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首都为什么选择开封,而不是洛阳?

历史小小达人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定都开封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开封是五代十国时期四个朝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

宋太祖赵匡胤原先是后周世宗柴荣的部下,柴荣杀伐过甚,天妒英才,公元959年,39岁的柴荣英年早逝,留下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当时的后周地盘主要在河南、陕西、山东一带,虽然代表正统,但是自身地盘有限,还有南方的八九个割据政权、太原的北汉政权,另外还有虎视眈眈的契丹人的政权。

公元960年正月,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继承了基本后周的地盘,但是陈桥兵变之初,后周的大将还有几个不服,需要平定。宋太祖上台时候的形势很艰难,开封作为赵匡胤的基本盘,不能随便改变。



2.开封的城市基础设施、防御体系完善。

开封本身就是后周的都城,城市基础设施和军事防御系统完善,陈桥兵变是不流血的兵变,没有对开封城市产生任何破坏,非常适合做新朝代宋朝的都城。而洛阳等地百废待兴,开国之初的宋朝本身就面临各方压力,根本无力新建新的都城。



3.开封是北宋经济、人口中心。

五代十国之前,首都一般在西安和洛阳,唐末黄巢起义以来,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开始繁荣起来。比如开闽王王审知就是这个时候从河南迁到福建的,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西安和洛阳的位置显得就偏西了一点,若是定都西安和洛阳,宋朝将无力控制中原和南方地区。开封在地理上偏北一点,但是恰到好处,有点像天子守国门,但又有战略缓冲,进可攻、退可守。



4.封建王朝定都的考量。

封建完成定都主要考虑交通便利,物资、人口容易聚散,而不是地形到底有多险要。宋太祖去世前,到洛阳祭祖并考察迁都一事,大多数人都反对,一来劳民伤财,二来此时洛阳的确不在适合建都。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说:定都“在德不在险,反对迁都洛阳。此后,宋太祖去世,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迁都一事不再提起。

古人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一个王朝,关键是在治理成效,宋朝定都开封后来被攻破了,唐朝定都西安就没有被攻破过?元朝定都无险可守的北京没有守住,但明朝还继续定都北京。主要还是考虑地理位置和交通问题。


坐看东南了


宋太祖赵匡胤还真有过迁都洛阳的打算,不过最后没有落实。至于原因,本文将在后面介绍,在此之前,先来看一看开封为什么能在一开始被宋朝定位首都。

需要明确一点,开封作为中原王朝的都城,并不是从北宋开始的,而是从五代时期的后梁就开始了。当时,因为梁太祖朱温在担任宣武军节度使之时,其封地就是以开封为行政中心的。此时的洛阳,因为在一百余年前的安史之乱时被焚毁,后来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是始终没有能够恢复到武周时期的繁华。所以,朱温之所以定都开封,一是因为汴梁为自己的根据地,其在汴梁的根基稳固,二来是汴梁的此时的发展不错。后来,汴梁又相继成为了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经过四个朝代的建设,开封城已经成为了一所具备首都资格的繁荣大都市。

而宋太祖的江山,是受到后周“禅让”得来的,自然而然,就继承了后周的国都汴梁城。在此时,洛阳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其为北宋的西京。因为当时尚处于诸侯割据的时代,迁都又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不易完成,所以以统一天下为第一目标的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在当上皇帝后就立即选择迁都。

当宋太祖赵匡胤相继灭掉南汉,后蜀,将吴越,南唐纳入附属国行列,将北汉打得再也没有还手之力时,迁都一事,便提上了日程。

在谈赵匡胤迁都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一件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开封非常适合做都城,原因如下:

其一,开封经过四朝的经营,其经济已经相当繁荣,且人口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具备了首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

其二,当时开封由于汴河的缘故,漕运便利。同时周边地形平坦,交通方便。

然而,宋太祖还是看出了定都开封的隐患,那就是地形太过于平缓,基本无险可守。当时以为契丹已经占领了燕云十六州,所以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北方的屏障已经不复存在。一旦北方少数民族突破边境的防线,那么,汴京城将会直接暴露在其铁骑之下,如此一来,形势便会变得危急;另一方面,宋太祖在洛阳出生,比较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算是一个私人原因

