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北斗星NO1


这其实是不得已之举。

人皆有私心,正常情况下,皇位从来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可是这种情况,在赵构这里行不通了。

因为靖康之变,金军灭北宋,除了徽钦二帝,北宋宗室也被一网打尽,赵构因为不在京城而逃过一劫,成为硕果仅存的太宗血脉。


赵构继位时还很年轻,按理来讲,他生十个八个儿子也不存在问题,可是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

金军灭亡北宋之后,发现还有这么一个漏网之鱼,于是开始搜山检海捉赵构。赵构怕啊,一路逃亡,曾经都逃到海上去过,如果不是岳飞、韩世忠等人,赵构估计无法幸免,会迎来父兄一样的命运。

在逃亡的过程中,有一天他正在行房,士兵仓促过来奏事,赵构以为是金兵来了,惊惧之下,得了不育之症。

这个时候,他是有太子的,可是太子后来也被惊吓而死,就这样,赵构绝了后。

继承人这个问题,赵构不得不开始考虑了。因为靖康之变,他的选项就只能追溯到太祖后人这一脉。


因为烛影斧声这个悬案,太祖子孙未能继承大位,开始流落民间,与百姓无异。也因此,他们得以逃过一劫。

于是就开始海选,最终选了两个人,养在宫中。其中一个,就成为了后来的宋孝宗。

继承人问题解决了,那么,为什么传位会提前二十多年呢?

其实赵构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活到八十多岁,他已年近花甲,从登基以来,他一直活在心惊胆战之中,既然已经没几年好活,后面这几年,他希望轻松一点,做皇帝,他已经做烦了。

我们知道,南宋与金之间,是一种臣属关系,作为南宋的皇帝,赵构得跟金世宗叫叔,可金世宗很年轻啊,比自己小太多了,赵构不甘心,自己已经窝囊了一辈子了,老了还不能保留一点颜面吗?


出于这个顾虑,那干脆传位,让现在的太子去叫叔,这样,在辈分上,他就可以避免这种侮辱。

综合这些因素,赵构提前传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浮沉于史




答:这里面包含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第二个,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

先回答第一个。

原本,赵构是有生育能力的。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赵构的妃子潘氏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生下一子,取名赵旉。

赵构对这个儿子爱若珍宝,儿子尚在襁褓中,他已迫不及待地拜其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30年),统制官苗傅和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软禁了赵构,扶持只有三岁的赵旉当皇帝,改元“明受”。

“明受皇帝”在位时间只有26天,就被宰相张浚和大将韩世忠、张俊等人废黜,赵构成功复辟。

赵构重登帝位,封“明受皇帝”为“魏国公”。

但这位“魏国公”命短,因宫女疏忽,受惊吓而死。

赵构悲痛欲绝,杀了宫女,追封亡子为“元懿太子”。

有趣的是,元朝末年,小明王韩林儿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追谥这位“元懿太子”为“靖文元懿殇孝皇帝”,建庙,称宋简宗。

赵构漫长的一生中,所生育的儿子就唯有宋简宗一人而已。

究其原因,是建炎三年(1130年)二月三日,金将耶律马五率军夜袭扬州时,赵构正在行宫寻欢作乐,闻报金兵已至,“惧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此后,赵构遍寻天下名医,却再也没能产下一儿半女。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金兀术废黜了伪齐刘豫,放出声音,说要立宋钦宗赵桓的儿子赵谌为皇帝,定都北宋旧都汴梁,另建“北宋”,和赵构的“南宋”叫板,一争天下正统。

赵构阳痿不育,无儿无女,他的南宋朝廷,给人的感觉,就一个没有将来的朝廷。

要粉碎敌人的阴谋,就必须定立皇位继承人,以安民心。

论理,赵构要定立皇位继承人,就应该在自己的亲子侄辈中找,即在宋徽宗一脉中去找。

但,宋徽宗这一脉,除了赵构本人,其他基本上都在靖康之难中被一网打尽了。

那就只能从其他支系中找了。

赵构前思后想,最后决定从太祖赵匡胤这一脉中挑选继承人。

当年赵光义既得到了哥哥赵匡胤的帝位,就没想过要将帝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世间传言说,金主吴乞买是赵匡胤转世,专为平辽灭宋而来。

赵构觉得,只有把帝还给赵匡胤的后人,才能延续宋朝的国祚。

他说:“太祖以圣武平定了天下,偏偏子孙不能享有帝位,时过境迁,零落可怜,我现在就选取他的后人过继为我的子嗣,以告慰他在天之灵!”

