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元起家,到年產值近4億元,他以企帶村,實現共同富裕

譚功炎,1948年生,湖北漢川人。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在鄉村教書的譚功炎拿著妻子賣小菜積攢的100多元錢,與另外八個夥伴在家鄉辦起了第一家鄉鎮企業:湖北漢川鐵木加工廠。但農用具畢竟是個區域性的市場,市場需求量有限,企業難有大的發展。

从100元起家,到年产值近4亿元,他以企带村,实现共同富裕

譚功炎一直尋思著能找個更好的項目。1982年3月的一天,鐵木加工廠的幾個業務經理到武漢鋼絲繩廠購買粗鋼絲,他們發現幾個外地採購員不買粗鋼絲而專買細鋼絲,於是好奇地尾隨那幾個採購員到南通。在那裡,他們找到了答案:原來當地人用細鋼絲加工成鋼絲繩出售,市場需求旺盛。

譚功炎敏銳地抓住了這個,1984年,鋼絲繩項目正式上馬。1995年,福星公司年產值已接近4億元,利稅8000多萬元,員工月收入1000多元。

从100元起家,到年产值近4亿元,他以企带村,实现共同富裕

譚功炎決定探索“以企帶村”發展模式。通過“以企帶村”,村民享受到了企業發展的好處。同時福星集團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間內優化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配置。2013年,福星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突破1.8萬元,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2004年,企業改制風起雲湧。2005年6月,有關領導徵求譚功炎關於福星集團改制的意見。1985年至1995年,譚功炎所有精力都放在“紮根”上。在市場定位上,譚功炎始終堅持“優質優價”,福星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金屬製品基地。

之後,譚功炎開始著手實施“系列產品、精品品牌、高新技術”三大戰略。通過上新項目和原有項目擴能,擴大產品品類和產量。通過整合資源、聚集力量,培育輪胎鋼絲、鋼絲繩等五大主導產品為精品品牌。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方向和產業變遷趨勢,開發汽車子午輪胎鋼簾線。三大戰略的實施,讓福星有了更大的發展動能,並於1999年6月18日這一天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揭開新的歷史性一頁。

从100元起家,到年产值近4亿元,他以企带村,实现共同富裕

2001年至2005年,譚功炎推出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兩大調整”戰略,實施產業多元化、產品高新化的重大發展決策。

經過產品結構調整,鋼簾線的利潤率佔到金屬製品所有產品利潤率的80%,上市公司從2003年起經營業績連續三年遞增30%以上,金屬製品業成為全國行業龍頭,房地產業成了全國知名品牌,生物公司成為全國同類企業前五強,集團所屬各業全面進入豐厚盈利期及快速發展期。

現在,福星已進入“創新發展,效益優先”的第六階段。為把福星打造成百年企業,加強學習型組織和企業文化建設,又成了譚功炎每日思考的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