基于以上考虑,宋太祖决定迁都洛阳

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

但是宋太祖的迁都计划遭到了群臣的阻止,其阻止的理由,无外乎前文提到的开封城的地理优势

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帝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

赵匡胤并没有听从劝谏,但是此时又有一个人出来劝阻,此人就是时任晋王且兼任开封府尹,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在劝谏后,赵匡胤还是没有打消他的计划,反而是告诉群臣,洛阳并不是最终的定都之地,最终的都城是长安

话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

赵匡胤的理由很简单,长安地理位置险要,且有潼关作为屏障,如此一来便可以应对外来威胁,同时可以减少都城的驻军数量从而节俭军费,周朝,汉朝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兴旺的。但赵光义却用“在德不在险”来回应,于是乎,赵匡胤也不说话了。

但是,在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群臣说了这么一句话

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晋王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是如果不迁都,那么不出一百年,宋朝就会民力疲敝,难以长久。

之所以要详细介绍这件事,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宋朝的都城,决定了宋朝的国运。赵匡胤除了是皇帝之外,他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杰出将领,因此其军事战略眼光很独到。从军事的角度讲,长安最安全,其次是洛阳,最次是开封。因为宋朝此时已经面临契丹的威胁,宋太祖不能保证以宋朝的国力一定能彻底击败契丹,于是为了保险起见,决定最终迁都长安。之所以要以洛阳为中转,是因为长安当时已经破败,而洛阳当时已经基本被修复,再加上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迁都洛阳的成本相对小一些,所以他决定先迁都洛阳,在统一之后,再迁都长安。此时赵匡胤应该已经看出,契丹并不是短时间能够消灭的,迁都长安,就是在为和契丹打持久战做准备。

然而,赵光义却并不同意。赵光义不同意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是开封府尹,他自己的人脉以及其他政治资源都在开封,一旦迁都,这一切的资源将会毫无意义,所以,他一定要阻止迁都计划,甚至不惜对赵匡胤说出“在德不在险”这种包含不敬语气的话。

赵匡胤之所以没有责怪赵光义,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赵匡胤对待自己的家人很好,根据记载,赵匡胤在后周担任都点检的时候,曾经被自己的亲妹妹拿着擀面杖从家里赶出来而不反抗,可见其对自己弟妹的包容;二来赵光义当时的势力已经很大,公开与他叫板,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此事就一直耽搁下去,直到宋太祖离奇去世。

事实上,赵光义不愿意迁都的原因,个人认为还有,他自信可以彻底消灭契丹,所以不需要将都城迁到险峻的地方。这一点从他在灭掉北汉之后,命令军队不加休整就直接北伐契丹可以看出。然而,两次对契丹的大败,使得宋朝再也无力北伐,而开封此时,也已经是一切都具备,再要迁都,花费的人力物力巨大,所以迁都已经是不可能了。

综上,就是北宋没有迁都的原因。


庭州行者


北宋实行两京制,东京汴梁西京洛阳。为什么始终没有把政治实体搬到洛阳,原因很复杂。由于北宋开国采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导致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的贵族和大地主阶层。过度主张重文轻武,造成军队的高级统帅均是文官~枢密院。大批的贵族和大地主阶层利用关系,进入军队中层管理层不作为吃空饷,日积月累北宋随号称百万大军,实际编制亏空很大且文官不重视武力和战力,战斗力及弱。北方胡人长年从北京南下侵扰,不得不把重兵至于北方,皇帝要掌控军队只能留在开封。另一个原因就是北宋皇帝换的特别快,贵族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又不想离皇帝太远,阻止迁都洛阳,虽然洛阳也修建皇家宫殿和园林,但始终没有迎来过皇帝。当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文学家都聚集洛阳,停职留薪。所以北宋大量给皇家歌功颂德的诗词出现,文学出现空前繁荣。


