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最为弱小的蜀汉,为什么还要主动北伐?

程序正在载入中


北伐是主动进攻也是无奈之举。

曹操、刘备、孙权先后称帝,成为了三足鼎立之势。然而,三国之中,蜀汉面积最小,所占领之地也最为贫瘠,资源、人口、兵马都是三国里最弱小的一个。唯有主动出击,占据有利地域,才要能图大业。这主要的考虑有几点:

1、刘备志向远大,不想偏安一域。刘备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以匡扶汉室为已任,一个小小的蜀国怎能实现了他的宏伟目标呢?

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局势进行了分析,刘备对此深以为然并积极践行,也就是说北伐是既定的战略方向,包括六出祁山,一次次北伐,目的就是要占领关中之地,再图中原。

3、北伐可以解决更多内部的矛盾。蜀汉诸大臣中大都为中原人士,虽然蜀地宜居但毕竟远离家乡,皇帝与诸大臣都有回归中原的愿望。刘备一直以来都是以匡扶汉室为旗号的,不北伐没发向跟着他的那些兄弟们交代。在朝廷之中,蜀汉原有旧臣与外来的大臣间的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打仗才是聚拢人心,化解国内矛盾的最好办法。

4、小而图变,弱而求强。蜀国有忧患意识,主动出击,比被动防守要好,因为小和弱才求变求强,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家之言,你怎么看?


华竖


简单来说就是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蜀汉的建立艰难远远超过曹魏孙吴,刘备半生飘零四处流浪,好不容易有了庞统诸葛亮等智谋之士辅佐占据荆州谋夺巴蜀再取汉中并击退曹操,成为蜀汉实力巅峰时期,虽然跟曹魏孙吴仍旧无法相比。

但在蜀汉经历了夷陵大败之后精锐军事力量损失殆尽,没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苦力支撑蜀汉早就被灭亡。

同时为了转移蜀汉国内部矛盾和实现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毕生夙愿,诸葛亮明知差距太大却不得不持续北伐以弱击强,不断骚扰曹魏,以便蜀汉继续苟延残喘。





最后的骑兵Z


这就要说到蜀汉的政权结构。

刘备从北方而来,以前跟随他的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人在夷陵战役前后纷纷凋零,剩余不过是赵云刘琰等少数几个,在蜀汉政权中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蜀汉政权的核心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士集团,他们已经与刘备形成一体。

益州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小势力。如以庞曦为首的刘焉刘璋派,以李严吴懿为首的东州士,法正等人的关陇士,马超派,以王平为首的返回系,以魏延为首的孤立派(可怜的魏延,作为荆州人,还不属于诸葛亮的派系,刘备死后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

这些派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外来户。

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派别,就是占据最多人口与土地,以张秦两家为首的益州本地世家。

刘备集团也是外来户,而所有外来户都是与本地世家争夺财富权力的。所以刘备与诸葛亮刘禅都只能搞外来户大团结,共同压制本地世家才能生存下来。否则所有外来户都将被势力强大的本地世家斩尽杀绝,这也是诸葛亮获胜后没有处死李严的原因。

因此,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最后到了刘禅姜维(还是外来户)组合,都必须高举北伐大旗,切实控制政治话语权,时刻掌握大部分军队,获得最多的财政支出 ,才能有钱有粮有兵在手,才不会被本地世家翻盘。

最好的反例就是东吴。

孙家虽然是吴郡人,但却是中小世家。所以江东的顾陆张朱四大家族时刻在反对扩张。因为掌握将近一半土地人口的四大家族与姻亲,必然奉献最多的钱粮士兵,而扩张的收益却是孙权与支持孙权的中小世家和寒门获得。

任誰也不会这么傻啊。出钱出粮出力最多,投资风险巨大,收益却是最小的。

所以,孙权始终在企图扶持周鲁布全等中小世家甚至吕蒙这样的寒门来取代四大家族。然而效果却是不好,毕竟寒门崛起是笑话,中小世家底蕴不足,最终孙权只能亲自出马,冤杀丞相顾雍逼死陆逊,就是孙权被迫赤裸裸对四大家族进行打压的原因。

然而四大家族没有上当,主动退让。孙权的计划完全失败。孙权死后,连续爆发孙俊孙琳诸葛恪动乱,等彻底平息,中小世家与寒门可怜的人才一扫而空,外来户被灭族,江东就只能再任由四大家族从容地收拾旧山河。


四川達州


举个例子,如果你打红警的时候选的是北极圈这个地图,你在一个角落里当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是选择断桥防守坐吃山空,还是另辟蹊径,选择去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抢夺资源,谋求发展。当然这只是其一。

其二,刘备,关羽张飞死后,其实蜀国的内部矛盾也很严重,就好似a国,看似民主自由,其实内部矛盾已深,必须要制造一些事件或战争转移矛盾,维持国内的安定。

其三,综上两点北伐势在必行,诸葛亮亦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的托孤之任,匡扶汉室统一中原。


曾经of未来


我觉得战争的主动权很重要。当你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发动进攻,哪里发动进攻。你先得防守分散精力。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有一定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能安抚国内的好战派,一举可多得。当然战争主动权还没重要到可以扭转实力的差距,最后蜀国还是被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