还有一种说法,即《异迹略》中记载,宋太祖托梦赵构,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

除了迷信方面的因素,从实际效果来看,赵构传位给太祖后人,也收获了许多士大夫的点赞,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赵构的禅位时间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此年他才五十六岁,正值盛年,而且身强体健,后来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八十一岁才心满意足而逝,的的确确是“提前”退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须知,赵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逃跑皇帝”,稍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谋取逃跑计。

禅位期间,金人已经撕毁和约,频繁剽掠。

赵构禅位的主要原因是要拿继位的宋孝宗为挡箭牌,以便于自己轻身逃跑。《朱子语类•高宗朝》记:隆兴元年(1163),即赵构禅位的第二年,南宋军队打了败仗,赵构两股振振,“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时刻准备着逃跑。

赵构禅位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自己之前奉行了投降路线,面对金人的侵扰,实在下不来台,有意让宋孝宗上台帮自己擦屁股,给岳飞昭雪。

以上所述,便是宋高宗赵构“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的全部原因。


覃仕勇说史


宋高宗赵构自己的亲儿子在靖康之役中被杀,后来赵构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一次正和妃子亲热,突然金兵赶到,赵构吓得赶紧扔下妃子,吓得飞跑,结果就落下了不举的毛病,以后在抗金的过程中,也是风餐露宿,老是跑路,人称跑路皇帝,他也在恶掠的环境中的了不育症!后来他又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太祖一系列了呢?原来赵构在和金国谈判中他有机会接回徽宗钦宗二帝,但是他没有接回来,为了保住自己皇位,是自己父兄客气他乡,他受到了太宗系皇族的谩骂,他怕将来把皇位给太宗系皇族,以后反攻清算他就麻烦了,他就把皇位给了太祖系的一个孩子,这时候赵构也60多岁了,那孩子也30多岁了,他怕熬的时间长了,那个孩子忧愤而死,就提前把皇位传给了宋孝宗,自己做太上皇,但是依旧干涉内政,再一个赵构也怕别人暗杀自己,自己目标太大了,让儿子做皇帝,替自己做挡箭牌!赵构结果活了81岁,是皇帝里为数不多的高寿皇帝!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回答,谢谢!



翠楼看天下


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禅位于他的养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昚。时年55岁。此后,他又整整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死时80 岁。

赵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赵光义一族人在靖康之变中死亡殆尽。赵构又无子嗣(有一子早夭),故传位于其侄赵昚。

可他为什么正当盛年时便退位呢?原因试分析如下。

一,畏惧金人。退居二线,金人进攻时便于出逃。

二,绍兴和议,对金纳贡称臣,有耻辱感。

三,倦于政事。

四,对岳飞之死有所悔悟。自己不便翻案。让赵昚去完成为岳飞平反昭雪之事。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诏书反映了这一点。

欢迎点评。


WM晓奇


高宗除了避敌,也为权力的顺利交接。

宋高宗一生出现过两次禅让,第一次是“苗刘兵变”,被迫禅让给三岁的儿子赵旉。

第二次是主动禅让给养子赵昚,即为后来的宋孝宗(赵旉三岁夭折)。

宋高宗主动禅让原因如下:

一,完颜亮即位后,撕毁合约,南下侵宋。宋高宗原计划出海避敌,结果被群臣劝住,不得不亲征,勉强抵御住金国。后完颜亮死于兵变,虽然金兵退去,两国关系和缓,但绍兴和议显然不复存在,为避免金国再次南侵时,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太上皇身份出海避难,效仿宋徽宗和宋钦宗,宋高宗退位。

