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村民致富的好支書“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王廣海是邢臺威縣杏園村村民的“主心骨” 51歲突發腦溢血去世

■他帶領村民致富 自掏腰包半年在村裡辦孝老宴 對自己卻很吝嗇

帶領村民致富的好支書“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12月11日,杏園村村民緬懷支書王廣海。

帶領村民致富的好支書“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王廣海生前(左一)扶村中老人去參加孝老宴。

帶領村民致富的好支書“走”了!全村人都心痛啊”!

■12月11日(十一月初五),杏園村孝老宴。 □文/圖 本報記者 丁寶軍

王廣海是邢臺市威縣固獻鄉杏園村的黨支部書記。村民說他很吝嗇,去世前最後一頓早飯,是半個饅頭、半根火腿腸,沒有來得及吃完;村民說他很大方,每月初五的孝老宴,宴請全村的近百名老人,他自掏腰包半年承擔孝老宴費用。

“他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但村裡哪家的事兒他都幫過忙,都掛在他心上。”王廣海51歲,12月5日突發腦溢血,6日上午離世,在葬禮上,全村人自發送這位樸實的村支書最後一程。

12月11日,農曆十一月初五。與以往的每月初五一樣,在威縣固獻鄉杏園村的村中小廣場上,老人們圍坐在一張張圓桌前享用孝老宴,和以往不同的是,一張黑白照片擺放在廣場的一張桌子上,那是幾天前因病去世的村支書王廣海。

12月5日,王廣海突發腦溢血,被緊急送往威縣人民醫院,雖經搶救,但仍因病情危重於6日上午離世。村民們都說:“才51歲的廣海支書是累死的!全村人都心痛啊!”

自掏腰包擺孝老宴的村支書

2010年,王廣海開始擔任杏園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村幹部前往臨近的威縣孝道村——孫家寨村參觀學習後,決定每月初五在村裡擺孝老宴,邀請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吃餃子,促進鄰里和諧,弘揚孝道文化。

12月11日上午,十多名村裡的女志願者忙碌著:切冬瓜、備柴火……杏園村婦女主任呂學芝說,“今兒天太冷了,為老人們熬的是大鍋菜,吃著熱乎、舒服”。

時間臨近中午,特意包好的餃子下了鍋,餃子煮好後,呂學芝端了一碗放到不久前去世的黨支部書記王廣海的遺像前。“廣海啊,今天又是咱們村的孝老宴,可是你已經不在了,鄉親們希望你再吃一碗大夥兒包的餃子。”村裡的老支書王西武說完,村民們自發站在王廣海的遺像前默哀。

2014年9月,到孫家寨參觀學習後,村支書王廣海提議在村裡設立餃子宴,得到了大家的響應。但杏園村是華北平原一個普通農村,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廣海連續自掏腰包6個月墊付餃子宴的費用,後來得到越來越多的村民的支持”,呂學芝說,“現在,在外打工、做生意的村民,為孝老宴爭先恐後捐款捐物,只好記錄下來,根據先後順序排隊,餃子宴現在成了我們村一個孝老敬親的好傳統。”

此外,村裡還組織16名婦女成立了志願服務隊,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打掃衛生,拆洗被褥,理髮等,並開展了“爭做好媳婦、爭做好婆婆”等評比。如今,杏園村孝老敬親蔚然成風,村莊平安和諧,村風淳樸祥和。

威縣固獻鄉鄉長鬍曉宇說:“在廣海的帶領下,杏園村的村風首屈一指,2015年被評為敬老模範示範村,廣海2014年至2015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個人,杏園村黨支部2010年至2013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

讓村民越來越富裕的村支書

王廣海今年51歲,高中畢業回村後,先後擔任生產隊會計、大隊計生主任、村主任,直至村黨支部書記。

“廣海在村裡幹得這幾年變化特別大,修通硬化了三條出村路,還給村裡建了兩個活動廣場,打了兩口400多米的深井,我們村民的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老村支書王西武評價說,“廣海這個人性子比較慢,從來不和人著急,不管是村民有什麼事找到他,他都盡力幫忙去辦。”

