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童心说》和书法审美失之交臂”?

王文碧


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了书法,还有一点古代文学中的文学理论在其中,所以我就试着回答一下,如有不对之处还请海涵。

我认为李贽的童心说不仅没有“和书法审美失之交臂”,而且他还生动传神的将包括书法在内的艺术形式的艺术核心给点了出来,即艺术创作要讲求真心实意,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关键。

一、李贽其人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童心说”都是一个及其陌生的概念,然而如果你是一个学习文学的文科生,对这个名词还是感到不熟悉的话,那么就证明你白读了这几年书了。简言之,“童心说”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的文学主张。李贽这个人很有意思,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来看看,或者翻一下史书,你就会发现这个人的思想简直太“现代”了,如果有时光旅行这个可能,或许他就是我们现代人穿越过去的那一个。

然而李贽又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一辈子不挣什么钱。好不容易熬到一个好的职位,眼看在过几年自己就能捞大把大把的银子了,他却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辞官不做。后来又狠心抛弃妻儿前往寺庙削发为僧。

在其后半生晚年的物质生活上,李贽却不得不靠他与之一辈子都在做抗争的、反对的旧制度下养活的官僚朋友为生。所以他一生都是矛盾的,他反对这个制度以及这个中央集权制度下培养起来的官僚和臣民、厌恶他们的思想,但是它本身也是其中一员,他自己就要靠这些他看不起的官僚朋友接济生活。

然而这些朋友不仅没有因此而嫌弃他,反而更喜欢与他交流思想、互相辩驳。而这篇《童心说》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这篇文章也是他用来驳斥好友耿定向的一篇文章。当然后来他们关系也变得非常差了。

二、何谓《童心说》?

与其说《童心说》一文是李贽思想一个文学主张,倒不如说是他力图推举的一个措施,这个措施不仅仅是针对“医治”文学上的问题的,而且它也是“医治”社会问题的。

明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尤其是中晚期的明朝文学和思想异常活跃。明代中期出现了著名的儒家大圣人——王阳明,他提出的“心学”主张,在明朝影响巨大。

事实上,王阳明提出此种学说的目的不是像魏晋那样空谈玄理而无实际用途,王阳明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这一学说的提出完全是出自对当时现实的社会政治的考虑。

有明一代,明朝文人从太祖建国那一刻起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明朝所实行的一个文化艺术高压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后世各个政权而言都是一个极强的武器和诱人的工具,一旦开启它,就有非凡的魔力。

简言之,明代官方正统的思想是以朱熹他老人家几百年之前的一套陈腐思想为主要基调的思想。到了后来随着明代八股文制度的完善发展,整个帝国最精英、最灵活的一代人要想实现一番大事业、被社会容纳接受和认可,就非得接受这一思想才可以。

然而,在这种思想下培养的年轻人在他们接触到冷冰冰的社会现实的时候,就会呈现出一种分裂的状态。所有人脑子中信奉的是一套东西,而做起来确实另外一套机制在起作用。表面上大明帝国每一个文人都十分关注自己的修养和道德,但是每一个人都会被自己的同时批评为一个不和道德的人。从小就信奉的道德显然在这里变成一种互相攻击和掩盖真实目的的工具。

因此这种深深的撕裂感刺激着每一个明代文人脆弱的神经,包括皇帝在内,都无法跳脱出这种枷锁的束缚。最有名的是正德皇帝,他有一次因为外面下着大雨而破例让大臣站着进行早朝而被当时受到“赦免”的大臣弹劾和批评,认为这样有违圣人的君臣之理。

对于这一矛盾,王阳明的解决方案是折中而行,他一方面没有否定仁义道德,另一方面又将仁义道德进行了私人化的处理,认为人人都有仁义道德,这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的品质,人人皆可成君子圣人。在此基础上肯定了由人心而生发出来的其他东西,比如人的欲望。而这样一个思想,直接引到了晚明的思想解放。

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折中方案而已,没有彻底触碰到事物本质,而李贽就彻底的将这一分裂的状态给挑明了,因而提出了《童心说》。

所以,童心说更是一个解决方案。

它所要解决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现实和陈腐的道德理念的关系。

三、伪情、真情和童心

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就是“伪情”和“童心”。

而《童心说》,顾名思义,就是提倡和拥护“童心”这一观点的说法。在李贽看来,所谓童心,就是真心,绝佳纯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未受到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从文学角度上看,童心是写出好的文章和艺术作品的必备品质。因此他反对儒家理学的“伪情”。