二,宋高宗无子,赵昚作为赵匡胤血脉,显然与皇位无缘,为保证权利的和平交接,主动退位更加妥当。而且还可以施恩给赵昚,宋高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退位时,赵昚已经三十六岁,是年龄较大的皇储,提早传位,可以消除赵昚心中对高宗的怨怼。


五味社


北宋的开国,并不光彩。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发动“陈桥兵变”上台的,抢了老上司--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宗训的皇位,当时周世宗柴荣才去世一年,儿子柴宗训年仅7岁。

北宋立国之时,内忧外患,中华大地已经乱了一百多年,从唐末到宋朝开国,53年的时间,中原王朝历经了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全部是短命王朝。

赵匡胤登基时33岁,长子赵德昭10岁,鉴于历史教训,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万岁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万岁之后”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再把皇位传还给赵匡胤的儿子。保证宋朝始终有年长的皇帝坐镇,以免陈桥兵变重演。

这个天才设想就像计划经济,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讲到计划经济的好处时说:社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不浪费。

但皇权岂能如此随意摆布?赵匡胤确实传位给了弟弟赵光义,尽管当时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但是,赵光义当上皇帝后,改变了游戏规则,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从此皇位就一直在赵光义家传下去。

一百多年后的1127年,北宋发生“靖康之变”,金朝势如破竹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后,将北宋皇室近亲、王公大臣3000多人全部掳去东北,赵光义的子孙大多被掳走。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当时不在开封城内,侥幸逃脱,成为大宋皇位最合法的继承人。


不久,赵构在河南商丘被拥立为新皇帝。之后,赵构被金兵一路追赶,最远到了温州,并在海上避难四个月。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英勇抗敌下,赵构逐渐稳住了局势,在杭州站稳了脚跟,并对金采取和议政策。1141年除夕,赵构为换回被金朝掳走的母亲韦太后,与金兀术做交易,杀死了名将岳飞,换回了母亲。这事真是做的缺德。


赵构曾经有一个儿子,叫赵旉,3岁那年夭折了。赵构也失去了生育能力,宋氏江山今后谁来继承?按照礼法,应该是从皇室血缘亲的人中选择。这时候,赵光义的许多后人都被掳走,但还是有幸存者,赵光义的孙子赵允让就有不少后代,这一支本可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进行选择。这一支与赵构同辈的后人,在血缘上与赵构已隔了四、五层关系,堂堂兄弟的样子,血缘也不亲了,相当于是农村一个村的族人。

赵构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从赵光义的后人中选择继承人,而是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伯”字辈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伯”字辈是赵匡胤的七世孙,算赵构的侄子辈,辈份合适,但血缘上已隔了七、八层,反正都算是一个村的。


赵构从中选择了两个人养在宫中,一个叫赵伯琮,另一位叫赵伯玖。赵伯琮性格温和、恭顺,赵构对他很满意,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55岁的赵构以“倦勤”为由,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当太上皇。赵昚成为宋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孝宗。此后,南宋皇帝都是赵匡胤的后代。

宋孝宗


赵构为什么为什么选疏弃亲?后世对这个问题多有争议。我认为原因有多种,首先赵构没有儿子、没有亲弟弟、甚至没有堂弟,选隔了四五层和隔了七八层的宗室,没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一个村的。根本原因在于,宋太宗赵光义及其后人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将皇位传还给赵匡胤家,后来发生“靖康之变”,赵光义家几乎遭遇灭门之灾。饱经磨难的赵构已对天命有所领会,开封城破、宗室被掳,足知天命有在。遭此大难,必是天谴。还是将皇位还给人家吧,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


赵构禅位后,同意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同意宋孝宗北伐。当初兵荒马乱打不过金朝,如今经过30多年的治理,积累了国力,那就打吧!只是很可惜,还是失败了。

赵构替自己的祖上完成了皇位交还工作,总算心安了。赵构命长,直到1180年才去世,活了80岁。


坐看东南了


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着:

