢?

何况韩信对刘邦的做法是很不满的,据《史记》记载,韩信以身体不适为由多次拒绝同刘邦出行,而且耻于同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为伍,不满情绪非常明显。除韩信之外,和他同名同姓的韩王信(受封为韩王,为和韩信区别,一般称为韩王信)同样受到刘邦的猜忌,把他从韩国故地打发到太原以北的苦寒之地去对抗匈奴。

匈奴是活跃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其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实力强大,经常南下骚扰中原地区。匈奴人精于骑射,来去如风,作战方式飘忽不定,让韩王信吃尽了苦头。

前201年,韩王信被冒顿单于重重围困,多次向匈奴求和未果,刘邦派援军前来。援军一到,看他被包围这么久还没啥事,刘邦便怀疑其和匈奴有密约,多次指责韩王信有二心。韩王信自知受到猜忌,死期将至,于是投降匈奴,一同进攻立国不久的大汉王朝。

刘邦求胜心切,遂有白登之围

韩王信投降匈奴,这对刘邦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前200年冬,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刘邦起大军北上平叛。韩王信和匈奴联军被汉朝的战车和骑兵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接连败退,刘邦乘势追击,一直到了平城(现山西大同)。

此时天寒地冻,汉军后勤补给出现了困难,所以刘邦只能速战速决,对方则不然。求战心切的刘邦登上平城东边的白登山视察地貌,勘探匈奴军情。没想到被早有准备的冒顿单于重重围困于白登山上。

汉军衣衫单薄,许多人的手指和脚趾被冻伤,情况十分危急。陈平建议刘邦用厚礼贿赂阏氏(单于的夫人),刘邦应允。阏氏被汉朝的财物冲昏了头脑,于是对冒顿说,我们虽然攻占了汉朝的土地,但一时半会无法居住,再说也没有君主相互围困的例子,我们还是撤围退兵吧。

冒顿经不住耳边风,再加上阏氏的私下安排,匈奴放松了对刘邦的围困。而当时天降大雾,刘邦便趁着大雾徐徐撤回了平城。等到冒顿反映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白登之围解除。

白登之围的教训与韩信的结局

白登之围虽然解除,但给了刘邦两个深刻的教训。一是汉朝初建,百废待兴,国力尚未恢复,不宜与匈奴正面交锋;二是异姓诸侯王不可靠。所以刘邦回朝后立即采取了相应措施。

首先,刘邦认清了现实,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以和亲手段来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为汉朝恢复国力争取时间,咱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其次,剪除剩余的异姓诸侯王。韩王信投降匈奴,让刘邦对剩余异姓诸侯王彻底失去了耐心,于是接连以谋反之名处死了韩信、卢绾、彭越和英布这四个势力比较强大的异姓诸侯王。赵王和长沙王因没啥能力,刘邦就饶过了他们。

而韩信因受到刘邦的猜忌和贬斥,确实有谋反之心。前197年,陈豨叛乱,刘邦前去平叛。而韩信则早早和陈豨暗中商议,只要他举兵,韩信就作为内应。这个消息被吕后得知,便设计把韩信骗到长乐宫中放置大钟的地方,将其斩杀。


石头说历史


刘邦在“白登之围”的时候,其实韩信还在,并没有死。就在“白登之围”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韩信的兵权被剥夺,刘邦并没有杀他,将其将为淮阴侯,后来闲居在家直到公元前196年才被吕后所杀。

公元前201年,封王韩王信叛乱,其实韩王信也叫韩信,为了区分将其称作“韩王信”。此人后来迁到北方靠近匈奴,由于多次与匈奴作战,吃了败仗,私自向匈奴求和,刘邦写信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怕被株连,干脆投降匈奴对抗汉朝。而两个“韩信”也在这一年被人告发谋反,巧的是死于同一年。我认为韩王信叛变多多少少牵连了韩信。后来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刘邦不忍心杀他,从这一点来看,多半是受流言蜚语的牵连。当然,刘邦也怕韩信谋反,但是当时的韩信并没有谋反,所以不好定罪,最后把他放了。

韩王信与匈奴密谋,很快进入雁门关,并攻取了太原郡。公元前200年冬季,刘邦出兵32万军队镇压韩王信。汉军进入太原郡,接连取胜,最后韩王信被打败,逃到了匈奴。此后,韩王信多次与匈奴联合,都被打败。汉军接连取胜,有些骄傲轻敌。刘邦到达晋阳以后,听说匈奴军屯兵代谷,在没有打探对方实力的情况下,贸然挺近。而匈奴将精兵强将隐藏起来,把老弱病残显露出来。汉军派了十余批使臣到达匈奴,见匈奴人都弱不禁风的样子,使者们回去报告说可以攻击。刘邦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匈奴故意隐藏自己的实力,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他建议不要贸然攻击匈奴。刘邦听了他的话,还大骂他孬种。结果,刘邦率领骑兵先到达平城,汉军的军队还没有完全到达。冒顿就在白登山一带设下埋伏,刘邦率领汉军很快进入匈奴的包围圈,结果被冒顿40万大军围困。