四、书法创作、鉴赏过程中的“伪情、真情和童心"

在当前的书法创作中,能写出童心之感的书法家不多。童心不是说让你写的像弘一法师那样稚拙,而是说尽量写的字要符合自己的心意,不要掺杂太多杂念。现代人就容易掺杂很多私货,写一篇书法作品就想着赚钱、出名和获奖,这样动机不纯、目的不纯的书法创作当然不可能写好了。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都会有为了名利写书法的时刻,那么这个时候我么应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回到李贽所说的“童心”,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来写书法,想象自己当年学习书法最初的动机和乐趣。当你能够回到初心,回到最初的本心的时候,其实你也就是一个纯真没有任何世俗杂念的孩子了,这个时候你创作任何东西都是纯净的。

而且书法鉴赏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体会作者的真情,而这个真情必然就是“童心”,

所以对于书法审美而言,“童心说”当然很有意义和价值。


松风阁书法日讲


童心说,是明代末年思想家李贽写于万历十四年,用来驳斥耿定向的理论。在李贽看来,做文学必须认真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情感。人生欲望,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认为不该有真心。

童心,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最纯洁,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也是最完美。“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是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存在。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一个做真人的资格。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

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古代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圣人们读书,童心自然存在而不失,纵使他们读再多的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后,童心也就失落。。因为所得的道理、闻见使自己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就不复存在了。

一旦失去了童心,说出来的话是言不由衷,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有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了。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是成J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了上,跟童心又有什么相干呢?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

由此,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美备至了。这可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

总之,使人丧失自然纯朴真挚的童心,所谓什么大师们就都是一伙失却真心专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的人。

童心真心,人人各具有,是大圆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是明德也,上与天同,下与地同,中与千贤万圣同,彼天所加,我无所埙。

明白了童心说,对于当下书法审美现象透析,是多么也紧密相连,而不是象有人说的“失之交臂”。




三春杨柳故人迟


我就是书法专业的,其实“童心说”目前正在影响着书法的进程。

“童心说”是明代李贽提出来的,大意是艺术必须保持童心,坦率内心,去假存真。这其实放在中国任何一项艺术皆准的,书法也不例外。

书法艺术觉醒以后,是一直往成熟方向走的。但在这中间就有异类,比如张旭,徐渭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极尽表达内心,去假存真。

不过,很多人会说,上面所讲两位书法大家,虽然是坦率内心,不属于回复童心一说。那清代挖掘出来的魏碑,发展脉络就是将已经高度成熟的书法艺术引向书法的童年。魏碑就是楷书的童年。后来,民国时期徐生翁的“孩儿体”,则可以说是完全的一种童心风格指向了。徐老先生的这种指向,不知道有没有受到“童心说”的影响。但到了当代的书法创作,受到了徐生翁等人的启发,很多书家开始着意往稚拙方向发展,则是“童心说”在书家心中的完全觉醒。

总之,无论从哪方面看,“童心说”都没有和书法审美失之交臂。


说文解字99


不请自来。本来可以不用费口舌的,但是有话要说,不吐不快。

也不必搬出李贽来弄个博古论今唬人。

直说吧,拿童心来说事,先要搞清楚童心论是怎么回事。不论李贽童心论的本意是针对文学和人本身或说到底是人性本身,都无疑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所谓童心,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看到或可能说到的“不忘初心”就是。显然,从人文人性社会文明发展角度说,坚持返朴归真回归童心是至高境界。

但是,但是,但是,童心跟艺术应该怎样结合?换言之,艺术跟童心到底是怎样的关系?首先,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艺术到底跟什么相联系?拙见以为:艺术是跟天赋和文化积累、跟创造或创新、跟境界韵味和气质等等词汇和内涵相联系的。诚然,艺术家在创建或精进艺术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回归童心是至高境界,但是艺术的结果必须是天赋的创造或创新,必须具备艺术审美所需要的要素一境界、韵味和艺术气质等等。简言之:童心只是提供了无物欲和杂念的精神基础,并不必然产生艺术作品,否则,幼儿都可以是艺术大家。

到了这里,该说到主题了。现在的丑书制作者们那么卖力地制作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有意无意地陷入了自己挖的“返朴归真”的坑,而症结在于:将童智代替了童心。于是,一边大量制作精心设计的如幼儿随手乱画的丑书,一边著书立说为丑书正名曰“返朴归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不禁要问:童智的丑书里真的都有一颗童心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