宋高宗选太祖七世孙赵昚有如下几个原因:①高宗本身有一个儿子即元懿太子赵敷,因病夭折,自己也因为在扬州时正在行乐时,忽闻金兵杀来,落下个不育症,彻底绝了后。②"孟后感梦”,史载"孟太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至于梦的内容没有详细记载。③当年流言蜚语不断,人们议论太宗的得位不正,以至于有了靖康之乱,皇室近族被金人一网打尽(当然远房的太宗后代散落江南的也不少)

,是上天报应。群臣也一再上表,请择太祖后代贤者立之④高宗可能是也有自己的考虑,若选太宗之后,继承人可能是会觉得理所应当,选择形同平民的赵昚,一定会感恩戴德,也便于控制。高宗于是:"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第二个问题,绍兴三十二年,时年五十六岁的高宗主动退位,史称"绍兴内禅”。高宗是历史上少有时几个主动禅位的帝王,高宗从二十一岁即位至"海陵南侵”的三十六年,经历过多次逃路的事,一度曾在海上漂泊几个月,做梦都担心金人的捉拿,也曾经过"明受之变",已对帝王的生涯厌倦了,他当时的年龄在古代皇帝来说,已是高寿。最关键的一个他说不出口的理由是,"绍兴和议”时除了称臣纳贡外,宋主对金主是叔侄关系,如遇金使送到国书,刚需下殿迎接(也有皇帝跪接一说,史上没有记录),已经五十六岁的高宗怎么愿意向小自已近二十岁的金世宗完颜雍称呼叔叔呢。


史海漫游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禅位于他的养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昚。时年55岁。此后,他又整整做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死时80 岁。赵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赵光义一族人在靖康之变中死亡殆尽。赵构又无子嗣(有一子早夭),故传位于其侄赵昚。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首先,宋高宗所谓的孟太后托梦必须传位给太祖后人都是他的借口,他对太祖一系早年间防范的非常严;宋太祖嫡系主脉燕王系的赵子崧,靖康年间起兵勤王,被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重用,封为东南道都总管。可是因为一则“太祖后人当有天下”的谣言,赵构继位后立刻找了一个借口把宋太祖最根正苗红的后人赵子崧发配到岭南,最后赵子崧死在了岭南。


宋高宗一生出现过两次禅让,第一次是“苗刘兵变”,被迫禅让给三岁的儿子赵旉。完颜亮即位后,撕毁合约,南下侵宋。宋高宗原计划出海避敌,结果被群臣劝住,不得不亲征,勉强抵御住金国。后完颜亮死于兵变,虽然金兵退去,两国关系和缓,但绍兴和议显然不复存在,为避免金国再次南侵时,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太上皇身份出海避难,效仿宋徽宗和宋钦宗,宋高宗退位。


蓬安全搜索


宋高宗选择传位宋孝宗绝对不是什么良心发现,更不是什么还位给赵匡胤一脉,他选择传位宋孝宗纯属天性凉薄的赵构又一次自私自利的表现。


为什么说宋高宗传位给太祖一脉的宋孝宗是他自私自利的表现呢?


原因有几点。


首先,宋高宗所谓的孟太后托梦必须传位给太祖后人都是他的借口,他对太祖一系早年间防范的非常严;宋太祖嫡系主脉燕王系的赵子崧,靖康年间起兵勤王,被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重用,封为东南道都总管。可是因为一则“太祖后人当有天下”的谣言,赵构继位后立刻找了一个借口把宋太祖最根正苗红的后人赵子崧发配到岭南,最后赵子崧死在了岭南。


其次,并不存在所谓宋太宗后人都被掳掠到了东北,赵构不得已才立宋太祖后人的情况。


是,宋徽宗儿子里只有赵构一个人渡过了长江,这不假。但是这不等于宋太宗所有的后人都被抓走了,事实上宋太宗第四子,宋英宗生父濮王系至少还有两位王爷及其家眷随赵构南渡,分别是嗣濮王赵仲湜、齐安郡王赵士亻褭,他们的子女少说也有好几百,还有不少没有王爵的太宗一系的后人。


另外,宋太祖嫡系燕王系,世袭安定郡王(北宋只有两家王爵可以世袭,安定郡王是其一)系也有一大堆人南渡,毕竟安定郡王可没绝嗣。


这里岔开说一句,为什么说宋太祖的嫡系是燕王系。宋太祖两个儿子,分别是皇后所生的嫡子燕王赵德昭、生母不详的庶子秦王赵德芳。所以从嫡庶来说,燕王系才是宋太祖最正宗的后人,事实上从燕王系安定郡王可以世袭罔替就能看出,北宋太宗系也是默认燕王系为太祖嫡脉,不然为什么不让秦王系世袭?


