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忠臣们下场如何?

一名打工的大学生


据说建文帝靖难之役逃出时,有二十一从亡大臣,曾到福建宁德开展复国运动。后胡濙奉永乐帝命,剿灭了朱允文苦心经营的复国力量,浙南、闽中的古官道几十座寺庙几乎同时被摧毁,几千僧众战死被指与此事有关。这场建文帝的复国战役终因朱允文和朱棣双方实力悬殊太大,以朱允文的惨败而宣告结束,曾经追随朱允文逃亡的部将大多伤亡,能够逃出生天的寥寥无几,朱允文本人也被软禁在宁德支提寺中。当时,民间歌谣传唱:“罗隐做皇帝,郑堂做军师。罗隐不成帝,郑堂不成师”,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历史(罗隐指建文帝,郑堂指郑洽)。现已发现,郑洽和部将余六虎等人得以幸免于难。

【郑洽离群索居,成了郑岐村开山始祖】

郑洽(1343—1422),浙江金华人,浙江浦江郑义门郑氏第八世孙,洪武壬申(公元1392年)考中进士,官擢翰林待诏;建文壬午(公元1402年),随建文帝出奔,是追随建文帝出亡的22名大臣之一。浦江郑氏的《诗文录》中记称颂郑洽忠义的诗句:“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蛋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刻画了郑洽追随建文帝在闽东同甘共苦的岁月。

战后,郑洽为保对建文帝的忠义,没有选择亡命天涯,而是找到一个离建文帝不远不近的地方举家搬迁到此,继续他的护君使命。由于他是异乡外姓人身份,所以他要找个不引人注目的住处。他一路走来,注意到了有一户人家离群索居,于是上前讨水喝,在聊天中,得知这户人家也姓郑,主人名叫郑镠。由于两人志趣相投,所以,郑洽让儿子认了郑镠做了兄长,把郑镠的名字改为郑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郑岐。“岐者,洽之反也”,就如“分歧”与“融洽”是反义词,“歧”与“洽”相对,郑洽巧妙地将“水之合”的“洽”改为“山之分”的“歧”。郑洽与其子改头换面后,就长期隐居为此。现今,他们居住的地方已发展为一个村落,就是现在的宁德郑岐村,郑洽也就成了村里人的开山始祖。600多年后,经浦江郑义门验证,郑岐郑氏宗亲得以认祖归宗。如今,郑岐村郑宅的门楣上,悬挂着刻有“离明既照”字样的匾额,这四个字,读来耐人寻味。

【余六虎下落】

余氏祭祀图

在蕉城区洋中镇钟洋村源自清代的“帝”字形“余氏祭祀图”(古画)和余氏祠堂内的神秘神龛,也疑似与建文帝在闽活动踪迹有关。

这幅古画历经沧桑边框已经破损,但色彩依然鲜艳,工笔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无落款。画作最下方为余氏宗祠大门及大门外景,画着一位余氏族人在大门口,恭迎络绎不绝回乡祭祖的宗亲。大门上方悬挂的一方匾额内书“文渊阁检阅”,表明古画作者(主人)的身份为清朝的四库馆官员。图作中部,香案上方神龛正中端坐的神像,是余氏的祖宗,其中之一即这位“文渊阁检阅”大人。画作最上部分六角形“香亭”之中端坐着两位神像,身着明代服装,女性头戴步摇。族人不知这两位是何身份。

画中一副对联“须知宗祖在;莫作画图看”,传达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秘密。宁德建文帝研究小组成员在调研中,发现整幅图片格式像隶书的“帝”字。画作上的对联说明了画中人物的身份。画中上方香亭内两副对联“绘形追祖德;荐食报宗功”,“春夏频繁庆祭典;庙堂跪拜表诚心”,说明香亭内坐着的一男一女是庙堂之主;中间部分,对联“国族聚于斯,相府芳声未艾;宗祊藏之久,后贤俊烈重兴”,说明余氏家族非普通家族,是国族。

神龛

无独有偶,在余氏祠堂还发现供奉有“明门诸佛”的神龛,神龛内有文字注解:“明门诸佛”,而其他文字已模糊,神龛内供奉着三个人物。(在蕉城区漳湾镇郑岐村郑氏宗祠内神龛内供奉着普安禅师、浙江“正义门”祠堂里同样也供奉老佛爷(建文帝)的神龛,均与余姓几百年传下来的奇怪习俗一致)。据此,专家们认为古画中一男一女为建文帝及皇妃;神龛内坐在左边身穿道袍的人应该为余六虎,中间一人为建文帝,右边则是郑洽。


多知事


这个答案可能比较血腥。

公元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焚宫自尽,朱棣即位,残杀宁死不屈大臣一百二十余人,史称壬午殉难。

先说一下结局比较好的:

盛庸,靖难之役平叛中央军主要将领,与朱棣的叛军周旋了四年,曾经挫败过叛军,在朱棣攻入南京后投降。当时没有被杀,后来辞官归隐,但是被人诬陷,最后自杀。

耿炳文,曾经跟随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大将一起打天下,靖难之役唯一拿得出手的中央军主要将领,官至大将军,长兴候。作为老将,正面抵抗朱棣可能不行,但是利用城防死守还挺有一套。无奈建文帝不信任他,临阵换将。朱棣称帝以后,永乐元年,御史弹劾耿炳文服装逾制,他过于害怕,自杀。

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世袭爵位,靖难之役中官至大将军,接替耿炳文讨伐叛军,后来在郑村坝、白沟河大败,损失官军十万,导致战场形势逆转。这厮做的最没有节操的事情莫过于打开金川门迎敌,直接导致京师失守,叛军胜利。朱棣称帝后,被削去爵位,圈禁,但是命比较大,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

然后就是那些忠贞不屈,却死得很惨的了:

方孝孺

姚广孝曾经劝说朱棣一定不要杀害方孝孺,理由是如果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叛军攻入京师后,朱棣待他不错,希望他代表天下读书人起草即位诏书。

方孝孺誓死不从。后来被车裂,诛父系一族。

民间传说,当时方孝孺说,你诛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就诛他十族,包括了学生。当然这个并不可考。

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

两人南京城破之前,被朱允炆召回,计划潜伏下来秘密反抗朱棣,结果保密工作没做好被告发,被朱棣派人抓住,受磔刑,被肢解而死,灭族。家中妇孺均被发配到教坊司为妓。

铁铉

官至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镇守济南,多次打败朱棣。

战败后,朱棣令人割下他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怎样?

铁铉回答: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后来被凌迟,然后被扔进油锅,年仅三十七岁,其父母被发配到海南,长子充军,次子做了官奴。三十五岁的妻子杨氏和仅四岁的女儿沦为乐户,被发配到教坊司为妓。

礼部尚书陈迪,被朱棣抓住,肢解于闹市,肢解过程中把他儿子的鼻子,舌头割下,塞到他嘴里,后来又凌迟。

刑部尚书暴昭,在叛军攻破京师后被抓住,誓死不降,先被挖掉牙齿,然后又被砍掉手足,最后斩首。

户部侍郎卓敬,本来朱棣舍不得杀他,后来姚广孝劝说他斩草除根,所以下令处死,诛三族。

右副都御史、吏部侍郎练子宁,先是被割去舌头,然后被磔尸,氏族151人被诛杀,371人被流放。

大理少卿胡闰,誓死不从,先是被敲碎了牙齿,然后被绞死,尸体被泡在石灰水中,皮被拔下来,填充上干草,悬挂在武功坊示众。

此外还有很多惨死的忠臣就不一一列举,那时候的人为了一个忠恕之道,真的是可以置生命于不顾的。


HannibalLecter


建文帝,无疑是明成祖朱棣的心头大患,此人不除,将来自己的皇位也不安稳。而对于建文帝的去向,一直众说纷纭。

至于建文帝的忠臣的一场,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靖难之役中被明成祖朱棣杀死,有的还被割耳朵、割鼻子等,可谓是下场十分悲惨。他们忠于建文帝,所以换了皇帝,自己自然也要归天了。他们选择终结自己的性命。


2.据清朝有人传说建文帝后来躲到寺庙去了,当了和尚,至于具体是那个寺庙,就不清楚了。而建文帝的忠臣知道后,随后便逃至寺庙,一生侍奉建文帝,跟随建文帝。

3.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再那建立了一个国家,而那些忠臣自然也就去可海外,得到建文帝的分封,他们这也算是逃过一劫吧。

4.有人说建文帝的忠臣去了日本,明朝倭寇很频繁,倭寇来到明朝。这些大臣就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去了日本。


据说,现在在日本,还有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的时候从中国迁移过去的,有的后代甚至还拿出了自己祖传的家谱来证实自己是明朝的后代。


旧史今闻忆往昔


朱棣没有杀投降自己的人。盛庸、铁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都是不投降朱棣的建文遗臣,所以全部都被诛杀了。其中方孝孺最惨,被株十族。

朱棣攻取南京后,对于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大臣严加惩治,无所不用其极。建文帝削藩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先被砍去双手、双腿,然后方将其杀死,齐泰亦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非常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后才将其杀死,妻女充为官妓。礼部尚书陈迪和儿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将陈迪儿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让陈迪吃掉,并问味道如 何。陈迪没有惧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坦然就刑。

这些事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最为惨烈。方孝孺是当时最有名的读书人,就连姚广孝也向成祖为其求情。成祖召方孝孺为其写即位诏,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以死相威胁,自己 的性命不要了,难道还不顾及九族吗?方孝孺大义凛然,朗声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成祖 盛怒,将其灭门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来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成祖可是开了先河,空前绝后。所谓十族,就是在九族之外将朋友门生牵连在 内。不久之后,朱棣又兴“瓜蔓抄”。景清在成祖登基后并没有马上殉节,而是委身于朝班很长 时间。一天,他身穿绯衣,暗藏利刃,准备行刺朱棣。朱棣见其神色异常,命人搜身,得到 利刃。景清当庭辱骂朱棣,不屈而死。朱棣命人将他剥皮实草,系于长安门示众,并令用铁刷子将景清的肉一层层刷下,还把骨头打碎。他还不解气,将其灭族,街坊邻居也受到了牵连,后来乃至于和景清稍有些关系的人都被杀,犹如瓜之蔓,牵连甚广,许多无辜的人惨遭横祸。