韩信是谋战派的代表人物,先不说他是不是“兵仙”或者“神帅”。其实“白登之围”打的就是一场谋战,如果韩信在,估计不会如此的轻敌。韩信绝对很谨慎,也会使用计谋与匈奴对战。而不会向刘邦那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贸然进攻对方。所以,韩信领导汉军进攻匈奴,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多半不会出现“白登之围”的情况。当然,我们只能猜测,但是韩信也是善于谋划的人,比起经常吃败仗的刘邦,韩信在军事上绝对可以秒杀刘邦。只是,历史并没有给他任何机会。最后韩王信策动陈豨造反,陈豨又策动韩信谋反,两个“韩信”最后都死了。一代天才,还没有尽其才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谋士说


大家好,我是老王。

首先,题主,刘邦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在白登时,韩信还没有死。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韩信是公元前196年死的。

白登之围之前,刘邦刚把韩信给抓了,贬为淮阴侯。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杀了项羽的旧部将钟离眛,去陈谒见刘邦。刘邦趁机抓了韩信,但是没有杀韩信,只是改封他为淮阴侯。从此以后,刘邦再也不信任韩信。韩信也知道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也称病不上朝,不跟随刘邦出行。

韩王信联合匈奴反叛大汉,刘邦帅32万大军征讨。此时,韩信肯定是去不了的。原因有三:

第一,韩信已经得不到刘邦信任。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就装病了。韩信也怕被刘邦再抓到什么把柄,所以不敢去跟着刘邦出征。(韩信不去给刘邦打仗)

第二,韩信除了在围困项羽于垓下,都是独自领兵。刘邦不会拉着韩信一起攻打匈奴,刘邦和项羽容易意见不合,反而涣散军心。(刘邦不敢带着韩信当参谋)

第三,刘邦怕韩信谋反。大汉建立以后,刘邦一直在铲除异姓王势力。白登之围前,刘邦刚贬了韩信,韩信正恼恨刘邦。所以,刘邦不敢让韩信率领大军平叛,攻打匈奴。万一韩信临阵倒戈,这样的“战神”肯定能把刘邦给灭了。(刘邦更不敢让韩信独自领军出征)

回归正题,如果真让韩信去打匈奴,能赢吗?

我觉得,有点难,但是也不会像刘邦这样败的很惨。

有点难,是因为匈奴当时太强大了。冒顿单于拥有40万大军,而且基本上都是骑兵。而,汉初年,大汉实在太穷。史书有史记载的,宰相大臣上朝,没有马匹拉车,是牛车。皇家想找到一色的马匹充数都找不到。而匈奴,正处于实力最强的阶段。秦始皇能打赢匈奴,是因为当时秦军实力最盛,秦军弓箭刚好能破匈奴骑兵!中原对游牧民族骑兵作战,必须在中原国家盛世,以强打弱才行。

但是,韩信基本不会败,应该会惨胜。韩信有过以弱胜强的战绩,是出了名的“谋将”,肯定不会冒进,更不会被围困在白登。


勇战王聊历史


感谢您的提问:我的答案是即便韩信不死,刘邦也无法避免白登之围。您的出题意图是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作为刘邦帐下第一勇将,他绝对会是匈奴的对手,可以护住刘邦安全。您的想法与事实有很大出入:1.当时韩信是叛军,正是他与匈奴人结盟的,刘邦来征讨的就是他们。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

2.即便韩信不是叛徒,他也不是匈奴的对手。游牧民族的厉害,全部以骑兵为主,汉人被欺负的不是一年两年,秦始皇這样的主,手上有白起、王翦、蒙恬,也只能在胜利后,筑起万里长城来被动防御。韩信的军队毕竟是步兵居多,再加上刘邦一直都防着他,处处刁难,韩信的势力无法壮大。所以韩信与匈奴交战,败多胜少。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秋季,冒顿单于亲率军队,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韩信只得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


文刀山高


首先我们要了解白登之围的细节。


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发动叛乱,与匈奴勾结想要拿下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后妄想一举拿下叛军,追至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汉高祖困于平城白登山,长七昼夜,性命堪忧。后陈平用计,通过冒顿单于的阏氏的说情,才使得汉高祖脱险,史称“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差点让华夏文明毁于一旦,让刘邦认清了匈奴武力的强大,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那么韩信所在能否避免白登之围呢?