最后,为什么宋徽宗会选择宋孝宗呢?


原因很简单,赵构当时虽然唯一的儿子死了,但是他并不死心,还寄希望于将来万一生一个儿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不愿意立势力庞大的太宗濮王系和太祖燕王系,怕将来万一有亲儿子,这个临时儿子有生父一系支持也不好办;第二点,就是宋英宗搞出来的濮议,所谓濮议就是宋英宗想立自己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为皇考(父皇)所引发的的一系列政乱,赵构也害怕找濮王系和燕王系的小孩子做临时儿子,将来自己死后,这便宜儿子也给他来这一手,把他从父皇变皇叔。


所以,他一定要选一个没有什么势力,方便他操控的小宗子弟为嗣子,所以最后他打着“还政太祖”的招牌选的两个嗣子都属于小宗。宋孝宗生父赵子偁,只是个从八品的小官,还是太祖庶子秦王赵德芳后裔;另一个赵伯玖生父赵子彦,身份更差,是一个从八品的武官,连是太祖哪一支后裔都说不清楚。


为什么说他传位宋孝宗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呢?


因为他这么做严重违反了封建王朝宗法继承制度,古代皇家宗法继承制度是立嫡不立长,立近不立远。而赵构为了自己的小算盘,把所有的规矩都破坏赶紧,他身为太宗濮王系后人,在濮王系有大批后人南渡的情况下,刻意选择传位太祖系,这绝对是不孝;同样,他放着自己祖宗钦点的太祖嫡系燕王系后人不传位,选择太祖庶子秦王系后人传位,这是不义。


赵构在传位问题上不孝不义,这不是自私自利又是什么呢?


克罗采和春天


话说公元1129年初的一个晚上,刚刚跑到扬州过上几天安生日子的宋高宗赵构,正在跟妃子亲热,忽然房门被擂得山响:“大事不好了,金兵打来了,皇上咱们赶紧逃命吧!”这次真不是手下谎报军情,拔离连、乌林、泰欲、马五带着五千金兵轻骑千里奔袭而来,没逮住赵构就烧了扬州。、

这就要了亲命了——谁都知道赵构这个时候是万万打扰不得的,着急忙慌穿上衣服逃命的赵构就落下了一个病根儿,这病大家都知道,咱们就不说了,反正是不管他怎么努力,都生不出孩子来了。

其实赵构原本是有一个儿子五个女儿的,在靖康之变中,五个女儿(三个两岁两个四岁)都被金兵抢去了,两岁的都死在了北去的路上,四岁的都被送去了“浣衣院”,最后不知所踪。而那个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更倒霉,虽然刚会说话就被封为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可见宋朝制度有多混蛋)。刚刚三岁,又造反的苗傅和刘正彦“捉去当了皇帝”,结果苗刘被韩世忠干掉了,宋高宗这才“复位”,而三岁的赵旉则因为“宫女不小心使他受到惊吓”,夭折了。

于是宋高宗赵构一生当了两次太上皇、亲生儿子赵旉只做了二十六天皇帝。我们可以相信,赵旉不是赵构授意干掉的,因为他就这么一根独苗,赵旉死了,他也就真的绝后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赵构眼看着自己再不能重振雄风,就琢磨着从宋太祖赵匡胤那一脉找一个人做继承人——这一年是公元1132年,赵构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就想找别人当继承人,那时知道自己这辈子也生不出儿子来了。为了避免找来的继承人是自己的兄弟辈甚至爷叔行而自己不好当太上皇,赵构规定:只能从太祖皇帝的七世孙里面找(赵构是宋太宗六世孙),这样找来的就只能是自己的侄子,乱不了辈分。这一海选不要紧,可真看出老赵家生育能力强悍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还自由地活着的,居然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个,一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团!