杏園村的淺層地下水苦澀,不但不能飲用,還不能用於莊稼灌溉,只能望天收。在王廣海的多方奔走下,幾年前,隨著兩口深井陸續打好,鋪設了數千米的防滲管道,村中的千畝農田都成為了旱澇保收的良田,“棉花產量從原來的畝產200多公斤,到現在的近400公斤,小麥畝產量翻了一番,能達到600公斤,農業收入翻倍。 在他的扶持下,村民辦起了養雞、養鴨等養殖場,目前,已經見到了效益。

為了增加村民收入,今年秋季,王廣海帶領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了150畝土地,今年冬季已經全部種上了梨樹苗。“前些天,梨樹苗栽完後,澆完了水,準備明年開春嫁接優良品種,誰想到還沒看見梨樹結果,他就先走了。”合作社的合夥人單衛臣說,“為了讓廣海看著這片梨園長大,經過商議,村民一致同意把他葬在這片梨園中,幫他實現遺願。”

對自己很吝嗇的村支書

12月5日早晨,王廣海起床後,一個饅頭、一根火腿腸的簡單早餐還沒吃完,就感覺頭疼不已,遂讓後院的鄰居王廣榮帶他去威縣醫院檢查,“當時他還說咱早點去早點回,中午,村裡還有一戶結婚的人家”。“沒想到車開出去不到5公里,他就說感覺眼睛看不清,隨後就昏迷了。”送到醫院後檢查,他顱內出血量達90多毫升,雖然經過手術治療,但終因病情過重,6日上午王廣海經醫治無效辭世。

劉光寶和王廣海是搭檔最久的村幹部之一,“5日7點57分,我給他打電話,他還問村中改廁的進展,沒到的改廁配件要多去催催,並叮囑我從鄉里拿兩份表格。再打電話時,就已經不是他接電話了,人就住進了醫院。”說起來,劉光寶不由抹了把眼淚,他依然不願相信,“老夥計就這麼突然沒了,我們最後一次通話還是談論的工作。”

王廣海突然辭世,家裡的頂樑柱倒了,村裡也少了主心骨。在他去世的當天,村中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得知消息後不停唸叨,“廣海走了,村裡的主心骨可就沒了。”

在王廣海葬禮當天,不但村裡的村民來為他送行,在外地打工、做生意的村民,也都紛紛趕了回來,“寒風料峭,送行的村民站滿了街頭,有很多老人都禁不住哭出聲來”“村民們輪番主動上前抬棺材,沿著他修過的路轉了一大圈,方才到梨園下葬”。

在很多村民看來,王廣海是一個對自己吝嗇的人,不講究吃穿、能省則省,有事自己扛,再多的困難也不對人說。

“在廣海去世後,我們去他家收拾東西,桌子上還放著半個饅頭、半根火腿腸,這就是他的早飯,常年累月都是這樣”,呂學芝說,廣海的愛人常年在威縣一家板廠打工,兩個孩子剛剛參加工作,均未結婚成家,經常是他一個人獨自在家,去世前,他家裡竟然還沒有燒暖氣。“忙起來,早晨撕一塊紫菜,加點兒鹽,用開水衝一碗,喝了就當一頓飯。”

在村民幫忙收拾王廣海遺物的時候,家裡沒發現一分錢,王廣海身上的衣兜裡放著的幾千塊錢,是他愛人攢下的工資,給他用來買梨樹苗後剩下的,最後用這些錢辦理了後事。“他這些年的收入,一來供兩個孩子上學,二來經常拿出錢來墊補村裡的開銷。”前幾年,村裡蓋村支部大院,他帶頭把自家的一塊宅基地拿出來了。

“去年,為村中三條道路的兩側鋪磚,借了多戶村民的磚,到現在還沒給錢,前些日子,廣海還一直在唸叨。”單衛臣說,村裡的自來水管道年久失修,多處跑冒滴漏,“廣海已經準備明年開春後挖開更換新管道,他還有很多事沒幹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