勇者奇缘


因为当时的洛阳百废待兴。不能承担建都的重任。其实,定都开封的时候,赵匡胤曾说过,以后还是要搬去洛阳的。但是后来,唉。。。

看到了一个收藏,既然会有人看,那我就再讲一点。

隋朝初立时,隋炀帝建造了大运河。大运河刚刚建造的时候,和现在的并不一样。虽然都是南起杭州,北到北京。但是当时,大运河是弯的。是弯到洛阳的。而洛阳当时依靠长安,货物在洛阳可以很快的送往长安。可以说,洛阳的兴旺发达全在于这条运河上。没有这条运河,就没有洛阳的首都地位。因为,当时,在李唐建立以后,长安虽然很繁华,但是仅靠关中的粮食是养不活那么多人的。所以,这就需要洛阳往长安送粮。大家都知道,古代嘛,肯定还是水路最有效率,但是,三门峡这个地方在古代是基本上不能过商船的。后来三门峡水库的建立也是一大败笔。扯回来接着说,那么从洛阳到长安就要走陆路了,但是陆路效率又太慢。这就是为什么武则天当政初期,会前往洛阳避暑的原因。说是,避暑,其实就是长安粮不够了,皇上呢,就带着那些官吏们去粮多的洛阳吧。别和老百姓挣了。夏天的时候,河流流量比较大。三门峡那里就会过不去。

而到了宋朝呢,巧了,开封到洛阳那一段运河堵了,粮食只能到开封。到不了洛阳。所以,就只能选择在洛阳。如果更往南的话,就很容易偏安一隅,等于是把整个北方不战而弃。


不良人4235


其实很简单!宋朝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这个大宋王朝来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杯酒释兵权),现成的都城,何必迁都??赵匡胤也是为了把国家建设的更好更富裕而已,不想为了后周的小皇帝卖力而已,(我感觉给一个小孩打工,不如自己创业,为自己或者他是想为国家做点更大的贡献而已,我感觉是赵匡胤当时的想法,因为,他登基之后,并没有杀害后周的皇亲国戚,还有,退位之后,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

不管怎么说,开封,根据当时的水文,地理,文化,经济,位置,还有当时宋朝皇子们对开封城的感情等等因素,都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不用迁都!!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开封已经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条件,要不是当时开封城也成不了世界上仅次于现在美国纽约市的第一大城市,这就是潜力!

有人说,开封是平原,不像北京,西安,洛阳,三面环山,开封没有靠山,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具备作为都城的条件,我想说的是,那个城市达到过世界上第一大城市过??我想说的的是,都有靠山是吧?!对于现代的原子弹战争来说,有靠山和没有靠山有啥区别?!所以,开封不用迁都,开封,就是这么任我行!

虽然,现在沦为了四线城市,但是,开封曾经辉煌过,并且还没有哪个城市超越过,包括北上广深(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城市,经济,军事,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一的)!!

不过说实在的,作为开封人,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今朝。所以,现在的开封更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扶持,需要再给开封机会,多关注开封的发展,毕竟开封也为国家的文明建设出了不少力,国家不能忘了开封!当然,这里不能忽视开封人民的自身发展,必要时需要别人扶持,当然,咱们开封人自己还要努力,凡事还要靠咱们自己艰苦奋斗,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因为,归根结底,历史都是人民创造的!!

总之,希望开封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开封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A乾皇君朕A


开封作为都城是从五代第一个朝代后梁开始的,开封是他的根据地,朱温灭唐以后以开封为东都,洛阳为西都(陪都),以后除了后唐以洛阳为都,后晋、后汉、后周均以开封为都,这影响了北宋,北宋代周以后沿用开封为正式都城称东京,洛阳为西京,应天(河南商丑)为南京,大名(河北大名)为北京,作为陪都,洛阳由于唐末以来的战乱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后唐试图恢复唐代洛阳旧制已不能成功,所以自后晋以至北宋降为陪都,终于被开封取代。



唐代明堂天堂皇宫模型图



汉宣清乾丽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3ce4045d59ceba0c458337c6b200af4\

中华第一古都长安


这得去问赵匡胤,别的都是瞎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