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咨询师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进心理咨询中?

腹黑的小忧郁王子璇


我不赞成这个说法。

咨询师是无法避免把自己的生活的生活经历或者情感经验带进心理咨询的。

不过,心理咨询师不能把这些作为别人行为准则的参考标准。

咨询师是一个人,人的认知水平,经验视野,感受能力,都是我们的生活经验带给我们的。为什么不多经历一些呢?我一直认为,心理咨询是一门艺术,有故事的人更容易成为一名好的艺术家。

那些教条的,认为心理咨询必须恪守成规的咨询师,是为了完成咨询而咨询,为了遵守设置而遵守。

心理咨询中,无论是共情,移情与反移情,抱持、倾听还是澄清,都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才能够很好的完成。

如果说咨询师不能再咨询中做什么,那么咨询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选择作为来访者的模板,不能把自己的情感作为咨询最终的导向。

嬉笑怒骂皆咨询,不是精神分析就最正统,不是佛学哲学皆无用。心理咨询是一门入世的艺术,不是阳春白雪,不是曲高和寡,不是无欲无求。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学咨询变成了石头,那是失败的,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应该是鲜活的,灵动的,给人希望的,充满智慧的。


马泽中心理咨询


用一句话来回答的话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都将成为自己。所以将他人的经验完全应用到自己身上,会阻碍人们成为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这方面我有这样的体会。咨询师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到心理咨询中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举个例子:

有不少来访者曾经和我讲,ta的愿望是成为一棵树。

如果此时,作为一名咨询师,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带到咨询中,你会如何理解【成为一棵树】这个愿望呢?

我相信,一千个咨询师,可能有一千种感受和联想。我曾经在一个小组中和咨询师们分享这个主题,有些人联想到孤独,认为树是单独生长彼此孤立的,所以成为一棵树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独立的空间。有些人联想到树是向上生长的,成为一棵树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能够活出自我,更加向上地生长。

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联想到的都不一样。那【成为一棵树】这个愿望到底是什么?有对错之分吗?咨询师要鼓励或阻止来访者【成为一棵树】吗?

当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时候,就犯了咨询大忌了。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核心,帮助来访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那么,任何思考都需要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既然【成为一棵树】这个愿望,每个人的联想都不一样,那我们能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出发吗?当然就不能。

我们必须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来访者【成为一棵树】的愿望究竟是什么。

所以,咨询师需要鼓励来访者成为ta自己想成为的【那棵树】,而不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来访者应该成为咨询师那样的【那棵树】。


曾旻


首先,作为来访者最需要的就是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他尽快解决心理问题。就像病人去医院一样,他希望的就是医生帮他明确诊断病情,然后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使自己尽快摆脱疾病,至于医生曾经得过什么病,怎么治的,对患者没有什么帮助。



其次,咨询师对于患者来说应该是权威和专业的,这样患者才会对咨询师有信心,也更有利于治疗。就像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但是如果咨询师和患者讲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很有可能将这种医患关系变成病友之间在探讨病情,极有可能影响到咨询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使患者对咨询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治疗结果。

第三,如果咨询师讲一些自己的情感经验或生活经历,很可能使患者不自觉的从中吸取一些经验,产生复杂的想法,使原本要咨询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不利于治疗。更糟糕的是,如果患者在咨询师的讲述中发现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地方,很可能使咨询师和患者产生隔阂,甚至产生敌意,这就破坏了基本的信任基础,使咨询失败!
总之,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入咨询中不但没有什么帮助,还很有可能阻碍甚至破坏咨询!


爱在冰城哈尔滨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或者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咨询师确实不应该以自己的经历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使来访者按照自己的模式思考问题。咨询师应该提供给来访者积极的、科学的、复合心理规律的方法,让来访者改变以前消极的认知方式。

但是,我想说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不是数学老师,教给别人枯燥教条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提供生活中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如何去思考,以什么角度去思考,比如,我做错了事是应该认为这是出丑,感到羞耻,还是把他当成成长的一步,一点进步?不同的认知对之后的行为带来完全不同的变化,羞耻的可能不再敢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认同的会得到激励更加乐于突破,最终取得的成就不言而喻。

那么,这些智慧仅仅是书上学到,死记硬背的吗?显然不是,自己都做不到是如何改变他人。咨询师一定要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感悟,每次面对糟糕的情形怎么样思考才能更积极,如何练习,如何保持。这都需要咨询师的经历,所以,咨询过程中会把这部分的经历及思考融入到咨询的方法中,给来访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来访者走出阴霾。

真正的咨询师应该是一位智者,你的忧虑三言两语便可化解,给你如沐春风的感觉。很多心理问题的来访者难道不是成长过程中身边一直缺一位能化解心事的长者吗?


