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四周年之际,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融媒体团队赶赴渠首淅川,以“深情记忆·时代巨变”为主题,讲述南水北调故事,关注淅川发展变化。十点整,听听fm、一直播、凤凰风直播、网易新闻、新华社现场云 、北京广播网同步视频直播。淅川县人民政府县长杨红忠在陶岔枢纽电站控制室接受媒体采访。

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记者:南水北调中线通水4周年来,带给淅川县最大的发展变化是什么?

杨红忠:通水四年来,带给淅川的变化很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民更富了。一是山更绿。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保护水质,开展大造林、大绿化行动,重抓产业造林、荒山造林、廊道绿化、生态修复和森林城乡建设五大工程,每年新造林都在10万亩以上,营造林面积连续11年居河南省县级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45.3%。二是水更清。为了保护水质,我们在县城区和所有汇水乡镇全部建设了“两场(厂)”,拆除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箱,关停禁养区养殖场600多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成立了库区水上执法队伍,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目前已安全调水190多亿立方米。三是民更富。作为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我们将水质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短线抓食用菌、中药材、小龙虾、黄粉虫等见效快项目,中线抓林果产业,发展面积已达30多万亩,长线抓生态旅游。目前,全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达1.8万余元,是四年前的2倍多。

记者:近年来,淅川县采用“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淅川县都做了哪些旅游开发?

杨红忠: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文化发祥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以全域旅游为目标,以丹江湖5A级景区创建为引领,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打造特色景区,就是采取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等措施,把中线渠首、丹江大观苑、香严寺、坐禅谷、八仙洞、荆紫关明清一条街等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按照把村庄建成景点的要求,配套开发农业产业、农事体验项目,初步培育了马蹬石桥、仓房磨沟、毛堂龙泉等乡村旅游示范村36家,同时打造雄升生态园、丹江孔雀园等乡村旅游产业园28家。三是培育生态景观,就是按照景观化要求,推动产业基地功能向服务旅游转变,把生态产业和造林基地建成生态景点,目前已建成九重软籽石榴等主题园区10多个。

记者:近年来,京淅合作不断深入推进,目前京淅合作涉及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下步如何打算?

杨红忠:中线工程通水后,我们与北京市深入开展交流协作,在干部挂职锻炼、重点产业协作、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干部交流。我们与朝阳区建立了干部交流机制,选派多批干部到北京培训,挑选优秀干部到朝阳区挂职锻炼,有效地提升了淅川干部综合素质。二是产业协作。围绕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质量,我们推动淅减、顺隆弹簧等企业与北京市企业深度对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同时充分借助北京院士专家智力优势,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围绕加速旅游产业发展,多次邀请北京专家莅淅把脉问诊,在景区规划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导性的建议,同时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动。围绕助推脱贫攻坚,多次开展农特产品进京活动,并通过电子商务合作推广,有效地拓宽了淅川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三是教育卫生协作。目前已有多家北京学校和医院与淅川开展结对帮扶,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人员进京挂职等工作,北京优质资源真正惠及了淅川群众。下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对口协作,充分借助北京市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优势,助力淅川高质量发展。

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采访期间,杨红忠还调研了润津电站的运行和输水工作。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玉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陶岔管理处处长高义等陪同。

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渠首淅川竞风流 净水四年润北国

供稿/淅川县政府办

摄影/李大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