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支书“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王广海是邢台威县杏园村村民的“主心骨” 51岁突发脑溢血去世

■他带领村民致富 自掏腰包半年在村里办孝老宴 对自己却很吝啬

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支书“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12月11日,杏园村村民缅怀支书王广海。

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支书“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王广海生前(左一)扶村中老人去参加孝老宴。

带领村民致富的好支书“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12月11日(十一月初五),杏园村孝老宴。 □文/图 本报记者 丁宝军

王广海是邢台市威县固献乡杏园村的党支部书记。村民说他很吝啬,去世前最后一顿早饭,是半个馒头、半根火腿肠,没有来得及吃完;村民说他很大方,每月初五的孝老宴,宴请全村的近百名老人,他自掏腰包半年承担孝老宴费用。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村里哪家的事儿他都帮过忙,都挂在他心上。”王广海51岁,12月5日突发脑溢血,6日上午离世,在葬礼上,全村人自发送这位朴实的村支书最后一程。

12月11日,农历十一月初五。与以往的每月初五一样,在威县固献乡杏园村的村中小广场上,老人们围坐在一张张圆桌前享用孝老宴,和以往不同的是,一张黑白照片摆放在广场的一张桌子上,那是几天前因病去世的村支书王广海。

12月5日,王广海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威县人民医院,虽经抢救,但仍因病情危重于6日上午离世。村民们都说:“才51岁的广海支书是累死的!全村人都心痛啊!”

自掏腰包摆孝老宴的村支书

2010年,王广海开始担任杏园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村干部前往临近的威县孝道村——孙家寨村参观学习后,决定每月初五在村里摆孝老宴,邀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吃饺子,促进邻里和谐,弘扬孝道文化。

12月11日上午,十多名村里的女志愿者忙碌着:切冬瓜、备柴火……杏园村妇女主任吕学芝说,“今儿天太冷了,为老人们熬的是大锅菜,吃着热乎、舒服”。

时间临近中午,特意包好的饺子下了锅,饺子煮好后,吕学芝端了一碗放到不久前去世的党支部书记王广海的遗像前。“广海啊,今天又是咱们村的孝老宴,可是你已经不在了,乡亲们希望你再吃一碗大伙儿包的饺子。”村里的老支书王西武说完,村民们自发站在王广海的遗像前默哀。

2014年9月,到孙家寨参观学习后,村支书王广海提议在村里设立饺子宴,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但杏园村是华北平原一个普通农村,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广海连续自掏腰包6个月垫付饺子宴的费用,后来得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的支持”,吕学芝说,“现在,在外打工、做生意的村民,为孝老宴争先恐后捐款捐物,只好记录下来,根据先后顺序排队,饺子宴现在成了我们村一个孝老敬亲的好传统。”

此外,村里还组织16名妇女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打扫卫生,拆洗被褥,理发等,并开展了“争做好媳妇、争做好婆婆”等评比。如今,杏园村孝老敬亲蔚然成风,村庄平安和谐,村风淳朴祥和。

威县固献乡乡长胡晓宇说:“在广海的带领下,杏园村的村风首屈一指,2015年被评为敬老模范示范村,广海2014年至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杏园村党支部2010年至2013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让村民越来越富裕的村支书

王广海今年51岁,高中毕业回村后,先后担任生产队会计、大队计生主任、村主任,直至村党支部书记。

“广海在村里干得这几年变化特别大,修通硬化了三条出村路,还给村里建了两个活动广场,打了两口400多米的深井,我们村民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老村支书王西武评价说,“广海这个人性子比较慢,从来不和人着急,不管是村民有什么事找到他,他都尽力帮忙去办。”

杏园村的浅层地下水苦涩,不但不能饮用,还不能用于庄稼灌溉,只能望天收。在王广海的多方奔走下,几年前,随着两口深井陆续打好,铺设了数千米的防渗管道,村中的千亩农田都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棉花产量从原来的亩产200多公斤,到现在的近400公斤,小麦亩产量翻了一番,能达到600公斤,农业收入翻倍。 在他的扶持下,村民办起了养鸡、养鸭等养殖场,目前,已经见到了效益。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今年秋季,王广海带领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150亩土地,今年冬季已经全部种上了梨树苗。“前些天,梨树苗栽完后,浇完了水,准备明年开春嫁接优良品种,谁想到还没看见梨树结果,他就先走了。”合作社的合伙人单卫臣说,“为了让广海看着这片梨园长大,经过商议,村民一致同意把他葬在这片梨园中,帮他实现遗愿。”

对自己很吝啬的村支书

12月5日早晨,王广海起床后,一个馒头、一根火腿肠的简单早餐还没吃完,就感觉头疼不已,遂让后院的邻居王广荣带他去威县医院检查,“当时他还说咱早点去早点回,中午,村里还有一户结婚的人家”。“没想到车开出去不到5公里,他就说感觉眼睛看不清,随后就昏迷了。”送到医院后检查,他颅内出血量达90多毫升,虽然经过手术治疗,但终因病情过重,6日上午王广海经医治无效辞世。

刘光宝和王广海是搭档最久的村干部之一,“5日7点57分,我给他打电话,他还问村中改厕的进展,没到的改厕配件要多去催催,并叮嘱我从乡里拿两份表格。再打电话时,就已经不是他接电话了,人就住进了医院。”说起来,刘光宝不由抹了把眼泪,他依然不愿相信,“老伙计就这么突然没了,我们最后一次通话还是谈论的工作。”

王广海突然辞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村里也少了主心骨。在他去世的当天,村中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得知消息后不停念叨,“广海走了,村里的主心骨可就没了。”

在王广海葬礼当天,不但村里的村民来为他送行,在外地打工、做生意的村民,也都纷纷赶了回来,“寒风料峭,送行的村民站满了街头,有很多老人都禁不住哭出声来”“村民们轮番主动上前抬棺材,沿着他修过的路转了一大圈,方才到梨园下葬”。

在很多村民看来,王广海是一个对自己吝啬的人,不讲究吃穿、能省则省,有事自己扛,再多的困难也不对人说。

“在广海去世后,我们去他家收拾东西,桌子上还放着半个馒头、半根火腿肠,这就是他的早饭,常年累月都是这样”,吕学芝说,广海的爱人常年在威县一家板厂打工,两个孩子刚刚参加工作,均未结婚成家,经常是他一个人独自在家,去世前,他家里竟然还没有烧暖气。“忙起来,早晨撕一块紫菜,加点儿盐,用开水冲一碗,喝了就当一顿饭。”

在村民帮忙收拾王广海遗物的时候,家里没发现一分钱,王广海身上的衣兜里放着的几千块钱,是他爱人攒下的工资,给他用来买梨树苗后剩下的,最后用这些钱办理了后事。“他这些年的收入,一来供两个孩子上学,二来经常拿出钱来垫补村里的开销。”前几年,村里盖村支部大院,他带头把自家的一块宅基地拿出来了。

“去年,为村中三条道路的两侧铺砖,借了多户村民的砖,到现在还没给钱,前些日子,广海还一直在念叨。”单卫臣说,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多处跑冒滴漏,“广海已经准备明年开春后挖开更换新管道,他还有很多事没干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