我想以韩信之才是一定能够看清匈奴的诱敌之计的,但是能否避免白登之围那就另说了。刘邦亲自率领大军,不断的胜利已经冲昏了头脑,当时冒顿将其精锐隐藏起来,只显露出老弱病残,无需韩信之才,就连刘敬都已经看出来了,奉劝刘邦不可冒进。结果怎么样呢?刘邦骂他““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


事实证明,当时已经没有人可以挡住刘邦剿灭匈奴与叛军的决心,韩信若在一定会挺身谏言,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刘邦会听从他的计策吗?要知道“此一时彼一时”,刘邦已经不是与项羽争霸时候的刘季,而是高高在上的高祖。因此对于韩信能否避免白登之围,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少侠看历史


不可以避免,要不是韩信里通外国,冒顿单于还真不见得敢率领大军南下。

要说韩信也是很悲催的,本来他的封地在中原地区,但是刘邦统一天下后,wield防止他造反威胁到自己,就将韩信封到了代地,都城在马邑。这个地方紧挨着北方草原,早在春秋末期的时候还是北方狄人的土地。当赵国将这里的狄人国家吞并后,马邑就成了重要的产马地,同时也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堡垒,赵国著名将领李牧就曾经常年镇守在这里抵御匈奴人。

而马邑也是匈奴人南下的重要桥头堡,取得马邑后,匈奴大军可以顺利南下,威胁到汉朝中原腹地。所以,这里也是匈奴人非常垂涎的地方。汉武帝时期围绕马邑设下的马邑之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韩信被封到马邑之后,无疑处于匈奴人和汉朝对抗的最前线。而此时,汉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局面让汉朝上下无力抵御北方蛮族。于是,韩信就在孤立无援的情形下独立对抗刚刚统一草原的匈奴人,显然这是勉为其难的多次在对抗匈奴中的作战不利,让韩信被刘邦严厉的斥责,韩信一气之下就投降了匈奴人,成为汉朝有记载的第一个叛国者!

马邑的失守,让整个北方陷入匈奴人的威胁之中,靠近马邑就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封地代国,刘仲一看不好就跑回了中原,因为抵抗匈奴不利被将为合阳侯。

面对匈奴大兵压境,刘邦只好亲率大军北上抵抗,这才有了白登之围。可见,如果韩信给点力能在马邑击败匈奴人,就不会有白登之围了。


历史风暴


首先白登之围时,韩信还没有死。白登之围发生在公元前200年,而韩信是在公元前197年才死去的。那当时韩信在干嘛呢?

先来看看白登之围一年前,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有人向刘邦举报说韩信谋反,于是刘邦就采用了陈平的计策,将韩信拿下,后来刘邦将韩信给放了,但是将韩信从楚王贬为了淮阴侯。至此之后,韩信深知刘邦畏惧他的军事才能,害怕自己谋反。于是就常常假装称病,不去朝见也不跟随刘邦作战。


所以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此时刘邦对韩信已经失去了信任。万万不可能再让韩信领兵去攻打叛军和匈奴。

因为此时如果让韩信再次率领30多万大军去攻打匈奴,那么刘邦之前所做的一切削弱韩信的军权和威望就会功亏一篑。并且之前刘邦已经显露出想除掉韩信的念头,此时要是让韩信手握30多万大军,可能一举谋反威胁到刘邦自己的地位。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里涉及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人物——韩王信。韩王信原名和大将韩信(我们认识的韩信)名字相同,为了和韩信区分开来,所以一般都称“韩王信”。

韩王信被刘邦封为韩王,封地在颍川,那里靠近匈奴的边境,之后匈奴带兵攻打了韩王信,由于实力悬殊,最后投靠了匈奴。


于是公元前2000年(汉高祖七年),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前去平定叛乱和匈奴。一开始刘邦大获全胜,将叛军都平定下来,甚至多次打退了匈奴。

由于刘邦节节胜利,觉得匈奴不过如此,产生了轻敌的思想。之后刘邦到达代古,此时匈奴首领冒顿将精兵强将都隐藏起来,只让一些年老体弱的士兵驻守,刘邦派人多次探查,认为可以攻打下来。但是随行的娄敬却说可能是陷阱不宜轻敌冒进,但是刘邦火了,一路上我节节胜利,现在敢胡言乱语阻碍我大军,于是将娄敬关起来,准备自己凯旋后处罚。

结果刘邦中了埋伏,冒顿指挥40万匈奴大军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整整被围住了7天,外无援助,内无粮草。最后刘邦听从陈平的意见通过贿赂冒顿的妻妾,才最终兵败而走。此后,刘邦就通过和亲的方法,并且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财物和粮食,来换取各自的稳定,以此来缓和关系。



如果此战由韩信来统帅,那么战争的结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首先,战国时期名将李牧曾大破十万匈奴。之后,秦朝时期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复不少失地。震慑匈奴数十年不敢进犯……

而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军事能力是毫无疑问的顶尖水平。有之前的先例,加上韩信善于用兵,可以说如果是韩信率领32万大军去攻打匈奴,结果一定是匈奴惨败,更不可能有白登之围这一说法!

可惜,时局造英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帮刘邦打完天下,却不得刘邦信任,凄凉而死。可惜一代英才,最后却毫无用武之地。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点赞,喜欢的朋友还可以点击一波关注。

我是小夏,用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带来不一样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