成祖朱棣对建文旧臣的杀戮前后长达十余年,在晚年时法禁犹严,直到仁宗朱高炽即位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成祖实行这种近于疯狂的严法酷刑,一方面与其个性有关,但更为本质 的原因则是内心的虚弱。他发动靖难之役,说到底是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一点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够用屠刀堵住人们的非 议之口,并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

对于迎附自已的二十四人,朱棣没有杀怎可能不杀?如果对方干掉了己方将领,不杀怎么安抚该将领的手下?自古至今,凡是抵抗越强的地方,被攻下来后往往屠城。不过,被俘之后,杀不杀的,不都靠人解释嘛!凡是被杀的都可以说成不识时务,抵抗到底的,统治者称为乱臣贼子(不服自己统治的不都这称呼?),没杀的就可以说是投降的。

可到底谁是真正抵抗,真正投降,估计还得问其本人,历史是别人写的!朱棣是什么人?!灭十族的啊!!怎么能不杀!后来派郑和出海,其实也是为了追杀那谁谁谁,,,这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杀了...平安、盛庸、铁玄都杀了。只是先后问题。 因为他是后期杀的,一个一个来。比如平安就是在后来普查监狱的时候朱棣问“平保儿在否?”时杀的。


北派三叔


大都很惨,特别是方孝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被株十族的人,方孝孺被姚广孝称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相传朱棣攻下南京后想收买方孝孺,让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对方孝孺说:我不是想当皇帝,我是想学周公.方孝孺问:你想当周公,那成王呢?朱棣说:不知所踪.方孝孺又问:那成王之子呢?朱棣说年龄还小.方孝孺又问:那成王之弟呢?朱棣无言以对.方孝孺开口大骂朱棣乱臣贼子,朱棣大怒,说:我杀了你.方孝孺死有什么好怕的,朱棣说:杀你全家.方孝孺说你想杀就杀吧,大不了株我九族.朱棣大怒道;我株你十族.就这样把方孝孺的好友又算一族,全部株杀,方孝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维一被株十族的人;还有建文的的儿子,虽然没被杀,确被朱棣关了起来不让外人和他接触,后来被明英宗朱祁镇放出来后,已经几十岁的人竟然分不清牛马:


张静一2


大丈夫胸怀光风霁月,只做自己认定的磊落之事,坚持气节,不畏身死,骨鲠千秋。

自古极刑不过诛九族,而方孝孺被灭十族,连带他的门生,而且杀人还要他亲眼看着。

方孝孺本人也被磔死。

他曾在前童讲学,靖难之役后,承过他教诲的前童学生也牵连被杀死或流放。

受此影响,前童其后二百年,再无人入仕。

成祖朱棣虽然雄才伟略,开创了永乐盛世,但他的皇位,毕竟是抢来的,所谓“清君侧,靖国难”不过是造反的托词。

他的本质依旧是乱臣贼子。

只不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现实如此,无谓多议。


离小小


投降的如盛庸,李景隆都没有被处死。

忠贞不屈的大臣,在建文帝自焚后,依然不屈的抵抗着。如黄子澄,方孝儒等,有他们特殊的方式坚持抵抗。

兵部尚书齐泰,被捕之后不屈被杀,株连九族。

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被捕之后抗辩不屈,被处以磔刑(将身体肢解分裂的酷刑),株连九族。

文学博士方孝孺,被诛十族。并且每抓到一人便带到方孝孺眼前并杀死,以在精神上折磨方孝孺。最后捕到873人,全部杀死。其余被发配边疆充当苦役者,不计其数。

兵部尚书铁铉,被带进皇宫时背对朱棣面向青天,朱棣令其回头,铁铉不睬,被割掉耳鼻,又割了其肉,将肉烧过以后塞入铁铉口,朱棣连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最后被磔而死。

礼部尚书陈迪,其子凤山、丹山等6人被捉来处以磔刑,刽子手将凤山的鼻舌割下强塞给陈迪吃在,最后被凌迟处死。宗亲780人被发配边疆。

刑部尚书暴昭,被捕后不屈,被处以磔刑而死。

户部侍郎卓敬,被斩首,灭三族。

吏部侍郎练子宁,被断其舌,磔死。宗族弃市者151人,九族之亲被抄灭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左佥都御史景清,剥其皮,草椟之,碎磔其骨肉于长安门外。

大理寺卿相胡闰,被打落其齿后缢杀,还用灰蠡水浸泡其尸,剥下皮,挂在武动坊。

他们是中华民族铁的长城,应该被尊重。


一名打工的大学生


具体不太清楚,但个人认为:历来古之帝王,对他们来说,不能为其所用的人还留着干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