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什麼選鞏縣建兵工廠?

軍統60


這跟民國早期最有權勢的河南人——袁世凱有較大關係,也跟鞏縣兵工廠所在的孝義鎮的地勢、空間有關係。

中國近代的軍火工業,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辛亥革命前後,全國各地已建起多家軍火工廠,規模較大的有奉天、漢陽、上海兵工廠,較小的有德州(濟南)、太原兵工廠等。這些兵工廠大都由軍閥、實力派興建並把控。

日本人向袁世凱當局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後,老袁認識到中日一戰勢不可免,需要及早備戰。1915年初,北洋政府在北京設立兵工督辦處,由海軍上將薩鎮冰為督辦,陸軍中將蔣廷梓為總務處長。1915年秋天,北洋政府決定在河南籌辦一家兵工廠,督辦處將廠址選在了鞏縣。

鞏縣地處豫西丘陵地區,南依巍巍嵩山,北鄰滔滔黃河,自古為西去關中要道,歷代皆為兵家必爭之地。鞏縣兵工廠設在鄭州至洛陽之間的鞏縣孝義鎮,故也稱“孝義兵工廠”。它南靠隴海路,北臨伊洛河,東至石河道,西至付家溝。在佔地約800畝的廠址上,陸續建起了動力廠(也叫電機廠)、炮彈廠、機器廠、槍廠四大分廠。1922年正式投產後,與奉天兵工廠、上海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並稱中國四大兵工廠。

1916年袁世凱死後,皖系軍閥段祺瑞操縱北洋政權,控制了鞏縣兵工廠。

1920年7月,直係軍閥吳佩孚佔據華北及長江流域,繼而控制了鞏縣兵工廠。

1926年北伐戰爭後,吳佩孚失敗,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管轄鞏縣兵工廠。

1929年6月,改歸南京政府軍政部直轄,改稱“軍政部鞏縣兵工廠”。

後因唐生智之變廠務中斷,繼由西北軍接管。

1930年,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爆發中原大戰,馮玉祥部被迫撤離鞏縣。從此,鞏縣兵工廠一直由國民政府控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中國東北地區,並對華北廣大地區虎視眈眈。國民政府預料中日大戰不可避免,決定籌建“吾國破天荒之化學兵工廠”(見《南京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三廠史資料》)。1936年初,鞏縣化學廠在鞏縣兵工廠建成投產,軍政部兵工署研究員、化學工程專家吳欽烈任廠長。同年2月,正式命名為“鞏縣兵工分廠”。當地群眾習慣上稱這個廠為“新廠”, 稱原來的廠為“老廠”。

鞏縣兵工廠的主要產品有:(民國)元年式七九步槍,特點是射程遠,槍身輕,實戰能力強。“中正式”步槍,根據1933年蔣介石來廠視察時的提議,結合德國二四式步槍,將七九式步槍槍托減短二寸,刺刀加長二寸,製出了國產二四式步槍,軍政部兵工署對其極為滿意,將其命名為“中正式”步槍。此外還有俄式機關槍、柏格門手提機關槍、八二迫擊炮及炮彈、十五公分迫擊炮及炮彈、七五子母彈及開花彈、木柄手榴彈等產品。鞏縣兵工分廠的產品分為三大類十四種,主要有化學戰劑類、防毒器材類、工業原料類、毒氣彈、泡腫氣和光氣、催淚彈、發煙硫酸、氯化苯、燒鹼等。

1937年“七七事變”後,鞏縣兵工廠經常遭日軍飛機轟炸,無法正常生產。同年9月,奉命南遷至湖北、湖南、四川、廣西、貴州等地。新建的鞏縣兵工分廠,也於1937年冬遷至四川瀘州。

鞏縣兵工廠從1915年開始籌建,到1937年冬南遷,在鞏縣孝義鎮先後經歷了22年時間。初建時期,僅有100多人。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生產人員逐漸增多。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奉天兵工廠大批職工入關謀生,來到鞏縣兵工廠。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兵工廠的部分車間搬遷到鞏縣兵工廠,一時間該廠人數暴漲到1萬人。


小道乾貨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在拿槍桿子說話的年代,各路軍閥積極興建兵工廠,各個軍工廠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如清末張之洞漢陽兵工廠的“漢陽造”,閻錫山太原兵工廠的“晉造盒子炮”,張作霖奉天軍工廠竟然能造“坦克”,清末李鴻章的金陵兵工廠,還有就是袁世凱興建的鞏縣兵工廠,其生產的“中正式”在抗戰也是大顯神威。

袁世凱為何要將兵工廠修建在河南鞏縣。原因無非以下幾個:1.袁世凱是河南人。2.當時的金陵兵工廠、漢陽兵工廠都在南方革命黨的視力範圍內,袁世凱需要在北方興建一所兵工廠。3.鞏縣這個地方處於豫西伏牛山邊緣,易於防守,若發生意外,兵工廠可以迅速轉移到山內,且當時隴海線就從鞏縣通過,交通便利, 方便運送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