这一千六百多人就是吃,也会吃光赵构偷偷摸摸攒起来的私房钱,于是他下令:进行复赛和决赛!最终有两位选手脱颖而出站在了二十六岁(笔者看着二十六岁就想笑)的赵构面前,一个圆脸小胖子,一个豆芽菜小瘦子,年纪也就六七岁。赵构一看:这瘦孩子看着怎么比我还苦大仇深呢?给他三百两银子让他回家吧!瘦小孩名字叫赵伯琮,听到叫他回家,并没有因为竞选失败而哭天抹泪,慢条斯理地转过身往门外走。赵构忽然改了主意:“你回来,我再琢磨琢磨!”赵伯琮还是慢条斯理地回来跟小胖子站在一起,就那么看着这个年轻的“准干爹”。三个人大眼瞪小眼,一只猫忽然跑了过来,赵伯琮还是瞅着赵构,那小胖子却飞起一脚,把那只猫踹飞了。

赵构心里一哆嗦(估计是想起金兵踹他了):“小胖子你回家吧!”赵伯琮因为少踹了一脚,就向皇帝宝座靠近了一步,成为了“准太子”(估计赵构还想最后再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儿子来),并且先后被改名赵瑗赵玮赵昚(因为名字跟故事无关,我们就叫他最后名字赵昚)。赵昚的太子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赵构的老婆之一吴皇后(当时是才人)看着老公有了新儿子,自己也想领养一个,就找来了五岁的赵伯玖,赐名赵豫,天天跟赵昚唱对台戏。吴皇后有了“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喜欢“赵构的儿子”,不但她不喜欢,就连秦桧也不喜欢赵昚,还把赵昚赶回老家“服丧三年(赵昚亲爹死了)”,赵昚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弟弟赵豫也成了郡王了(赵昚当时受封普安郡王),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

这时候赵构的第二道考题来了:就在同一天,赵昚的普安郡王府和赵豫的恩平郡王府同时收到了十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这是公元1155年,两个小孩子都已经变成了二十七八的成年人了(赵昚生于1127年),而且都没有正式结婚,面对这十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要说不动心,那得有赵构一样的毛病才行。这时候就看出老师的作用来了,赵昚的老师叫史浩,就是力主给岳飞平反的那个三朝元老。史浩一眼就看出了赵构的小心眼,赶紧提醒赵昚:“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只能交白卷!”而赵豫的“老妈”也看出了门道,赶紧提醒赵豫:“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拼了小命儿也要好好答!”其实吴皇后这么理解也没错:赵构不行了,赵豫行,这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过了几天,赵构收走了“考卷”——接走了全部美女。赵构找人判卷(这事不能皇帝亲自干):赵昚一个没动,赵豫一个没剩!赵构宣布考试结果:赵昚满分,赵豫零分。吴皇后和赵豫这下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秦桧已经死掉了,赵豫又考砸了,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郡王了。

少踹了一脚,少睡了一觉的赵昚,一步步从郡王变成皇子,又从皇子变成了太子、皇帝,而多年耕耘毫无收获的赵构也彻底死了心,把皇位传给赵昚,学自己的老爹宋徽宗赵佶,当甩手掌故太上皇去了。要不怎么说细节决定成败呢,当年那个小胖子要是不错踢一只猫,可能留下来当养子的就是他了,就因为这一脚,让他跟皇位彻底无缘,而赵豫更倒霉,本想好好表现,但是睡错了十个人,也跟皇位彻底无缘了。

而不管是那个小胖子还是赵豫即位,特别是赵豫,跟秦桧一直关系不错,给岳飞平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正是少踢了一脚少睡了十觉的赵昚,成了后世称道的“励精九闰之余,致治百王之上”有道明君宋孝宗。也正是赵昚“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然后又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而这一切历史性的变化,居然就是起源于对一只猫和十个美女的不同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