谭新心理


心理咨询中有个技术叫“自我披露”,即在咨询过程中,适当地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历,以表示自己对来访者的经历能够感同身受。但切忌长篇大论,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全盘托出,否则将会本末倒置,让人搞不清到底谁才是来访者了,呵呵。其中的风险,细究之,有以下三类。

其一,价值观强加的风险。虽然有时来访者的经历恰巧与咨询师雷同,譬如成长在单亲家庭或是有段失败的婚姻等等,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倾听来访者的感受,协助来访者对困境进行梳理。若过多谈论了咨询师自己的经历,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强加与来访者身上。譬如咨询师选择给与出轨的老公一次改过的机会,并取得了良好了效果,就会希望来访者也采用原谅的策略去挽回婚姻。

其二,移情与反移情的风险。自我表露确实可以提升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度,但过分信任则会成为依赖。而另一方面,过度自我表露也会让咨询师被带入来访者的故事,任凭自己的情感随着来访者的情感而进行波动。

其三,降低来访者自主决定能力的风险。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在不同的情景当中也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因此而心理咨询从来不会直接下一个判断,而是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样的这个问题,去分析不同的人在当中的一种心理状态,从而协助来访者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找寻一种最适合自己,自己最想要的,贴近自己的,这样的一种方式,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总而言之,咨询师的自我表露,只能作为来访者的参考而已,切忌过度。


鹈鹕心理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咨询领域的两个话题:咨询师的自我表露技巧和价值中立原则。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自我表露一直以来是颇受争议的咨询技巧,争议点在于伦理上是否符合来访者利益第一的原则或职业道德,以及对咨询效果是否有利。换言之,心理咨询是服务,而来访者是服务的对象,在咨询室中被谈论的应当是有关于来访者的一切,因此,咨询室里的谈话应围绕来访者,除非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内容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或鼓励来访者,一般情况下,咨询师不能主动提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即使在咨询室中有表达的需求,也应当及时觉察和判断对来访者是否有利。此外,咨询师自我表露的内容还可能会影响到来访者对咨询师个人的评判,这一点更需谨慎,否则有碍咨访关系的建立。

价值中立则是强调对来访者情感、观念、行为应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尊重,而不加入咨询师个人的情感与价值,既不对来访者进行价值评判,也不强迫或说服来访者接受咨询师个人的价值观念。当然,咨询过程中,为了实现咨询目标,不免会涉及观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证来访者的利益,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避免将咨询师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经验带入咨询过程中而影响到来访者的价值判断,尤其不能以咨询师的个人生活经验来引导来访者处理问题。

总的来说,咨询师不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带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也不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来评价来访者,这是对来访者权益的尊重,也是咨询师的职业道德。


安慰记


心理咨询师也是有职业伦理要求的,其中就有一条避免双重关系原则,为了避免在咨询过程中产生咨询以外的关系,适当的带入咨询师生活经历情感经验有助于促进咨询关系,与求职者产生共情,理解求助者,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使求助者健康幸福的生活下去


小青年丶654


1.咨询师也是和我们普通大众一样的普通人,也会遇到任何类似的问题。

2.咨询师有相关专业资质,他的分析和建议给咨询人一定的威慑力,大家都会给予充分信任。

3.如若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加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很可能会给出不合适的的分析建议结果,以至于对咨询人造成误导和困扰,更会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人生攻略师


这是咨询师的职业要求吧,我在我们学校担任心理咨询老师的助理,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一个合格心理咨询有时间控制,还会有严格隐私保护。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工作而不是面对面的简单交流,咨询师都会有系统正规的培训,对这个过程有着合理的把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